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永盛 李華輝 王建康
阻生牙在臨床較常見,多為上下頜骨內阻生恒牙或多生牙,是由于鄰牙、骨、軟組織的阻礙不能萌出。頜骨內、黏膜下埋伏阻生牙或埋伏多生牙的發(fā)生率文獻報道差異較大,其中下頜第三磨牙埋伏阻生率為6.4%~31.98%[1],易引起冠周炎、頜面間隙感染、下頜第二磨牙遠中齲壞及其它合并癥。臨床上把下頜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 IMTM)的拔除作為一種常見的對癥治療手段, 而下頜第三磨牙拔除術中并發(fā)癥并非少見,其中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下頜神經(jīng)血管束的損傷,易造成出血、下唇麻木等,而阻生牙牙根與下頜管(Mandibular Canal,MC)的毗鄰是造成下牙槽神經(jīng)損傷最主要的危險因素[2],因此術前明確IMTM與IAC的位置關系是防止拔除阻生牙后下牙槽神經(jīng)損傷和對下牙槽神經(jīng)損傷風險預測的一個重要的步驟。多層螺旋CT(Multi-slices Spiral CT,MSCT)在口腔阻生牙方面應用也日益增多,國內對于MSCT定位下頜阻生牙與下頜管的位置關系的臨床意義鮮有報道,本文收集經(jīng)口腔全景曲面斷層攝片診斷IMTM與MC接觸或部分重疊的患者52例67顆,分析MSCT檢查方法對IMTM與MC關系確定的準確性及敏感性。
參考Ghaeminia等[3]對IMTM和MC的相對位置關系分類方法進行分類比較,當IMTM與MC之間有明確骨性分界且骨白線清晰時為二者無接觸,反之為有接觸。經(jīng)兩名主治及以上職稱的影像診斷醫(yī)生分析口腔全景曲面斷層攝片 (Dental Panoramic Tomography, DPT),達成一致意見診斷為IMTM與MC接觸或部分重疊的患者納入研究對象,再對其進行MSCT進一步檢查。
DPT: 芬蘭OC100-OT口腔全景X線機。投照條件:管電壓 60~66 kV,管電流6~8 mA,曝光時間13~17.6 s。拍攝體位:患者站立位,頸椎呈垂直狀態(tài)或稍向前傾斜,下頜頦部置于頦托正中,用前牙切緣咬在板槽內,頭矢狀面與地面垂直,聽眶線與聽鼻線的角平分線與地面平行。
CT檢查:采用Siemens Emotion 16排或GE Optima 68064排螺旋CT。掃描條件:管電壓100~120 kV,管電流200~250 mAs,矩陣512×512。掃描范圍從上頜竇底壁上2 cm至下頜骨下頜角下緣,層厚0.75 mm或0.625 mm。將薄層圖像傳輸至自帶后處理工作站進行后處理,以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顯示IMTM牙根與MC的位置關系。
經(jīng)DPT收集病例共52例67顆,男性19例,女性33例,其中雙側30例,單側37例,年齡18~45歲,平均年齡(29.83±8.02)歲。52例患者經(jīng)MSCT掃描、后處理重建,經(jīng)兩名主治及以上職稱的影像診斷醫(yī)生認真分析,達成一致意見,最后診斷出17例共20顆IMTM牙根突破MC壁,其中雙側6顆,單側14顆。見表1。
表1 DPT與MSCT的結果對比 (顆)
由于頜骨的退化,第三磨牙的萌出位置不足,導致第三磨牙在牙列中經(jīng)常以阻生的形式存在,而第三磨牙阻生很容易引起冠周炎、第二磨牙齲壞、鄰牙及牙槽骨的吸收等很多口腔疾患,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的困擾。目前對IMTM的處理主要有以正畸方法幫助其萌出、對有明顯危險因素的予以拔除。第三磨牙拔除術是口腔外科常見的手術,由于IMTM的位置及周圍組織解剖結構的特殊性,術中或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甚至造成下牙槽神經(jīng)損傷[4]。因此,術前應認真分析可能造成拔牙困難的相關因素,特別應充分了解IMTM牙根與MC的關系。
下頜阻生牙的定位首先是臨床檢查,其次是結合X線影像學檢查,常規(guī)檢查主要包括根尖片、DPT等。根尖片作為一種便捷的口腔影像學檢查手段,采用分角線技術,對牙軸垂直于分角線者無法確定其冠根方向,一般不能顯示完整埋伏的IMTM。DPT是評價IMTM和MC的解剖學關系的標準放射學檢查,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可以了解阻生牙的大體位置,并初步確定阻生牙周圍軟組織的狀況,判斷其頜向骨阻力和粘膜阻力的大小,以及阻生牙與下牙槽神經(jīng)管是否緊鄰甚至重疊,其優(yōu)點是:可以一次曝光將全口牙及頜骨顯示在一張膠片上,它不但可以確定牙本身在頜骨中的上下、遠近中位置,更重要的是它能從總體上判斷阻生牙對鄰牙、鄰骨產(chǎn)生的影響,針對不同情況指導臨床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可以說口腔全景片優(yōu)于其他傳統(tǒng)的檢查方法;其缺點是:存在10%~30%放大變形,且仍為二維圖像,存在影像重疊[5];Castella等[6]研究發(fā)現(xiàn),用全景片有過高、難于估計阻生程度的傾向;并且許多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全景片各區(qū)域存在模糊現(xiàn)象;如圖1 DPT顯示左側IMTM牙根與MC重疊,局部骨白線顯示不連續(xù),高度提示IMTM牙根突破了MC;右側IMTM牙根與MC骨白線局部重疊,骨白線顯示尚連續(xù),提示IMTM牙根未突破MC,但無法判斷其牙根與MC的空間位置關系;而且雙側磨牙區(qū)圖像模糊現(xiàn)象比較明顯。當DPT圖像無法對位置關系做出準確的判斷時,進行MSCT檢查是有必要的。
圖1 臨床病例DPT
1988年Ericsonl首先采用CT技術,對上頜異位尖牙進行定位診斷。近年來,隨著CT技術和軟件的快速發(fā)展,CT三維重建在頜面外科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MSCT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圖像信息的采集,在本組病例中,每位患者的檢查時間為5 min左右,檢查順利。MSCT強大的后處理功能更能顯示其對阻生牙診斷的優(yōu)越性,CPR沿雙側MC作圖像曲面重建,能更直觀顯示雙側IMTM牙根與MC位置關系(圖2),不存在前后組織重疊所造成的假象;MPR圖像可多層面、多方位任意角度分析觀察,能清晰顯示IMTM的大小、牙體的表面形態(tài)、萌出方向、牙周情況及牙根與MC的位置關系(圖3~4)。雖然DPT能夠提示IMTM和MC之間的密切接觸,但有時特異性較低,本組病例中最后經(jīng)CT證實的17例,占比29.85%,高于王非等[7]文獻報道的17%。本組經(jīng)CT確定IMTM牙根突破MC管壁的患者,口腔科醫(yī)生根據(jù)每位患者IMTM的生長方向、根尖形態(tài)、數(shù)目、根尖有無彎曲及與周圍結構的位置關系,設計合理的手術方案,盡量減少對根尖方向的施力,避免深部取根的盲目操作,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創(chuàng)傷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研究表明應用高速渦輪機微創(chuàng)去骨分牙法拔除下頜阻生齒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輕術后并發(fā)癥[8]。本組52例患者均由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生進行微創(chuàng)拔除術后,術后僅有1例出現(xiàn)下唇麻木、疼痛等癥狀,經(jīng)臨床醫(yī)生對癥治療,術后隨訪2周后癥狀基本消失。其余病例均未出現(xiàn)下牙槽神經(jīng)損傷的臨床癥狀,部分表現(xiàn)為張口受限、面部腫脹,經(jīng)消炎、鎮(zhèn)痛治療后好轉。有文獻報道通過拔牙創(chuàng)口周圍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 mg能夠較好控制拔牙除術后面部腫脹和張口受限,并減輕疼痛[9],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應用。
圖2 臨床病例MSCT CPR
圖3 臨床病例MSCT CPR(右側)
圖4 臨床病例MSCT CPR(左側)
綜上所述,MSCT能夠準確顯示IMTM與MC的位置關系,有效降低DPT的假陽性率,有助于臨床醫(yī)生對手術風險做出初步評估及手術方式的確定,術前告知患者手術風險,減少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避免醫(yī)患矛盾的產(chǎn)生。MSCT檢查相對昂貴,其放射劑量相對較高,不利于作為一種常規(guī)的檢查手段,但通過DPT初步篩查出IMTM與MC關系密切的患者,再進行MSCT檢查經(jīng)濟可行。
[1] CHU F C,LI T K,LUI V K,et al.Prevalence of impacted teeth and associated pathologies-a radiographic study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population[J].Hong Kong Med J,2003,9(3):158-163.
[2] XU G,YANG C,FAN X D,et al.Anatomic relations hip between impacted third mandibular molar and the mandibular canal as the risk factor of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injury[J].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13,51(8):215-219.
[3] GHAEMINIA H,MEIJER G J,SOEHARDIA,et al.Position of the impacted third molarin relation to the mandibular cana1.Diagnostic accuracy of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ompared with panoramic radiography [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9,38(9):964-971.
[4] 卿茂峰,高 志,邱麗華.阻生第三磨牙的新認識[J].激光雜志,2013,34(6):93-94.
[5] 王 鑫,張 丁. 埋伏牙的臨床特點、定位與治療[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08,2(9):56-59.
[6] CASTELLA P,ALBRIGHT R H,STRAJA S,et al.Prediction of mandibular third molar impaction in the orthdontic patient from a panoramic radiograph[J]. Clin Lrthod Res, 1998,1:37-43.
[7] 王 非.下頜第三磨牙拔除導致下齒槽神經(jīng)損傷的危險因素[J].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2007,21(6):370-371.
[8] 史勇勇,鄧智明,彭柏松,等. 微創(chuàng)去骨分牙法拔除下頜阻生智齒在基層醫(yī)院應用的療效分析[J]. 現(xiàn)代醫(yī)院, 2015,15(10): 31-33.
[9] 牛艷紅, 方喜泉,童 勇. 局部注射地塞米松減輕下頜智齒拔除后腫脹的療效觀察[J]. 現(xiàn)代醫(yī)院, 2014, 14(12):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