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身麻醉已經(jīng)廣泛運用在外科手術領域中,但麻醉術后可出現(xiàn)痛覺過敏和急性疼痛[1],聯(lián)合疾病本身和手術損傷,會引起機體強烈的應激反應。適度的應激可以提高機體對手術的耐受和生存能力,而過度的應激反應則會降低機體免疫力,影響病人身心康復,甚至誘發(fā)心腦血管意外事件,造成后遺癥[2]。因此,術后病人的疼痛控制極為重要[3]。本研究對114例外科全身麻醉術后病人疼痛強度相關因素進行調查研究,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于2016年4月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外科12個病區(qū)的手術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①拒絕接受問卷調查的病人;②美國麻醉師協(xié)會(ASA)麻醉分級為P4、P5的病人;③有精神病史、智力遲滯或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分≤26分的病人。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14份,有效回收率為95.00%。
1.2.1 手術風險分級標準(NNIS)
參考美國《醫(yī)院感染監(jiān)測手冊》將手術分為4級,根據(jù)手術切口分類、麻醉分級、手術持續(xù)時間3個關鍵變量進行評分(評分標準見表1),總分0分為NNIS-0級,1分為NNIS-1級,2分為NNIS-2級,3分為NNIS-3級[4]。
表1 分值分配表
1.2.1.1 手術切口分類
①Ⅰ類切口(清潔切口):手術沒有進入周邊組織及易感染區(qū);②Ⅱ類切口(清潔-污染切口):手術有進入周邊相關組織部位且無明顯污染;③Ⅲ類切口(污染切口):手術未進入化膿區(qū)域的急性炎癥、開放性創(chuàng)傷手術、周邊相關組織有大量溢出性污染;④Ⅳ類切口(感染切口):有失活組織的陳舊創(chuàng)傷手術;已有臨床感染或臟器穿孔的手術。
1.2.1.2 麻醉分級
①P1:病人無全身性疾病;②P2:病人有輕中度的組織器官(主要為臟器)發(fā)生病變,但未影響其功能;③P3:病人有重度組織器官(主要為臟器)發(fā)生病變,輕微影響其功能;④P4:病人有危及生命的全身性疾??;⑤P5:病人僅能依靠手術救治。
1.2.1.3 手術持續(xù)時間分級
根據(jù)手術的持續(xù)時間分為未超過75%分位和超過75%分位。
1.2.2 數(shù)字疼痛評估尺(NRS)
NRS是在一條直尺上用0~10這11個分值來表示疼痛的強度,0分表示無痛,4分表示疼痛強度可以忍受,10分表示最強烈的疼痛。讓病人在全身麻醉手術復蘇后6 h、24 h及48 h分別選擇1個最適合自己疼痛強度的數(shù)字。
病人年齡為33歲~80歲(57.58歲±12.47歲),均已婚。其中,男66例(57.89%),女48例(42.11%);城市病人72例(63.16%),城鎮(zhèn)病人30例(26.32%),農(nóng)村病人12例(10.53%);有并發(fā)癥者60例(52.63%),無并發(fā)癥者54例(47.37%);普外科手術病人50例(43.86%),骨科手術病人32例(28.07%),泌尿外科手術病人18例(15.79%),心胸外科手術病人14例(12.28%)。
病人術后6 h、24 h及48 h的疼痛發(fā)生率為100%,不同時間點病人疼痛強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復蘇后6 h疼痛強度最高,為(4.79±1.56)分,復蘇后24 h次之,為(3.57±1.11)分,復蘇后48 h最低,為(3.00±1.13)分,詳見表2。
表2 病人術后不同時間疼痛強度比較(n=114) 分
本研究中114例病人術中出血量平均為366.14 mL,其中出血量≤200 mL的病人與其他病人相比,術后6 h、24 h及48 h疼痛強度均最低,出血量201 mL~400 mL的病人次之,出血量≥401 mL的病人疼痛強度均最高,同一時間點不同出血量病人疼痛強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4。
表3 不同NNIS分級病人術后疼痛強度比較(n=114) 分
表4 術中不同出血量病人術后疼痛強度比較(n=114) 分
由表2可見,手術病人全身麻醉術后6 h疼痛強度最高,24 h后0分~4分組病人數(shù)量增多,48 h后0分~4分組病人達102例(89.47%)。4分表示疼痛強度可以忍受,無須使用鎮(zhèn)痛藥物。余婕等[5]對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病人疼痛軌跡研究后認為:術后6 h與術后24 h病人靜息痛和活動痛強度相似。孫君輝等[6]對601例開胸心臟手術病人研究結果顯示:病人術后離開監(jiān)護室時疼痛強度評分為(3.57±1.30)分,與本研究中病人術后24 h疼痛強度評分結果相似,可能是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會導致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和皮質醇增高,這2種激素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反應所涉及的重要應激激素,與術后疼痛、免疫功能的改變等密切相關[7],其峰值分別出現(xiàn)在術后即刻以及術后6 h,術后24 h激素水平開始下降。因此,術后6 h內(nèi),護理人員應密切注意病人疼痛和體溫變化,協(xié)助病人采取舒適體位、指導病人使用放松技巧、給予病人心理暗示等,必要時還可以使用非甾體消炎藥控制疼痛。6 h后如病人疼痛強度無下降,且疼痛與咳嗽或體位改變無關,則應確認疼痛的來源和性質,避免遺漏對并發(fā)癥的觀察。
NNIS-0級和NNIS-1級病人術后6 h疼痛強度低于NNIS-2和NNIS-3級病人。楊曉平等[7]研究表明,手術時間越長的病人術后疼痛越嚴重。NNIS分級高的病人通常為術前ASA評分較高、合并基礎疾病多或未經(jīng)充分術前準備的急診高齡病人,其手術難度大,手術時間長,術中需行全身麻醉和氣管插管以維持呼吸,但氣管插管會促使交感-腎上腺素系統(tǒng)功能增強,釋放兒茶酚胺,影響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性,易導致臟器缺血,加重炎癥反應,造成疼痛[8]。因此護士在護理全身麻醉的術后病人時,除按常規(guī)進行護理外,還應主動了解病人NNIS分級情況(尤其是手術時間),對病人術后疼痛強度做出前瞻性判斷,告知病人可能出現(xiàn)的疼痛強度,并在6 h~48 h內(nèi)密切觀察病人疼痛強度變化,及時配合醫(yī)生進行鎮(zhèn)痛藥物處理,遇到NNIS分級較低病人出現(xiàn)高強度的疼痛情況時,應優(yōu)先判斷是否出現(xiàn)并發(fā)癥,而非機械使用鎮(zhèn)痛藥物。
手術本身屬于創(chuàng)傷性治療手段,術中出血容易導致全身組織器官灌注不足,產(chǎn)生的無氧代謝產(chǎn)物會加重缺氧程度。缺氧一方面可引起氧自由基產(chǎn)生和炎性反應,加劇疼痛程度;另一方面,當腦組織缺氧時海馬結構會發(fā)生改變或海馬神經(jīng)細胞出現(xiàn)凋亡,病人出現(xiàn)認知和記憶障礙[9]。本研究114例病人中有18例出血量≥401mL,其中14例病人出血量在401mL~1 000 mL,3例病人出血量在1 001 mL~3 000 mL,1例病人出血≥3 001 mL。出血量≥3 001 mL的病人,術后出現(xiàn)認知障礙、躁動不安且3次疼痛強度評分均在7分以上。護士應高度關注術中出血量大的病人,術后給予持續(xù)吸氧,根據(jù)血壓進行擴容,及時輸注血制品和使用止血藥物,缺氧病人應先糾正缺氧再使用中樞性鎮(zhèn)痛藥物,以減少術后記憶障礙的發(fā)生[10]。
行全身麻醉的外科手術病人普遍在術后6 h出現(xiàn)高強度的疼痛癥狀,NNIS級別越高、出血量越大的病人,誘發(fā)的機體應激反應越強,導致疼痛持續(xù)時間越長、強度越高。護理人員應遵醫(yī)囑采用吸氧、改變體位等物理措施和藥物措施及早處理,關注病人術后6 h~48 h的疼痛軌跡,糾正低灌注和低氧狀況,確認疼痛的來源和性質,及時排除并發(fā)癥。本研究由于樣本量不足,術后病人疼痛強度與心理因素的相關性未能進一步分析,有待今后繼續(xù)研究。
參考文獻:
[1] Walz AJ,Hsu FL.Synthesis of 4-anilinopiperidine methyl esters,intermediates in the production of carfentanil, sufentanil,and remifentanil[J].Tetrahedron Letters,2014,55(2):501-502.
[2] Stephen M,Martin K.Wall and melzack’s textbook of pain[M].5 edition.Britain:Churehill Livingstone,2005:9.
[3] 胡三蓮,黃健.急性創(chuàng)傷術前疼痛管理的現(xiàn)狀及對策[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2,18(11):1349-1351.
[4] 中華醫(yī)學會麻醉學分會老年人麻醉學組.中國老年患者圍術期麻醉管理指導意見[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4,35(10):1057-1069.
[5] 余婕,周陽,李小燕,等.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疼痛軌跡的調查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5,12(24):2264-2265.
[6] 孫君輝,秦彥榮,谷靜媛,等.心臟外科正中開胸術后疼痛護理管理[J].心肺血管雜志,2015,12(12):921-924.
[7] 楊曉平,卜建國,蔡秀軍,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時間對機體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7,9(7):912-913.
[8] 宇鵬,韓曙君,雷志禮,等.舒芬太尼與芬太尼對肝移植術患者血流動力學及應激反應影響的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27(8):763-765.
[9] Kirkil G,Tug T,Ozel E,etal.The evaluation of cognitive functions with p300 tests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in attack and stable period[J].Clin Neurol Neurosurg,2007,5(29):553-560.
[10] 張新華,雷鵬瓊,陳長春,等.術中失血量與手術患者記憶功能的相關性分析[J].河北醫(yī)藥,2012,11(22):3405-3406.
(本文編輯 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