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求樂觀主義與希望感對中職生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方法:對969名中職生進行了樂觀主義量表,希望狀態(tài)量表,生活滿意度問卷的測試,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及回歸分析。結果:(1)中職生男女群體在希望感上存在顯著差異,在樂觀主義與生活滿意度上差異不顯著。(2)中職生的樂觀主義、希望特質(zhì)和生活滿意度均兩兩之間顯著正相關。(3)中職生群體的生活滿意度受到樂觀主義與希望感的共同影響。結論:中職生的樂觀主義與希望感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中職生 樂觀主義 希望感 生活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208-02
一、引言
中職生這一群體,既處在身體發(fā)育生理成熟期,又處于思想意識從感性到理性的成長過渡期。據(jù)調(diào)查顯示,這一群體由于處于職業(yè)院校,學習與就業(yè)壓力并存。本研究對七所湖南中職學校進行調(diào)查,探討其希望感、樂觀主義及其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目前有關樂觀主義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認為樂觀是人格中較為穩(wěn)定的一種特質(zhì),比較受到認可的定義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樂觀人格傾向,也叫氣質(zhì)性樂觀;另一種是樂觀解釋風格。因此研究者認為樂觀人格傾向是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zhì),這種特質(zhì)是個體對自己的一種重要而又健康的自我暗示。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樂觀主義可能會影響其希望感水平。Snyder對希望的定義得到大多學者的認可,希望是一種動機狀態(tài),包括動力思維和路徑思維,前者指朝目標努力的力量,后者指實現(xiàn)目標的方法和途徑。生活滿意度是指個體的主觀評價,基于自身所設定的標準對生活質(zhì)量,是衡量某一社會人們生活的重要參數(shù)。綜上所述,本研究以中職生為被試探討樂觀主義與希望感對中職生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以期了解中職生心理狀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對培養(yǎng)合格的中職學生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 研究方法
1.對象
本研究選取7所職業(yè)學校的學生作為被試。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共選取被試1100名進行調(diào)查,收回有效問卷969份,有效回收率為88.1%。其中男生331人,女生638人。
2.工具
(1)樂觀主義量表(Optimism-Pessimism Scale,OPS)
由Schcicr和Carver對LOT進行修訂后編制而成,一共有11個條目,樂觀主義分量表里包含5個項目,而悲觀主義分量表包含6個項目。同時采用1~5分五級評分。將樂觀主義的分數(shù)反向計分后與悲觀主義分量表的原始分相加得到總分,量表總分越高表明樂觀傾向明顯。該量表在本次研究中的Cronbach系數(shù)為0.92。
(2)希望特質(zhì)量表(Hope Trait Scale,HTS)
Snyder 等認為希望包括動力思維,即一種目標指向性的能量和路徑思維,即用來達到目標的計劃和途徑。在本研究該量表的Cronbach系數(shù)為0.824,其中動力思維因子的Cronbach系數(shù)為0.730,路徑思維因子的Cronbach系數(shù)為0.709。
(3)生活滿意度量表(Life Satisfaction Scale,LSS)
由Neugarten和 Havighurst等人編制,此量表包括三個獨立的分量表,一個是他評量表—生活滿意度評定量表;另外兩個分量表是自評量表—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A 和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B,在本研究中Cronbach系數(shù)為 0.82。
3.方法
此次調(diào)研以班級為單位,采用集體施測的方式完成。問卷回收后,用SPSS 23.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
三、分析
1. 中職生樂觀主義、希望感與生活滿意度的性別差異比較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職生群體在希望特質(zhì)路徑因子和希望特質(zhì)動力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并且男生在得分上顯著高于女生,樂觀主義與生活滿意度在性別差異上得分不顯著。
3.樂觀主義、希望感與生活滿意度的回歸分析
經(jīng)過逐步回歸分析,具體結果表明模型3的擬合最好,模型3的R2=0.319共同解釋生活滿意度總變異的31.6%。
四、討論
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中職生群體的希望感存在著顯著性別差異,而樂觀主義與生活滿意度并無顯著差異。將該結果置于中國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來看,可能是因為性別角色的傳統(tǒng)觀念仍然是男性應有事業(yè)心、進取心和獨立性,敢于競爭,即具有“男性氣質(zhì)”;女性則應富同情心和敏感性,善于理家和哺育子女、對人溫柔體貼、舉止文雅嫻靜,即具有“女性氣質(zhì)”。
同時中職生的樂觀主義和希望感呈正相關,說明樂觀主義程度越高,學生的希望感也越強;樂觀主義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說明個體樂觀主義程度越高,學生的生活滿意度也越高;希望感與生活滿意度呈正相關,說明個體希望感越強,學生生活滿意度越高。該結果與前人研究也相符合。希望感越強,生活就越有“盼頭”,進而引起的積極自我評定,感受到的生活就越快樂,因此生活滿意度水平越高。因此,我們在關注中職生的心理問題時,應正確認識到三者之間的相關關系。
中職生樂觀主義、希望感和生活滿意度兩兩之間顯著正相關且樂觀主義與希望感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預測作用。即愈樂觀,希望感愈強的個體同時對生活也有更高的滿意度。由此啟發(fā)我們對中職生的教育,可以通過關注、鼓勵來培養(yǎng)中職生的樂觀與希望品質(zhì),提高中職生的生活滿意度,為中職生踏入社會打下健康的心理基礎,為社會注入一股溫暖而有生機的勞動力量。
參考文獻:
[1] 陳燕飛,苗元江,王青華.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希望研究[J].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02:95-99.
[2]段海軍. 追尋生命的意義: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樂觀主義價值[J]. 心理學探新,2011,01:9-13.
[3]黎志華. 大學生希望感的發(fā)展軌跡、影響因素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D].中南大學,2013.
[4]廉穎, 賈存顯, 邱惠敏, 張吉玉. 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A量表在自殺未遂研究中信效度分析[J]. 中國公共衛(wèi)生, 2015, 31(8): 1087-1091.
[5]石國興,田莉娟. 希望特質(zhì)量表在中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檢驗[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09,03:203-206.
作者簡介:謝瑋玉(1993年-),女,漢族,湖南長沙人,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