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數(shù)學競賽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求最值問題,其中這類題目大多可做“對稱點”解決,而其基本圖形又是課本上的例題,故值得一提,不容忽視。
引例:如圖1,要在河邊修建一個水泵站,分別向張莊,李村送水,修在河邊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人教版《幾何》第二冊P.91例3)。
解:如圖,作點A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連接交l于點P,P點即為所求(證明略)。
這個結(jié)論在很多競賽中出現(xiàn),舉例如下:
例1、如圖,設三角形ABC的邊長為2,M是AB邊上的中點,P是BC邊上任意一點,PA+PM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記為S和K ,則S2-K2= (2000年全國初中數(shù)學聯(lián)會競賽題)。
解:△ABC為正三角形,所以 PA≤AC,PM≤CM,所以PA+PM≤CA+CM=2+3 ,當點P為頂點C時,等號成立 ,
∴S=2+3
問題關鍵在于求K,以BC為邊作正三角形ABC,作M關于直線BC所在直線的對稱點M',連結(jié)PM'、AM',
∵∠ABC=∠CBA',∴M'在BA'上,且BM'=BM=1,PM=PM',PA+PM=PA+PM'≥AM' 連結(jié)CM',則∠ACM=90°,
∴ AM'=AC2+CM'2=4+3=7, ∴K=7 。
∴S2-K2=(2+3)2-(7) 2=43。
例2、△ABC中,AB=,AB邊上的高為h,試求AC+BC的最小值。
解:顯然,點C在平行于AB且到AB的距離為h的直線上,如圖,過點C作直線l∥AB,點A關于l的對稱點為A',則AA'=2h,AC+BC的最小值等于A'B=C2+4h2。
例3、已知點A(1,2),B(3,4)在x軸上找點P,使點P到A.B兩點距離之和最短,求P點坐標。
解:如圖,作A(1,2)關于x軸的對稱點A'(1,-2),則過點A',B的直線解析式為y=3x-5,該直線與x軸交點坐標為(53,0),即為所求P點坐標.
例4、求函數(shù)y=x2-2x+5+x2+6x+25的最小值.
解:y=(x-1)2+(0-2)2+(x+3)2+(0-4)2,
∴y為點(x,0)到點A(1,2)和B(-3,4)的距離之和.
∵點(x,0)在x軸上,A,B都在x軸上方,點A關于x軸的對稱點A'(1,-2),
z∴y最小值=▏A'B▏=(1+3)2+(-2-4)2=213。
例5、在正方形ABCD中,E在BC上,BE=2,CE=1,P在BD上,求PE+PC的最小值.
解:∵ABCD為正方形 ,
∴AC是關于BD所在直線對稱的對稱點,連結(jié)AP,由對稱性質(zhì)知AP=PC,
則PC+PE的最小值即為AP+PE的最小值為線段AE,
在Rt△ABE中,AE=AE2+BE2=22+33=13。
由上可知,求幾何最值問題中,正確作“對稱點”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通過作對稱點,使幾何中求兩線和的最大或最小問題得到順利解決,此法簡單明了,直觀易懂,值得我們借鑒。
注:此文適合初中生閱讀。
作者簡介:李小忠,1968年5月1日生,男,漢族,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數(shù)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