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圣雪
摘 要: 當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教學也面臨著全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運用是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獨立學院應在結合自身現狀的基礎上,運用互聯網技術探索以學生、教師、學校三方面互動的交互式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解決“千人一面”的教育現象,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 慕課;互聯網+;獨立學院;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8153(2018)05-0023-03
一、 引言
現如今隨著教育資源的普及,人民群眾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更為關注。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已經由資源短缺發(fā)展為優(yōu)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公平、教育質量等問題一度引發(fā)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1]。高等院校作為社會人才的輸出地,與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聯系緊密,是高等人才的聚集地。隨著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和知識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互聯網時代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高等教育者也必須關注高等教育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情況下,如何實現現代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有效對接。從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互聯網+”與教育結合的改革觀點①,“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已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高度。我國高校應緊緊抓住“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機遇,探索高校教育改革新道路,為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提供人才保障。
二、獨立學院現狀分析
(一)獨立學院學生層面
進入獨立學院的學生,一般而言高考的分數線在二本線左右,學習成績處于班級的中等位置,缺乏一本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2]。其次,獨立學院屬于民辦院校,學費相較一本、二本而言要貴。由于家庭條件較好,很多進入獨立學院的學生形成了一定的自我優(yōu)越感。這部分學生會存在依賴心理,即使大學沒有好成績,只要順利畢業(yè)拿到畢業(yè)證書,憑借家里關系也能找一份好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的惰性。最后,很多學生認為課堂的知識沒有實際用途,以致于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興趣。他們僅僅關注課本的知識,對自己的要求只是順利通過期末考試。一學期的課程下來,很多同學沒有形成專業(yè)知識的知識框架,遇到實際問題,表現得毫無頭緒。在期末考試階段,僅僅記住授課老師給的重點,就能順利通過考試,缺乏一定的學習壓力。
(二)獨立學院教師層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古至今,“師道尊嚴”的觀念一直束縛著現代教育,對當代教學形成羈絆。這種觀念強調學生必須嚴格服從教師,師生關系是建立在教師權威的基礎上。所以在處理教與學的關系上,更加重視教師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結果往往是遏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將“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教育。其次是教學的考核模式,大多數學校采用“一張卷子定成績”的方法。一方面學生會對教師的“嚴管”給予不良評價,另一方面學院會根據學生測評來評價教學效果。在雙重壓力下,教師為了達到學校的考評要求,不得不在考試前給學生劃重點。如此一來,便出現了“教師不敢管,學生不想學”的惡性循環(huán),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學習能力”便沒有被很好的培養(yǎng)出來。
(三)獨立學院層面
獨立學院在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往往出現一種現象:每名輔導員帶300名左右的學生,這是否能關心到每一位學生值得商榷。部分院校考慮到這種情況,給每個班級配備了一名班主任,但是班主任與學生的聯系往往沒有輔導員緊密,所以很多獨立學院的班主任也沒有很好的發(fā)揮其作用。其次,許多獨立院校為了培養(yǎng)真正的應用型人才,為學生設計了不同的實習計劃,包括實踐課、社會實踐等等。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由于學校對社會實踐的重視度不夠,很多學生暑期實習只是托關系找單位蓋了章,回校后沒有專業(yè)老師考察,這便導致弄虛作假的現象頻發(fā)。最后,由于獨立學院一般與母體高校地理位置存在一定距離,加之我國的財政性教育經費基本投入公辦高校,獨立學院缺乏國家經費的支持,導致獨立學院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匱乏,教學質量有待提升。
三、以“慕課”為代表的“互聯網+教育”的應用
在互聯網蓬勃發(fā)展的大趨勢下,“互聯網+”與教育行業(yè)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教育新生態(tài)。高等教育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影響下,逐漸解決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給、教育質量的提升等問題。高等教育生態(tài)格局正發(fā)生著變革,“互聯網+”不會取代傳統(tǒng)教育,反而能夠推動傳統(tǒng)教育的改革進程。當前,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逐漸被熟知,如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這些新教育方法或許是顛覆傳統(tǒng)教育的新契機。
(一)“慕課”的應用現狀
慕課是英文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的音譯,是“大規(guī)模公開在線課程”的簡稱。MOOC這個術語是由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網絡傳播與創(chuàng)新主任戴夫·科米爾(Dave Cormier)與國家人文教育技術應用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布賴恩·亞歷山大(Bryan Alexander)提出的。2011年以Coursera、Udacity和edX為代表的三大慕課平臺也被大家所熟知。以Course為例,截止2017年底,已經有2 000多門在線網絡課程,匯集了包括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在內的100多所世界名校資源,吸引了超過2 400萬的注冊用戶。慕課平臺的優(yōu)勢正被逐漸展示出來,與此同時,我國的慕課行業(yè)也在發(fā)展。繼2014年國內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等核心慕課平臺相繼上線后,國內用戶由150萬人增長到2015年的575萬人,增長率高達283%①。貢獻優(yōu)質資源的載體慕課,實現了人們對優(yōu)質資源的渴望,沖擊著當代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足以引發(fā)我們對教學改革的思考。
(二)“慕課”的特征
作為一種利用互聯網技術開發(fā)的在線課程,慕課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視頻網絡共享公開課。與單向的網絡課程不同,慕課基于連通主義理論和開放教育學,在線實現了教學過程、學習體驗、師生互動等一系列學習過程[3]。慕課的特征可歸納如下:第一,規(guī)模性。慕課聚集了各個名校的優(yōu)質資源,課程種類全面,注冊課程的學習者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第二,便捷性。慕課的互聯網性質實現了學習者跨時空獲取知識的方式,無需進入學校走進課堂,利用一個移動設備即可參加學習。第三,可重復性。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掌握情況不斷回放或快進,克服了傳統(tǒng)課堂上聽不懂的內容只能硬著頭皮聽下去的弊端。第四,互動性。慕課不僅僅是視頻課,在聽課的過程中會隨時有測驗,學習者只有回答正確才能繼續(xù)聽課。
(三)“慕課”與“翻轉課堂”的結合新模式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完美的教育不是要教會學生知識,而是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知識?!苯逃淖罱K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只有具備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從教學方法的角度看,慕課僅僅只是轉換了學習的時間與地點,把學習的知識搬出課堂。而當慕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時,教師不再注重知識的傳授,更加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教師由講授者轉變?yōu)閷W習的激勵者,學生由知識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訉W習者。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活動,其通過實際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實現課堂的翻轉。這種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教育實現了從資源到服務的全過程,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實現知識的合理流動,打造教育的互聯網新生態(tài)。
四、“慕課”對獨立學院教學改革的啟示
(一)學生學習新思路
對學生而言,學習的過程可以分為知識接受階段與知識內化階段。而“慕課”是將知識的接受放到課外,知識的內化部分放入課堂。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學習惰性,這種模式可以有效刺激學生主動學習。不論時間、地點,學生隨時可以利用電腦、手機進行聯網學習,不斷自我補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但此主體地位對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的主動學習將成為常態(tài)。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狀態(tài)的學生向主動索取知識這一學習方式轉變還需一個過程,教師可以幫助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建議獨立學院的授課小班化,以助教師有足夠的時間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問題選擇、小組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學習時間安排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二)教師教學新思路
獨立學院的青年教師居多,所以面對互聯網新技術并不陌生,接受程度也較快。對于青年教師,首先需要進行角色轉變,由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閷W習的引導者。如何調整教學過程中的自身定位,需通過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來實現。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移動客戶端,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建立起與學生實時溝通的平臺。其次,課堂的討論交流需要青年教師具備足夠的專業(yè)知識,跟緊學科發(fā)展前沿?;ヂ摼W使得跨區(qū)域、跨領域、跨時間的合作研究成為可能,專業(yè)教師需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立項研究、政策導向參與到科研中去,并積極參與探索線上教學,如精品課程的建設、微課的制作等。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教學模式的變革。傳統(tǒng)教學多以講授為主,探究式、啟發(fā)式等教學方法很少運用。為提高教學效果,可以采取線上教學與線下互動的“混合教學”,實現教學方法的革新。
(三)獨立學院管理新思路
為應對互聯網對獨立學院教育教學體制的沖擊,要積極探索教育教學管理全方位的制度創(chuàng)新。第一,高校需重構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需認識到學術權力的主導地位。只有學術至上,獨立學院才不至于在互聯網的浪潮中被擊退。學院應探索教師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和激勵機制,重視教師的能力培養(yǎng),拓展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空間。第二,教學評價需重新構建教學評價體系。改革教學評價標準,不再單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價教師,以期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第三,利用與母體高校的關系,建立與母體高校的資源共享制度。母體高校擁有大量的優(yōu)質資源,獨立學院可以建立師資共享、教學課程共享、圖書文獻資料共享、儀器設備共享等制度,實現“以效率促公平”的新常態(tài)。
五、總結
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曾說過“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苯洕陌l(fā)展、社會的進步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需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及個性化的發(fā)展。只有在“互聯網+”時代按照時代特點順勢而為,探索改革傳統(tǒng)教學的新方法,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促進優(yōu)質資源的貢獻,傳統(tǒng)教育才能突破枷鎖,實現高等教育的健康蓬勃發(fā)展。互聯網只是進行教育改革的技術手段,作為高校的教育者,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抓住機遇,勇于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鐘秉林,方 芳.“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yè),2016(19):5-7.
[2]郭 蕓,白 琳.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慕課對教學模式改革的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4(6):61-69.
[3]李曉明,張 絨.慕課:理想性、現實性及其對高等教育的潛在影響[J].電化教育研究,2017(2):62-65.
Abstract: At present,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 era,college teaching is also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of “Internet + education”,such as “Mu lesson” and “flipping classroo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teaching idea of “Internet + education”,which is suitable for independent college,in the ligh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teachers and college level in independent colleges,in order to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and provide effectiv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MOOC;internet plus;independent college;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