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一個貫穿五千年中華文化精髓的核心詞匯,但是在社會急劇轉型的今天,隨著物質的高度豐富和生活的多元化,一些人對忠誠敬而遠之并蒙上了一層黯淡的灰色,潛意識將忠誠錯誤地等同于老實、迂腐,甚至將忠誠作為“無能”的代名詞,但當讀完《忠誠與背叛》這本書后,我看到了“忠誠”的真實本色。
紅色——守望信念的忠誠。作為一個重慶人,歌樂山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地方,那時就在想,歌樂山的巖石都是灰色的,為什么會用紅巖來稱呼呢?當讀完《忠誠與背叛》后,我才頓悟,這里的巖石因革命志士的鮮血而變紅,老虎凳、火烙鐵等酷刑,在一位位烈士那強大的信仰面前,卻變得軟弱無力,烈士用鮮血捍衛(wèi)著忠誠,而忠誠在鮮血的映襯下,彰顯出鮮紅的底色。鮮紅的忠誠,昭示革命先烈對信仰的堅守與奉獻。而我,作為人民教師,雖然遠離了那白色恐怖的革命年代,但只有堅守信仰,才能在教書育人的事業(yè)上,能堅守住清貧與乏味,在看似平凡的崗位上有所作為,才能在與其他有“優(yōu)厚”待遇的職業(yè)相比時淡然面對,堅守人民教師“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本色。這,看似簡單與平凡,與革命先烈相比微不足道,但這份簡單而樸實的情愫,確實對人民教師職業(yè)的信仰與忠誠。
黃色——守望成功的忠誠。翻開《忠誠與信仰》這本書,回味著在渣滓洞、白公館里發(fā)生過的一切,我們無不為革命先烈那股執(zhí)著和不屈而潸然淚下,也正是在革命先烈們無畏的堅持與斗爭下,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透過那一幕幕血色的印記,我看到了成功的喜悅,看到了人收獲的金黃。新時代的人民教師,在自己的教學生涯里,難道不是為了期盼成功與收獲的喜悅?看到一茬茬的學子們學成畢業(yè),我們歡欣鼓舞;看到后進生取得好的成績,我們欣慰自豪;看到一位位同學不斷長大成熟,看到他們青春迸發(fā),看到他們斗志昂揚,看到他們戰(zhàn)勝失敗,看到他們收獲成功……在他們的進步中,我們收獲了成功與欣慰,卻老去了年齡,蒼白了雙鬢。
藍色——守望道德的忠誠。在英國,婚禮風俗要求每個新娘的嫁妝如下:“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一些舊的,一些新的,一些借來的,一些藍色的——即忠誠)。藍色,是忠誠的顏色,對于我們來講,忠誠是一種品德,忠于事業(yè),忠于家庭,忠于愛情,這也是我們的社會責任。在《忠誠與背叛》這本書里,不乏對事業(yè)與承諾不忠誠的人,但他們終究被歷史唾棄,而江姐等一批批革命烈士卻永遠活在了我們心里,忠誠的人永遠得到尊敬,背叛的人永遠會背唾棄,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在當今社會,我們也有無數(shù)的人在利益面前,背叛事業(yè)、背叛親人,背叛承諾,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成功,只會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因為,他沒有道德!俗話說:“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育是文明傳承的主渠道,是理想價值與社會精神構建的主要驅動力,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傳承都要靠教育來實現(xiàn),這對我們人民教師的道德要求提出了更高標準。只有堅守師德,勤奮敬業(yè)、廉潔從教、公道正派、敢于擔當、遵規(guī)守紀,才能教出好的學生,因此,我們都要修煉人品師德,弘揚敬業(yè)精神,靜下心來教書育人,做優(yōu)秀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記得著名詩人北島在《回答》中的經典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在我們每名人民教師面前,我們雖然平凡,但依舊高尚,我們雖然渺小,但培育著太陽下最美的花朵,也正是因為這份職責我們變的執(zhí)著,因為這份收獲,我們甘愿,正因為如此,我們團結努力、相互鼓勵、充滿信心、前赴后繼、甘愿犧牲、義無反顧。也因為這樣,我一直喜愛著這所學校,這個溫馨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