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充分尊重和順應兒童的天性,對兒童的天性予以合理有效的引導,并結合兒童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運用“順應引導教學法”組織教學,激發(fā)兒童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兒童潛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fā),語文素養(yǎng)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一、兒童天性與兒童發(fā)展
天性是“有機體天生的或遺傳的特性或特征”(【美】阿瑟·S·雷伯著:《心理學詞典》,第14頁),天性是人身上的自然性、宇宙性,它是自然意志、世界意志、宇宙意志。
兒童就是兒童,他們有獨特的身心特征:“餓則哭,喜則笑,見好吃好玩的東西就伸手拿來,見好玩好弄的東西就伸手去玩?!敝逃谊慂Q琴把這些特征當作兒童的天性,進而提出兒童的天性是“好奇”、“好游戲”、“好模仿”、“喜歡合群”、“喜歡野外生活”。
從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兒童天性具有以下幾點特點:一是“好玩”。二是“好想”。三是“好問”。四是“好奇”。五是“好動”。六是“好學”。
意大利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認為在兒童體內存在“內在教師(the inner teacher)”,是“內在教師”指引兒童前進。這“內在教師”便是自然本身,是兒童的天性,它指引著兒童成長。因此,所有的教師和價值都應該適應兒童的“吸收的心智”的召喚,順應兒童體內的“內在教師”,去熱愛兒童,去尊重兒童的自由的活動,并從中認真觀察研究兒童,滿足他們的需要,從而更好的激發(fā)和促進他們自身規(guī)律獲得自然的發(fā)展。中國學者劉曉東研究員在他的《論教育與天性》一文中指出“天性是不可教的,教育對天性應保持敬畏”,“教育應因人的天性而改變自身,而不足人因教育而改變本性”。
二,正確看待小學語文教育
中國語文教育走過了從“兒童”的“再遮蔽”到重新接近“兒童”,再到呼喚“以人為本”(以兒童為本位)的軌道這樣一個曲折的歷史。中國《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從這些變化中可以充分看出我們的語文教育要求注重人的個性,注重人的具體需要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那么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育這么重要的基礎階段,順應時代的進步和要求去關注兒童,順應引導兒童天性進行教育,已經是我們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并要求具體落實在我們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的各個方面。
三、“順應引導教學法”的運用
胡術恒在《兒童觀及其對教育觀的制約與影響》中總結兒童觀的演變主要經歷了古典時期的小大人說、中世紀的原罪說、盧梭時代的兒童觀、杜威時代的兒童觀和當代的兒童觀等
幾個階段。從把兒童當作小大人,經杜威的“兒童中心”、盧梭的“遵循兒童自然”,一直到當代“以兒童為本位”這一兒童觀的歷史演變看,順應引導兒童天性的教育應是必然的趨勢。筆者認為, “順應引導教學法”勢必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順應引導教學法”就是在充分了解兒童的基礎上,欣賞兒童,等待兒童,從兒童中來到兒童中去,在教學全過程順應兒童的天性,并正確加以引導,使之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從而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最大程度地開發(fā)兒童的潛在能力。
(一)了解并欣賞兒童
世界的萬事萬物中,無法找出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同樣地,每個兒童都是唯一的生命個體,都具有不同的天性特點,每個兒童都會有不同的學習語文的能力,教育工作者需要花時間細心的觀察兒童,以一顆平常心來審視每一個兒童的行為和表現(xiàn),從而發(fā)現(xiàn)每個兒童身上的閃光點,然后分析兒童天性中的優(yōu)點和弱點。小學語文教育中,需要老師尊重他們的自由和興趣所在,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每個兒童學習語文的潛能得到最大發(fā)揮。
兒童盡管方方面面都有些幼稚,但他們單純、簡樸,擁有了成人已經漸漸失去的天真爛漫和最自然的本性,他們可以以他們的方式去適應世界。那么在實際的教育中,我們的教師要用愛心包容兒童成長中的一切,要用欣賞的眼光與胸懷去賞識他們。來自老師的激賞往往是兒童努力前進的無窮動力,因為他們天性中需要外界的贊揚作為支撐。
(二)善于等待兒童
古時候揠苗助長的故事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如果違反事物發(fā)展的本身規(guī)律,一蹴而就,反而壞事,最后得不償失。同樣,兒童教育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兒童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否則將達不到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如果想要兒童健康的成長,就要等待兒童,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呵護兒童的天性,讓兒童順著天性自由地成長。
有這么一個小學語文教學案例,三年級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要選取一些同學站起來朗讀課文,很多孩子都表現(xiàn)的非常踴躍。當有一位學生被點名后,很緊張地站起來,并朗讀得結結巴巴時,這位老師站在他旁邊一邊認真地聽他不連貫的朗誦,一邊輕言“孩子,別急,慢慢讀!”這時課堂上很安靜,好像大家都在共同鼓勵他。一直等到這位緊張的同學朗讀完,老師接著又說:“孩子,你真棒,謝謝你的朗讀,請坐下!”一個學期下來,正是因為老師一次又一次的鼓勵和等待之后,這位同學的朗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語文課的成績也提高了不少。從這一個具體的案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等待兒童的語文教學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是何其重要。
(三)從兒童中來到兒童中去
小學語文教育不同于中學乃至大學語文教育,其主體是心智尚處初級階段的兒童。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本著從兒童中來到兒童中去的理念,順應兒童的天性,依兒童本身的真正需要并采取主動引導的方式進行教育,真正讓兒童在“樂中學,學中樂”。
在課前備課時,小學語文教師應從學生的學情和實際出發(fā),把握學生最需要學習的東西,而不是死板的照本宣科。在語文課堂上,老師更應該根據(jù)大部分學生的興趣點為切入口進行適當?shù)那榫辰虒W,當然也不能忽視少部分學生的特殊需求,抹殺這部分學生良好的天性潛能。
我們教育的“教”是為了“不教”,要回到兒童中去,順應兒童天性,創(chuàng)造和諧、輕松、自由、快樂的學習氛圍,實現(xiàn)師生間的雙向互動,引導學生自己去主動學、自主學、高效學。毋庸置疑,“順應引導教學法”不失為小學語文教育切實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劉曉東:《論教育與天性》,《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2]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陳鶴琴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86~6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