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林,李思賢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易地扶貧搬遷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實施的重大專項扶貧工程,是實施精準扶貧的重大舉措。易地扶貧搬遷的踐行有利于搬遷地經濟及農戶收入增長,有利于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貧困難題,有利于實現2020年小康社會政治目標。自易地扶貧搬遷概念產生以來,國內外學者對易地扶貧搬遷作了大量研究,豐富了其理論內涵。國外沒有易地扶貧搬遷概念,與之對應的是生態(tài)移民(Ecological Immigrants),國外學者對易地搬遷原因、困境、安置地發(fā)展進行了研究。如Alscher、Dun分別對伊斯帕尼奧拉島、湄公河三角洲移民進行分析,認為搬遷原因為當地經濟貧困和落后,然而搬遷卻未得到政府支持[1-2]。Xiong、Grit Grigoleit對泰國內亂安置于美國加利福利亞州的傣族難民社區(qū)發(fā)展進行研究,發(fā)現當地政府給予了搬遷戶重大幫助,但是巨大文化差異卻導致搬遷地發(fā)展困難[3-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三江源移民、庫區(qū)移民、蒙古牧區(qū)移民、吊莊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等移民搬遷工作。我國學者在安置地經濟社會建設、移民社會適應、效益評估方面取得了成熟經驗。2016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印發(fā)《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guī)劃》,作為長期試點實行的易地扶貧搬遷正式作為國家重大工程全面施展開來。然而,作為微觀主體層面的農民,國內學者較少涉及農民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因素及意愿研究。
湖南是此次易地扶貧搬遷重點省份,有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qū)和20個國家級貧困縣及80萬移民人口。如何高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構建合理的易地扶貧搬遷補償機制,制定更為科學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成為一種必然。農戶作為易地扶貧搬遷最基本推動力量,是各項政策實施成功的關鍵,關注農民為何參與易地扶貧搬遷意義重大。因此,基于湖南實地調研經驗,實證分析湖南農民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影響因素,對于加速湖南易地扶貧搬遷地區(qū)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及為其他地區(qū)相關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提供有益借鑒。
新經濟移民理論是移民重要理論。其代表人物Oded Stark根據墨西哥的搬遷經驗研究論證:同一收入差距對于不同人具有不同意義,因此,引發(fā)移民的動因不是兩地“絕對收入”的差距,而是基于同參照群體比較后可能產生的“相對失落感”[5]。由知網檢索易地扶貧搬遷、生態(tài)移民和影響因素關鍵詞,僅出現67條文獻記錄,國內僅有少數學者運用Logisitic模型及推拉力模型分析易地扶貧搬遷農民參與原因。張志良等運用推拉力理論對遷出地與遷入地的自然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及小城鎮(zhèn)建設、草原承包制度和政策保障與移民規(guī)模的推拉力機制分析,認為三江源地區(qū)的生態(tài)移民應控制在5萬人以內[6]。唐宏等通過Logisitic模型從戶主個人特征、農戶家庭狀況、農戶經濟特征和生態(tài)保護認知等方面分析了影響農民參與生態(tài)移民原因[7]。隋藝運用推拉理論對影響移民遷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進行了分析,包括外部因素如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規(guī)范因素及其他,內部因素包括個人因素、家庭因素等方面[8]。馮雪紅和聶君分析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生態(tài)移民并非單一因素,與個人特征、家庭特征、自然環(huán)境特征、精神生活特征相關[9]。黎莉莉基于重慶市調查數據運用Logisitic模型分析得出戶主基本特征及家庭經濟條件和基本生存條件是移民重要原因[10]。烏靜根據內蒙古達茂旗生態(tài)移民經驗認為應當區(qū)別對待老年人與年輕人兩個不同群體,認為老年人應以生活照顧為主,對年輕人應以促進就業(yè)為重心[11]。
因此,目前探討農民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自然資源較差、生態(tài)破壞嚴重,經濟社會因素如搬遷缺乏收入來源、搬遷地基礎設施較差、搬遷地缺乏社會保障,個人因素如兩地收入產生心理落差、家庭內部因素等方面。因此,從農民微觀角度出發(fā)探討農民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影響因素,對于綜合各因素完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預防農民返遷,從而穩(wěn)定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發(fā)揮重要作用。
結合近年來易地扶貧搬遷的具體實踐,總結國內外搬遷經驗,農民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因素包括:國家政策支持、搬遷地自然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較差、搬遷地農民心理落差、搬遷地缺乏社會保障。一是國家政策強力支持是易地扶貧搬遷成功首要前提。我國政府作為全能型政府,具有資源調配強大功能,能夠實現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銜接以及中央與地方各部門聯動提供政策以及服務的功能,能夠迅速實現搬遷地與安置地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二是搬遷地自然資源匱乏。自然資源是地方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條件,自然資源匱乏致使搬遷地農業(yè)落后、工業(yè)基礎較差、第三產業(yè)尚未發(fā)展,從而使農民缺乏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三是基礎設施較差。根據內生增長理論,良好的基礎設施有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以此產生社會化大分工,通過分工和技術進步推動經濟的發(fā)展,搬遷地基礎設施較差是農民參與搬遷的又一因素。四是心理因素。搬遷后農民能夠取得較高收入以此形成較強的心理落差從而對易地扶貧搬遷充滿憧憬。最后,搬遷地社會保障落后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嚴重也是農民參與易地扶貧搬遷的重要原因。因此,基于湖南實地調研與實踐經驗,試圖探索湖南農民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原因,以此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生態(tài)協調發(fā)展。
2016年7月,對湖南省石門縣山羊沖村、桑植縣竹園沖村、沅陵縣向家界村進行了入戶問卷調查。調查的基本內容包括家庭基本情況、搬遷安置基本情況、家庭收支情況、基礎設施情況以及社會適應情況(見表1)。調研期間,共對搬遷貧困戶發(fā)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0份。
表 1 問卷設計相關情況?
一是石門縣及山羊沖村易地扶貧搬遷的基本情況?!笆濉逼陂g,石門縣計劃易地扶貧搬遷戶數7779戶,總計20957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588戶,共計10363人。其中,三圣鄉(xiāng)山羊沖村位于石門縣中部地區(qū),面積約30平方公里,村域內群山連綿、層巒疊嶂,海拔高度在197-808米之間。山羊沖村共有人口近4000人,有貧困人口800多人,此次易地扶貧搬遷村內計劃集中安置搬遷戶129戶,預計2017年安置完畢。
二是沅陵縣及向家界村易地扶貧搬遷的基本情況。“十三五”期間,沅陵縣共有5471戶、19405人納入易地扶貧搬遷,采取分階段解決搬遷。向家界村位于縣城15公里,山地占75%。全村總面積13.6平方公里,海拔在300米左右,其中山地面積28752畝,稻田面積1868畝。轄10個村民小組、438戶1929人;交通不便,居住條件惡劣,部分組存在飲水困難。作為沅陵縣易地搬遷和危房改造試點村,向家界村屬省級貧困村。向家界全村貧困人口231戶876人。此次易地扶貧搬遷計劃采取村內集中安置,共組織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8人易地搬遷,目前,月木埡和王家坪已經開工。
三是桑植縣及竹園沖村易地扶貧搬遷的基本情況?!笆濉逼陂g,桑植縣計劃易地扶貧搬遷14260人,同步搬遷1.1萬人左右。上河溪鄉(xiāng)竹園沖村地處桑植縣西南部,西臨永順縣,南連龍山縣,距縣城56公里;其轄6個山寨,700多名人口,主要為土家族、苗族;村內群山連綿,道路交通不發(fā)達。2016年竹園沖村計劃扶貧搬遷93人,共計22戶,其中易地扶貧搬遷21戶、81人,同步搬遷1戶、12人。
調查發(fā)現,參與填寫問卷的140戶戶主中,男性占80%。整體而言,搬遷戶戶主有79.29%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的比重占15.71%,初中及以下合計高達95%;高中、中專及以上很少,僅為5%。從搬遷戶家庭成員受最高文化程度看,大專及以上學歷占5%,高中、中專學歷占17.14%,初中文化程度達72.8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合計達到77.15%。因此,搬遷戶家庭中,戶主及其家庭成員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比例較高。此外,調查數據表明,65%的居民反映與搬遷前相比,中小學生上學條件更方便。受訪者普遍表示通過教育與培訓來改變自身經濟落后狀況(見表2)。
表 2 湖南三縣易地扶貧搬遷戶主文化程度及家庭最高文化程度?(單位:%)
調查發(fā)現,居民同意易地搬遷的前3位原因是基礎設施、經濟來源和用水。如圖1所示,近3/4(74.29%)居民認為是由于搬遷后有更好基礎設施,42.14%居民認為目前居住地缺乏經濟來源,32.86%居民認為目前居住地農業(yè)及人畜用水存在問題。第四、五位的原因分別是目前居住地的教育或醫(yī)療條件差(30%)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25.71%)。總體而言,當地居民對易地搬遷后生活充滿了期待。
圖1 易地搬遷原因
1.居住地基礎設施較差及用水困難
當地農民普遍希望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改善較差基礎設施狀況。截至2015年底,湖南沅陵縣仍有12個村不通公路,33個村未通暢,16.6萬人安全飲水存在困難,80個村沒有覆蓋移動信號,287個村未通有線寬帶,全縣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調查表明,搬遷前居民的生活用水衛(wèi)生狀況不佳。搬遷前49.29%、37.86%居民生活用水分別是泉水、井水,使用自來水居民僅為8.57%。與生活用水相比,生產用水情況更差,其中47.86%居民生產用水為無灌溉狀態(tài),僅有40.71%居民生產用水可通過井水、河水和水窖獲得灌溉(見表3)。
表 3 湖南三縣易地扶貧搬遷前生活用水及生產用水情況?(單位:%)
2.居住地缺乏經濟來源
一般而言,農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四個部分組成。但是,從調查情況看,搬遷戶家庭收入來源非常單一。調研數據顯示,53.57%搬遷戶認為其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種地,22.86%搬遷戶認為其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養(yǎng)殖,第三位是通過務工獲得工資性收入,但比例很低(4.29%)。而通過從事種植經濟性作物、小買賣獲得收入的比例更低,分別只有1.43%和0.71%,很少有從事農林產品加工等業(yè)務。此外,有2.14%搬遷戶認為其收入主要來源于國家資助(見表4)。居住地缺乏經濟來源,這也是農民反映參與易地扶貧搬遷的原因。
表 4 湖南三縣易地扶貧搬遷前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單位:%)
3.搬遷前后對比導致農戶心理落差
搬遷前后對比明顯是農民反映參與易地扶貧搬遷的心理因素。從表5中可看出,根據搬遷地、安置地對比,搬遷居民感覺易地扶貧搬遷后的交通、上學、醫(yī)療衛(wèi)生等均會有較大改善。73.57%居民表示切實感受到了政府易地搬遷政策給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
表 5 湖南三縣居民易地扶貧搬遷前后感受(單位:%)?
因此,由于各項生活條件明顯改善,68.57%居民表示愿意將戶口遷入安置地,其中表示愿意在安置地長期居住的比例占65.71%。從居民愿意長期居住安置地原因的調查可發(fā)現,居住條件改善和交通便利是主要原因,分別占49.29%、45%。此外,11.43%居民表示安置地有更多的就業(yè)機會,但反映搬遷后農業(yè)收入提高的僅占2.86%(見表6)。
表 6 湖南三縣居民愿意長期居住安置地原因?(單位:%)
如表7所示,易地扶貧搬遷后搬遷戶后續(xù)發(fā)展希望得到的條件和幫助有多方面,居于前三位的分別是技術培訓(占50%)、獲得就業(yè)機會(占40%)、農田基礎設施改善(27.14%),之后是完善的社會保障、道路等基礎設施。因此,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不僅要做好“穩(wěn)得住”,還得“能致富”,需要在后續(xù)產業(yè)發(fā)展方面開展更多的工作。
表 7 湖南三縣搬遷戶發(fā)展所需條件?(單位:%)
4.國家政策支持及強大宣傳動員
從調研結果看,國家政策對易地扶貧搬遷大力支持,以湖南為代表的易地扶貧搬遷宣傳工作做到很好,這也是農民參與易地扶貧搬遷推動力量。62.86%居民表示比較了解政府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32.14%居民非常了解,僅有5%居民表示不夠清楚。易地扶貧搬遷中,79.29%居民支持政府統(tǒng)一建設住房,17.86%居民表示愿意自己建。對于易地扶貧搬遷后原有宅基地如何處置問題,52.14%居民表示原有宅基地將收歸集體所有,30.71%居民表示將復墾變成耕地;43.57%居民表示原有生產用地繼續(xù)用于耕種,33.57%居民表示原有生產用地將流轉,15%居民表示原有生產用地將退耕還林。易地扶貧搬遷戶基于自身感受和認識,認為政府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農村困難群體帶來幫助很大和較大的比例分別為73.57%和10%(見表8)。
從調研結果并易地扶貧搬遷經驗看有如下結論:一是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能基本解決搬遷群眾的溫飽和居住難、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就醫(yī)難問題。二是湖南農民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因素為搬遷地居住地基礎設施較差、居住地缺乏經濟來源、搬遷前后對比明顯導致農戶心理落差、國家政策支持及強大宣傳動員工作等。
表 8 湖南三縣搬遷戶原有宅基地和生產用地搬遷后處置情況及自身感受?(單位:%)
因此,湖南易地扶貧搬遷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重視安置模式選擇。根據當地優(yōu)勢、自然資源實際情況分別進行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二是選擇適宜產業(yè)發(fā)展模式。立足市場主導、政府引導,避免盲目性,增加可靠性;同時發(fā)揮當地比較優(yōu)勢,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游則游、宜商則商;并且短期發(fā)展短平見效快產業(yè),長期發(fā)展前景好、受益時間長產業(yè);以此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統(tǒng)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12]。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地區(qū)較差的基礎設施條件嚴重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fā)展,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以此產生社會化大分工,通過分工和技術進步推動經濟的發(fā)展。四是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宣傳力度。搬遷地多為“老、少、邊、窮”地區(qū),當地政府要深入了解搬遷意愿,尊重當地習俗,作好易地扶貧搬遷動員工作,并做好社會保障工作。
參考文獻:
[1]Alscher, 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Migrationon Hispaniola Island[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2011(49):164-188.
[2]Dun, O. Migration and Displacement Triggered by Floods in the Mekong delta[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2011(49):200-223.
[3]Xiong, K. Wisconsin’s Hmong Resettlement Task Force Report[J]. Madison: TaskForce on Hmong Resettlement, 2005.
[4]Grit Grigoleit.Coming Home? The Integration of Hmong Refugees from Wat ThamKrabok, Thailand into American Society[J]. Hmong Studies Journal, 2007(7):111-135.
[5]李明歡.20世紀西方國際移民理論[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4):12-18.
[6]張志良,張 濤,張 潛.三江源區(qū)生態(tài)移民推拉力機制與移民規(guī)模分析[J].開發(fā)研究,2005(6):101-103.
[7]黎莉莉,秦 富.高山貧困地區(qū)生態(tài)移民決策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重慶市的調查數據[J].貴州社會科學,2015(1): 163-168.
[8]馮雪紅,聶 君.寧夏回族生態(tài)移民遷移意愿與遷移行為調查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6):53-59.
[9]隋 藝.生態(tài)移民遷移的動因分析——以三江源X村生態(tài)移民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12(3):71-75.
[10]唐 宏,張新煥,楊德剛.農戶生態(tài)移民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新疆三工河流域的農戶調查[J].自然資源學報,2011, 26(10):1658-1669.
[11]烏 靜.牧區(qū)生態(tài)移民返遷意愿的群體差異及影響因素——以內蒙古達茂旗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4(1):89-95.
[12]嵇 雷.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的水庫移民對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1):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