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美
摘要:故事作為相對完整、獨立、生動的語境,它既承載了地道的詞句表達,還滲透著關于善良、友誼、勇敢的人性之美。把故事引入小學英語課堂,讓學生在真實具體的故事語境中分析、判斷、推理、聯(lián)想、感知、運用、內(nèi)化,將極大促進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思維品質的發(fā)展。本文僅以三年級英語拓展閱讀小故事Tadpoles Mummy中的幾個教學活動為例,提出依托英語故事教學,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具體做法及思考:以問、猜、畫為引子,引出故事主角;聽、讀、尋為主線,理解故事內(nèi)容;演、改、創(chuàng)為手段,運用故事語言。
關鍵詞:小學;英語;故事教學;思維品質
近年來,英語故事成為了小學英語拓展閱讀課的首選材料。《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學活動應該有利于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與聯(lián)系,以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素質的綜合發(fā)展。而基于故事的教學活動設計正好契合了課標要求,故事題材本身就包羅萬象:童話故事、智力故事、哲理故事、探險故事……學生們在故事中既享受了情節(jié)的樂趣,接觸了豐富的歷史、地理、自然常識等學科的知識,同時也在真實具體的故事語境中分析、判斷、推理、聯(lián)想,此過程既可加深他們對詞句文法運用規(guī)律的理解,也可發(fā)展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思維品質。
本文主要以三年級英語拓展閱讀小故事Tadpoles Mummy中的幾個教學活動為例,闡述如何依托故事教學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一些具體做法及思考。
Tadpoles Mummy作為大家耳熟能詳?shù)哪刚Z小故事,學生在理解其大意方面問題不大,而教師主要是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學習如何描述人或物的外貌,并掌握表示感謝和告別的三種不同表達方式,而最核心的教學目標聚焦在讓學生通過本故事的學習,樹立大膽表達、樂于展示的自信心以及培養(yǎng)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演故事過程中認真專注、積極思維、熱愛創(chuàng)造等良好品質。
一、 以問、猜、畫為引子,引出故事主角
課伊始,教師便提出一個適合三年級學生認知水平的開放性問題: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這個問題是關于學生感興趣的動物主題,它快速調(diào)動起了學生的表達熱情,學生們暢所欲言。教師再加上一句:Can you act it out?讓學生表演出自己最喜歡的動物,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動物的神態(tài),活靈活現(xiàn)地表演出來??芍^“一問激起千層浪”。接著,教師把學生的思路引到故事上來:今天的故事主角也是某種動物,請大家猜一個謎語,謎底就是故事的主角。師把謎語Its black. It has a big head and a long tail.在PPT上呈現(xiàn)出來。學生們的主動性被激發(fā)出來了,在解讀謎語時主動思考,充分挖掘舊知,進行信息重組,千方百計想得出答案。最后,故事的主角通過教師的簡筆畫直觀形象地隆重出場。而作為謎底的“tadpole”是學生們急于說卻不會說的新詞,也是本故事的難詞之一,教師趁勢教給學生,水過無痕般地突破了難詞。
故事前的“問”講究藝術,問題不能太難,否則一開始便打擊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也不能太沒有挑戰(zhàn)性,否則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問,必須問到點子上,讓學生對故事有預測,有期待,充滿好奇心。而猜,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給出一定的信息,通過已知找到未知,是打通思維通道,進行信息重組的大腦極度活躍的過程。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畫,則有著形象直觀性,可邊畫邊讓學生聯(lián)想著猜,由部分到整體,由線到面地呈現(xiàn)。畫是培養(yǎng)想象力的土壤。如此,以“問”“猜”“畫”為引子,引出故事的主角,既巧妙地激活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儲備,又為新故事的教學做了鋪墊。
二、 以聽、讀、尋為主線,理解故事內(nèi)容
“聽”是英語學習者必備的技能之一,聽故事能夠較長時間地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如果教師在設計聽故事的活動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們有目的、有任務、有方向地聽,那就能“聽之有物,聽得其所”。在Tadpoles Mummy教學中,師開門見山整體呈現(xiàn)故事,設計了Listen and circle的活動,讓生圈出故事中所出現(xiàn)的動物tadpoles, duck, fish, turtle, frog(fish是學生們已經(jīng)學過的單詞)。因為在熱身部分已經(jīng)激活了學生頭腦中關于動物的信息,所以學生們自信滿滿地投入這項聽力訓練。雖然這里出現(xiàn)的動物大多是新詞,但是故事的主角tadpole自然而然地使學生聯(lián)系到《小蝌蚪找媽媽》中所出現(xiàn)的動物,學生們的“前概念”幫助他們順利地完成了“聽”的任務。而“聽故事”之后就是“讀故事”的環(huán)節(jié),本案例“讀”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非常巧妙地利用了“邊讀邊畫”的活動,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思維導圖,把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用簡單明了的圖示呈現(xiàn)出來,“Who do they meet?”“What do they talk?”“How do they feel?”學生在教師給的支架的幫助下,小組合作共同完成此項任務。讀懂故事并不是終點,還需要設計“尋”的活動。尋什么?尋句法的運用規(guī)律,尋故事的主旨。在Tadpoles Mummy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幾個“尋”的活動:尋找三句表示感謝的句子;尋找三句表示再見的句子;尋找描寫青蛙媽媽外貌的句子;尋找小蝌蚪愛媽媽的句子。這樣具有歸納性的活動,既發(fā)展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也激發(fā)學生挑戰(zhàn)欲望,每個小組比一比,看看誰“尋”得最快!而學生們“尋”出來的答案又恰恰是本故事的語言重點,教師在驗證學生們“尋”的結果中再一次鞏固了重點。如此,以聽、讀、尋為主線,教師帶著學生步步推進,在分析、判斷、猜測、歸納、概括中讀懂故事,發(fā)展思維品質,可謂事半功倍。
三、 以演、改、創(chuàng)為手段,運用故事語言
學生們在故事中學習了新的詞匯和句法表達,聽得懂故事,也能讀懂故事,這還僅僅是“輸入”階段,教師需要更進一步,設計多樣化的活動,讓學生“輸出”語言,運用語言。在Tadpoles Mummy教學中,教師設計了“演故事”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努力營造出接近真實自然的表演情景: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幅美麗的河畔圖:清凌凌的河水靜靜地流著,河邊芳草萋萋,楊柳依依,配上悅耳動聽的流水聲,清脆的泉水叮咚聲,還有大自然的蟲鳴聲,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第一組表演者們隆重登場啦!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一個個沉浸在角色中,而語言的運用在此刻變得輕松有趣,水到渠成。第一組的示范表演,惹得其他各組都躍躍欲試。教師提出了新要求,鼓勵各小組在原故事的基礎上“改故事”,“改”的活動也就接踵而來了。學生們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有些小組設計出不一樣的表演動作,比如turtle的表演者,有的站,有的蹲,有的在地上爬呀爬,五花八門;有些小組在語言上,有改變,比如:小蝌蚪遇到鴨子的時候,鴨子不說:Your mummy has a white belly.而是說:Your mummy has a big mouth.雖然在改的過程中,學生的表達出現(xiàn)了一些語言上的小錯誤,但是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教師不必苛求完美,也不可緊盯著學生出現(xiàn)的小錯誤,否則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而“創(chuàng)”的活動可以說是最為高級的思維活動,需要學生將學到的語言知識運用到相似卻不相同的環(huán)境中,利用重組、遷移、創(chuàng)新達到“活學活用”的新境界。Tadpoles Mummy的最后一個活動放在了作業(yè)布置中,教師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編一個小故事,某動物找媽媽或爸爸,題目為
...s Mummy或者...s Daddy這樣的活動,要求學生們了解更多的自然常識,并且能夠活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重新構建新的故事要素:who,what,where,when,how等,給學生搭建思維品質發(fā)展的廣闊平臺,任其翱翔??傊Z言的“輸出”運用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教師如果能夠以“演”“改”“創(chuàng)”為手段,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的活動,對學生發(fā)展思維品質大有裨益。
故事作為相對完整、獨立、生動的語境,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地道的詞句表達,還有關于善良、友誼、勇敢的人性之美。小學英語教師如果能夠更多地在課堂中引入英語故事教學,增大學生可理解性的輸入,既讓學生在“活”生生的語言情境中,自然、愉悅地習得語言,又讓學生充分感受故事中的情感,體悟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最終促進各項良好思維品質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英語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李靜純.《小學英語故事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年7月.
[3]陳軍宏.《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英語學與教》,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
[4]朱浦.《小學英語教學關鍵問題指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2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