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歷史是一門讓人們學習過去、了解現(xiàn)在、預知未來的基礎學科,在高中階段,對青少年的性格品質、思想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最近幾年,伴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新高考政策成為了當今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話題。與此同時,教育、教學理念也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和涵義。在這一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更加注重過程與方法、思維的啟迪以及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等,在注重學科考試功能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科的教育功能,教師要將歷史教學提升為認識社會的新手段,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升歷史教學質量,進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成績。
【關鍵詞】 新高考改革 高中歷史 有效教學
一、新高考政策對歷史教學的新要求
1.重視對學生歷史基礎知識的考查
總體來講,新高考政策延續(xù)了其對歷史基礎知識作為考試重點的特點。這符合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突出對學生基本歷史素養(yǎng)的考查。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學必須始終將夯實學生歷史基礎知識作為重點,切實幫助學生用好、用足教材,從而拿到高考中的“基礎分”。
2.重視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考查
在新高考模式下,可以明顯看出高考歷史要求學生能夠對于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時代主題有自我的思考,歷史教學的開放性更強,也更加突出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品質的考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突破思維定式,讓學生能夠以更新的視角來思考、分析、解答問題。
3.重視對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考查
“以史為鏡,可知興衰”,學習歷史的意義在于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含義,借鑒歷史的經(jīng)驗來反省、認識自我。歷史大綱中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將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重大社會文化和時代事件作為重點,要求學生學會通過這些事件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從而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指導今后的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在今后歷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全面、準確地領會歷史事件的本質,學會利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表達個人的觀點,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索
1.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改變教師原有的角色
近年來,雖然我們在新課程目標的要求下,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等有所改變,但是在高考的限制下,我們還是向著一個大方向走去,那就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yōu)橹饕康?,讓學生在未來的高考成績中加上有力的砝碼。這就使得許多的教師還是以提高教學成績理念的教學思想。但是,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施行,教師的這種歷史教育理念必然不適合當代的要求。一旦學生不分文理科,在眾多的歷史、政治、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中選三科的話,必然教師的教學就會不再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需要改變我們的教學理念,重新確立教學目標,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其實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在里面可以尋到很多有用的知識,也可以聯(lián)系到實際生活中,改變學生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觀念,引導學生向著好的方面不斷發(fā)展。
教學理念的轉變是教師通向成功教學的第一步。為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的效率,還必須轉變教師的職業(yè)角色。過去,有些教師喜歡“一言堂”和“滿堂灌”,認為歷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傳授知識,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以應對各種考試,唯分數(shù)論,忽略了歷史作為人文學科的社會價值,這就導致歷史教學在逐漸地被學生所忽視和遺忘。因此,作為歷史教師是有必要改變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讓自己能夠和學生真正平等、真正民主對話,建立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歷史教師是亦師亦友、學習上的引路人,是走向成功道路的一盞明燈。
2.轉變教學方式,注重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新教材和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之所在,而學生的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的獲得,主要取決于教師教學方法方式的改變。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的主要途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諸如設疑導學、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質疑等方式方法進行教學。例如在講述《中央集權制度的演進與強化》時,教師可以采用設疑導學的方法,根據(jù)所學內容提出更多的問題。因為提問即意味著在課堂上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思考的環(huán)境,使學生通過大腦進行邏輯整理,進行思索。學生跟隨教師的問題和引導,一步步去認識歷史,發(fā)現(xiàn)問題,讓自身的思維始終處于主動的探索狀態(tài),這是有效歷史教學的關鍵所在。
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多地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和總結,最后得出結論。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可以引用“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樣的詩句,再提出問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們對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演進有什么作用?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與演進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這樣的教學方式方法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3.引導學生科學性學習,減輕學生學習壓力
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高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帶給學生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這就需要教師通過科學的,富有邏輯性的教學策略為學生開辟一條提高歷史學習效率的復習之路。例如,在復習高中歷史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古代歷史、現(xiàn)代歷史、世界史等系統(tǒng)地分開,通過點、線、面的策略,將知識以題干、綱要、重點、延伸等方面有機結合在一起,充分培養(yǎng)學生在歷史學習上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另外,教師可以借助教學輔助工具進行歷史教學,比如,以中外歷史人物的事跡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制作PowerPoint將事件的人物及事跡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還可以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此人的事跡,通過此方法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壓力,提高歷史水平,還能增強學生的記憶,讓學生高效的學習高中歷史。
4.結合經(jīng)典題型進行教學,提升學生思維及應答技巧
材料分析題作為歷史課程在高考中的基本題型,考查的是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解決材料分析題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對材料信息獲知和解讀能力,首先
對問題進行全面的理解,找出問題的核心是圍繞哪一重點知識展開的,再帶著問題找到與之對應的核心材料。
第二,在解題過程中要抓住材料中的主題詞,避免太過口語化的表達,并在表達的過程中圍繞中心材料用聯(lián)系的觀點完整解題。
第三,學生要善于把握材料中和設問中的隱藏詞。例如問題中出現(xiàn)“根據(jù)材料”“如圖所示”等語句是在變相提醒學生,材料中的內容或例子與問題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甚至可以直接運用到答案中。而出現(xiàn)“結合所學知識”這樣的語句時,學生在答題時就要注意答題內容并不僅局限于材料,還要結合相關知識靈活、完整地答題。
5.深化課堂教學成果,提高學生運用能力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學生失去了主體地位,造成了很多學生對歷史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對歷史知識深刻的領悟,對于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歷史知識脈絡等的掌握比較模糊。眾所周知,對于知識的掌握在于是否能夠將知識靈活的運用,但是知識的掌握絕大部分都取決于對知識的領悟程度。在新高考形式下,應該進一步深化對高中歷史的教學,注重“傳道受業(yè)和解惑”,在教學中不但要注重對學生知識的運用、思維的啟發(fā)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等,還應該讓學生利用想象將自身置于不同的角色上,從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領悟,培養(yǎng)學生歷史批判性的思維方式,提升人文素養(yǎng)。
6.關注社會及時政熱點,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時事,關注國際熱點、焦點問題,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洞察力。近年來,伴隨著多極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各國之間的競爭和對抗加劇,國際風云瞬息萬變,如伊拉克國內武裝沖突愈演愈烈,韓日、俄日領土之爭由來已久,我國南海爭端,韓朝南北會談備受關注等等。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網(wǎng)絡等媒介,我們了解了這些國際大事的原因、經(jīng)過、結果,但我們更應當積極地去評價這些事件,以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們還可以大膽地去預測國際局勢的未來發(fā)展走向,提出自己的見解。當然,我們不是在憑空構想,而是結合相關歷史,聯(lián)系實際情況,加以縝密的思維,力爭做到“大膽假設,小心論證”。通過這些活動來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束語: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歷史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的能力,更要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了解人類的發(fā)展規(guī)律,更好地感悟人生,促進自身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淑華. 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G].新課程,2014.
[2] 劉景林.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的普適性與特殊性 [G].讀與寫,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