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梅
【摘要】小學品德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里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fā)展。”只有將教學與學生“鮮活的體驗”巧妙結合起來才能觸及學生的心靈,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道德成長。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活動體驗、角色體驗、情境體驗展開論述。
【關鍵詞】體驗;品德教學;活動體驗;角色體驗;情境體驗
德育教育實踐證明,道德教育的實效是在體驗中發(fā)生的,只有誘發(fā)和喚醒了體驗者的道德教育,才能對其生存實踐和生命健康的成長發(fā)揮實際的促進作用,那么,在小學品德課堂中如何將教學與學生的體驗巧妙結合起來,促進學生道德成長呢?本文就《品德與社會》不同課例中的體驗式教學展開闡述。
一、活動體驗
活動體驗是通過學生參與具有教育意義的外顯活動,通過親身體驗某種生活角色或場景引發(fā)其思想或態(tài)度的變化,進而促進其身心發(fā)展的體驗模式。
【案例】
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不說話的朋友》的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拿出筆和紙,伏在課桌上工工整整地寫上課題“不會說話的‘朋友”……(老師記錄下學生寫字所用的時間)
師:咱們再進行第二次體驗,請同學們站起來,離開你的課桌寫字。同樣還是寫上“不說話的‘朋友”計時開始……這一次同學們用了多長時間?這次寫字有什么感受?
生:離開桌子字就寫得歪歪扭扭的,太難看了。
生:我們的學習真是離不開課桌椅?。?/p>
生:我應該好好愛護我的桌子朋友。
……
【分析】
兒童的學習世界與成人的學習世界是不同的,他們對問題的思考通常不是從邏輯到邏輯的,而是要借助全身心的發(fā)動,通過動口、動手等活動施行。小小的寫字活動體驗,“寫”在了學生的心坎上,“寫”深了學生珍惜公共設施的道德體驗,“寫”出了對關心公共設施的道德認識,“寫”成了“愛護公用設施,人人有責”的道德行為。
二、角色體驗
角色體驗是一種換位體驗,就是讓學生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將自己放到別人的位置上去想象體驗其情感。在品德課教學中采取角色體驗方式,以促成有如親身感受的體驗,增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激發(fā)他們的道德情感,并將道德情感內(nèi)化為道德認識。
【案例】
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衣食的來源》的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干過農(nóng)活嗎?讓我們共同來體驗一下!
師:(情境描述):彎下腰,左手把住稻稈,右手握住鐮刀,注意從稻稈根部割起。一排割完,向前移動。(有學生開始感到腰酸,想直起身子)繼續(xù)、彎腰,別停下,茫茫稻田比我們的教室大多了,抬頭看看,萬里長征才剛剛開始第一步,也許我們要割一節(jié)課……一小時……兩小時……一個半天……兩個半天,甚至花上幾天時間還不一定能夠完成。(又有幾個同學堅持不住直起了身子)你看,我們現(xiàn)在,才剛剛模擬了幾分鐘。誰來說說你的感受?
生:我終于明白“粒粒皆辛苦”的含義了。
生:農(nóng)民伯伯很偉大,當我們吃著雪白的米飯時,應該感謝他們。
生:我們不能再浪費糧食了。
……
【分析】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一件事,我聽了,隨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記住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對學生來講,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體驗的才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短短的幾分鐘,讓學生體驗農(nóng)民伯伯的勞動艱辛,體驗每一粒糧食的得來不易。
三、情境體驗
所謂情境體驗式教學,就是課程實施不僅是學生憑借書本,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得客觀、正確的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憑借自己的情感、直覺、靈性等直觀的感受,實現(xiàn)對知識的再認識、再發(fā)現(xiàn)、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案例】
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從一滴水說起》的教學片斷:
師:(出示一張藍色的紙條)今天我們把這張紙條看成地球上的水的總量,現(xiàn)在你手中拿著的就是地球上所有的水資源。那么淡水資源占多少呢?
第一次撕:地球上的水就被你們“撕去一半”了,只剩下一半左右。第二次撕:只有四分之一了。
第三次撕:只有八分之一了。你剛才為什么會有種驚訝的表情?
第四次撕:這次你們手中只剩下十六分之一的水了,(舉著十六分之一的紙片)同學們,看著這一小片,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很難過,老師不能再撕下去了,能給我們?nèi)祟惱玫乃倭恕?/p>
師:但現(xiàn)實很殘酷,老師非常沉重地告訴大家,地球上的淡水資源連這小小的十六分之一都沒有!
第五次撕:老師撕下一點,然后沉重地告訴學生。
十六分之一的紙片上的這一點小角,就大約相當于我們地球上所有的淡水資源,它占地球水資源總量的3.5%,而這3.5%的淡水,大部分是不能用的,能利用的僅僅是這淡水資源的0.3%(課件閃爍),你有什么感受?
……
【分析】
在這里,教師無須再反復地講水資源的狀況有多么嚴峻,每一次撕紙,都撕在了學生的心坎上,真正實現(xiàn)情感和理性的直接對話,促使學生將外部知識內(nèi)化為“惜水”“愛水”“護水”的道德準則,最終必將轉化為實際行動。
小學品德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里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精心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在真切的活動中獲得體驗,用“鮮活的體驗”引導學生觀察社會、感受社會、融入社會,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
【參考文獻】
[1]杜文艷.生活·體驗·行動——小學品德與生活[M]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吳永軍,王一軍.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診斷.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教育部.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2011版)[S]. 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