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偉
〔摘要〕 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不僅需要在學理性上具備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一般性特征,而且應當在哲學的話語概念、論說主題和立場等方面具有中國本土特色,融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貫通民族與世界。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在中國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對外交流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這一體系的構建在文化認同、語言表征、理論基礎和理論深度等方面存在著一些現(xiàn)實的困難與障礙,需要我們堅持和維護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指導地位,深入挖掘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智慧與思辨精神,提煉和升華當代中國的哲學思想精華,關注人類共同命運,并且加強國際對話與協(xié)作,積極推進中國的哲學思想走出國門。
〔關鍵詞〕 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語言表征,意識形態(tài),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B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7)06-0052-05
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精神文化成就的高層次表征與展現(xiàn),它既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發(fā)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具有高度主體能動性參與作用的過程,“哲學的話語是一種知識的形式,哲學的文本則既有其形式也有其內(nèi)涵”。〔1 〕9所謂哲學話語體系,主要是指由一定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習慣和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所支撐的系統(tǒng)性的哲學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哲學語言的基本概念、核心主題、論說立場等的表達方式一定是最符合本民族、本國家人民心理訴求、行為方式特征的集中展現(xiàn)。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經(jīng)歷的困惑、迷茫、探索與反思,哲學話語體系的建設也成為當代中國時代精神構建的重要課題,“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迫切要求構建與之相適應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 〔2 〕。換而言之,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不僅是一種對于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果的最高總結——有助于塑造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思想自信,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而且也是一種引領未來中國社會前進的重要精神力量——有助于國家和社會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展的信心和決心,確保和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穩(wěn)固根基。
一、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意義
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話語體系必然具有區(qū)別于世界上其他國家特別是歐美發(fā)達國家哲學話語體系的鮮明特征,這種特征既是當代中國哲學研究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和象征,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精神在世界范圍內(nèi)獲得認可與尊重,并且成為引領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的有力說明。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講話中特別指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強調(diào),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中國話語體系建設問題的見解與認識充分說明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在中國整體的對外話語體系構建過程中有必要、也應當發(fā)揮積極的、關鍵性的作用。
(一)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彰顯中國特質(zhì)。在文化意識形態(tài)領域當中,哲學是一種最為抽象、最為高深的學問,它不同于普通的人文社會科學——哲學是人們對于世界、社會以及人自身的本質(zhì)性、根源性思考。從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來看,凡是那些曾經(jīng)對世界產(chǎn)生重要影響力的文明形態(tài),都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重要的哲學思維,“哲學對于我們理解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3 〕59。我們知道,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語言是哲學形成不可或缺的腳手架,而哲學的話語體系同樣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深刻地立足于同時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之中,凡屬于人類社會領域之中構成要素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意識形態(tài)都會對哲學的話語體系形成起到塑造和影響的作用。當然,哲學的話語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絕對永恒的,而是會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而展現(xiàn)出一種動態(tài)的演變形態(tài)。在特定的歷史時代,哲學的話語體系作為一種人類語言組織方式的最高凝練,會具有穩(wěn)定性和不變性,從而維持其在人類思想文化領域的權威地位;隨著社會現(xiàn)實條件的變遷,為了維持哲學話語體系的權威性和指導性,它又會隨著社會思想文化的變革而潛在地轉(zhuǎn)變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形成新的哲學話語體系,從而使其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的哲學話語體系雖然具有普遍意義上哲學話語體系的一般性特征,但其重點卻在于“中國特色”,即要使得哲學的話語概念、論說主題和立場等方面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真正反映中國人自己的哲學思想面貌,同時也要為這種哲學話語體系的“中國特色”賦予傳統(tǒng)性和現(xiàn)代性的雙重內(nèi)涵,從而使得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融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貫通民族與世界。
(二)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實現(xiàn)的重要構成。應當指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是在當代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展開的,可以說經(jīng)濟、文化的全球化背景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歷史機遇,當然也使得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仡櫄v史,由于近代以來西方主導的文明演進形態(tài)占據(jù)了世界歷史發(fā)展的主流,導致中國很長時間之內(nèi)在國際話語體系當中不能占據(jù)有利地位,中國哲學自身的發(fā)展也長期得不到世界主流學術的承認。21世紀以來,雖然世界整體范圍內(nèi)仍然存在一些文化、經(jīng)濟的壁壘,但是世界的全球化、一體化已經(jīng)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和平與發(fā)展由此成為時代的主題。世界全球化的擴張和深度發(fā)展,一方面使得西方主導的價值觀、文化思維作為強勢的一方獲得了宣傳與傳播的更廣泛空間,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帶來了挑戰(zhàn);另一方面這也使得中國文化、思想得以大面積、全方位與西方文化思維開始進行正面接觸,兩者在更為廣闊的國際舞臺上展開對話、交流、沖突和競爭。因而,全球化對于中國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是一種不可回避的歷史背景。身處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必然會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實現(xiàn)的重要構成內(nèi)容。換而言之,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的、具有中國氣派和精神的哲學話語體系并非是要走向文化孤立、閉關鎖國,而是要更好地、更有利地實現(xiàn)與世界文化的對接。因此,在中國綜合國力日漸提升的今天,文化的軟實力特別是其中最具魅力的哲學話語體系建設就成為我們開展對外思想交流、傳播中華文明火種的重要工作,這一工作不僅能夠塑造中華文明深邃廣博的獨特品格,而且能夠樹立和培育中華文化的優(yōu)勢地位,從而為中國更具內(nèi)涵與質(zhì)量地擁抱世界、并從與世界的深度交流中獲益奠定更加扎實的基礎。endprint
(三)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過程中,中國具有諸多的內(nèi)在優(yōu)勢,這表現(xiàn)在:一方面,中國具有世界上最為璀璨的古代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其中的許多經(jīng)典思想不僅成為當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而且也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同,這是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所依賴的強大思想寶庫;另一方面,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jīng)濟體制實現(xiàn)高度融合的完美典范,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起西方學界的廣泛興趣,這是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有力現(xiàn)實支撐,因而“構建當代中國哲學話語體系需要明晰當代中國哲學的境遇、課題和任務” 〔4 〕;此外,對于經(jīng)歷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批判與反思、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西方哲學的危機與變革的當代中國學人而言,在上述兩者融會貫通、取長補短的前提下,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在合理性、包容性方面將能夠得到最大保障。
總體而言,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在哲學的學理性、文化的傳承性以及社會的現(xiàn)實性等方面具有充分的合法性,這種合法性一方面是因為從世界范圍來看哲學的話語體系在呈現(xiàn)的形式、傾向、特征和路徑上存在著種種差異,正是這種差異能夠使得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在邏輯上具有先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從歷史和時代的發(fā)展來看,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具備前期豐富的、充實的積淀——這種積淀已經(jīng)使得中國特色的哲學與中國的歷史實踐之間建立起了水乳交融的緊密關聯(lián)。更重要的是,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根植于當代劇烈變革、快速現(xiàn)代化躍進的中國整體發(fā)展進程中,這就使得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雙重邏輯界面上得到了“法理”的支撐。
二、 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面對的問題
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努力塑造自身哲學研究方向、凝聚自身哲學研究論題、建構哲學論說完整生態(tài)鏈條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完成,首當其沖的便是如何與國際主流哲學話語體系展開碰撞、交流和競爭。近代以來,在解決國家民族獨立,實現(xiàn)人民溫飽和小康的基礎上,建構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打破西方主導的哲學話語主導權,爭取國家和民族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取得國際性競爭的優(yōu)勢地位,這正是當代中國哲學話語體系構建被日益提上議事日程的根源所在。目前,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面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西方文化認同對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困擾。應當承認,時至今日,國際主流的文化價值觀仍然是以西方發(fā)達國家為主導的話語體系,而在世界范圍內(nèi)哲學研究的建樹方面比較有影響力和滲透力的,也同樣是這些國家。例如,美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同樣其哲學研究的領域、深度和前沿性也遠超世界其它國家。21世紀以來,中國的國力不斷崛起,同樣也開始努力以中國式的哲學話語影響世界,但這種工作目前仍然任重道遠,距離世界主流學術輿論的認同還有很大差距,“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當運用中國自己的創(chuàng)新話語和解釋路徑” 〔5 〕。其原因不僅在于長期以來西方式的分析型、邏輯型哲學思維所展現(xiàn)的現(xiàn)代性內(nèi)涵已經(jīng)占據(jù)了國際哲學學術話語對話的舞臺核心,更在于中國自己哲學話語體系構建起步較晚,雖然發(fā)展迅速但其基礎薄弱的現(xiàn)實難以改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為一個新興的發(fā)展中國家,其哲學話語權在國際上的崛起勢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西方哲學界乃至其他國家的哲學研究趨向主觀上對中國哲學的話語地位始終持有漠視態(tài)度,這對中國的哲學話語體系發(fā)展和崛起形成了較大的阻力。
第二,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語言表征體系不顯著。眾所周知,在與西方哲學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中國的哲學研究面臨的一個很大障礙就是語言體系問題。盡管漢語在全世界的使用人群數(shù)量龐大,但長期以來西方的哲學話語體系主要以英語為主,這使得中國的哲學學術研究同樣需要采用英語作為國際表達和傳播的主要方式。問題在于,以英語為核心的西方哲學所貫徹的是一種典型的分析式思維,它的表達習慣、特征與漢語體系截然不同,特別是西方哲學所采用的概念、范疇往往都是依托于西方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它與漢語哲學的文化歷史傳承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使得中國的哲學話語體系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面臨著重重阻力。事實上,中國的哲學研究傳統(tǒng)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并不被西方主流哲學界所認可,甚至有人認為中國缺乏哲學思維的歷史積淀,這就使得中國的哲學研究在建構體系、系統(tǒng)闡述的過程中缺乏一個成熟可靠的以漢語來表征的有效途徑。
第三,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整合不完善。相比較于西方國家而言,中國哲學話語體系構建還面臨著一個理論基礎選擇、定位和構造的問題。這一問題對于西方國家似乎并不成其為一個問題,原因在于西方國家的哲學研究傳統(tǒng)自古至今大體上維持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即使在劇烈變革的歷史時代也存在著前后期之間的緊密承繼關系。對于中國而言,20世紀以來的哲學發(fā)展經(jīng)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與繁榮、傳統(tǒng)中國哲學的沒落與復興、西方哲學研究的抵觸與引入等自我批判、自我救贖乃至于意識形態(tài)重建的問題,“中國傳統(tǒng)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彼此間少有實質(zhì)性交往和深層次溝通……這妨礙當代中國哲學話語體系的整體建構” 〔6 〕。現(xiàn)實的社會政治劇變,也使得上層建筑當中的中國特色哲學研究長期以來處于迷茫和彷徨的境地。
第四,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對社會實踐回應不深入。一種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在深層次上一定是特定時代社會現(xiàn)實發(fā)展情況的間接回應——西方國家的哲學話語體系是如此,中國哲學話語體系構建亦是如此。從實踐上看,中國哲學話語體系構建面臨的實踐問題表現(xiàn)在:一方面,由于中國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核心地位,這一理論基礎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地位只能加強不能動搖,這就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民族化、大眾化成為一種迫切的理論研究訴求,而面對日新月異的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步伐,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的力度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中國哲學同樣存在著需要與現(xiàn)代化的中國社會前進趨勢相匹配,這種傳統(tǒng)哲學的意義重構在現(xiàn)時代急需加強,這就使得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實踐問題日漸凸顯。endprint
總體來看,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在文化、社會發(fā)展的當前階段,還面臨著種種問題和障礙,這些問題和障礙既是中國哲學研究在長期演變過程中自身存在理論缺陷和不足的外在表征,同時也是中國的哲學研究在更加深入地走向世界、更加廣泛地對外交流過程中必然會經(jīng)歷的環(huán)節(jié)與階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所遇到的問題和障礙不僅有助于我們?nèi)娣此己团行缘胤治鲋袊陨淼恼軐W發(fā)展層次、水平與定位,而且也有助于我們更加清醒地、更具理性地把握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未來構建的可行路徑。
三、 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必然性路徑
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本身就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它不僅涉及到中國哲學話語體系本身的塑造、發(fā)展和重構,而且也涉及到中國哲學話語體系在對國外哲學的優(yōu)秀成果吸取和借鑒的基礎上如何內(nèi)化與超越的問題。換而言之,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不僅要求我們需要自身理論基礎的內(nèi)在協(xié)調(diào)性和一致性,從而使得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以一種相對統(tǒng)一和整體的形象出現(xiàn)在世界哲學的舞臺上,而且還要思考世界哲學對其的認同性、接受性與可傳播性,避免閉門造車,從而真正為其哲學話語權的塑造打下扎實基礎。
第一,堅持與維護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指導地位。在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思想智慧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并不矛盾,兩者理應實現(xiàn)有機的互動、協(xié)調(diào)與融合,共同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作出積極的貢獻。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不能回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我國哲學思想研究、哲學思想傳播過程中的指導性地位。其原因在于,當代中國現(xiàn)代化巨大成就的取得恰恰是建立在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nèi)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基礎上。近代以來的中國積貧積弱,而20世紀初期的思想文化運動使先進的中國人尋找到了改變民族和國家命運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這就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過程中不僅先天地具有合法性,而且其在改革開放、解放思想、推進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方面所煥發(fā)出的蓬勃生機更是充分證明了其在學理上的有效性、可依托性。為此,我們要有意識地避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條式理解,充分參考和借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概念、命題、話語體系,毫不動搖地維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且進一步對其消化、加工和提升,從而確保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深入挖掘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智慧和思辨精神。中國傳統(tǒng)哲學是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思想來源和精神源泉,中國傳統(tǒng)哲學盡管在表達方式、思維習慣上不同于西方哲學,但其內(nèi)容豐富廣博、思想深刻全面,尤其是在人文哲學、倫理哲學研究方面居于世界前列,已經(jīng)得到了世界哲學研究的廣泛認可。對此,在當代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對傳統(tǒng)哲學堅持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切不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唯西方話語馬首是瞻,而且要積極吸取和采納傳統(tǒng)哲學當中的概念、語言精華,并進行當代化的詮釋和改造,從而使其更具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更具有時代哲學氣息。實踐證明,善于從傳統(tǒng)哲學中汲取中國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養(yǎng)料,是中國哲學走向世界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必然映照出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獨特之處” 〔7 〕。
第三,提煉和升華當代中國的哲學思想精華。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起步和思想解放的發(fā)動,在近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的哲學研究中產(chǎn)生了許多有價值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哲學思想,盡管這些哲學思想有的并不全面,也并未形成類似于西方學界的哲學流派和統(tǒng)一的哲學方法論,但其中很多思想具有直接的現(xiàn)實針對性,并且深刻關注中國社會轉(zhuǎn)軌過程中的矛盾癥結,涌現(xiàn)出了許多有見地的哲學思想。中國的哲學工作者在關注社會現(xiàn)實的層面上產(chǎn)生了共同的交集,彼此之間打破學術界限、綜合交叉性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在這一點上,許多老一輩的中國哲學家早就有了類似的主張和見解:例如,馮契的“智慧說”以馬克思主義立場為基礎關注社會現(xiàn)實與生活世界,力圖構建中國自己的時代哲學體系;馮友蘭的“新理學”思想將西方邏輯分析傳統(tǒng)與中國傳統(tǒng)“玄學”相結合,深刻關照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李澤厚關注中國新時期的“思想啟蒙”,對于“中國特色”的發(fā)展道路進行了理性的分析與批判;湯一介著重弘揚傳統(tǒng)“真善美”文化中價值理性的意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學者深入探討不同時期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面臨的哲學問題。此外,一些理論學者也敏銳地關注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特別是在社會轉(zhuǎn)型期物質(zhì)生產(chǎn)力取得巨大飛躍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何避免文化虛無、價值偏離等哲學思辨論題。上述這些當代哲學的思想成果和結晶都迫切地需要我們在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中加以容納。
第四,加強民族意識與世界關懷的統(tǒng)一,推動跨國界的哲學對話與交流。在當代中國的哲學研究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關注那些事關人類共同命運、影響人類共同前途的哲學論題,為世界更多地提供有中國特色的、富有生機和潛力的“答卷”,并以此為基礎積極地開展對外哲學交流與協(xié)作,把富有中國特色文化底蘊的哲學“聲音”向世界廣泛傳播。一方面,中國的哲學話語體系構建要著重考慮其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tǒng)一,從深層次上會影響到中國哲學的影響力和擴張力。為此,我們要有意識地選擇那些現(xiàn)時代世界主流哲學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學會采用中國的案例、思維來提出應對方案和解決路徑。特別是對于國際熱點的文化沖突、環(huán)境危機以及社會制度選擇等問題要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中挖掘有益的智慧,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高度展開思辨,要以中國百年來所走過的獨特道路作為典型案例來展開全面剖析。本質(zhì)上來看,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本身并不排斥世界性的哲學研究趨勢,而建立在中國本土文化傳統(tǒng)、歷史積淀基礎上的哲學話語體系同樣才會成為世界哲學體系建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們要充分認識并反思當前中國哲學界在對外交流過程中傳播力度局限、交流層次不高的根源所在:首先,國內(nèi)哲學研究者在哲學的理論自信方面先天不足。許多學者往往在西方哲學的主流輿論擴散下為了獲得參與度而簡單采用西方式的話語體系、表達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當代哲學在國際哲學氛圍中的表現(xiàn)力不強有關。其次,當代中國哲學思想研究在國內(nèi)同行之間沒有建立可溝通的語境平臺。不同哲學領域、不同分支哲學往往自說自話,封閉和局限于狹小的話語、概念體系,對于其它的分支哲學漠不關心,缺乏跨領域、跨學科哲學學術交往的興趣和動力。第三,國內(nèi)哲學同行在與國際哲學界交往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一種破碎的、分散的、自說自話的哲學話語面貌,導致國際哲學界對于中國的哲學研究印象模糊、缺乏理論認同。上述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不利于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塑造和構建,這都要求國內(nèi)哲學界不僅要加強內(nèi)功修煉,營造可溝通和交流的哲學話語平臺,而且要以更加自信、更具魅力的哲學話語體系積極展開對外交流,擴大中國哲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感染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哲學的話語權。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已經(jīng)成為當代中國哲學走向世界、對外交流的一項重要任務。這一任務的完成,將從人類思維的至高點上為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起到不可或缺的關鍵性作用,并且也將彌補中國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核心力量不足、自信心缺失以及哲學理論基礎薄弱等不足,從而為增強中國大國國際影響力作出貢獻。在此,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我們也有責任將最符合、最貼近中國特色,具有中國氣派、中國品格和中國精神的哲學思想瑰寶以自己獨特的哲學話語體系呈現(xiàn)給世界,使得中國特色的哲學話語體系具有最充分的民族性、當代性、現(xiàn)實性和原創(chuàng)性特征,從而為人類文明的豐富和演進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B.Lang. Philosophy and the Art of Writing: Studies in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Style〔M〕.Lewisburg: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2〕郭建寧.構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J〕.理論研究,2015(7).
〔3〕S.M.Cahn. Portraits of American Philosophy〔M〕.Plymouth: Rowman & Littlefield Press,2013.
〔4〕侯 才.構建中國哲學話語體系〔J〕.社會科學文摘,2016(6).
〔5〕孫應帥.努力創(chuàng)建中國實踐、中國話語、中國立場的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體系〔J〕.創(chuàng)新,2012(5).
〔6〕歐陽康.中國哲學話語體系的反思與建構〔N〕.光明日報,2015-06-10.
〔7〕吳澤群.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原則〔N〕.人民日報,2016-09-12.
責任編輯 蘇玉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