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李書琴,韓宏
摘要:C語言是信息類專業(yè)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教學內容多,課時少,教學規(guī)模大。采用理論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中,學習者缺少參與度,學習目標易分散,教學效果無法及時反饋。BOPPPS教學模型通過導言、學習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和總結六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建立一種讓學習者主導教學過程的模式。本文以選擇排序為例,基于BOPPPS模型提出一種有效教學模式,教學實踐證明BOPPPS教學模型能增強學習者的參與度和提高C語言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BOPPPS;教學設計;C語言;選擇排序算法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44-0248-03
一、引言
C語言是信息類專業(yè)一門基礎必修課[1]。C語言課程不僅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是信息類專業(yè)學生第一門程序設計課程,為后續(xù)課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結構等課程奠定了基礎[2]。C語言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包括:(1)培養(yǎng)計算思維,即通過C語言描述現實世界的問題,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tǒng)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等涵蓋計算機科學的一系列思維活動;(2)熟悉算法描述工具及設計簡單的算法;(3)基本掌握用C語言進行程序設計調試程序的方法和技巧。教學內容主要有C語言程序設計的思想和方法,建立面向過程編程的基本思想,掌握結構化程序設計的三大基本結構的概念和應用,學會“自頂向下,逐步求精”方法進行問題分析和程序設計。通過上機實踐,理解和掌握C語言的基本語法,創(chuàng)建、編譯、連接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調試的關鍵技術,為后續(xù)相關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C語言課程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講授內容多課時少,48個課時內(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完成C語言基礎知識、C語言基本語法、C程序控制結構、函數、數組與指針、預處理命令和文件等內容的講解。
2.上課學生規(guī)模較大,在C語言課程教學中,一般情況下為3個班級,可達90至110人。
3.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以理論講述為主,學生聽課時缺少參與度,不能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上課時容易分心,對知識點的理解有待深化。
4.教學過程中基本停留在理論知識講解,缺少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缺乏對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難以掌握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未從學習者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效果欠佳。
針對上述問題,基于BOPPPS的教學模型可以用來彌補或者解決目前C語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BOPPPS有效教學模型
BOPPPS有效教學模型起源于北美,廣泛應用于加拿大和臺灣地區(qū)[3]。BOPPPS教學模型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教學過程中以學習者為主體,充分強調學習者的主動參與性,并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及時對教學過程反饋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并根據教學效果進行調整[4]。
BOPPPS教學模型及其內容如表1所示。(1)導言部分是通過簡短的講述或者教學互動引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習者意識到本次課的重要性,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和興趣。(2)學習目標指出學習者通過本次教學過程需要達到的具體要求,其目標是具體的,可定量評估的具體指標。(3)前測部分用于教師了解學習者目前具有的先備知識,讓學習者充分表達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幫助講授者根據現有情況規(guī)劃教學時間、調整教學內容和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4)參與者學習是BOPPPS教學模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用于完成本次教學任務和教學活動。在參與者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策略設計出教學互動環(huán)節(jié),比如采用問答環(huán)節(jié)、小組討論、思考—分組—分享活動、角色扮演等方式保證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5)后測環(huán)節(jié)用于反饋學習者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評估教學目標是否達到。在教學過程中常采用多項選擇題、判斷題、搭配題和簡答題等實現對基本知識點的評測,采用解決實際問題、評論和場景分析實現對高級知識點的評估。(6)總結模塊是對教學過程中知識點的回顧和梳理,并對下次的教學內容進行延伸和展望。
三、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學設計
在本文中,以C語言課程中的選擇排序算法為例,闡述BOPPPS教學模型在C語言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應用情況。選擇排序算法是C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計算思維,利用計算機編程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重要操作,在數據處理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贐OPPPS教學模型的選擇排序算法教學設計單如表2所示。
(一)導言
精彩的課程導入會調動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進而促使學習者主動獲取知識以滿足自身需要[6]。如圖1所示,在選擇排序算法中,首先采用新學期安排座位的漫畫故事對課程進行導入,說明新學期安排座位時如果沒有按照身高排座位,就會出現漫畫中身高較高的同學擋住身高較低同學的情況,引起教學效果不佳,進而引出排序算法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目標
BOPPPS有效教學模型強調教學過程中必須有具體可評測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目標的制定,學習者能夠了解教學過程中所要達到的目標。結合選擇排序算法,制定的具體可評測的學習目標為:(1)掌握選擇排序的基本思想;(2)運用變量、一維數組和for循環(huán)語句實現選擇排序算法。
(三)前測
如表2所示,在選擇排序算法中,講授者首先通過簡單回顧一維數組及其下標的定義幫助學習者了解先導知識,然后通過問答環(huán)節(jié)讓學習者回答表2中所列出的4道簡答題,進而準確地掌握學習者對前面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從而結合本次教學過程的教學目標調整教學進度和難易程度。
(四)參與式學習
在C語言選擇排序算法中,參與式學習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如圖2所示,在教師講完第一趟選擇排序后,學習者按照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進行其他趟排序,通過這個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習者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體現了學習者為主體地位。在講完選擇排序算法實例后,引導部分學習者現場編程和調試,理解選擇排序算法的思想和掌握選擇排序算法程序編程技術。endprint
(五)后測
后測環(huán)節(jié)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情況,便于對后續(xù)的教學過程進行優(yōu)化和調整。在選擇排序算法中,采用體驗式和互動性教學方式進行,具體做法為:在課程教學中,先請6位同學站到前排作為待排序的序列,再請3位同學作為初始變量(其中變量i用于控制排序過程,變量k用于選擇最小元素,變量j用于遍歷其他無序元素),然后讓其他學習者利用選擇排序思想對3位同學進行調度,實現6位同學身高的排序過程。
(六)總結
總結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學習者進一步了解教學內容的重點,明確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從整體上掌握知識點的脈絡。在選擇排序算法中,教師通過口述及對學習者引導的方式對選擇排序思想進行回顧,同時通過課堂探討的方式引出后續(xù)將要講到的冒泡排序、快速排序等排序算法在算法效率上的問題,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七)BOPPPS模型教學反思
通過教學過程總結和反思,在使用BOPPPS教學模型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BOPPPS教學模型中的前測部分和學習目標可以根據需要調整順序;(2)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點都適合采用BOPPPS教學模型;(3)BOPPPS有效教學模型雖然定義了教學模塊和教學順序,但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靈活運用BOPPPS教學模型。
四、結語
教學效果表明,BOPPPS教學模型導入部分可以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目標部分可以讓學習者明確學習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前測部分有助于了解學習者的先備知識與能力,參與者學習能夠促使學習者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運用后測環(huán)節(jié)可以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通過總結部分幫助學習者理清知識點脈絡并對后續(xù)教學內容進行延伸。教學實踐證明,基于BOPPPS有效教學模型能夠促使學習者明確學習目標,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習者成為教學主體,有效提高C語言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蕓,朱順痣.基于明辨性思維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方案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7,(9):260-261.
[2]張旭.以培養(yǎng)計算思維為核心的C語言實踐教學設計[J].教育教學論壇,2017,(5):252-253.
[3]曹丹平,印興耀.加拿大BOPPPS教學模式及其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2):196-200.
[4]吳敏寧,張永恒,劉紅霞,楊斐.BOPPPS模式在數據結構教學中的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6,(8):118-112.
[5]郭艷燕,周世平,賀利堅,楊軍.面向對象方法學課程的BOPPPS教學模型[J].計算機教育,2017,(1):162-167.
[6]張建勛,朱琳.基于BOPPPS模型的有效課堂教學設計[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6,37(11):25-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