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璦,趙品恒,端木李玲,季向東,王雪剛,王小虎,俞 良,李 標,蘭國防,潘斌清,孫菊英
(1常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江蘇 常熟 215557;2常熟市種子管理站,江蘇 常熟 215500)
常農粳11號(原名常粳13-9)系常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通過配組鑒定選育的水稻新品種,于2017年6月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蘇審稻20170014)。該品種屬遲熟中粳類型,綜合表現稻米品質優(yōu)良、適口性好、商品性好、高產穩(wěn)產、熟期適宜、綜合抗性好,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常農粳11號系2007年以運2645×J130雜交,經常熟、海南連續(xù)多代選擇育成。2013年推薦參加江蘇省晚粳遲播組預試,2014~2015年參加江蘇省晚粳遲播組區(qū)試,2016年參加江蘇省晚粳遲播組生產試驗并在蘇州、無錫等地示范種植。其選育過程如圖1:
2014~2015年參加江蘇省區(qū)試,兩年平均產量10 840 kg/hm2,2014年比對照武運粳 23增產5.0%,2015年比對照武運粳23增產3.3%,兩年均列參試品種第一位。2016年的生產試驗中平均產量10 359 kg/hm2,比對照武運粳23增產3.3%。在參加省區(qū)試的同時,該品種2015~2016年分別在常熟市古里、支塘、海虞、尚湖等鎮(zhèn)進行了新品系示范,表現長勢清秀,結實率高,熟相好,產量較高,米質優(yōu),產量均在10 500 kg/hm2以上。其中2016年古里鎮(zhèn)塢坵村1.0 hm2機插高產示范田經實產驗收,產量達到 12 222 kg/hm2。
圖1 常農粳11號選育圖
該品種大面積種植一般產量10 500 kg/hm2左右,每公頃有效穗數330萬左右,每穗總粒數140粒左右,結實率92%左右,千粒重29.5 g左右;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穗型較大,穗層整齊,著粒較密,穗形半直立,群體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強。
根據農業(yè)部食品質量監(jiān)督檢測測試中心2015年檢測,該品種整精米率65.3%,堊白粒率22.0%,堊白度5.0%,膠稠度87.0 mm,直鏈淀粉含量13.2%,達到國標優(yōu)質稻谷標準。
經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該品種2014~2016年對4個白葉枯病代表菌株KS6-6、浙173、PXO97、JS49-6鑒定結果都在5~7級(按9級制分級),表現為中感;苗期對稻瘟病6個生理小種均表現免疫,穗期接種鑒定穗莖瘟損失率5級,穗莖瘟綜合抗性指數4.5;抗紋枯病,條紋葉枯病發(fā)病率20.0%。在區(qū)試和生產試驗示范過程中,未出現倒伏現象。
該品種株型集散適中,分蘗力中等,群體整齊度好,抗倒性好,穗型大,葉色綠,葉姿挺,后期熟相好。在正常肥水條件下,株高98 cm左右,谷粒橢圓,長寬比2.0左右。全生育期153.7 d,與武運粳23相當。
根據該品種機插高產栽培試驗示范結果,要獲得10 500 kg/hm2以上產量水平,理想的群體穗粒結構為:每公頃基本苗數105萬左右,高峰苗數應控制在450萬以內,有效穗數315萬左右,每穗總粒數140粒左右,結實率90%以上,千粒重29 g左右。要達到上述理想群體結構,需較好地協調穗數與穗型、結實率和千粒重之間的關系,在各生育階段著重抓好以下關鍵栽培技術措施。
一般于5月下旬適時播種,移栽秧齡15~20 d為宜,播前每4 kg種子用17%殺螟·乙蒜素可濕性粉劑15 g,對水6 kg浸種48 h,催芽24 h后播種。每盤播干種140~150 g,播種后暗化處理2~3 d,種子出芽0.5~1 cm后即可移送秧田擺盤。秧盤移入秧田后,用無紡布覆蓋,四周壓實。秧田畦面保持濕潤或稍干,保證秧苗濕潤。移栽前3~5 d揭去無紡布煉苗。移栽前1~2 d,用好起身藥,做到秧苗帶藥下田。通過以上措施,確保出苗率,秧苗生長健壯。
該品種分蘗一般,大田生產每公頃栽插27萬穴左右,每穴插3~4苗。該品種有效分蘗臨界葉齡為11葉,移栽后30 d左右達到預期莖蘗數每公頃315萬左右。
該品種屬穗粒并重型品種,穗型彈性較大,結實率較高,所以應在一定穗數的前提下主攻大穗。該品種產量10 500 kg/hm2左右,一般需氮量270~300 kg/hm2,根據地力酌情增減。具體施用方法:基肥施復合肥(16-16-16)300 kg/hm2,碳銨225 kg/hm2;分蘗肥施尿素300 kg/hm2,在移栽后5~7 d和15~20 d分兩次等量施用;穗肥施尿素75 kg/hm2,復合肥(16-16-16)150 kg/hm2,在倒 4葉露出時施用。
水漿管理總的原則:淺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蘗,適當露田,多次擱田。對秸稈還田較多的田塊,在活棵后適當進行脫水露田,以后灌淺水促分蘗,早發(fā)適時夠苗。當總莖蘗數達目標穗數80%左右時即脫水分次輕擱田,控制無效分蘗。為提高擱田質量,要進行開溝。一般正常生長田塊應擱至田面不陷腳,白根外露,葉色退淡為標準。后期干濕交潛灌溉,收割前7 d斷水,防止過早斷水,以利養(yǎng)根保葉,確?;钍斓嚼?,達到高產、穩(wěn)產目的。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播前用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秧田期和大田期著重防治灰飛虱、稻薊馬等;中、后期綜合防治紋枯病、稻瘟病、螟蟲、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稻瘟和紋枯病的防治。
常農粳11號是一個綜合性狀協調、穗粒兼顧型的遲熟中粳品種,稻米品質達國標優(yōu)質米標準,適合在江蘇省沿江及蘇南地區(qū)推廣種植,為周年糧食高產栽培理想的粳稻新品種。
參考文獻:
[1] 凌啟鴻.水稻精確定量栽培理論與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7.
[2] 張洪程.水稻機械化精簡化高產栽培[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3.
[3] 王雪剛,趙品恒,端木銀熙,等.常農粳7號特征特性及機插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作物研究,2015,29(8):820-821.
[4] 趙品恒,王雪剛,季向東,等.常農粳8號特征特性及機插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中國稻米,2015,21(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