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悅
【摘要】情勢變更中情勢當事人是無法預見的,它與不可抗力、商業(yè)風險的差異,以及到何種程度的變化方可稱為情勢變更中的“重大變化”,是確定情勢變更成立的主要標準。由于情勢變更制度的抽象性,使其在確定上必須依賴法官的自由裁量。但在具體適用上,要賦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必須有一定的限制,才能達到公平正義的要求。
【關鍵詞】情勢變更;重大變化;自由裁量權
一、情勢變更適用的探討
(一)“重大變化”
2002年,在將情勢變更制度正式引入民法典的德國,在情勢變更的構成判斷中有“法律行為基礎喪失”一說,即在合同當事人通過訂立并履行合同所要實現(xiàn)的法律關系變動的行為基礎從根本上被動搖,導致阻礙合同的目的實現(xiàn)時就可適用情勢變更制度:法國并沒有在法律上規(guī)定情勢變更原則,但是在其司法判例中允許法院結合具體案情經(jīng)過斟酌后適用。于是,法國就出現(xiàn)試圖將情勢變更的判斷標準客觀具體化。然而屬于情勢變更是否成立主要在于價值判斷上,對其構成標準具體量化并不具備信服力:國際私法協(xié)會1994年制定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一次在立法和慣例規(guī)則中提出“艱難情形”( hardship)的概念,雖用的術語是“艱難情形”而非“情勢變更”,但其精神卻與情勢變更原則異曲同工。對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1998年7月修訂的《歐洲合同法原則》第6 -111條對“情勢事變更”問題作了與《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6-2-2條和第6-2-3內容相似的規(guī)定,采取的仍是價值取向標準結合法官自由裁量的做法。
情勢變更,作為基礎或環(huán)境的客觀事實喪失導致的合同履行艱難的情況,其上位原則是公平原則,其基礎應是法律行為本身所確立的平衡,而無須考慮原始的平衡是否適當。那么當事人之間的平衡關系的顯著變化就可作為衡量的參考。而情勢變更失去平衡的是使當事人之間的對待給付,當事人所應為之給付的對比經(jīng)濟價值是一種經(jīng)濟利益上的關系,我們應將排除無關的非財產方面的過重負擔。只有在后來的事實使當事人一方的給付負擔更重而原有的等價性因這些事實發(fā)生變化時,才存在所謂情勢變更的問題。
(二)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情勢變更應用于實際中,亟待解決的是如何確定其適用條件,從合同法解釋二對其定義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人民法院應當根據(jù)公平原則,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者解除。”情勢變更的適用條件的確認是需要依賴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的。
意大利民法典中規(guī)定,在持續(xù)履行、定期履行或延期履行的合同中,如果當事人一方的給付因發(fā)生非常的和不可預見的事件而變成過重的負擔,應當履行給付的當事人一方得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的效力請求解除合同。如果突然發(fā)生的負擔屬于合同規(guī)定的正常風險,那么合同不得被請求解除;接到請求解除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得為避免解除而對合同的條件進行公平性變更。即使適用情勢變更原則也應注意“契約嚴守”盡量維持原有的基本法律關系,采取解除原法律關系的做法,只有當這一方法確實不能排除不正當之結果時才能采用。因為原有法律關系本為雙方當事人所預期達成之關系,根據(jù)“契約嚴守”白應先予尊重。意大利是將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結果作過于簡單化的處理的做法令當事人并無太多的選擇權,在權衡雙方當事人利益的公平上不夠合理。
在德國、秘魯?shù)拿穹ㄖ?,立法相較于意大利的立法例更為全面些。情勢變更原則適用的結果首先表現(xiàn)為對作為合同基礎的給付和對待給付進行重新調整(即合同的變更)其次才選擇合同的解除。且該立法例將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結果分為了兩個層次;為了盡量維持法律關系的繼續(xù)存在而選擇對之予以變更:在變更無法達到目的時選擇解除該法律行為。但無論是變更該法律關系還是解除該法律關系均由法官斟酌完成,賦予了法官太大的自由裁量權。
日本民法中,情勢變更原則適用的結果也為合同的解除或變更。具體來說,法律賦予受不利益的一方當事人以請求變更或消滅合同的可能性,屬于實體權利。但須以訴訟或仲裁的方式行使。對于這兩種效果的關系,日本民法學者一般認為,如果因情勢的變更使得合同的履行完全喪失意義,那么就必須予以解除;如果履行尚屬有意義,那么在這一前提下,當事人應當努力通過再交涉改訂合同的內容,以適應變化了的新情勢:從這種意義上講,當事人負有“再交涉義務”日本的法律規(guī)定將變更的問題交由當事人白行交涉協(xié)商解決,這樣就避免了法官白由裁量權過大的弊端。
目前我國對于情勢變更制度的適用于德國、秘魯相類似,給予了情勢變更制度下當事人請求法院對合同變更或者解除的權利,但對于法官自由裁量權并無合理的限制,出于公平正義的法的價值追求,借鑒日本賦予當事人的在法官最終裁量前的“再交涉義務”,以此避免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造成的有失公允的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二、結語
綜合上述論述內容可以看出,情勢變更制度不同于不可抗力與商業(yè)風險,本質上屬于市場調節(jié)機制以外的調控手段,對情勢變更的適用,關鍵在于抽象概括的法律原則到具體的法律規(guī)則的轉化,但由于情勢變更標準不夠具體,在這種轉化中少不了法官對情勢變更適用標準的自由裁量,基于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為避免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給予雙方當事人在法院裁量前的協(xié)商即“再交涉”,不僅是對合同目的的實現(xiàn)的保證,也能使得法院的裁判合理恰當高效。
參考文獻:
[1]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M].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
[2]孫美蘭.情事變動與契約理論[M].法律出版社,2004
[3]楊明.論民法原則的規(guī)則化——以誠信原則與情勢變更原則為例[J].法商研究,2008(5)
[4]韓世遠.合同法總論[M].法律出版社,2011
[5]韓世遠.情事變更若干問題研究[J].中外法學,2014(3)
[6]韓世遠.不可抗力、情勢變更與合同解除[J].法律適用,2014(11)
[7]張建軍.情勢變更與商業(yè)風險的比較探討[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4(4)
[8]姚立瑛.契約嚴守與情勢變更關系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