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芝
摘 要: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其一直大力提倡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學習中解放出來,教師充當學習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真正去操縱學習的主動權,使課堂能夠有效、高效。因此,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性學習方法在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上顯得尤為重要,在數(shù)學教學中亦如此。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數(shù)學高效課堂;導學案
一、引言
什么是“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jù)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從自身生活和社會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以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法,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主動地獲取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基礎性、拓展性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的一種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是以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實踐和相互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學習研究活動。
筆者所任教的學校是一間很普通的初中,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而且家長對小孩的期望也并不高,并且基本上很少有時間管理自己的小孩,更不用說提供更多的資源了。在這個前提之下,要讓學生能夠掌握到知識和相應的學習方法,就必須要求課堂四十分鐘的高質量,因此,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在這種環(huán)境下有更緊迫的需求。
高效課堂是筆者的教學理念,也是在教學過程中長期應用的一種教學策略,更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追求。近年來,筆者不斷地把探究性學習運用到數(shù)學的高效課堂中,也收獲了一定的經(jīng)驗,現(xiàn)談談數(shù)學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方法在高效課堂中的一些應用。
二、探究性學習在數(shù)學高效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第一,導學案是探究性學習和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抓手。
“導”就是指導、引導;“學”不是講,也不是教,而是以學生學為根本要求;“案”是一種方案,一種設計,并不僅僅只是知識、題目的簡單堆積。通過課前精心準備,學生使用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強調先學后教,把問題前置,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第二,情景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進入探究性學習。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新課程實施以來,數(shù)學課堂教學更加重視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重視學生在問題中的有效活動,重視設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問題是聯(lián)系知識與生活的橋梁,恰當?shù)膯栴}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疑問參與到探究活動中,探究活動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使學生獲得從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到解決問題的直接經(jīng)驗。因此,課堂教學應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將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精心選擇那些學生熟悉的,并蘊含多種知識的生活原型,引導學生將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融于實際生活現(xiàn)象和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之中。
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授課中,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生活場景:我班的公區(qū)原來是一個邊長為a米的正方形草坪,現(xiàn)在范圍變大了,公區(qū)邊長增加b米,試問現(xiàn)在公區(qū)的面積有多大?
兩種形式表示草坪的總面積:
整體看:邊長為______的大正方形,S=(? ? ?);
部分看:四塊面積的和,S=____。
由面積相等得出完全平方公式 。
以上的教學情景,從生活中的數(shù)學出發(fā),讓學生明白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且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學生分組討論通過不同的方法探究正方形面積的問題,讓學生真正做到動手動腦、主動探索,能夠更加積極地融入課堂中來,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討論接近尾聲時,教師結合多媒體展示不同形式草坪的面積計算,從而順利引入新課的學習。
第三,分組討論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主戰(zhàn)地。
美國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次發(fā)現(xiàn)并提出的學習金字塔。在塔尖的是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第四種,是“示范”,第五種,“小組討論”,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仍是課堂高效推進的關鍵。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很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核心——自主、合作、探究。通過兵教兵、兵練兵、官練兵、兵正兵,從而達到了“兵強兵”整體提升的目的。而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前提就是,首要就是先分組。采用“異質同組”,兼顧高、中、低三個層次并結合本班的情況,我采用了2、2、2原則,就是高、中、低層次各兩人結對,組內同等層次結對的學生進行競爭,不同層次之間實現(xiàn)互助,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所做的事情和位置,最終實現(xiàn)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都能夠掌握知識。
三、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的問題
要想很好地引導學生使用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教師不但要堅持使用導學案,還一定要在導學案的編寫上下功夫。導學案不是知識、題目的簡單堆積,而是要讓學生能通過導學案自主進行學習并能使課堂高效。教師在編寫導學案的過程當中,應堅持以下幾點原則:一是循序漸進的原則,問題的設計大多由已經(jīng)學習的知識入手或者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fā),考慮學生的學情,由淺入深,小步調地引導到新課當中。二是啟發(fā)性的原則,按照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設計的問題能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三是分層的原則,在導學案中設計難度不同的題目,這樣既面向全體學生,又給不同基礎的學生充分的發(fā)展空間,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在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探究要落到實處。如果小組合作交流很多時候只流于形式,那么即使很多時候學生是“動”起來了的,但收效還是不大。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制訂好更好的教學策略,安排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合作交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學會思考,學會應用,最終由“學會”變成“會學”。
四、結語
“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學生入了門,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雜的事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問題就解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就要主動地去探索實踐,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被動的學習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拥膶W習探究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無論是在新授課還是在習題課和復習課中,都應該留給學生主動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時間,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也掌握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朱家生.探究性學習方法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J].學理論,2010(9):170-171.
[2]李巧玲.談談初中數(shù)學的高效課堂[J].新課程學習(下旬刊),2012(5):130.
[3]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