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巧用哲學故事導入,活用哲學故事遷移,依托哲學故事渲染三個方面就實現(xiàn)把哲學故事貫穿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探索思維提出個人見解。以故事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哲學故事 學習熱情 知識遷移 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081-01
在《生活與哲學》的教學中適當使用故事資源,可以把抽象、枯燥、深奧的哲學原理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課堂魅力。下面我將結(jié)合教學實踐經(jīng)驗,就如何把哲學故事貫穿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探索思維方面談幾點看法。
一、巧用哲學故事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一節(jié)高效有趣的課堂需要一個引人入勝的導入設計。而哲學故事的導入,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哲學故事的導入可以通過師生合作,由教師指導學生完成。這樣更能體現(xiàn)當下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和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學科素養(yǎng)。具體操作:課前預習時學生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搜集對應的哲學故事,師生交流看法和甄別選材。這一過程師生各有分工、合作探究,激發(fā)了學生公共參與的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公民意識和素養(yǎng)。為了保證所講故事服務于教學目標,教師必須嚴格把關,對講述的技巧和內(nèi)容進行指導和設計問題。
例如“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思考實踐的能動性和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我們以“秀才趕考的故事”作為導入。
有位秀才進京趕考,考前做了三個夢,一是夢到自己在墻上種白菜,二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三是夢到跟心愛的姑娘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背。
他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說:“你還是回家吧。高墻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心愛的姑娘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板奇怪,問:“明天考試,今天你怎么就回鄉(xiāng)了?”秀才說出原委,店老板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一定要留下。你想,墻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心愛的姑娘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設計問題:算命人跟店老板為什么會出現(xiàn)截然不同的解夢結(jié)果?秀才最后高中跟店老板有沒有關系?
故事啟示:積極的想法使人樂觀處事,消極的想法使人懈怠前行。這說明實踐具有能動性;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起促進作用。
通過故事的導入,學生討論積極,課堂氣氛活躍愉快,教學進展順利。
二、活用哲學故事遷移,突破高考常考題型
哲學故事的引用不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應該在故事教學的過程中教會學生知識遷移,這也是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巧借哲學故事,化抽象為具體,通過設問的對接遷移,幫助學生突破考點。例如“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看問題”這一課,為方便學生理解,我借用“塞翁失馬,焉知非?!钡墓适?,設計問題:《塞翁失馬》中“福兮禍所亦,禍兮非所福”體現(xiàn)了什么哲學道理?
哲學原理:事物是由對立統(tǒng)一的雙方組成的,所以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既要看到矛盾對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矛盾的統(tǒng)一的方面,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zhuǎn)化。所以,我們要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tǒng)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通過哲學故事的遷移,引導學生突破高考試題中“用對立統(tǒng)一觀點看問題”的重點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比如(2013·新課標全國Ⅱ)結(jié)合材料,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分析如何處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利用的關系。
從塞翁失馬中我們知道福禍是一對矛盾,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所以必須要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看問題。同理,要處理好敦煌莫高窟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利用關系,就要認識到保護與利用是一對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矛盾。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壓力,若限制客流則會影響效益,所以合理利用和科學保護是能夠相互促進的。應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tǒng)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合理利用中保護。
三、依托哲學故事渲染,提升學生情感價值觀
教學需要的是影響力和傳播力,而講故事是最佳方式。精彩的故事更能激發(fā)受眾共鳴,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生活中,哲學故事素材數(shù)不勝數(shù)。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需要用筆尖和聲線記錄、構(gòu)建好的故事,在課堂上引起學生的共鳴,提升學生的情感價值觀。例如 “美好生活的向?qū)А?,為了加深學生對哲學概念的認識,引導他們對智慧的向往追求,我講了蘇格拉底求知的故事。
“蘇格拉底先生,到底怎樣才能獲得知識?”
蘇格拉底將這個青年帶到海邊,他將年輕人推到海里,他奮力掙扎才將頭探出水面。
“蘇格拉底先生,你瘋了?這樣會讓我死掉的!”
蘇格拉底沒有任何表情,他不慌不忙地問:“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年輕人大聲回答道:“空氣!”
“對!學習就得使上這股子勁兒?!?/p>
年輕人望著蘇格拉底,心中頓悟。
通過哲學故事的講述,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和人文素養(yǎng)。讓學生明白求知是一種獲得知識的方式,求知就如同呼吸,是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求知是一種能力,需要不斷地培養(yǎng)。求知欲強,求知方法得當才能更好地獲取知識,獲得了更多的知識才能不斷充實自己,以更好地促進人類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先達.《漫步遐思·陳先達哲學隨想》[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1997.
[2]胡興松.《中學哲學教學方式的反思與重構(gòu)》[J].中小學德育,2014(5).
作者簡介:
黃蘇敏(1990-),女,廣東紫金人,惠陽中山中學,中二,法學學士,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