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勇
統整項目課程是基于互聯網思想,針對“數字原住民”即現代兒童的特點設計的以跨學科為特征的開放性課程體系。課程的核心是讓學習與生活高度關聯,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解決真實問題。我們團隊經過三年多的實踐探索,為全國“互聯網+教育”提供了實踐樣本,110多篇學術文章的發(fā)表為完善課程統整領域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更為師生成長和學校發(fā)展搭建了創(chuàng)新的平臺。課程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我們需要在不斷發(fā)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課程體系,必須隨時清醒地牢記“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因此,本期專欄需要再來回顧一下統整項目課程實施的背景,也就是說為什么要強有力地推進我們的課程改革,堅守我們的信念。
首先是基于當今時代和未來社會的人才需求。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問題解決、批判性思考、團隊協作、數字素養(yǎng)、跨界交流合作等綜合能力。當前,我國主流教育還主要聚焦于知識傳授,學生被動接受記憶性知識的“傳統線性課程”,這樣的教育很難培養(yǎng)出未來社會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我們需要從腦科學原理、互聯時代特點、當今時代和未來社會需求等視角重新思考教育。
我們正處在一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互聯時代,技術的不斷更新、知識的裂變、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已引發(fā)師生思維模式、學習方式、教學方式、交往方式的變革。同時,數字技術的運用已經開始重塑人的大腦,變革人的認知模式。面對這不斷變化的世界和未來社會的需求,我們需要構建一個適應未來發(fā)展的課程體系。統整項目課程以STEM+課程理念為基礎,以學科課程為切入點,通過跨學科合作與學習,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課程體系,旨在培養(yǎng)學生面向未來社會發(fā)展需求的核心素養(yǎng)。
其次是需要順應兒童認知世界的方式。兒童認知世界的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整體的、生活的、經驗的,兒童的學習必須建立在生活和閱讀經驗基礎上。同時,兒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他們對未知世界總是充滿好奇心,喜歡動手操作,到真實世界中去感知體驗。腦科學研究也表明,知識和技能只有在具體的情景中才會更容易被理解,知識也只有在聯系中才能顯現它的意義,而且學習不能局限在個人頭腦中,必須將問題置于真實的世界去理解,去解決,讓學習與生活連接。
再次是基于當前課程改革的現實困境。當前,分科教學是主流,但存在諸多不足。分科教學中知識往往缺乏整體性,只考慮本學科。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教學內容往往停留在“能夠通過考試或只考慮為往后的學習奠定基礎”。而當前在國際上跨學科學習是改革的主流,因跨學科學習必須跟實際生活的問題緊密相連,而生活無法被刻意或人為地切割來配合現有科目之間的分際,因此需要整體的學習。分科教學讓人變得專業(yè),跨學科學習讓人發(fā)展得更完整,兩者需要協同發(fā)展。因此,我們需要改變當下的課程形態(tài),構建以主題項目為切入點的連接生活的跨學科課程,讓學生將知識和技能置于一種真實的背景中去學習和運用,并借助互聯技術提升師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面向未來的核心素養(yǎng)。
總之,統整項目課程的實施最核心的還是需要從“兒童本源”的視角思考,并結合社會發(fā)展與未來需求,重新理解兒童,重新發(fā)現兒童,從學習者本源視角推進課程改革,這才是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改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