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晨,馬合帕力·哈力旦
(新疆職業(yè)大學 學生工作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3)
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正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快速多變的形勢給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與挑戰(zhàn),尤其是新疆正處在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關鍵時期,傳統(tǒng)學生管理工作模式正面臨著種種新形勢、新情況、新任務的挑戰(zhàn),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特別是新疆的高職院校要與時俱進,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高職學生管理工作模式,解決當前高職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各種復雜、嚴峻的新問題。
新疆高職院校目前均設立了心理咨詢中心并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更多將注意力放在了少數(shù)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身上,受益人數(shù)較少。雖然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的心理咨詢中心都隸屬于學生工作部,但其具體工作與學生管理其他方面的工作關聯(lián)性、融合性并不高,并未將心理學研究方法充分運用在學生管理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新疆職業(yè)大學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成立于2005年,日常工作主要為心理咨詢工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工作,與同樣隸屬于學生工作部的思政科、資助中心、學生管理科之間的關聯(lián)較少,工作性質相對獨立。面對新疆新形勢、新變化,心理咨詢中心如何利用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服務于學生管理工作各方面,使得學校能夠更加高效、科學、與時俱進地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成了當務之急。
2018年1月,社會愛心人士為回饋社會意欲在新疆職業(yè)大學無條件資助10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yè),如何公平、公正且快速有效地從全校一萬余名學生中挑選10名學生作為受助對象成了難題。以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篩選為契機,首次嘗試在新疆職業(yè)大學學生資助工作中引入心理學研究方法。
在新疆職業(yè)大學以往的學生資助工作中,無論是獎助學金還是學費減免、臨時補助等資助的評選發(fā)放,都是在符合“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遵守法律法規(guī)、品質優(yōu)良、家庭貧困、成績優(yōu)異”等基本條件的基礎上,由各學院自行組織評選,學生工作部審核,報學校批準。在學生資助工作中,學校歷來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切實解決了家庭貧困學生的實際生活困難。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評選過程中,往往重點考慮的是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即物質層面而忽略了學生自身的心理層面,其結果就是受資助學生缺少感恩精神,覺得享受國家、自治區(qū)、學校、社會各方的資助是理所應當?shù)摹?/p>
新疆職業(yè)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以此次工作為契機,與資助中心配合,首次嘗試將心理學研究方法運用于新疆職業(yè)大學學生資助工作中,通過心理問卷調查、一對一訪談等研究方法,將量性研究與質性研究相結合,橫向對比與縱向追蹤相結合,綜合考慮學生家庭經(jīng)濟條件及心理健康水平、感恩水平等個性特質,力圖制定出較為合理的篩選方案。
1.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法主要是運用一種可控式的測量工具使所研究的問題量化,優(yōu)點在于標準化程度高、時間短、效率高、成本低。本研究所采用的問卷調查法主要運用在篩選的第二、第三階段,目的在于快速、有效地篩選出心理健康水平較高、且感恩水平較高的學生。
2.訪談法。訪談法是訪談者通過與被訪談者面對面直接交流的方式搜集所需信息的一種研究方法,優(yōu)點在于靈活、適用性強。本研究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學生的言行舉止、精神面貌、思想狀態(tài)等信息,以設計的特定問題為焦點與學生進行一對一面談。
3.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橫向研究是研究者同時對被試群體進行測查并加以對比的研究方法,體現(xiàn)的是同一時間不同被試之間的差異,本文的橫向對比主要用于探索家庭貧困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感恩水平上的差異水平??v向研究是對被試群體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從而獲得不同時間階段上的資料,體現(xiàn)的是同一被試群體在不同時間內的變化,本文的縱向研究主要用于探索10名受助對象是否由于受到資助而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各方面產(chǎn)生變化。
截止到2018年1月,由新疆職業(yè)大學8個學院統(tǒng)計上報的《新疆職業(yè)大學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信息庫》中共有學生2 587人,其中男生1 025人,女生1 562人。由于人數(shù)較多,又從2 587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中進一步篩選出孤兒、殘疾、單親等家庭經(jīng)濟條件極其困難學生193人,占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信息庫總人數(shù)的7.46%。
1.測試對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中進一步篩選出的193名孤兒、殘疾、單親等家庭經(jīng)濟條件極其困難學生。
2.心理測量工具:SCL-90量表,即癥狀自評量表,該量表共有90道題、10個維度,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其他情況(飲食、睡眠),用來反映學生以上10個方面的心理健康狀況。
3.測試程序:在指導語中告知學生選項的時間范圍是"最近一個星期"的感覺,根據(jù)實際情況如實作答。測試結束后,由心理咨詢中心教師計算總分及各維度分數(shù),按全國常模結果,篩選出存在心理異常情況的學生。
4.測試結果:193名家庭經(jīng)濟條件極其困難學生中,58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異常情況,135人心理健康狀況正常。
1.測試對象:心理健康狀況正常的135名家庭經(jīng)濟條件極其困難學生。
2.心理測量工具: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是由長江大學碩士研究生燕展于2012年編制的《大學生感恩量表》,該量表共有26道題、五個維度,包括:熱心快樂、消極體驗、回饋幫助、幸運知足、消極認知。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同質信度、分半信度及結構效度。
3.測試程序:以學院為單位組織測試,測試時不告知學生測試目的,根據(jù)真實想法作答,測試結束后,由心理咨詢中心教師利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和統(tǒng)計分析。
(1)新疆職業(yè)大學家庭極其貧困學生感恩水平整體現(xiàn)狀描述
表1 新疆職業(yè)大學家庭極其貧困學生感恩水平整體現(xiàn)狀描述統(tǒng)計表
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xiàn),新疆職業(yè)大學家庭及其貧困學生感恩總平均分及均差為108. 1333±11.68543,題項平均分為4.16,總體感恩水平很高。熱心快樂維度題項平均分為4.43,回饋幫助維度題項平均分為4.35,幸運知足維度題項平均分為4.17 ,得分均較高。消極體驗維度及消極認知維度經(jīng)反向記分后,題項平均分分別為3.62和3.85,說明新疆職業(yè)大學家庭及其貧困學生的消極體驗和消極認知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接受別人的幫助時會產(chǎn)生羞愧、壓力、難堪等負面情緒和認知。
(2)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對家庭極其貧困學生感恩水平的影響
1)性別差異
表2 感恩總分及各維度的性別差異檢驗統(tǒng)計表
對性別進行差異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在感恩總分、熱心快樂、回饋幫助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 ),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說明男生相對于女生有更多的感恩體驗,更容易對他人和自然等產(chǎn)生感恩之情,在獲得他人幫助后更愿意以實際行動去回饋社會。
2)是否獨生子女的差異
表3 感恩總分及各維度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差異檢驗統(tǒng)計表
感恩總分、消極體驗、回饋幫助在是否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獨生子女的感恩水平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相對于非獨生子女有較少的消極體驗,并且在接受幫助后更愿意回饋社會,這可能與獨生子女的成長環(huán)境、家庭條件、教養(yǎng)方式密切相關。在同等家庭條件下,獨生子女相對于非獨生子女來說,擁有更好的物質環(huán)境和來自家人的更多關注,他們更容易感受到來自家庭、社會和自然的美好。與此同時,獨生子女的家庭成員及社會支持少于非獨生子女,當他們獲得來自外界的幫助時,更容易產(chǎn)生感恩、回饋的心理。
3)生源地差異
表4 感恩總分及各維度的生源地差異檢驗統(tǒng)計表
對生源地進行差異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來自農(nóng)村和城鎮(zhèn)的學生在總體感恩水平和各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出生在城市或農(nóng)村對學生感恩水平的高低沒有顯著影響。
4)是否接受過資助的差異
表5 感恩總分及各維度在是否接受過資助上的差異檢驗統(tǒng)計表
對是否接受過資助進行差異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接受過資助的學生和未接受過資助的學生在感恩總分、熱心快樂、回饋幫助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 ),接受過資助的學生感恩水平顯著高于未接受過資助的學生,他們更能夠感受到生活中積極的一面,更愿意幫助別人。說明獲得資助后這些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起了變化,他們對國家、社會或者學校心存感恩之情,并且愿意將愛傳遞,繼續(xù)去幫助他人。資助工作間接起到了感恩教育的作用,這提示我們在今后的資助工作中應切實加入感恩教育,不但要扶貧更要扶志,在“資助育人”工作中更加注重“育人”功效的發(fā)揮。
1.面談對象:從135名家庭經(jīng)濟條件極其困難學生中篩選出總分最高且消極體驗、消極認知相對較低的前38名學生進行一對一面談。
2.面談目的:前三個階段無論是學院提供的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庫中的信息,還是心理測試量表,都是一種幫助我們了解學生的輔助工具,但不能完全反應出學生的整體情況及思想狀態(tài),因此需要在前三個階段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面對面談話,全方位掌握學生各方面信息,比如觀察學生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精神狀態(tài)、面部表情,了解問卷中反應不出來的問題,如對待社會愛心人士資助的態(tài)度、如果獲得資助如何使用這筆資助金,目前勤工助學的狀況,未來的生活學習規(guī)劃、回饋社會的行為等等。
3.面談結果:通過逐一與學生進行45分鐘/人的面談,最終確定出10名家庭經(jīng)濟極其困難且心理健康水平、感恩水平較高的學生為資助對象,為其建立檔案,為今后的長期縱向研究打好基礎。
隨著時代的變遷,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要主動更新理念,尋求新的方式方法,學生管理工作能否與時俱進,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成才,關系到高職教育的發(fā)展。高職院校應重視心理學方法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斷發(fā)展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心理咨詢中心專業(yè)技術資源,使學生管理工作目標更具有科學性與時代性。此次研究是新疆職業(yè)大學將心理學方法首次運用在學生管理的資助工作中的一次實踐,盡管有所欠缺,但總體來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更大程度地保證公平、公正且快速、有效地為資助者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受資助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