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摘 要】目的:分析對腦梗塞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段,在該時間段內總共選取106例無典型特殊性的腦梗塞患者作為本次研究案例。根據隨機數字法原則分為實驗組和常規(guī)組。常規(guī)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同時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6周時的運動能力。結果:護理干預之前實驗組與常規(guī)組患者的運動能力無明顯差異,差異數據未達到統計學標準(P>0.05),護理干預之后實驗組患者的運動能力相對于常規(guī)組而言存在明顯優(yōu)勢,差異顯著,達到統計學標準(P<0.05)。結論:腦梗塞護理中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提高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腦梗塞;早期康復護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2-0-01
腦梗塞是臨床中危害性較高的一種疾病,臨床中不僅常見同時在發(fā)病、致殘、致死多方面均具備較高的概率,急性期患者的臨床癥狀已經較為嚴重,在治療之后患者往往會存在一定的后遺癥,導致預后效果不理想[1]。腦梗塞在臨床中會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運動功能障礙便是其中較為普遍且危害嚴重的一種。對此,為了提高腦梗塞治療質量,以我院部分無典型特殊性的腦梗塞患者為例,探討早期康復護理的實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段,在該時間段內總共選取106例無典型特殊性的腦梗塞患者作為本次研究案例。根據隨機數字法的分組理念與原則,將本研究中所選取的106例患者劃分到兩組(常規(guī)與實驗)。常規(guī)組總共53例患者,患者32至60歲,平均年齡(46.2±2.3)歲;實驗組總共53例患者,患者33至61歲,平均年齡(48.1±2.5)歲。兩組患者的多項一般資料在差異方面不明顯,均未達到統計學意義的標準(P>0.05),具備對比研究的基本要求。
1.2 護理方法
常規(guī)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同時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具體方式如下:1、心理護理。患者在發(fā)病之后往往會因為疾病困擾而形成負面心態(tài),同時因為心態(tài)的影響導致不愿意參與到康復護理中,從而阻礙康復護理效果。對此,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盡可能的保障患者心理情緒的穩(wěn)定性與積極性,提高患者在康復護理方面的參與熱情,保障整體護理效果;2、體位護理。在早期采取正確的體位可以有效的預防或減弱患者發(fā)生審計痙攣、屈肌痙攣等現象。腦梗塞患者普遍采取側臥休息,盡可能不要讓患者仰臥。仰臥時適當抬高患者的肩部,保持上肢自然伸直,指以半屈位為主,保持手空心握拳。在患肢下方擺放適當高度的軟枕,為了規(guī)避患者發(fā)生關節(jié)痙攣、壓瘡,可以每個一小時幫助患者更換體位;3、康復鍛煉。在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之后神經學癥狀無明顯發(fā)展之后的48小時開展功能鍛煉,實際操作為:先對患者實行肢體康復鍛煉的相關宣教,讓患者意識到早期康復的重要性以及康復鍛煉的效果,促使患者可以主動配合鍛煉,每天為患者提供患肢軟組織按摩,對于無法下床活動患者可以指導其每天用健康手臂按摩患肢,并逐漸開始起坐訓練。在患肢力量得到一定恢復之后可以指導患者實行自我鍛煉,例如手指屈伸、更衣洗臉、手扶床邊站立等,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逐漸強化鍛煉強度;4、語言與認知功能鍛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針對性開展語言、認知功能的鍛煉,引導患者采取正確的噘嘴、齜牙等口腔訓練,在患者可以正常發(fā)音之后逐漸加大吐字量的訓練,幫助患者開展連音訓練,鼓勵患者多開口、多鍛煉。
1.3 觀察指標和評判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運動能力。在干預前與后(6個月)分別采取Fug1-Meyer評價量表作為工具對患者的運動能力實行分析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護理效果等數據均采取SPSS統計學軟件實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采取均數方式表達,例如(3.1±1.1),數據之間的檢驗采取P值實現,P<0.05代表數據差異明顯。
2 結果
護理干預之前實驗組與常規(guī)組患者的運動能力無明顯差異,差異數據未達到統計學標準(P>0.05),護理干預之后實驗組患者的運動能力相對于常規(guī)組而言存在明顯優(yōu)勢,差異顯著,達到統計學標準(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腦梗塞屬于心腦血管疾病中較為普遍且危害性較高的一種,是導致中老年人群體致殘、致死的高占比疾病之一,發(fā)病速度較快同時病情發(fā)展兇險,在臨床治療之后患者仍然可能存在嚴重的后遺癥,導致患者的生存質量嚴重下降,因為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其治療以及護理工作較為重要且復雜[2]。
急性腦梗塞之后患者在三個月內最容易實現功能的恢復[3]。早期康復護理是一種幫助患者順利康復的護理方式,其關鍵理念在于不影響患者疾病復發(fā)或引發(fā)額外損傷的情況下讓患者盡早接受康復訓練,從而提高訓練后患者的康復效果,早期康復護理主要是為患者的機體功能的恢復提供幫助,讓患者盡早接受運動,從而改善預后效果,對于腦梗塞患者而言是恢復機體功能的有效途徑之一[4]-[5]。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之后實驗組患者的運動能力相對于常規(guī)組而言存在明顯優(yōu)勢。本研究結果也充分論證了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腦梗塞護理中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提高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孟曉旭,朱浩猛.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6,19(3):444-447.
金小紅,任燕,陳美華,等.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江蘇醫(yī)藥,2016,42(2):237-238.
舒亞梅,王秀容,喻明,等.綜合康復護理應用于急性腦梗死伴抑郁癥狀患者中的臨床效果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6,14(3):559-562.
郭曉婷.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用于改善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效果[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7,14(8):1167-1169.
羅學英,沈娟.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3(b04):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