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的翻譯屬于詩詞翻譯范疇。因為譯者翻譯的目的性的不同,所以不同譯本在翻譯過程中處理的方法也不盡相同。而且翻譯不是純語言的轉(zhuǎn)換活動,它還體現(xiàn)了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交流。因此,本文將從目的論的視角對林語堂與許淵沖先生《水調(diào)歌頭》英譯本進行研究。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與發(fā)展,作為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方式,翻譯也在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翻譯理論不斷涌現(xiàn)。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詞的翻譯占據(jù)重要部分。如何更好地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魅力,讓西方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的瑰寶,這是翻譯詩詞時譯者所追求的目標與準則。
一、《聲聲慢》寫作背景
《聲聲慢》是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晚年所作。 當時金兵入據(jù)中原,詩人流落到南方,丈夫病死他鄉(xiāng),境遇孤苦,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堵暵暵愤@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fā)作者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悲涼愁苦,字里行間哀愁滿目,令人讀之心酸。
二、目的論理論依據(jù)
目的論指出,任何翻譯活動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弗米爾(1987: 109)在《普通翻譯理論框架》中較為全面的概括:翻譯是目的語文化對源語文化或語言的一種不可逆轉(zhuǎn)的信息傳遞,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一種翻譯行為應(yīng)采取的策略和達到的目標由行為的目的決定,即“目的決定手段”。弗米爾(2000: 91)進一步指出,翻譯的目的有三種: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基本目的,目標語環(huán)境中譯文的交際目的,以及使用特定翻譯策略或翻譯程序的目的。葦努蒂(2004)對此提出了異化和歸化原則。歸化的譯法就是譯文語言通順自然,沒有翻譯的痕跡使譯語讀者讀起來沒有陌生感;而異化的譯法即保持源語的異國情調(diào)。
三、從目的論看林語堂與許淵沖《聲聲慢》譯本的對比
(一)翻譯詩詞目的對比
翻譯詩詞的目的與譯者生活背景有著極其密切的聯(lián)系。
林語堂出生于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接受的是基督教的文化教育。他的雙重身份和背景,使他在翻譯中更多的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上去詮釋中國和中國人的責(zé)任。他的翻譯目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如何把中國的詩詞著作以西方人理解的思維模式展現(xiàn)。
而許淵沖作為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他對東西方的知識有著很高的見地,對于中英文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傳播中華文化底蘊和信息,并達到促進跨文化交際是他翻譯的根本目的。他是以一個中國學(xué)者的身份向西方乃至全世界介紹中國文化,促進文化交流。
(二)兩種譯本的分析
詞牌名《聲聲慢》
林譯Forlorn
許譯Slow,Slow Song
通過對詞的全文了解,可以知道這一詞牌不僅關(guān)系著詞的節(jié)奏,而且還關(guān)系著詞的內(nèi)容。此處的“慢”不是指調(diào)之長短,而是指詞節(jié)奏之快慢。(潘家云: 2003,54)林語堂將其譯為Forlorn(孤獨的,寂寞的),讓本沒有特殊意義的詞牌名賦予了感情色彩,給該詞定下了憂傷、凄涼的基調(diào),營造出詞人在凄風(fēng)苦雨中孤苦無依,滿目愁容的蕭瑟景象。
許淵沖譯成Slow,Slow Song,根據(jù)“三美原則”中的“形美”在字數(shù)上與詞牌名一致;而且誦讀slow 時展現(xiàn)了輕慢和憂傷的格調(diào)。Song更是營造出詞人輕聲緩緩吟唱的景象。
因此,許譯在翻譯詞牌名時,注重讓讀者結(jié)合中文特色來進行想象;而林譯更注重創(chuàng)造意境上的景象,便于讀者直接理解,減少揣摩。
原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林譯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
許譯: 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
林譯只用了十四個音節(jié)對七對疊字進行意譯。他自己說,我譯李易安的《聲聲慢》,那“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字,真費思量。所以我用雙聲方法,用dim,dark,dense,dull,damp,dank,dead十四字譯出,確是黃昏細雨無可奈何孤單的境地,而最后dead一字最重。(潘家云: 2003,54)通過不同字發(fā)音的口型以及相同的字頭韻增強了時空感和動態(tài)性,生動地傳達出詞人凄涼、悲痛悲切之情。
而許譯描述的方式相對平直刻畫。從三個動詞look,know,feel,讓讀者跟隨著譯者的感受失落的尋找著什么,但是卻不知道自己丟失了什么,只是莫名的感受著憂傷,惆悵,這描述了一種從外到內(nèi)的深刻感受。
由此可知,林譯表現(xiàn)了他的矛盾性,即作為中國譯者卻又有西方人特色的特殊身份。他以簡潔明快的方式傳達了思想。而許譯則在了解譯語和源語文化的差異下,為了便于文化交流,在刻畫上采取平淡的描述和更為深切的意境吸引讀者。
原文: 咋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林譯:The weather,now warm,now cold,Makes it harder.Than ever to forget!
許譯:How hard is it,To keep me fit,In this lingering cold!
這兩句話表明當時天氣變化無常,溫差較大讓人應(yīng)接不暇。林譯用now…,now… 體現(xiàn)了天氣在不經(jīng)意間的轉(zhuǎn)變。但是之后譯句卻讓讀者在理解上無法與原文想表達的思想銜接。
而許譯在詞的意義上比較貼切,但是缺乏了意境,過于直白。Lingering一詞雖然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段,便于直觀的認識天氣的產(chǎn)生,但是沒有體現(xiàn)天氣的突變性。
因此,兩位譯者在用詞上各有其特色。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使林譯在該句的翻譯有缺失,也與許譯產(chǎn)生了對比,但在對中國詩詞的掌握和理解上,以及傳達方式上,許譯更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
原文: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林譯: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My old friends,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
許譯:It breaks my heart,alas,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F(xiàn)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雁是傳遞信息的象征。但是在該詞中“雁”不僅是傳信息還是與丈夫愛的象征。在丈夫病死后,“雁”更加是國家復(fù)興的象征。所以在“雁”的翻譯過程中,兩人都譯為geese, 但英文中g(shù)eese的本意是鵝,引申意義是徒勞無功的搜尋。因此產(chǎn)生詞義引申歧義,而且其他文化者不能準確理解詞中所含的深層意義。另外在對“舊時相識”的處理上,林譯用old friends,表明詩人認出了舊時的大雁, 且希望“大雁不要把往日的回憶帶回來”,此句又為譯者創(chuàng)作之筆。許譯選詞 acquaintances of old 讓譯文讀者很明了, 大雁是作者以前的“ 老熟人”了, 可見在異鄉(xiāng)再見是何等的親切, 睹物相思,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余味無窮。
由此分析,兩人在“雁”處理上都有詞義引申歧義。但是在對“舊時相識”的處理上,兩人有偏差,這反映了兩者在自身文化底蘊上的差別。林譯通過氛圍的渲染使西方讀者能夠感受雁所來的悲傷遞進。而許譯堅持樸實忠實翻譯原文,是為了便于文化交流。
原文: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林譯: By the window shut,Guarding it alone,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
許譯: 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
這兩句話寫作者倚在窗邊看屋外的景象,感到冷清寂寞又百無聊賴,所以覺得熬到天黑都覺不易。但是林譯在翻譯這兩句話的時候,由于理解錯誤,翻譯不是很準確。首先他認為窗戶是關(guān)著的,其次認為“守”是守護,守衛(wèi)。最后一句使用一般現(xiàn)在時表明天已經(jīng)黑了,也就無需迫切地等待天黑。由此在傳達詞人的思想感情上出現(xiàn)偏差。
在詞人想借此表達思想感情方面,許譯理解準確。雖然解釋直白,但是相當準確的表達了信息,便于理解詞人此時無助,冷清寂寞的心情,也營造出了與原文相同的氣氛。
四、總結(jié)
通過以上翻譯實例的分析,翻譯目的不同以及譯者生活經(jīng)歷不同使兩位譯者對《聲聲慢》進行了各具特色的翻譯。翻譯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譯者對翻譯的追求和要求。對于詩詞的正確理解和準確定位,使譯文可以準確的表達詞人當時的生活現(xiàn)狀,再現(xiàn)詞人當時的內(nèi)心活動,情感起伏。因此譯者不但要精通目的語和源語,還要了解和研究語言背后的文化,熟悉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正確翻譯觀的指導(dǎo)下,對文化差異進行合理的文化轉(zhuǎn)換。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