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燕
【摘 要】歷史的發(fā)展,現(xiàn)實的需要,使我們終于認識到:朗讀,必須打出這面旗幟!今天的世界是語言日益豐富、不斷互相汲取的世界。今天的中國,更需要日益規(guī)范,更加富有中國特色的朗讀。
【關鍵詞】朗讀;方法
于漪老師曾指出:“語言文字本身裝載著文化。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根,語言是文化的根,所以,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根之根?!备畈拍苋~茂,語文課必須讓學生有充分對話文本進行“讀”的時間和自由。讀,既是實踐又是訓練,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體驗又有理解,既有語感的培養(yǎng)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規(guī)范的書面語言的學習內化的過程,又是學生心靈凈化、習性養(yǎng)成的自覺過程!朗讀,應成為語文學習的基本形式。
朗讀是對書面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但不能認為會識字念文,就等于掌握了朗讀的本領。朗讀的過程,體現(xiàn)了把握文字語言、駕馭有聲語言的深厚功力。我們以語文的方式,先從“朗讀”的字面意思談起。用拆詞法,從字面上看:朗,即聲音的清晰、響亮;讀,即念出聲來?!袄首x”,字典上釋義為“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它是一種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從文本學來看,如果說寫文章是一種創(chuàng)造,朗讀則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語言是語音、詞匯、語法三者的結合體。語氣、語調、語勢、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內容,因為書面語言的局限性,無法外顯。那么,靠什么表達出來?答案是,朗讀。朗讀因“聲音的清晰”,賦予了冷靜的文字以鮮活的生命,動態(tài)的靈氣;因“念出聲音來”,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了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
古人在學習上把讀做得極其認真,勤勉。唐朝李商隱《與陶進士書》:“出其書,乃復有置之而不暇讀者,又有默而視之不暇朗讀者,又有始朗讀而中有失字壞句不見本義者?!痹暱堆┣纭吩姡骸伴]門謝塵鞅,展卷自朗讀?!鼻濉ぬ锾m芳《袁太學(袁可立孫)傳》:“(袁賦諶)或宴會晚歸,猶就座索茗,連啜朗讀,盡一卷然后寢。”袁鷹《悲歡·民心》:“有的高聲朗讀,有的低聲吟誦。”
新課標對朗讀評價的總要求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而我們實際教學中學生經(jīng)常是讀得不流利,愛唱讀,毫無感情,矯揉造作等諸多問題。
要克服這些缺點,我個人認為可采用以下方法:
(1)朗讀形式要多樣化。閱讀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從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創(chuàng)造信息的過程。葉圣陶先生說:“吟誦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崩首x應做到形式多樣化,齊讀、自由讀、默讀、范讀、瀏覽、引讀、分角色朗讀等等,注重朗讀形式的多樣化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準讀好文章,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促進學生興趣的提高。
(2)朗讀要有層次的提高。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精讀課文,抓住重點段落,讀流利,深刻領會課文內容,如《少年閏土》第一自然段的環(huán)境描寫,《最后一頭戰(zhàn)象》第十四自然段,嘎羧重歸戰(zhàn)場激動的場面。品讀課文,創(chuàng)設情境,讀出感情。如《給予樹》中的這段話“我緊緊地擁抱著金吉婭。這個圣誕節(jié),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以償?shù)男δ槨?。此時你是金吉婭的哥哥,你會怎樣做?此時你是金吉婭的姐姐,你會怎么做?引導學生多次讀這段話,體會金吉婭高尚的品質。教師的每一次朗讀指導都應該有其目的性,長期潛移默化式的熏陶,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朗讀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3)閱讀要面向全體。一堂看不到閱讀能力提高的語文課,不是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指名讀時,某個學生讀得好,我會毫不吝惜自己的激勵性語言,同時讓其他學生跟著讀。如果有的學生讀得不好,我會及時糾正,示范讀,讓指名同學和全班同學都再讀一遍,這讓全體學生都能有所進步。齊讀就讓全班同學的朗讀得到了訓練。
(4)注重朗讀的技巧,做到停頓、輕重、緩急、剛柔的變化。《富饒的西沙群島》用熱情,歡快的感情去讀,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洞掖摇愤@篇課文,由于作者在文章中感嘆時光流逝之快,表達了一種追悔、惋惜、內疚、自責的思想感情,因此,指導學生朗讀這樣的文章時,在聲音、語速、節(jié)奏等方面要注意,要讓學生的朗讀感情符合課文的感情基調,盡量不要用那種高亢、響亮的語調來讀這篇課文?!段业牟隔斞赶壬罚首x第一自然段要語速緩慢,顯得深沉,悲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
(5)教師的范讀可以給學生近距離的感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情感是可以傳遞的,記得我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課時,我的范讀盡量做到聲情并茂,當我讀到:“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孩子眼里噙著淚花,不時發(fā)出聲聲嘆息,從孩子門的表情中,我能真切感受到孩子們內心的層層波瀾,以及對小女孩無限的同情和憐憫。成功的范讀,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美,在潛移默化的訓練中感受到朗讀的技巧,享受朗讀的樂趣。
(6)在讀中體驗情境。比如董瓊老師在教學《草原》這篇課文時,老師范讀,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象畫面。在老師飽含感情的朗讀中,我想每個同學定能想象出:駿馬在一碧萬頃的草原上縱橫馳騁的畫面。想象本就是兒童的天性。如果老師再對草原哪里美,作過多的講解,似乎都有點畫蛇添足。《小橋流水人家》《桂花雨》《山中訪友》《山雨》等文章,都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大自然。這些文章文字優(yōu)美,給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學中或引讀,或范讀,或配樂讀,帶領學生在讀中想象,充分感受文章的畫面美。
(7)教師要激情引導,語言渲染。老師詩一般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詩一般的情景。學習《少年閏土》,學生讀“月亮地下,你聽,啦啦地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他們對看瓜刺猹感到新奇,臉上洋溢著笑容,聲音響亮。我輕輕地說:“同學們,你們聽,猹來了,小心一點,不要驚跑了猹。”此時,他們就會輕輕地讀,感受閏土刺猹時的小心翼翼。
(8)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讀出自己的體會。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生活體驗不同,感受自然也不一樣。《地震中的父與子》中有一句話——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有的學生讀時語速較快,因為父親挖掘時內心焦急,希望早點見到兒子。有的學生讀時語速緩慢,因為父親挖掘了36小時,太漫長了。
當然,閱讀得根據(jù)不同年段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讀可以刺激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書籍;有利于記憶材料;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自我培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語感……總之,閱讀教學應該讓讀書聲聲聲入耳,讓語文課充滿語文味,讓課堂在讀中變得美麗豐富起來。
參考文獻:
[1]竇桂梅.跟竇桂梅學朗讀,2010.
[2]林曉云.好的語文課必定是回歸語文本體的課[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08(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