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娥
【摘要】圖式是“先存知識”或“背景知識”。圖式理論論述了閱讀理解的實質是讀者的背景知識與文本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英語閱讀教學應考慮文本和讀者的背景知識這兩方面的因素。中職英語閱讀教學必須讓學生體驗他們大腦中的圖式在閱讀過程的各個階段如何指導他們理解文章。本文指出讀前要激活已有圖式,讀中要運用閱讀策略來建立新的圖式,讀后要對圖式進行鞏固和擴充,并相應地提出了可操作性強、行之有效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圖式理論 英語閱讀 中職英語教學
引言
閱讀是英語學習中最基本的技能,是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大量研究表明:在外語閱讀中語言知識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背景知識來彌補。不少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掌握了基本的詞匯、語法和語言知識,但是由于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常常影響了英語閱讀的有效性。而閱讀理解能力歷來是衡量學習者英語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對于中職生來講,閱讀理解在成考和統(tǒng)考的試卷中占的比分較重,這項測試是他們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同時,許多教師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法的影響,只注重傳授基本的語言知識,缺忽略了課堂閱讀教學,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fā)展受限。久而久之,學生不愛閱讀,不能閱讀,不會閱讀,缺乏對語篇的整體把握,常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從圖式理論出發(fā),分析該理論和英語閱讀的關系,探討其在中職英語閱讀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具體應用,并提出改善中職英語閱讀教學的建議和方法。
一、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
“圖式”是由康德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20世紀初,格式塔心理學家以及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把圖式概念引入心理學研究。1932年德國心理學家Bartlett在Remembering中指出,圖式是對過去經(jīng)驗的反映或對過去經(jīng)驗的積極組織,包括各種各樣的知識塊。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工智能專家D.E.Rumelhart認為圖式是頭腦中的先有知識,是人腦記憶中的語言知識及對世界的認識的總和。當人們遇到新事物時,只有把新事物和已有的圖式相聯(lián)系才能達到理解的目的。綜上所述,圖式是個體的知識結構,它對人們輸入的新信息進行選擇、組織,并將其整合到一個有意義的框架中,以促進人們對信息的理解。
二、圖式理論與英語閱讀教學
圖式理論指出:閱讀理解的過程是給合適的圖式填充新信息而使其具體化的過程。圖式理論同時還指出,讀者大腦中的圖式與語言材料的內容是一一對應關系。只有二者相符或者相近,閱讀才能順利進行。讀者的閱讀理解能力由三種圖式?jīng)Q定:(1)語言圖式,即語音、詞匯、語法和習慣用語等,它是閱讀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2)內容圖式,又稱主題圖式,指學生對閱讀材料主題和內容范疇的熟悉程度。內容圖式包括依賴語篇情景的圖式和讀者已有的背景知識圖式。(3)形式圖式,也稱修辭圖式,即對文章體裁的了解程度,指的是讀者掌握的閱讀材料的體裁和篇章結構方面的知識。形式圖式不僅能夠使讀者借助頭腦中已有的組織結構框架,如對比、因果關系等對下文發(fā)展作出很好的預測,而且能夠幫助讀者相對容易地找出語篇中的重要信息。在這三種圖式中,語言圖式是理解文章文字的基礎,內容圖式是理解文章內容的依據(jù),而形式圖式則是調用內容的能力,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相對而言,起主要作用的是語言圖式和內容圖式,其中內容圖式尤為重要。讀者通過語言圖式獲得內容圖式,閱讀后往往記住的是內容圖式。閱讀理解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是讀者必須與作者擁有共同的內容圖式,并在信息處理過程中同時起作用。
三、圖式理論在中職英語閱讀理解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閱讀前積極引導,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圖式理論認為,讀者正確理解文章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備與文章相應的圖式;二是在閱讀過程中成功激活該圖式。讀前活動的目的就是激活學生的內容圖式,構建學生原有圖式和課文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鏈接。在課前導入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與文章相關的圖片,實物,視頻等方式向學生盡可能多地介紹背景知識。例如,在講授校本教材“Attitudes Towards the Aged”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圖文并茂地展示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待老人態(tài)度的差異,這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閱讀的效率。
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的標題,利用學生已有圖式,對文章進行預測。如校本教材“Are We Endangered?”一文,當學生看完標題后,教師可提問“From the title, what do you think the passage is about?”通過回答這樣的問題,學生就會逐漸形成預測的良好閱讀習慣。實踐證明,當學生的預測在隨后的閱讀中得到驗證的時候,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自信心也會增強。
2.閱讀中運用閱讀策略,建立新的圖式。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生閱讀,因此,學生的活動主要以聽、說、讀、寫為主,通過多種活動提高學生熟練運用閱讀策略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利用多種閱讀策略,有效地激活已有圖式去建構閱讀材料的意義,即形成新的圖式。
閱讀策略通常有略讀(skimming)和跳讀(scanning)。略讀(skimming)策略的目的主要在于較快地了解文章的全貌以及每一段的大意。獲取文章主要信息,并過濾掉一些無關的、冗余的、太過詳細的信息。為了掌握這一策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文章首尾找主題,在各段首尾找大意,或者指導學生注意文中的信號詞,這些信號詞有的表明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如first, second, then, after that, at last;有的表示作者的觀點,如in my opinion, I suppose;有的隱含文章的主旨,如 nevertheless, but等。略讀策略有利于學生理解語篇中事件之間的關系,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等,幫助學生獲得閱讀材料的輪廓。跳讀(scanning)策略是指以最快的速度從文章中定位具體信息,并對某些句子的隱含意義進行推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各段主題句,或尋找時間,地點,關鍵詞,某一細節(jié)等具體的信息。此外,閱讀中常用的策略還包括記筆記策略等。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題材和體裁將教材中的課文進行分類,如傳記類、環(huán)保類、科普類、地理知識和風俗文化類等。根據(jù)文章的類型提供不同的圖式框架,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同時以筆記的形式填充圖式框架中的信息槽。當讀者頭腦中的某種圖式被激活以后,與該圖式有關聯(lián)的信息就會被納入框架之內,形成新的圖式。日積月累,學生在閱讀時如果能及時正確地激活這些已有圖式,閱讀理解就能順利進行。endprint
3.閱讀后應加強訓練,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圖式,并及時鞏固已建立的圖式。閱讀活動結束后,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復述,角色扮演,完形填空、寫作等活動來鞏固圖式,將前一環(huán)節(jié)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將前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習到的圖式知識同化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使學生的圖式更加豐富,提高閱讀效率。長此以往,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就會自覺主動地運用語篇圖式,從而達到對閱讀材料更透徹的理解。此外,讀后討論也是解決余留問題、加深主題理解的好方法,討論還能激發(fā)學生課后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的興趣,這將進一步擴大他們的內容圖式。在閱讀之后,傳統(tǒng)的詞匯練習也是必要的,因為對于初級水平的中職學生來講,擴充“語言圖式”尤其重要,也可以通過選擇題,正誤判斷題來檢測學生理解的準確性。
四、圖式理論對中職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圖式理論將閱讀理解的過程解釋為讀者具備的知識與閱讀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讀者只有把自己頭腦中的相應圖式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聯(lián)系起來,才能正確理解所讀材料?;诖?,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圖式理論的重要指導作用,針對當前中職學生自身的特點,設法激活學生已有的圖式,并幫助他們建立新的圖式,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力性,以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水平。
1.重視語言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豐富語言圖式。現(xiàn)代圖式理論創(chuàng)始人之一Rumelhart(1977),把圖式解釋為以等級層次形式貯存于長時記憶中的一組“相互作用的知識結構”或“構成認識能力的建筑砌塊”。此處的“知識結構”或“建筑砌塊”理應包括母語和目標語的詞匯和句法知識。因此,學生必須熟練掌握詞匯、句法和語法等方面的知識,積累豐富的語言圖式,才能為閱讀理解打下扎實的基礎?;诖?,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語言知識的訓練,包括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教會學生利用上下文、構詞法等猜測詞義,教會學生分析句子結構以及熟練掌握各種習慣用法等,這些都是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圖式,提高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
2.重視背景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建立內容圖式。根據(jù)圖式理論,閱讀理解既是語言文字的處理過程,又是讀者已有的背景知識的運用和處理的過程。讀懂英語閱讀材料,還需要調動讀者大腦中相關的內容圖式。否則,學生會出現(xiàn)讀后不知所云的現(xiàn)象。背景知識的學習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熟悉背景知識的讀者可以跳過字面上的障礙而正確理解文章?;诖?,教師要重視背景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不斷建立和拓展內容圖式,特別是語篇信息、語境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識。
3.重視語篇體裁的介紹,幫助學生建構形式圖式。閱讀理解不僅受到文章的語言和內容的影響,還要受到文章的文本結構的影響。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如果調動相應的形式圖式,就能夠提綱挈領地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各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诖?,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建構形式圖式,了解常見的語篇體裁模式和邏輯思維模式,掌握篇章銜接和連貫的知識,進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
五、結語
在圖式理論的指導下展開的閱讀教學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充分考慮文本和讀者兩方面的因素。因此,教師要根據(jù)閱讀材料,學生的語言水平、興趣、特點等具體情況靈活設計教學活動,切忌生搬硬套,要在不斷研究與探索中把圖式理論與中職英語閱讀教學完美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和提高閱讀能力,提高中職英語閱讀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Bartlett,F(xiàn).C(1932)Remember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戴煒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一條龍”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
[3]劉國民.運用圖式理論提高大學生閱讀理解能力[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1):157-158.
[4]劉雨軒.運用圖式理論改進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實驗分析[J].雞西大學學報,2009(1):69-71.
[5]劉云飛,雷卿,楊晶.圖式理論在英語閱讀理解中的作用與缺失[J].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111.
[6]裴光剛.圖式理論與閱讀理解[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2(4):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