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坤,王雁燕,魏露娜
(大連藝術學院,遼寧大連 116600)
我國的刺繡藝術源于民間,因古代染印技術不甚發(fā)達,故人們?yōu)榱搜b飾服裝而發(fā)明的一種技法。經資料查找了解到刺繡在我國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它分布在人們的生活服裝、戲曲服飾、枕套及靠墊等生活的日用品、屏風、壁掛等一系列陳設品,并且在中國已經延續(xù)上千年的歷史了。刺繡是指使用針線在織物上繡制各種裝飾圖案,如在布上畫畫,后來針法的演變可以繡制出各式各樣的圖案,形態(tài)也是變化多樣的[1]。并且刺繡隨國家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在每個時期與朝代的風格都是不盡相同的,科技的進步,刺繡與工業(yè)化相結合,運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大批量的生產。
現(xiàn)代刺繡材料和圖案多樣化,在很多地方已經突破了傳統(tǒng)的針法限制,主要表現(xiàn)在形式和內容上的表達。好的手工刺繡針法只是一部分,而他的實用性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果僅僅作為裝飾品,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傳統(tǒng)的圖案也不能很好地吸引大眾。傳統(tǒng)技法、平針、齊針等到后來的亂針,無論針法如何演變,看似不同其實最后目的都是準確地展現(xiàn)原作和把本身的肌理效果展現(xiàn)出來,從而突出作品本身的美感,沒有從根本上突出創(chuàng)作[2]。所以現(xiàn)在主要在材料、圖案和應用上做了一些創(chuàng)意,把繪畫與刺繡相結合或者找到一些新的載體和材料,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主要以本土文化為基點,通過截取刺繡這一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并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還增加它的美感和實用價值,讓傳統(tǒng)刺繡流傳下去。
(1)新材料的應用。傳統(tǒng)刺繡在資源和當時社會發(fā)展的局限性,主要注重線的顏色和布料的搭配,對于其他的方面的創(chuàng)新相對較小。他們注重線的密實不僅是為了美觀,還是為了增加布料的厚度,從而使它們更加耐磨,用得更為長久。傳統(tǒng)刺繡針法也比較的豐富,繡制出平面化的造型,有些表現(xiàn)出半立體的造型,增加它的肌理感。還會運用到一些填充物來制作半立體刺繡。雖然刺繡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但是它無論怎么做出改變,終究沒有突破針和線在布料上的呈現(xiàn)的范疇。這次項目組成員打算尋找一些新的材料和載體,讓刺繡的運用范圍擴大,不僅局限在傳統(tǒng)服飾上。因為這些已經漸漸的滿足不了人們日漸提高精神上的審美需求,所以傳統(tǒng)刺繡必須與時代相結合,打破傳統(tǒng)模式,跟進時代的要求。
(2)與繪畫相結合。刺繡與繪畫緊密結合,它是源自繪畫,在繪畫的基礎上從而推動的刺繡的發(fā)展。刺繡是用針作畫,他用針和線把人設計和制作添加在任何組織上。它和繪畫表現(xiàn)形式也有著不同之處,形式的不同也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覺。刺繡給人一種細膩,典雅,華貴的感覺,要求生動又神韻,裝飾性較強。但是繪畫要求造型、明暗、透視、讓人感覺情景合一,身臨其境。兩種藝術關系相互補充,把他們融會貫通。我們可以尋找他們的共同點,使之結合。比如,線、面和色塊的結合。它們在藝術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結合繪畫如與速寫結合,制作一些布書作為推廣。例如,取速寫的簡練生動,還有結構和形體,線面的結合,有著很強的表現(xiàn)力和整體意識。我們可以用線針代替筆,比較有質感。如果作為兒童畫材料,對他們的觸感還有視覺上會比在紙上更容易吸引孩子。在兒童節(jié)段,性格相對不穩(wěn)定,容易破壞物品,而線和布相對來說不容易損壞。有些書有較大的印刷味道對孩子的身體也有著傷害,布書在這些方面有著很大的優(yōu)勢。
(3)與現(xiàn)代裝飾技法相結合。在現(xiàn)代高速發(fā)展時期,人們對生活審美和品位追求越來越高,傳統(tǒng)的色彩豐富的刺繡技法和色彩,大多用來表現(xiàn)紋樣,而現(xiàn)代追求一種時尚美感,所以對刺繡的要求不僅局限于高貴華麗還要增加時尚休閑感。讓刺繡作品別具一格,運用現(xiàn)代設計理念,分割拼接,突出部分等方法,突然現(xiàn)代時尚與刺繡的相結合的獨特魅力。
研究內容是在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生活的基礎上,通過刺繡和不織布等面料的二次再造進行創(chuàng)新和形式進行改造,突破傳統(tǒng)的“布”的概念,如可以在樹葉或貝殼上刺繡,作為書簽或者裝飾品,不需要大面積刺繡,只需要突出部分,既美觀又省時。其實早在中國的古時候,就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昆蟲文化,在那時許多地方都會以昆蟲作為吉祥物,用來祈求幸福與安康,而且每種昆蟲都有著自身所代表的不同寓意。
例如,蝴蝶,以其身美,形狀對稱美麗而被人們所欣賞,它是最美麗的昆蟲,會被人們譽為“會飛的花朵”,蝴蝶也是幸福和愛情的象征,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當中的雙飛的蝴蝶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中把其寓意為自由戀愛的象征,這表達了人們對自由愛情的向往和追求。蝴蝶忠于情侶,是昆蟲界的忠貞代表之一,并且蝴蝶的生長過程是很艱辛的,因為蝴蝶的本身是一個丑陋的毛毛蟲,它要經過結繭,并且破繭成功才能變成為一只美麗的蝴蝶,而在它破繭的過程中是很困難的,所以也寓意著人們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例如,蜜蜂,它代表著幸福與甜蜜,是作為勤勞和甜蜜的化身,也是收到了人們的喜愛,在我國拉祜族的習俗中,在舉行婚禮時,婚禮上要點燃以蜂制成的蜂蠟燭的習俗,用來祝福新人們婚后的生活甜蜜幸福,充滿光明,所以蜜蜂也被人們視為婚禮中的吉祥蟲,也被人們看作是勤勞的使者。
我們進行了各種關于刺繡的資料查找,走訪了各地查找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在設計圖案和造型的時候,往往會把民族心態(tài)、民族習俗等要素融合在圖案中,彰顯著濃厚的民族韻味。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強調吉祥、如意、安康、美滿、幸福,在這種文化基調的前提下,民族圖案往往都表達了一種積極向上、努力奮進、美好祥和的情感,利用圖案造型給人們呈現(xiàn)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世界。
圖1 蜻蜓手賬本
我們主要用各種昆蟲類的部分昆蟲來作為我們一系列作品的主角,因為昆蟲不但種類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量也是十分地驚人,昆蟲的分布面之廣,幾乎沒有其他綱的動物可以與之相比,幾乎是遍布了整個地球。并且分有不同的種類,而且大多數的昆蟲亦可以作為標本,也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良好的生物資源。昆蟲在生物圈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蟲媒花需要得到昆蟲的幫助,才能夠傳播花粉,如蜜蜂的采蜜的行為,既幫了花傳播花粉,又給自身采集了蜂蜜,蜂蜜也是人們所喜愛的食品之一。而且在非洲、東南亞和南美等一些地方,昆蟲的本身就是當地人的食品。
我們結合每個昆蟲的寓意,選取一些有意義的昆蟲來作為我們的如圖1所示,蜻蜓是童真,青春活力和祥和的象征,把它用作在手賬本上,與落葉相結合,勾起記憶的童年。圖2、圖3甲殼蟲和蜜蜂作為書簽,用葉脈作為襯托,把大自然的美好和昆蟲文化賦予書簽中,讀書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大自然文化,同時刺繡使的昆蟲更有立體感,能夠真實地觸碰到手工刺繡的存在。昆蟲的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屬于無脊椎動物中的節(jié)肢動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而且在所有的生物種類中占了50%,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且到了21 世紀初,人類已知的昆蟲有100 余萬種,但目前仍有許多種類尚待發(fā)現(xiàn)。我們目前最常見的有蝴蝶、蜜蜂、蜻蜓、螞蟻、蒼蠅等。
圖2 甲殼蟲書簽
圖3 書簽合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代表傳統(tǒng)文化的精品刺繡行業(yè)也開始日益受市場所追捧。在對創(chuàng)意手工市場的市場調查和分析后發(fā)現(xiàn),手工刺繡會成為一種潮流,它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創(chuàng)意相結合創(chuàng)作實用性的產品,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作是一個永恒的話題[3],再好的藝術作品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也會被時代所淘汰,價值也會變低,創(chuàng)新和繼承在藝術品上不是相互矛盾的,他們是相輔相成的,不斷地提出新想法,拓展新思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使得手工刺繡能夠更快融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