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洪
摘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對此,本文以教學實踐為基礎對其方法進行了有益總結。一是在音樂背景的介紹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二是在音樂情境創(chuàng)設中適時進行德育相關內容的教育,三是在多種類型的音樂活動中有機融入德育的因素適時開展教育。
關鍵詞:音樂教學;德育教育;滲透;方法
以音樂教育為載體,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尤其是高尚的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這一點,在音樂課標中亦有明確表述,如“音樂教育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yǎng)、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在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寬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等。為此,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在音樂背景的介紹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盡管小學音樂教材所選入的諸多音樂作品都蘊含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但對小學生來說,受限于單薄的人生閱歷、知識經驗等多方面因素,他們對此多無法產生較為深刻的感知。在這種情形下,教師針對音樂作品的背景介紹就顯得尤為重要,并會成為幫助學生理解該作品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因而,借助這一途徑,融入德育教育的因子也就成為正常的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講解,一是對音樂作品的時代(歷史)背景的講解。如教唱歌曲《賣報歌》,雖然歌曲本身曲調簡單、朗朗上口、明快流暢,但如果教師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幫助學生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尤其是故事的主人公楊碧君的賣報故事,那么在學生對舊社會報童的苦難生活不勝唏噓的同時,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對已有美好生活的熱愛和珍惜,進而強化熱愛生活、努力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初步認知。二是對音樂作品的文化背景的講解。如教唱歌曲《中國人》時,教師就應告訴學生,這首歌曲固然是為慶祝香港回歸而作,“在這個特殊的時刻,這樣特殊的歷史節(jié)點,《中國人》這首歌……凝聚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脈”,但它的曲風中所含有的獨特的京劇文化背景,也為歌曲增色很多;或僅略作介紹,就會激發(fā)出學生對祖國深厚的京劇文化的熱愛之情,從而濃厚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認知。當然,這種愛國精神或民族自豪感,也可能是基于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而產生的。如邊欣賞賀綠汀的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邊想象少年在鳥語花香的自然風光中鳴笛吟唱,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也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二、在音樂情境創(chuàng)設中適時進行德育相關內容的教育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借助一定的情境創(chuàng)設,尤其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作教學氛圍的渲染,其最為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為學生即將展開的學習提供一定的認知背景??亢椭?。自然,在營建這一氛圍的諸多要素中,亦可有效融入德育相關的因素,且會因其融入過程的自然與無形,而使學生受到深刻的熏陶和影響,進而促進學生良好的道德認知建立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如教唱歌曲《男兒當自強》時,就應在指導學生學唱歌曲的同時,也要激發(fā)學生產生君臨天下的雄壯感和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為做到這一點,教師應對音樂課堂的整個氛圍創(chuàng)設作整體的考慮和安排,如(1)在導入時,可借助電影《少林寺》的視頻影像播放激發(fā)學生們的學唱興趣,(2)以學生蹲馬步、雙手半握拳置腰間姿勢和規(guī)律出拳的動作,來營造與凸顯全體學生的整齊和氣勢,(3)以視頻教學簡單的武術招式動作,配以“吼、哈”的喊聲等,來持續(xù)推漲學生的學唱激情等。有了這一系列的情境創(chuàng)設所營造出的強烈的教學氛圍,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如本歌曲中的身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就會學生所深刻的感受到,且不會產生教師講解的說教感與枯燥感等。又如教唱歌曲《快樂的潑水節(jié)》,與教學內容相關,盡管很多活動無法在課堂上實際進行,但即便僅是播放傣族人民過潑水節(jié)的視頻影像,也會在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知識、感受潑水節(jié)熱情的同時,在潛意識中有助學生樹立和諧的民族相處之意識。
三、在多種類型的音樂活動中有機融入德育的因素
在音樂教學中,適應小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通過各種各樣的音樂活動來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知識、掌握音樂技能、提升音樂情感是必要的;同時,也就為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途徑。如在介紹相關音樂作品時,可以插入講解與作品相關的小故事,如教唱《賣報歌》時講講音樂家聶耳的愛國情懷、教唱《中國人》時講講創(chuàng)作者劉德華對音樂的執(zhí)著精神等,對于學生的情感認知和情商培養(yǎng)就會非常有益。又如在音樂欣賞教學等活動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思想熏陶和美育教育,如欣賞《動物狂歡節(jié)》組曲中的《天鵝》一段時引導學生在想象中感受湖水的碧波蕩漾和天鵝的端莊嫻靜的形象、在欣賞歌曲演唱《漁舟晚唱》時引導學生感受蘊含其中的滿載而歸的喜悅感、在欣賞流行音樂《北京歡迎你》時引導學生感受蘊含其中的喜迎奧運的熱情和對友人的歡迎之情等,對于學生提高對美與丑的判斷能力以及陶冶積極情操,也是大有裨益的。這種德育途徑的選擇,也可向課外音樂活動延伸,如在指導學生組建合唱團隊、舞蹈隊、鼓樂隊等集體活動時,就必要對團隊內部各成員的團結合作意識、統(tǒng)一行動聽指揮意識、勤奮苦練意識等作必要的培養(yǎng),否則團隊合作項目與活動就無法順利實現。而一旦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并付諸實際行動,則說明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又實現了一次大幅度的提升。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適時滲透、融合德育教育,可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影響學生做出正確的行為。故而,深挖蘊含其中的德育因素并采取恰當的方式展開教育,就成為音樂教育的應有內容與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范瑛.基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法[J].西部素質教育,2015,10:98-98
[2]林金鈴.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略[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45:49-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