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國
摘 要: 一些農(nóng)村學生在口語交際方面普遍存在心理障礙。本文從研究學生的心理入手,探求影響學生口語交際的心理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提高口語交際水平。
關鍵詞: 農(nóng)村中學 口語交際 心理障礙
縱觀農(nóng)村初中生現(xiàn)狀,課堂情形不容樂觀。他們由原來的活潑亂跳變得文靜羞澀,性格開始變得內(nèi)向,男女之間有了距離,開始注意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上課回答老師的問題沒有小學時積極,回答問題不夠爽快,生怕自己回答錯了,引起別的同學笑話,久而久之,回答問題不那么積極,說話變得支支吾吾,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再加上由于生理上的變化,交際范圍的拓寬,社會閱歷的增加,導致有的學生不能把全部精力用在學習上,上課容易走神,想自己的東西,所以上課不能很好地聽講、回答老師的問題,學習效率較低,成績自然不理想。
要改變這種不利的現(xiàn)狀,就應該從研究學生的課堂心理入手,消除心理障礙,提高課堂效率。只有很好地把握學生的課堂心理,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張揚個性,實現(xiàn)素質教育。
一、初中生的聽說心理
初中生的年齡一般在11歲—l2歲到l5歲—16歲之間,這一時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對心理的發(fā)展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1]。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重讀寫輕聽說,這種不利于語文能力提高的觀念一直沿襲至今。聽、說、讀、寫都是運用語言的活動,聽說是口頭語言的運用,它是獲取知識、捕捉信息的重要途徑,是知識向能力轉化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只有做到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才能訓練能力,掌握知識,提高成績。
聽說是人們交流思想的主要形式,二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聽說能力是一種復雜的綜合能力,受多種心理因素的影響,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注意力、興趣、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性格及對教師的“期待值”等[2]。據(jù)心理學研究,在45分鐘一節(jié)課里,學生一般前20分鐘聽課注意力較集中,后面的25分鐘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廣泛的、知識面廣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而興趣較少。知識面較窄的學生思維則比較緩慢,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性格外向、口語表達能力強的學生上課比較積極,善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而性格內(nèi)向、口語表達弱的學生則對課堂不感興趣,即使有時有自己的見解,也不愿與人交流。
二、影響聽說的心理因素
影響中學生聽說效果的主要心理因素:注意力不集中、不穩(wěn)定,再加上在分析、綜合、理解、領會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中學生說話的心理障礙主要有兩種:一是由于生理上的變化,性開始成熟,自我意識增強,感到自己已長大成人,自尊心增強,感情開始內(nèi)隱,他們不愿輕易發(fā)表意見,便不愿在大眾面前發(fā)言;二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出現(xiàn)內(nèi)部語言快于外部語言的心理現(xiàn)象,而書面語與口語又有很大差異。這就使學生說話常常前言不搭后語、詞不達意、語言羞澀,從而影響口語表達效果[3]。
三、如何發(fā)展學生的聽說能力
現(xiàn)行《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規(guī)定的7年級—9年級的口語交際要求學生耐心專注地傾聽,并理解、分析對方的觀點和意圖,對課堂內(nèi)外討論問題,做到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jù)并能積極地、有針對性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就要系統(tǒng)地對學生進行聽說訓練。
(一)注意力的培養(yǎng)
注意是通向知識寶庫的門戶,是智力活動的組織者和維持者,是我們從事各項活動的基礎。中學生要想聽懂教師講課和同學討論的內(nèi)容,迅速準確地捕捉要點,理出頭緒,做出判斷,從而獲取知識,提高學識水平,沒有高度的注意力是難以完成的。這就要求學生既有穩(wěn)定的注意,能持久地、專注地傾聽別人說話的習慣,又要分配自己的注意,在同一時間把注意分配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或方面,如一面聽課、一面記筆記等。
注意力的培養(yǎng)。首先,學生要消除雜念,樹立上課認真聽講的理念。其次,上課時減少無意注意,桌上盡量不要放分散注意力的東西。良好的注意力是所有學習的前提和基礎。
(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我們要在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進行歸納、推理和演繹,進而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敏捷性、獨立性等品質。思維是語言的前提和基礎,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和載體。思維的內(nèi)容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展示學生自己的思想、個性。
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學生要圍繞老師的講課內(nèi)容,積極開動腦筋,回答老師的問題。其次,學生要根據(jù)具體問題,對問題進行分析、概括。再次,教師要適時地加以引導,啟發(fā)學生動腦筋。最后,學生要樹立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避免依賴性和懶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生提高能力、掌握知識的重要手段。
(三)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認識世界而且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經(jīng)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興趣?!边@說明了“興趣”和“實踐”之間的關系。學生如果只有“興趣”而沒有“實踐”,那么“興趣”就會慢慢消退,只有讓學生親身嘗試,在“實踐”中體現(xiàn)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肯定自我、產(chǎn)生說的興趣,才有可能大膽超越自我,大膽地有質量地說,說的能力相應得到提高。學生一旦煥發(fā)說的熱情,掌握說的技巧,便擁有開啟世界的鑰匙。怎樣才能擁有這樣一把開啟說的鑰匙昵?
1.明確說的重要性,激發(fā)說的熱情。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人才輩出的開放的社會,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與說話能力有直接關系。只有善于說話、勇于展示自我風采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通過正確的引導,學生認識到說話能力的重要性,引起學生的重視,激發(fā)學生說話的熱情。
2.創(chuàng)造說的環(huán)境,搭建說的舞臺。endprint
據(jù)最新調(diào)查:“46.5%的中學生認為,老師授課完全是重復課本,并時時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覺得自己處于被動接受的緊張狀態(tài)”;還有61.8%的中學生認同“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在課堂上經(jīng)常讓學生大量演練習題,同時,介紹各種解題方法”[4]。這說明在中小學課堂中師生互動沒有落到實處,某些語文教師“一言堂”,機械地重復課本,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很少或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被壓抑的時間一長,不但懶得說,還有可能滋生逆反情緒,對語文課的興趣也就蕩然無存了。怎樣才能使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眾說紛紜”的場所呢?
首先,教師要進行“洗腦”,樹立“民主”、“平等”、“互動”的素質教育思想,從思想意識上徹底改變過去那種“一言堂”的作風。教師應該改變過去那種捧著幾本參考書,絞盡腦汁想怎樣才能把參考書上的答案講給學生的作風,而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心理出發(fā),理解、研讀教干才,發(fā)揮想象力,找出學生可能的興趣焦點。
其次,教師應隨時發(fā)現(xiàn)并把握教學時機。引導學生開放思路,大膽想象。對學習課題或問題情境做出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分析,盡可能提出新穎、獨到的有生長點的問題。教師對豐富多彩的答案要及時進行點評,給予適當?shù)墓膭睢W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進行肯定,以便產(chǎn)生“正效應”。那么,以后學生的思維將會越來越開放,課堂氛圍將會越來越活躍。整個教學過程富于啟發(fā)性、探究性、開放性,充滿民主與活躍的氣氛。學生的興趣一旦被激發(fā)起來,氣氛會變得很活躍,從而營造活潑、熱烈的課堂氛圍。
3.采用多種形式,提高說話能力。
某些農(nóng)村學生一見人就臉紅,一回答問題就斷斷續(xù)續(xù)、辭不達意。在公共場合不敢說一句話,歸根結底是由于心理素質差,缺少說話能力的訓練。
首先,從心理上樹立自信,講一些名人的故事激勵他們,為他們樹榜樣、立自信,如當年蘇秦以三寸不爛之舌周游列國,佩六國相印;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聯(lián)吳抗曹以至于天下鼎足三分;法拉第最先提出光的電磁學說,可由于語言文字表達較差,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后經(jīng)麥克斯韋闡明,但已被稱為麥克斯韋方程組。還可以介紹一些心理學上克服羞澀的方法給學生,如與別人對視;站在講臺上看著下面的同學;從與熟悉的同學交談慢慢擴大交談范圍及對象,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改變學生的性格,使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其次,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說的機會,教給學生說的技巧,通過不斷實踐,積累經(jīng)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自己的進步,覺得自己是可以改變的,“我”行,“我”能做得更好,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說話水平。如現(xiàn)在非常流行的“課前三分鐘演講”就是很好的例子。還有很多形式:講故事、辯論、詩詞朗誦、我看新聞等。一次擬定一個主題,要求班上學生輪流參加,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做到人人都登臺演說,個個有獻藝機會。
再次,教師應該多激勵學生,對他們的聽說能力給予適當?shù)谋頁P。喚起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表現(xiàn)欲,還應持之以恒地對學生的膽量、音調(diào)、語速、儀態(tài)等方面進行評價、指導和鼓勵,從而使學生真正擁有良好的口才。
只有很好地把握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組織教學,把握聽說技巧,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讀”“寫”才有保證,進而達到整體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煜峰,雷靂.初中生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3]鐘為永.語文教育心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2008.
[4]馬抗美,翟立原.青少年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調(diào)查與對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0(1):8-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