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只能給予推動,使學生自己去找到必需認識的東西才符合現(xiàn)在教育的要求;當前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學習,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還不能夠完全獨立學習,應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并能和他人交流與合作地主動學習。
【關鍵詞】自主學習小學培養(yǎng)
一、自主教育理論的歷史淵源
柏拉圖說過:“教只能給予推動,使學生自己去找到必需認識的東西?!眾W古斯汀在《統(tǒng)治篇》中把教學改寫為對學習者自己認識的助產(chǎn)。人們向年輕人傳授知識,傳授理論的和實際的知識,能夠做到和應該做的一切是幫助年輕人去理解知識的意義,使其自己獲得對知識和世界的認識。教授者只能誘發(fā)學生去理解和掌握認知的行為,但做出這種行為的人只能是被教授者,只能在她們自己學習的過程中去實現(xiàn)。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應該是一種對話性的關系;學生能夠理解老師的意向、指示,然后對老師采取有意識的態(tài)度。教師再促使小學生自己做出決定,老師的職責是提醒,對年輕人提出要求,學生則必須自己完成這些決定。教育者要向年輕人傳授態(tài)度和能力,她可以提出建議和鼓勵,但是不能剝奪年輕人自己的正確思想和努力。
二、影響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因素
1、學生的內(nèi)在原因
大多數(shù)同學自制力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老師和父母的督促,一旦外在壓力減弱,學生學習就容易松懈,學習成績就直線下降。
2、舊的教育觀念的影響
教師是教學的“設計師”,是課堂學習的“總導演”,教師的教育思想、教學方式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不少教師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帶來的種種影響與壓力,于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穿新鞋,走老路”,有意無意地在對學生“授之以魚”,使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學習行為潛意識地依賴于教師,學習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發(fā)揮。
3、評價機制的桎梏
從我國目前的教育狀況來看,衡量一個學生能力的高低仍然是分數(shù)的多少,這種教育評價機制迫使教師在課堂上絲毫不敢放松對學生系統(tǒng)地灌輸知識。學生為了應對考試,便依賴于教師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也滿足于這種機械的學習方式,這樣的應試教育嚴重制約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三、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途徑
1、老師給予正確的指引
自主學習意識不是自發(fā)形成的,需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這來自于教師對自主學習?情景的創(chuàng)設及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所以,新課標把教師的角色定位于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并理解學習過程,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向學生提出學習和研究的問題或范圍,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控制學習過程,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解答疑難,回答學生提問,引導和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欲望和要求,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由過去的“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我來學”
2、讓學生充分的自愿、主動合作、共同進步
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讀書時間以及思考時間,還要有充分的討論時間,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發(fā)展能力;要組織學生有效的合作學習,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要求,采取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集思廣益,得出正確答案;可采用辯論式,各抒己見,去偽求真;可采用輪流發(fā)言的形式,取長補短,提升自我,使學生在合作中發(fā)展學習能力。教師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善于進行點拔、評價和疑難問題的解決,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避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的盲目性、被動性和表面性,變教師的外部給予為學生的內(nèi)部求索
3、創(chuàng)造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
培養(yǎng)和激發(fā)合作學習的態(tài)度和意愿,營造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首先要提出合作學習的問題和任務;其次,要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必要的組織和引導,要深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注重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技巧、組織討論的要領,有針對性地提供具體的幫助;要制止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話語霸權,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努力使合作成員的表達機會均等;再次,要鼓勵成員發(fā)表獨立見解,積極肯定和贊揚合作學習的共同成果,善于把個人或小組的創(chuàng)造性觀點轉化成全班同學集體的智慧;教學的過程是師生認識交流的過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過程,因而,學習環(huán)境必須是開放的,只有當學生的人格得 到尊重,智慧得以顯示,需要得到滿足時,才能形成活躍、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 消除學生膽怯和依賴心理,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自己學習,自然的表達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認識,敢想、敢說、敢于質疑,勇于大膽創(chuàng)新,樂于發(fā)表意見,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這就要求課堂教學應達到求準、求奇、求妙、求活;重法、重精、重情、重樂。教師放棄權威地位,師生間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平等交流,“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4、改變模式轉變形式,讓學生自己學習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多是\"組織教學、復習舊知、講授新課、鞏固新知、布置作業(yè)\"五段式教學模式,或是更為簡練的\"復習、新授、作業(yè)\"三段式教學模式。這種以\"知識為核心\"和\"教師為本位的教學模式,嚴重束縛了學生主體性參與和個性的發(fā)展,顯然不適合新課改的要求。新課程要求教師更加注重與學生情感的交流,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與學的任務,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地去追求知識,學會主動學習。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適度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動能力,創(chuàng)設民主活躍的課堂氣氛等。改變傳統(tǒng)的只注重課堂教學結構嚴謹、教學環(huán)節(jié)齊全、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在課堂上正襟危坐、整齊劃一的局面,使學生在課堂上要動起來,課堂上要活躍起來,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優(yōu)化課堂教學程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轉變舊的教學觀念和模式,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寬松、民主的育人環(huán)境,才能有效的發(fā)展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