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懿,趙昆生
高歡,據(jù)《北齊書》《魏書》《北史》所載,出身渤海高氏,是北魏名臣高允的族屬。他在北魏末年的軍閥混戰(zhàn)中異軍突起,掌控了北魏朝政,又另立孝靜帝,遷都鄴城,建立東魏。他架空東魏朝廷、推行霸府統(tǒng)治的過程,對北齊國家的建立、轉型和穩(wěn)定均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早在現(xiàn)代史學尚未誕生前,就有一些清代文人對這一階段的歷史予以關注,像萬斯同的《東魏將相大臣年表》《北齊將相大臣年表》[1]、羅振玉的《北齊書勘議》[2]就對高歡政治軍事集團各個成員的生平、派系、婚姻、任職情況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梳理,但總的來說,這一階段的研究多是一些史料的簡單收集和整理,尚不具備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統(tǒng)性。在近代史學誕生后,眾多學者從不同層面對高歡政治軍事集團進行了研究,涌現(xiàn)了大批論著和論文。通過對前人著述的學習,能夠使我們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到目前為止,學術界有關高歡集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
王仲犖先生所著《魏晉南北朝史》[3]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各少數(shù)民族歷史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整理。其中,第7章專門闡述了北朝的政治與經(jīng)濟,對北魏末年六鎮(zhèn)軍人集團與洛陽政權的矛盾和斗爭也有所論述。書中認為,東魏北齊的實際統(tǒng)治者高歡是鮮卑人,并對他的起家過程進行了闡述。韓國磐先生所著《魏晉南北朝史綱》[4]以階級斗爭的觀點對北朝的興衰和北方少數(shù)民族大融合的過程進行了闡述。在論及高歡時,吸納了陳寅恪先生的觀點,認為高歡是鮮卑化的漢人,起家于信都。通過廣陵之戰(zhàn)、韓陵之戰(zhàn),高歡消滅了爾朱氏的勢力,擁立魏孝武帝即皇帝位,同時在晉陽開大丞相府,遙控洛陽朝政,隨后又驅逐孝武帝另立孝靜帝。高歡及其子高澄專擅東魏朝政,又暗中鞏固并擴大高氏家族的勢力,為高洋最終篡魏自立奠定了基礎。陳寅恪先生口述、萬繩楠先生整理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5]是一部探討魏晉南北朝史諸多重要問題的著作。書中基本遵循了陳寅恪先生關于北朝史中胡化、漢化的觀點,認為在北魏末年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下,六鎮(zhèn)之兵最后由爾朱氏手中轉入了高歡手中,成為了高歡賴以起家的根本。呂春盛先生所著《北齊政治史研究》[6]是一部從多角度探討北齊興衰過程的斷代政治史。本書對高歡的族屬、北齊政權的創(chuàng)立背景、統(tǒng)治階級人員構成等諸多問題都有較為清晰的論述。王怡辰先生所著《東魏北齊的統(tǒng)治集團》[7]可視作目前有關東魏北齊政治史最為詳盡的著作。本書拋開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胡”“漢”或“胡漢沖突”的觀點,試圖以派系在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發(fā)展情形,以及派閥中次級派系間升降、統(tǒng)合、沖突、分化的現(xiàn)象為切入點,重新審視高氏政權的性質。陶賢都先生所著《魏晉南北朝霸府及霸府政治研究》[8]是一部論述魏晉南北朝時期霸府政治的專著。本書以霸府與朝廷的關系為切入點,指出了霸府政治在王朝更替中的重要作用。書中第3章闡述了高歡父子的霸府統(tǒng)治的構成。曾磊先生所著《北朝后期軍閥政治研究》[9]以“軍閥政治”的觀點來分析北朝后期的政治形態(tài),使人耳目一新。書中闡述了高歡和宇文泰霸府形成的過程。
王振芳先生在《論太原在東魏北齊時期的戰(zhàn)略地位》[10]一文中從地理位置的角度,就太原在高歡起家和東魏北齊時期的重要地位進行了闡述。陳群先生在《渤海高氏與東魏政治》[11]中,對擁立高歡的河北豪族——渤海高氏的家世淵源、入仕道路及其與高歡的關系都進行了分析。何德章先生在《高乾兄弟的命運——東魏解散豪族私家武裝的過程》[12]中,以高歡曾經(jīng)竭力拉攏的一些門第不高但擁有私家武裝力量的豪強為切入點,探討這些河北豪族武裝與東魏北齊政權的關系。當東魏政權穩(wěn)定地控制了河北地區(qū)之后,高歡采取了抑制漢族豪強的政策,使得河北世家大族在北齊政壇上只能充當配角。薛海波先生在《“剪除兇羯”高歡起兵討伐爾朱氏再探》[13]中,關注了高歡河北起兵的過程。我們認為,高歡河北起兵實際上隱含了高歡集團內部各個勢力之間的利益和矛盾糾紛,這也深刻影響著之后東魏北齊的權力結構。曾磊先生在《論北朝后期的“等夷”關系》[14]中,對見諸史料的“等夷”關系進行了分析,指出了高歡、宇文泰在其起家之初同諸位將領之間存在的平等關系,然而隨著政權的進一步穩(wěn)定,這一平等關系必然會走向消亡。薛海波先生在《論北魏末年爾朱榮軍事集團中的六鎮(zhèn)豪強酋帥》[15]中,對北魏末年六鎮(zhèn)豪強社會地位的轉變進行了分析。其中,對爾朱氏勢力的瓦解和以高歡為首的六鎮(zhèn)酋帥政治地位的上升情況都進行了闡述。洪揚、陸帥先生在《北朝后期政爭中的河北豪強》[16]中,以渤海封氏為例,論述了河北豪強的政治遭遇。北朝末年,社會秩序混亂,渤海封氏抓住機會,通過支持高歡而獲得了極高的政治地位,但又在之后的朝代更迭中歷盡坎坷。渤海封氏的政治遭遇,可以說是當時河北豪族的一個縮影。通過對渤海封氏政治遭遇的梳理,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把握北朝后期政治斗爭發(fā)展中的脈絡,發(fā)現(xiàn)歷史表象背后的種種政治、社會因素。
20世紀初,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17]中首先指出,關于北朝史的所有問題,都是胡化和漢化的問題。此后,有眾多學者遵循這一觀點,從不同方面對高歡的統(tǒng)治方式進行了解讀。
繆鉞先生在《東魏北齊政治上漢人和鮮卑之沖突》[18]一文中指出,高歡出身鮮卑族。高齊政權的創(chuàng)立有賴于鮮卑貴族的幫助,所以高歡對漢族士人采取蔑視打壓政策,貫穿東魏北齊始終的政治矛盾就是民族矛盾。周一良先生在《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19]一文中也談到,北齊是大鮮卑主義的時代,所以高歡及其繼任者實行的均是鮮卑化的統(tǒng)治方式。萬繩楠先生在《北朝晚期鮮卑化和漢化兩種力量的斗爭》[20]一文中運用這種民族矛盾的觀點進行了進一步解釋,文中不僅認為高歡推行的是鮮卑化的統(tǒng)治方式,而且認為東魏北齊一直奉行的鮮卑化政策是反動的,北齊最后亡于北周正是鮮卑化的失敗和漢化的勝利。前輩學者們對于高歡政治方式“胡化”或“鮮卑化”的研究,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后輩學者遵循此路,對高歡及其統(tǒng)治方式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見解。
蕭璠先生的《東魏北齊內部的胡、漢問題及其背景》[21]、漆澤邦先生的《論東魏——北齊的倒退》[22]和徐美莉先生的《論高歡及其時代》[23]等一批論文都支持了繆鉞先生的觀點,談及高歡及其統(tǒng)治方式時,均認為他推行的是反漢化的政策。另一部分學者則持反對觀點,他們認為高歡治下推行的是漢化政策而非鮮卑化政策,象江中柱先生的《高歡、高澄父子與東魏的漢化》[24],錢龍、馬軍先生的《東魏北齊的漢化形勢》[25],黃壽成先生的《以高歡家族為例看東魏北齊漢化》[26]等文在談及高歡及其統(tǒng)治時,都認可了他的漢化措施。李克建先生在《歷史上的文化整合與民族認同——以北朝后期為分析中心》[27]一文中,從文化認同的角度對東魏北齊的政策進行了解讀。薛海波先生在 《東魏北齊國家權力結構新論——以懷朔鎮(zhèn)勛貴任官為中心》[28]一文中,以懷朔鎮(zhèn)勛貴群體在統(tǒng)治集團中權力和地位的升降變化來考察東魏北齊的國家權力結構。文中談到高歡的統(tǒng)治方式時,指出他對于追隨其起家的懷朔鎮(zhèn)勛貴群體,仍賦予了相當?shù)能娬崣唷?/p>
近年來,由于大量考古資料的出土和古城遺址的發(fā)掘,更多的學者開始考慮從新角度解釋高歡及東魏北齊政權的統(tǒng)治方式。廖添基先生在《論魏齊之際“河南—河北”政治格局的演變——從東魏張瓊父子墓志說起》[29]一文中結合新出墓志與傳世文獻,通過梳理張瓊父子的生平事跡來窺探北魏末年紛繁復雜的政治格局。文中不僅對高歡的崛起和高歡集團的成員結構進行分析,認為高歡集團成員按其加入時間的先后,呈現(xiàn)出以高歡為中心的“同心圓”結構,而且,集團成員的任職空間分布又與其個人資歷息息相關。此外,正是這種格局束縛了高歡父子的手腳,成為北齊在爭霸戰(zhàn)爭中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統(tǒng)、世系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自然屬性,但因魏晉南北朝時期“偽冒士籍”之風盛行,所以,關于高歡身份的研究也頗受學者們的重視。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高歡的身份進行了分析。
日本學者濱口重國先生是現(xiàn)代學者中最早對高歡家世提出質疑的人。他在《高齊出自考》[30]中指出,高歡并非出自渤海高氏,應是由河州遷往懷朔鎮(zhèn)的鮮卑人。
我國也有眾多學者對高歡的族屬世系問題進行研究,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31]一文中指出,高歡祖先并非是漢族,應是鮮卑族是樓氏??娿X先生是國內學術界最早對高歡的族屬世系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學者,他在《東魏北齊政治上漢人和鮮卑人之沖突》[18]一文中指出,高歡出身鮮卑族。對此,譚其驤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在回復繆鉞先生的“討論函”[18]中提出,高歡家族并非出自漢族,但也不是出自鮮卑族是樓氏,而很可能是高麗高氏。20世紀中葉以后,相關論著中對高歡族屬世系問題的研究也多有涉及,王仲犖、韓國磐、毛漢光、呂春盛等學者都有相關文字對此進行探討。總的來說,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高歡家族出自渤海高氏系偽造。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高歡確實出自渤海高氏。陳群先生在《渤海高氏與東魏政治》[11]一文中認為,高謐到高歡不過3世,在譜系嚴格的魏晉南北朝,恐怕很難偽造成功,所以高歡應是渤海高氏族人。張金龍先生在《高歡家世族屬真?zhèn)慰急妗罚?2]一文中,通過梳理史料和學術界觀點,結合北魏文成帝《南巡碑》中提供的信息,斷定史籍中所載的高歡家世族屬是準確的,他確實出身渤海高氏,與高乾、高昂兄弟為同族。但考慮高歡的母系血統(tǒng)和六鎮(zhèn)胡族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稱高歡家族為鮮卑人也是不無道理的。
綜上所述,從20世紀初至今,對高歡政治軍事集團的研究仍然方興未艾,這充分體現(xiàn)了亂世之中軍事領袖的重要地位。在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一切政治活動都與軍事行為密不可分,一個政治集團的領袖必然是從軍事首領中脫穎而出的。在這些對高歡政治軍事集團有所涉及的論著中,集中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首先,著力于闡述高歡是如何在北魏末年的軍閥混戰(zhàn)中脫穎而出的;其次,著力于闡述高歡統(tǒng)治方式的“胡化”“漢化”或“胡漢沖突”。我們在學習前人成果的基礎上,試作此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