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決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歸根結底要通過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的設計著手。顯然,啟發(fā)式教學模式應該是以素質教育目標為基礎,推導出相應的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結構、過程、方法設定的有機整體。運用啟發(fā)式教學全面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使整個教學活動呈現(xiàn)出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主線。
【關鍵詞】啟發(fā)小學生質疑問難
巴甫洛夫說:“懷疑,是發(fā)現(xiàn)的設想,是探究的動力,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薄墩Z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而鼓勵學生有意識地對所學課文大膽質疑,不僅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更體現(xiàn)了新大綱的這一要求。經常性的質疑問難能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它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疑問”,鼓勵學生大膽生疑、質疑。大膽質疑是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充分體現(xiàn)。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頭腦里產生疑問越多,他們對課堂上講解的知識和新教材的興趣就越高。”這就要求教師重視鼓勵并誘導學生多質疑,激起他們創(chuàng)新欲望,不能因為費時或趕教學進度干脆由教師主宰課堂,以問答形式讓學生隨著你的指揮棒見機行事。
一、從課題引入,啟發(fā)學生質疑問難
新課前教師簡潔導入后,就讓學生把在預習中或自讀初探中碰到的問題一股腦兒端出來,然后,教師因勢利導,開展教學。對課題的質疑也宜在課初,以便帶著問題學習課文,使學有方向。課題往往能提供行文的線索,概括文章的內容,或體現(xiàn)課文的思想內容。例如教學《將相和》一課時,先讓學生讀題,而后引導學生抓住課題質疑:“將”是誰?“相”又是誰?他們?yōu)槭裁床缓停亢髞碛衷鯓雍秃玫哪??教師因勢利導,開展教學,一下子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地位,激發(fā)了他們質疑解惑的欲望,從而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這種方法能使教學有的放矢,避免無效勞動,提高教學效果。又如學習《草船借箭》,對《草船借箭》的質疑,《草船借箭》的“借”明明是用計“騙”來的箭,為什么偏偏用了一個“借”字?學生通過對課題的質疑,提高了理解能力,使他們“一進門就抓住了它的實質”。且能使學生在分析課題的含義中理解掌握閱讀課文的線索,以利于迅速讀懂課文。又如教學《撈鐵牛》,教師出示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問。經過質疑,歸納出:①誰撈鐵牛?②為什么撈鐵牛?③怎樣撈鐵牛?④撈鐵牛的結果是怎樣?等等,引導學生針對上述4個問題邊讀邊做標記,然后同桌互議,師生交流。學生的思維就在這樣的釋疑解難中積極地開始了。我也就這樣借助學生的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這樣,既發(fā)揮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又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教師講解時或課中小結引導質疑問難
對課文語言文字表達的質疑宜在課中,邊學邊問,學問結合,使興趣倍增,收獲更大。古人云“學貴有疑”。學生之“疑”,是仔細閱讀課文的產物,教師應鼓勵提倡。因此,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文中的難句“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一句時,我就引導學生質疑,讀了這句話,你還有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句話的含義,讓學生把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信息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創(chuàng)造性的新發(fā)現(xiàn)、新設想,有的學生說是因為風吹動,有的學生說是鳥在動,有的學生說是陽光的照耀,也有的說是新發(fā)的嫩芽,有的學生說那是綠葉本身就蘊育著無限的生機。又如另一位同學鄒小偉提出疑問∶“老師,讀完這一段我有點不明白,文中說,我們把手一拍,便有一只大鳥飛了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只,第三只。第三只后面為什么用句號而不用省略號?一般情況我們多是使用省略號的?!边@個問題我示意學生分組討論。在交流時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作者他們把手一拍,便看見一只大鳥飛了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只,第三只。我想這三只鳥是一個一個的出現(xiàn)的,他們看得非常清楚,也就數(shù)了出來。而后來他們繼續(xù)拍掌,樹上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這說明緊接著第三只出現(xiàn)的不是第四只,第五只,而是好多只同時出現(xiàn)在作者的眼中,這些不是一只一只出現(xiàn)的。因此我認為在這里用句號比用省略號更合適?!边@位同學的想象多豐富??!同學們聽了也贊嘆不已。這樣一來能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
又如學生對《苦柚》中“我也四十年沒吃過柚子了,我們都得了思柚病”這句質疑:“我們”包括伯父的女兒嗎?他的女兒怎么會得思柚病呢?再如對《十里長街送總理》中的一句質疑:老奶奶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著靈車的到來?通過討論,學生深深體會到了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三、在課文分析講解完后質疑問難
教師在準備結束課文時,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質疑,以彌補教學中遺漏部分以及備課時所沒有發(fā)現(xiàn)的有價值的問題,從而加深理解課文。對情節(jié)發(fā)展、篇章結構安排等方面的質疑,宜在課尾,有了前面的知識鋪墊,提出的問題就會更深入,理解得也會更透徹。比如《草船借箭》一課,當學到“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這個關鍵句時,教師點撥“請同學們根據句子試著根據句子試著提出幾個‘為什么’一類的問題”學生循著教師的引導,分別提出:“為什么周瑜說他比不上諸葛亮?為什么說諸葛亮神機妙算?”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有助于學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及中心思想。這就是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的有力證明。因為,學生只有經過認真讀書,積極思考,才有疑可質,體現(xiàn)了他們主動求知的強烈意愿。又如學生對《圓明園的毀滅》質疑:課文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可為什么前面用了那么多文字寫圓明園輝煌的過去?通過討論,集思廣益解疑,學生明白了對比描寫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對侵略者的憤恨之情,鞏固、深化了所學知識,發(fā)揮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
【結語】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苯虝W生質疑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做到常讓“質疑”入課堂,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和實踐創(chuàng)新。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善于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而且要善于誘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