【摘 要】河南省是文化大省,其擁有各種各樣的戲劇資源,而校園戲劇在很大程度上補充與延展了校園文化,豐富了教學內容,更有助于學生了解與探究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小學時期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關鍵階段,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時期。假如將戲劇教育作為基礎,立足于美育層面塑造學生的人格,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為目標,戲劇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補充功能。
【關鍵詞】戲劇教育;中小學生;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8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9-0149-02
伴隨知識時代的到來,中國社會對擁有高素養(yǎng)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多。中、小學時期是塑造健康人格、科學理念的關鍵階段,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時期。其中,音樂教育在塑造學生人格等方面發(fā)揮著多學科無法替代的功能,其對優(yōu)良品格的塑造有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步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國內社會的很多領域均在尋找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去承襲與發(fā)揚。音樂方面體現(xiàn)了該現(xiàn)象,譬如:基礎音樂教學中逐步提高傳統(tǒng)音樂所占比例、非物質文化名錄包括很多傳統(tǒng)音樂項目等。
一、戲劇教育在中小學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紀初,教育部門啟動第8次教改工程。教育部門編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強調,音樂課是義務教育時期不可缺少的學科,是人文學科的有機構成部分,是進行美育教育的有效渠道。2015年中央政府發(fā)布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次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發(fā)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實施意見》等諸多法治規(guī)章,全方位推動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積極引導學校引進戲曲文化,提升兒童的文化素質與藝術素質;另外,在修訂之后的課程標準中,教育改革小組的專家們強調應當把我國各個民族杰出的音樂曲目作為教學素材,補充到音樂教學活動中。這些文件政策彰顯了政府教育機構對傳統(tǒng)音樂的注重。
戲劇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人們各種各樣的生存體驗。河南省是戲劇發(fā)展水平較高的省份,豫劇更是在全國都享有盛名,開展戲劇教育能夠讓兒童在體會劇中角色與事件的過程中拓展視野、形成科學的“三觀”,以順應目前多樣化的社會。為此,在該省基礎音樂教學中,加入具有當?shù)靥攸c的戲劇音樂,使學生知曉本地杰出的音樂文化是特別有價值的。
二、戲劇教育對中小學生的影響
(一)豐富了單一的音樂教學模式
在推動戲劇進入校園的開始階段,我們一定要對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中存有的不足有清晰的認知。在當前的中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學形式,還是教學內容,均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教學形式存在格式化、單一化、老套化的問題,打擊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再比如:在音樂教科書中,國外音樂的數(shù)量比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數(shù)量多很多,致使學生愈來愈不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這些問題對于學生音樂積極性的調動、審美素養(yǎng)的培育與提升等均有較大程度的不良影響。為此,在小學和中學階段,科學地組織教學活動與探索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都是音樂老師應當積極實踐的事情。
此外,將戲劇引進到音樂教學中,要求部分教育技術進行恰當?shù)奶幚?,比如:怎樣把戲劇進行變革以適應學生的身體與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怎樣增強師資力量讓師資隊伍擁有發(fā)揚戲劇藝術的能力?怎樣指引中小學生主動了解與探究戲劇藝術?怎樣評定戲劇進入學校的教學成效?等等。假如無法有效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戲劇將無法順利進入學校。為此,本文將對于戲劇進入學校的有關技術性問題加以探究、分析、處理,以摸索戲劇進入中小學校的方式,為發(fā)揚民族音樂文化奉獻自己的力量。
(二)豐富了現(xiàn)行的音樂教學機制
將基礎教育音樂教改作為立足點,將新課程標準作為綱領,在學校中開設戲劇鑒賞與戲劇表演課程。在基礎音樂教學中構建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個性化教學機制。另外,提高大學院校音樂專業(yè)學生基礎音樂教學的水平與變革認知。在大學院校音樂專業(yè)的構建中,思考音樂課程發(fā)展的現(xiàn)實狀況,全面實行音樂課程變革,聯(lián)系繼承傳播戲劇文化與社會實際需求,大幅提升特色教學品質。
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現(xiàn)代兒童歌舞劇作者黎錦暉便先后創(chuàng)作了13部兒童歌舞劇,其影響極其深遠。由當前了解的信息而言,我國有關戲劇進入學校音樂課堂的探究嚴重失衡。該課題探究大多集中在高校音樂專業(yè)對戲劇文化傳承的探究,對中小學校戲劇進入課堂的探究大部分采用課本劇抑或小音樂劇的形式。目前,將戲劇應用到音樂教育中的實踐成果十分有限,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層面:
1.探究戲劇教育在小學及中學的開展現(xiàn)狀:張紅梅2004年刊登在《兒童音樂》上的著作《創(chuàng)編音樂劇是提高低年級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陳書悉翻譯的著作《兒童愛演戲——如何用戲劇統(tǒng)整九年一貫小學課程》(2006年臺灣遠流出版公司);張忱婷編寫的《幼兒學表演》(2004華師大教育出版社出版);程明太主編《藝術綜合教學探究——課程研究/課例與評析》(200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探究小學及中學開展戲劇教育的重要性:謝嘉幸研究著作《讓每個學生都會唱自己家鄉(xiāng)的歌》(2005年刊登在南京藝術學院學報上);苗晶研究成果《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地位》(1993年刊登在《中國音樂教育》上);林瑩研究成果《試論越劇進課堂的現(xiàn)狀及實施策略》(2013年刊登在《時代教育》上)。
3.有關戲劇的繼承和發(fā)揚:2008年,楊冬梅刊登在《中國音樂》上的研究著作《洪山調初探》;2009年,邱全??窃凇稏|方藝術》上的研究著作《淺談河南戲劇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2004年,馬春蓮刊登在《中國音樂學》上的研究著作《河洛大鼓傳承方式初探》。
三、戲劇教育在中小學課程體系的改革
(一)具體改革措施
1.戲劇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的現(xiàn)狀調查。先是對當?shù)刂行W培養(yǎng)計劃中的培養(yǎng)目的與課程設立加以比較剖析。之后對戲劇教育現(xiàn)實狀況進行調研、探析。重點采用發(fā)放問卷的方式了解學生與老師的觀點和看法;然后把有關結果以表格的方式進行表現(xiàn);最后,經(jīng)過對戲劇進入課堂現(xiàn)狀加以剖析,找出存在的不足且剖析成因,并提出科學的解決方法。
2.河南高校音樂學專業(yè)的教育實踐改革。將課程設立與藝術實踐作為立足點進行探究。第一,課程設立方面,應當確定以培育具有戲劇表演繼承和發(fā)揚能力的當?shù)厝瞬艦槟康?;第二,對戲劇走入中小學音樂課堂進行科學定位,明確戲劇在大學院校與小學、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橋梁作用;第三,構建高素養(yǎng)的教師隊伍,有效依托當?shù)卮髮W院校中的戲劇人才編寫與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相一致的戲劇表演教科書。
3.基于戲劇傳承的中、小學音樂課程體系構建。小學和中學階段的學生通常對流行音樂有很大的探究欲望,而對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卻絲毫沒有興致。為此,中小學音樂課堂應當轉變當前固定的、乏味的教學形式,充分運用當?shù)匾魳肺幕Y源,使學生在經(jīng)歷、體驗、體會中受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最后達成中小學音樂教育活動開展目標。在課程資源的選取中一定要遵照音樂教育的自身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契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具體改革目標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經(jīng)過上述改革措施的實行,預計實現(xiàn)下述目標:
(1)探究戲劇走入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有效渠道,推動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的開展。(2)構建以戲劇走入中、小學音樂課程為目的的大學院校音樂課程設置機制,更有效地踐行文化繼承和發(fā)展的責任。(3)在大學院校音樂教育活動中增強科學研究,形成文化傳播與教學成效提升的共贏格局。(4)以點帶面,在大學院校音樂專業(yè)中增大戲劇教育力度,加快戲劇走進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步伐。
2.在改革中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課程設置:從單一走向多元化。在許多中小學音樂專業(yè)的培養(yǎng)計劃中,并未設立戲劇表演等此方面的課程,在課程設立方面明顯缺少傳承特點。一些學校自行構建的課本劇音樂課程或小音樂劇課程已初具雛形,可是并沒有把戲劇表演劃入到課程設立機制中。解決的措施為:
①在小學和中學設立戲劇鑒賞課,深化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②在大學院校組織開展民族傳統(tǒng)音樂采風活動,支持學生搜集且整理當?shù)貏》N的劇譜、視頻資料。③在當?shù)刂?、小學中設立第二課堂,由大學院校定期組織戲劇有關講座,積極發(fā)揚傳播戲劇的精粹。④在大學院校音樂專業(yè)教學活動中,重點提升學生戲劇教學與戲劇表演能力,把大學生視為戲劇文化的傳承者與發(fā)揚者。基于此,為小學和中學的戲劇文化發(fā)展渠道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式。
(2)學生學習態(tài)度:由“他律”走向“自律”。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戲劇文化缺乏興趣,主要是因為其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缺少相應的認知和了解,此種狀況讓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比較被動。采用的解決措施為:
①使學生親自表演比較典型性的戲劇著作,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欣賞水平。②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的學習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③音樂課程內容:從落后轉為現(xiàn)代。
在當今民族文化傳播面臨嚴峻形勢的狀況下,戲劇表演在大學與小學、中學的音樂課程機制中,在培育目標、教學措施、教學方式、課程資源、實踐渠道等方面,均存有諸多和目前社會發(fā)展不一致的地方。在新的發(fā)展形勢下,教師應該對教育觀念、課程資源等進行恰當?shù)淖兏?。采用的解決方法為:
①將“育人為本”觀念作為準則,教學模式在注重知識性的同時,也要注重趣味性。②將提升能力視為重心,豐富教學措施,注重實操性與引導性。③將學生成長作為目標,將學生的認知作為出發(fā)點,將音樂文化的傳承作為紐帶,將學生親身實踐作為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提升其能力。④對于戲劇表演的各種課程在校園中開展狀況不理想的現(xiàn)狀,我們應當采用有效的舉措,比如支持學生參加相關競賽、學校和社會組織一同打造藝術實踐基地、鄉(xiāng)間藝人進校園等。
最后:期望在專業(yè)人士與研究人員的一同奮斗下,從小學和中學抓起,經(jīng)過戲劇教育人員的持續(xù)促進,河南中小學戲劇進入校園活動取得顯著的成效,讓戲劇教育在學生的發(fā)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文吟.對傳統(tǒng)戲曲音樂審美教育的幾點思考[J].戲劇文學,2010.
[2]蘭青.論高師戲曲音樂教育與中國戲曲傳承的關系[J].音樂創(chuàng)作,2012.
[3]吳曉均.戲曲音樂及教育初探[J].四川戲劇,2016.
[4]蔡婷.戲劇藝術教育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
[5]邢劍君.美國戲劇藝術教育概況[J].藝術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