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華 王洪 黃呈輝 陳玉梅 劉美群
[摘要] 目的 探討替比夫定阻斷乙肝病毒(HBV) 母嬰傳播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方便選擇2000年1月—2017年1月期間在該院就診且分娩的乙肝產婦438例,其中338例HBsAg 和 HBeAg 雙陽性及 HBV-DNA均大于5.0×104 IU/mL作為研究對象,妊娠期使用替比夫定治療135例,未使用抗病毒藥物者203例,評估嬰兒HBV感染情況,并評估治療安全性。結果 出生后第7~12個月,測新生兒乙肝兩對半、HBV-DNA。未抗病毒治療組HBsAg陽性率(3.44%)、HBV DNA陽性率(2.95%)均顯著高于使用替比夫定抗病毒組(0.00%,0.00%),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共《局委熃M與未抗病毒治療組新生兒出生缺陷肌出生后生長發(fā)育無顯著區(qū)別。結論 替比夫定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安全、可靠,未增加不良反應風險。
[關鍵詞] 替比夫定; 乙型肝炎病毒; 母嬰傳播;臨床療效; 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1(b)-013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telbivudine in blocking the maternal-neo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Methods 438 cases of delivery women with hepatitis B virus diagnosed and delive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0 to January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including the 338 cases with positive HBsAg and HBeAg and whose HBV-DNA was more than 5.0×104 IU/mL, during the pregnancy, there were 135 cases treated with telbivudine and 203 cases without using the antiviral drugs, and the HBV infection of infants and treatment safety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hepatitis B two fifty-fifty and HBV-DNA of newborns were measured in 7~12 months after birth, and the HBsAg positive rate and HBV DNA positive rate of patients with non-antiviral therapy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using the telbivudine anti-viral group, (3.44%, 2.95% vs 0.00%,0.00%),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newborns with birth de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obvious. Conclusion The telbivudine in blocking the maternal-neo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s safe and reliable, without increasing the adverse reactions risk.
[Key words] Telbivudine; Hepatitis B virus; Maternal-neonatal transmissi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Safety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國最常見的肝炎類型,發(fā)病率較高。母嬰垂直傳播是乙肝重要的傳播途徑,如何阻斷母嬰之間的HBV傳播是臨床研究的重點[1-2]。替比夫定是臨床常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是妊娠B級藥物,為了總結其阻斷乙肝病毒(HBV) 母嬰傳播的療效及安全性,該次研究總結了2000年1月—2017年1月期間在該院就診且分娩的338例HBsAg 和 HBeAg 雙陽性及 HBV-DNA均大于5.0×104 IU/mL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對替比夫定阻斷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在該院就診且分娩的338例HBsAg 和 HBeAg 雙陽性及 HBV-DNA均大于5.0×104 IU/mL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35例在妊娠期服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療,203例未使用抗病毒藥物。其中妊娠早期開始抗病毒治療者15例,服用替比夫定期間妊娠者4例,妊娠24~28周后開始抗病毒治療者114例,28周后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者2例,未抗病毒組HBV-DNA大于5.0×108 IU/mL者52例,治療組HBV-DNA均大于5.0×104 IU/mL。其中155例HBV-DNA大于5.0×106 IU/mL,48例HBV-DNA大于5.0×108 IU/mL。
1.2 方法
口服替比夫定治療組:替比夫定片(素比伏,國藥準字H20070028,600 mg)口服, 600 mg/次,1次/d,持續(xù)服藥分娩后1個月以上。未抗病毒組無特殊治療。
兩組產婦的新生兒均在在出生后6 h內肌內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國藥準字S20023028, 200 IU/瓶,每瓶含抗-HBs 200 IU,裝量2.0 mL)200 IU;出生后12 h內、1個月和 6個月,各注射一次重組乙型肝炎疫苗(CHO細胞,國藥準字S19983014,每瓶1.0 mL,含HBsAg 10 μg), 20 μg/次。
1.3 觀察指標
兩組產婦的嬰兒在出生后7~12個月,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 ELISA) 檢測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抗-HBs)陽性率;同時,采用S1000 多功能聚合酶鏈反應(PCR) 儀檢測HBV DNA 水平。觀察兩組產婦及新生兒有無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tǒng)計方法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n(%)]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嬰兒HBV 感染情況比較
出生后7~12個月,測新生兒乙肝兩對半、HBV-DNA,未抗病毒治療組HBsAg陽性率(3.44%)、HBV DNA陽性率(2.95%)均顯著高于使用替比夫定抗病毒組(0.00%,0.00%),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共《局委熃M與未抗病毒治療組新生兒出生缺陷肌出生后生長發(fā)育無顯著區(qū)別,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抗-HBs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安全性評估
治療期間,治療組孕婦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肝功能穩(wěn)定;兩組新生兒出生時外觀均未見畸形,阿氏評分( Apgar)正常,至出生后12個月,未見發(fā)育異常,生長發(fā)育與同齡兒童相當,未發(fā)現有出生缺陷者。
3 討論
既往臨床常用的HBV 母嬰傳播阻斷方式為新生兒出生后主、被動聯(lián)合免疫,嬰兒娩出后6~12 h分別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出生后1個月、6個月再分別注射1次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斷HBV 感染,但仍有部分新生兒感染乙肝病毒,為了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使母嬰傳播為零,HBV-DNA水平是影響HBV母嬰傳播的最關鍵因素,乙肝病毒載量高是發(fā)生母嬰傳播的主要危險因素,降低病毒載量可減少母嬰傳播 ,HBV-DNA大于106 IU/mL的母親所生新生兒易發(fā)生母嬰傳播[3]。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議這部分母親在妊娠中后期(24周)開始服用妊娠B類抗病毒藥物(替比夫定、替諾福韋、拉米夫定),可使孕婦HBV-DNA水平降低,有效降低HBV 宮內感染風險[4-5]。提高新生兒母嬰阻斷成功率。該次回顧性研究證明了此觀點。
高病毒載量孕婦,孕后期使用抗病毒藥物配合產后主被動雙重免疫,可更加有效抑制 HBV 母嬰垂直傳播,提高阻斷率,但是在抗病毒藥物選擇方面必須慎重,需充分保證母嬰安全[6-7]。替比夫定屬于合成胸腺嘧啶核苷類似物,是臨床常用的抗HBV藥物,可有抑制HBV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活性,達到抑制HBV復制,降低HBV載量的目的[8-9]。臨床文獻報道顯示,替比夫定對于HBV 母嬰傳播阻斷效果良好[10]。該次研究對替比夫定阻斷效果監(jiān)測發(fā)現,出生后12個月,治療組HBsAg陽性率0.00%)、HBV DNA陽性率(0.00%)均顯著低于未抗病毒組HBsAg陽性率(3.44%)、HBV DNA陽性率(2.95%),與上述文獻報道一致。此外,該次研究還發(fā)現治療組新生兒抗-HBs陽性率(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90.15%),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知替比夫定有助于提高嬰兒抗-HBs陽性率,有助于保護嬰兒、預防 HBV感染,該抗病毒藥物應用效果良好。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 將替比夫定列為妊娠 B 類藥物,通過多年的研究,認為孕期使用安全性可靠,我國臨床應用也較多,不良反應報道較少。該次研究中,治療組產婦及嬰兒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未增加兒童出生缺陷,2016年6月,我國肝病協(xié)會發(fā)起開展乙肝零傳播工程,該院已成為該計劃的示范基地,感染科與婦產科、兒??仆献?,并在我區(qū)廣泛宣傳,使妊娠期參與母嬰阻斷孕婦明顯增多,大大降低了乙肝病毒的母嬰垂直傳播,使乙肝病毒感染率明顯下降,是值得大力推廣的。
綜上所述,替比夫定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效果可靠,不良反應風險較低,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馮曉梅.替比夫定聯(lián)合乙肝疫苗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7,2(7):48-49.
[2] 王恩潔.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阻斷孕晚期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31):3628-3630.
[3] 孫維會,初蕾蕾,柳維林,等.替比夫定阻斷HBV DNA高載量孕婦母嬰傳播的療效和安全性觀察[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3,29(8):596-599.
[4] 范玲燕,姜秀濃,萬炯,等.替比夫定對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阻斷作用及安全性分析[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3,42(9):103-106.
[5] 劉春燕,高霞,龐秋霞.替比夫定阻斷慢性乙肝病毒高載量孕婦母嬰傳播的臨床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4,12(4):18-20,42.
[6] 葛宇黎,孫慧伶,呂嬌健.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阻斷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2):83-85.
[7] 張國虎.替比夫定阻斷乙肝母嬰傳播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79):28,73.
[8] 郭秋芳,郭意男,趙康路,等.替比夫定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療效的Meta分析[J].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19(1):63-67.
[9] 金燕,邱婷,呂頤菲,等.替比夫定聯(lián)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垂直傳播臨床效果觀察[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6,5(4):595-597.
[10] 彭保安,趙軼,楊小福,等.替比夫定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12,47(11):855-857.
(收稿日期:201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