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很多百年老店規(guī)模都不大,可能是從爺爺的爺爺就開始經營。比如壽司店,或者裁縫店。經營百年老店,難在哪兒呢?這么多年過去了,他們的服務質量和產品質量都不變,不求干得多大,只求對得起自己的手藝。
不像咱們這幾年,哪家肉餅做得有點口碑,趕快投資,加盟連鎖,恨不得明天就上市,結果,許多品牌因為盲目擴張,導致質量保證不了,最后兵敗如山倒,退出市場。原來規(guī)模沒那么大,至少還有手藝,后來連賴以生存的手藝都丟光了。其中的差距在哪兒呢?你要具有像史官記錄歷史那樣神圣的態(tài)度,對每一張賣出去的肉餅負責,質量絕不下降。你光想著怎么掙錢,把手藝給荒廢了,那才是職業(yè)的恥辱。
日本有很多文藝作品,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把一個普通的職業(yè)神圣化。
比如,《排球女將》把運動員這個職業(yè)神圣化,或者拍個醫(yī)生的電視劇,把醫(yī)生這個職業(yè)神圣化,或者拍個消防隊的影片,把消防隊員的職業(yè)神圣化。
他們想讓不同職業(yè)的觀眾看完以后,都覺得自己的職業(yè)真神圣,這對社會的發(fā)展很重要。
本來自己是小人物,因為無形中有了使命感,就會更好地對待自己的職業(yè)、對待生活,這是正能量的事兒。
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那是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電影,叫《入殮師》。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夢想破滅的大提琴演奏家,迫于生計,干起入殮師。他本來嫌棄這個職業(yè),非常不甘心,每天想著還得找機會,回去拉大提琴。干著干著,他發(fā)現,入殮師這個職業(yè)很偉大,能為一個個死者服務,讓他們體面地離開人世,還可以造福很多家庭,讓他們得到心靈的慰藉。因此,他獲得崇高的使命感,決定把這個工作干下去。一開始的時候,他的妻子、家人也反對,后來,所有人都支持他。
這就是日本人最厲害的地方,他們能讓所有的職業(yè),哪怕被人嫌棄的職業(yè),都找到屬于自己的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