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社會問題、社會公正與社會工作
——Silvia Staub-Bernasconi的社會工作理論思想解析
張威
社會問題是如何形成的?社會工作與社會問題和社會公正有何關聯(lián)?社會工作的功能定位是什么?澄清這些基礎性問題,是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的任務。本文首先闡釋西方現(xiàn)有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的內(nèi)容和分類,重點解析Silvia Staub-Bernasconi系統(tǒng)論范式下的社會工作理論思想,并提出中國大陸構建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
社會工作基礎理論 Silvia Staub-Bernasconi的社會工作理論 社會問題 社會公正 社會工作功能定位。
中國過去30多年的社會轉(zhuǎn)型既帶來了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如農(nóng)村留守群體問題(留守兒童、老人、婦女)、城市中的安全問題、心理問題和較為普遍的家庭教育問題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家庭問題等。這些問題的形成又與城鄉(xiāng)二元經(jīng)濟、三農(nóng)問題、農(nóng)民工問題、人口戶籍政策、貧富分化、教育體制、社會管理、家庭功能弱化、家庭社會化問題等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認為:“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我們要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全會提出“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并指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著力發(fā)展社會事業(y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chuàng)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jīng)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全會做出了“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的戰(zhàn)略部署。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應對社會問題的學科,如何從社會理論和行動理論的角度解釋和分析上述社會問題?社會工作同時作為一種應對社會問題的職業(yè),承擔著什么樣的社會功能和任務?社會工作能否從理論層面澄清這種功能?社會工作作為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學科和職業(yè),能否對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以及“建設宏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戰(zhàn)略部署作出理論闡釋和論證?而這一任務主要由“社會工作理論”承擔。此外,在中國,社會工作三大領域(理論/科學/研究、實踐/實務/服務、教育/教學)的發(fā)展脈絡有別于西方國家,不是“先有實踐、后有教育、再有理論”,而是“先有教育、再有實踐、尚無理論”,三大領域的不均衡發(fā)展不僅直接影響著社會工作在中國的職業(yè)化狀態(tài),也嚴重阻礙著社會工作應對社會問題的進程。
因此,本文聚焦于中國社會工作三大領域中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社會工作理論”以及社會工作的核心議題“社會問題”,以斯陶普-蓓爾娜斯科尼(Silvia Staub-Bernasconi)的社會工作理論為例,分析闡釋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社會工作的功能定位以及社會工作與社會問題、社會公正議題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需要強調(diào)的是,本文中的社會工作理論是指“社會工作基礎理論”而非“社會工作實踐理論”。在歐洲大陸國家,這兩種理論被稱為“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和“特殊性社會工作理論”。本文中闡釋的Staub-Bernasconi的理論思想屬于“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因此本文首先分析闡釋:什么是“社會工作基礎理論”(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其次,Staub-Bernasconi社會工作理論思想出現(xiàn)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她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興趣是什么?她對社會工作科學的理解是什么?第三,Staub-Bernasconi社會工作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最后,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對中國大陸有何現(xiàn)實意義?
首先,“社會工作理論”的任務是什么?它有哪些類型?對此,專業(yè)文獻有不同闡述。從全球來看,現(xiàn)有的社會工作理論均來自西方發(fā)達工業(yè)國,東方文化和歷史進程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工作思想基礎和文化底蘊,但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將其挖掘和系統(tǒng)梳理出來。西方發(fā)達國家對社會工作理論的理解,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一個是英美國家,一個是歐洲大陸國家。前者對香港臺灣和大陸影響較大,而后者大陸較為陌生。英美國家的社會工作源自社會學,其主體學科是社會學、心理學和法學;而在歐洲大陸國家如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社會工作源自教育學,其主體學科是教育學(而教育學源自哲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教育學”①社會教育學概念源于20世紀20年代,分離于教育學,最初被理解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外的第三個獨立的教育領域”(張威2015)。當今,社會教育學已被作為社會工作的同義詞使用,或兩者被并列使用:“社會教育學/社會工作”。概念并存,社會學和心理學被視為社會工作的重要相關學科,而非主體學科。此外英美國家和歐洲大陸國家對社會工作理論的分類和稱呼既有交叉,也有不同(張威,2012)。
歐洲大陸國家將社會工作理論分為三類:“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②德語原文是Universelle Theorien der SozialenArbeit。、“特殊性社會工作理論”③德語原文是Spezifische Theorien der SozialenArbeit。、“外延社會工作理論”(Engelke/Spatscheck/Borrmann,2009:355-397)。第一類理論是:闡述“社會問題如何形成、如何防止和解決社會問題”、闡述“什么是社會工作”、社會工作的功能任務和目標、社會工作的專業(yè)質(zhì)量和職業(yè)特征;此類理論主要形成和發(fā)展于歐洲大陸國家,并來自社會工作本學科,因其具有普遍性特征,被歐洲大陸國家稱為“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第二類理論是:闡述和分析在應對和解決社會問題過程中的“預估(Assessment)和介入(Intervention)”兩個工作階段(即“觀察–判斷–行動”)的理論模式和觀點。此類理論主要借用于心理學等其他學科,如認知行為理論、精神分析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各種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的理論流派等等。因此類理論主要涉及社會工作行動層面,具有一定特殊性,被歐洲大陸國家稱為“特殊性社會工作理論”。在歐洲大陸國家,此類理論在“社會工作方法”(如個案工作)范疇內(nèi)研究和傳授(而非社會工作理論),故此類理論被視為“社會工作方法”的“理論基礎”或“操作模式”;第三類理論是在社會政策和神學范疇內(nèi)闡述和分析社會問題如何形成、如何應對社會問題的理論。此類理論與前兩類雖有諸多交叉,但因其處于社會工作范疇之外,被歐洲大陸國家稱為“外延社會工作理論”。從內(nèi)容看,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蘊含著特殊性社會工作理論的核心要素,它解釋了社會工作“是什么”和“往哪兒走”的問題,因此是解釋社會工作“如何做”的前提和基礎。鑒于這種原因,筆者將前者稱為“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將后者稱為“社會工作實踐理論”(張威,2012)。
英美國家對社會工作理論的分類主要為兩種:“為社會工作的理論”①英語原文是theory for social work。和“社會工作的理論”②英語原文是theory of social work。。前者分析闡述人與社會的本質(zhì)、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后者分析闡述社會工作的本質(zhì)、目標、特點與實踐過程(Howe,1987),也被稱為“社會工作實踐理論”或“實務理論”③英語原文是theory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大多英文社會工作理論文獻均以后者(即社會工作實踐理論)為論述對象(張威,2012)。
從歐洲大陸和英美國家對社會工作理論的分類來看,社會工作理論的任務在于兩方面:一是闡述社會工作“是什么”“往哪兒走”“有何特征”;二是闡述社會工作“怎么做”。前者是后者的基礎。此外,兩者雖然都列出了“社會工作實踐理論”,但在歐洲大陸國家,它不被視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理論”,而是被視為“社會工作方法”的“理論依據(jù)和操作模式”。而在英美國家人們將其視為“社會工作理論”并重點探討。受英美影響,此類社會工作實踐理論也被中國大陸視為主要的“社會工作理論”。而來自歐洲大陸的“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目前對中國大陸較為陌生④自2011年起,筆者在四川大學開設以“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為內(nèi)容的社會工作理論課程,至今已有10輪教學過程(碩士生6輪、本科生4輪),引起學生極大反響,尤其是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他們獲得了一種不同于本科階段、對社會工作理論的全新理解,這種來自社會工作自身學科的理論闡釋,改變了他們以往對社會工作的片面、單一甚至是錯誤的理解,也解開了他們心中對社會工作的很多疑惑。筆者的這一教學體驗和收獲也驗證了:在對學生進行社會工作理論教學時,要兼顧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和特殊性社會工作理論,即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和社會工作實踐理論(而國內(nèi)大多高校只傳授后者),前者闡釋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闡明社會工作的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工作的本質(zhì)和功能、社會工作的職業(yè)特征和所需能力,后者闡明社會工作實踐操作的理論依據(jù)和理論模式,兩者缺一不可。此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在向?qū)W生傳授這兩種理論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反思性對待這些理論和知識的態(tài)度和意識,即培養(yǎng)他們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以促成學生形成一種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行動的意識和能力(即避免學生將理論知識和方法技巧機械套用于服務對象的做法)。。這一現(xiàn)狀值得中國社會工作領域高度關注。一方面,“社會工作實踐理論”作為一種“行動理論依據(jù)”,為社會工作的實踐操作和行動層面提供了必要和有利的理論基礎,意義巨大。另一方面,社會工作作為一種應對社會問題的重要學科和職業(yè)領域,它需要的不僅僅是“行動”和“過程”層面的思考和研究,更需要的是(在此之前的)“解釋問題”、“功能定位”、“職業(yè)特征”“核心能力”層面的思考和定位,而后者是前者的基本前提和必要基礎,因此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那么,現(xiàn)有的西方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又是如何分類的?從研究對象和論述內(nèi)容來看,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即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可以分為三類:社會工作理論前身、傳統(tǒng)社會工作理論和現(xiàn)代社會工作理論(Engelkeamp;Spatscheckamp;Borrmann,2009)。社會工作理論前身是指13~19世紀來自神學、哲學、教育學、經(jīng)濟學、政治經(jīng)濟學等學科關于如何解釋和應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它們對后來社會工作思想和理論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因此被稱為“社會工作理論前身”。以下早期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觀點具有代表性:馮·阿奎(亦譯阿奎那)(Thomas von Aquin)(1224-1274)(意大利)、維韋斯(Juan Luis Vives)(1492-1540)(西班牙)、裴斯塔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瑞士)、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英國)、維希昂(Johann Hinrich Wichern)(1808-1881)(德國)、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德國)等。
傳統(tǒng)社會工作理論是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的理論家觀點,他們研究和論述的主要對象是:解釋當時歷史背景下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為什么會出現(xiàn)社會工作(及社會教育學)、什么是社會工作(及社會教育學)、社會工作(及社會教育學)的目標是什么。傳統(tǒng)社會工作理論中,以下理論家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亞當斯(Jane Addams)的“結構性社會工作”觀點①其觀點與Mary Richmond的治療性社會工作觀點截然不同。、阿德勒(Alfred Adler)對“教育”的闡釋、薩勒蒙(Alice Salomon)的“社會福利服務”觀點、波爾摩(Gertrud B?umer)對“社會教育學”的初步界定、諾爾(Herman Nohl)的“社會教育學”與“教育關系紐帶”理論、舍普訥(Hans Scherpne)的“救助”理論觀點等。
現(xiàn)代社會工作理論是指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理論家觀點,他們研究和論述的主要對象是:解釋當代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闡述社會工作的社會功能和任務、闡述社會工作的科學屬性、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質(zhì)量與職業(yè)能力、探討社會工作的科學化。現(xiàn)代社會工作理論中,以下理論家的觀點具有代表性:杰美因(Carel Bailey Germain)與吉特曼(Alex Gitterman)的The Life Model of Social Work、替爾施(Hans Thiersch)的“以生活世界為本的社會教育學/社會工作理論”(亦稱圖賓根學派)、斯陶普-蓓爾娜斯科尼(Silvia Staub-Bernasconi)的“過程性、系統(tǒng)性社會工作理論”(亦稱蘇黎士學派)、德維(Bernd Dewe)與奧托(Hans-Uwe Otto)的“反思性社會教育學/社會工作理論”(亦稱比勒菲爾德學派)。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的特點是多樣性和非同一性,即同一時代有多種理論并存。它們有著兩種共同的根源:一是基督教理論與傳統(tǒng);二是哲學基礎與傳統(tǒng)。此外,需要強調(diào)的是:“系統(tǒng)理論”比較特殊,它既屬于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即社會工作基礎理論),也屬于特殊性社會工作理論(即社會工作實踐理論)(Engelkeamp;Spatscheckamp;Borrmann,2009)。
本文分析的斯爾維亞·斯陶普-蓓爾娜斯科尼(Silvia Staub-Bernasconi)的社會工作理論思想,屬于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基礎理論)中的現(xiàn)代社會工作理論,形成于20世紀70-80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對西方當代社會工作的學科和職業(yè)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當今Staub-Bernasconi的社會工作理論作為瑞士“蘇黎士學派”的論點,已成為現(xiàn)代社會工作理論中最為著名的流派之一。
在分析Staub-Bernasconi社會工作理論思想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相關背景:該理論出現(xiàn)的歷史背景、Staub-Bernasconi的研究興趣和研究對象及其對“社會工作科學”的理解。
斯爾維亞·斯陶普-蓓爾娜斯科尼(Silvia Staub-Bernasconi)的社會工作理論形成于歐洲。在歐洲大陸德語國家如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社會教育學”與“社會工作”概念并存,兩者的關系有三種理解:一、“社會教育學”被視為“社會工作”①德語原文是SozialeArbeit。該詞為上位概念,涵蓋Sozialp?dagogik和Sozialarbeit兩個概念。的分支領域,即面向兒童青少年和家庭的專業(yè)服務領域;二、“社會教育學”與“社會工作”被作為同義詞使用;三、將兩者并列,即使用“社會教育學/社會工作”②德語原文是Sozialp?dagogik/Sozialarbeit。這一表述方式。本文將兩者作為同義詞使用。
Staub-Bernasconi③Silvia Staub-Bernasconi出生于1936年。在蘇黎士社會工作學校接受社會工作教育之后,她作為聯(lián)合國組織的獎學金獲得者在美國學習社會工作:在Minneapolis的University of Minnesota,教師為Gisela Konopka,在紐約的University of Columbia,教師為William Schwartz。之后她在蘇黎士大學學習社會學、社會倫理和教育學,博士畢業(yè),獲哲學博士學位。作為社會工作者,她在社會服務處從事街頭青少年工作。1967年起,在蘇黎士社會工作學校任講師。除了在國內(nèi)外演講,她在德國特里爾大學和Siegen大學任講師,在瑞士的Fribourg大學社會工作專業(yè)任講師,另外,她是維也納經(jīng)濟大學“社會經(jīng)濟、社會服務組織與管理的跨學科大學專業(yè)”的領導小組成員。1994年起,任德國社會工作協(xié)會副主席,負責社會工作理論與科學發(fā)展部的工作。1996年在柏林工業(yè)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攻讀教授資格學位,同年,成為瑞士Fribourg大學教授。從1998年起直至2003年退休,任柏林工業(yè)大學教授。2002年起,負責三個柏林??拼髮W和柏林洪堡大學之間的合作專業(yè)“社會工作碩士–社會工作作為人權職業(yè)”。她與社會工作實踐緊密結合:曾任瑞士外交政策婦女委員會成員、“Olympe–女性政治工作手冊”的成立和主編成員。她多年參與各種解決社會問題的研究與項目:公共領域中跨文化沖突和暴力的研究項目、蘇黎士跨文化移民活動中心、瑞士婦女研究項目。和裴斯塔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一樣出生于蘇黎士,當然中間相隔190年。今天蘇黎士是瑞士最大的城市和經(jīng)濟中心。瑞士的社會工作教育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社會工作教育在獨立的社會工作高校進行。筆者曾兩次受邀赴瑞士伯爾尼??拼髮W④德語原文是Fachhochschule Bern。和瑞士西北大學/社會工作大學⑤德語原文是Fachhochschule Nordwestschweiz,Hochschule für SozialeArbeit。講學⑥筆者分別于2006年和2009年受瑞士伯爾尼??拼髮W以及瑞士西北大學/社會工作大學的邀請赴瑞士講學。,對瑞士高度獨立化、高度模塊化的社會工作教育印象至深。高度成熟和發(fā)達的社會工作教育與瑞士社會工作的高度職業(yè)化和人才需求市場密切相關。全國跨校的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內(nèi)容由位于蘇黎士的“瑞士社會工作教育工作聯(lián)盟”⑦德語原文是SchweizerischeArbeitsgemeinschaft der Schulen für SozialeArbeit。統(tǒng)一確定(SASSA)。瑞士社會工作的高度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為其理論構建奠定了強大的基礎。此外,瑞士是世界上較為特殊的民主政體(屬于全民投票制),公民的平等意識和參政議政意識普遍較強。這些因素使得瑞士的實務社會工作者和學者能站在較高的角度對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yè)進行科學反思。
Staub-Bernasconi屬于現(xiàn)代社會工作中的杰出婦女代表,她和其他婦女代表繼承了19世紀下半葉起社會工作領域中婦女代表們的傳統(tǒng)。19世紀下半葉起的社會工作婦女代表是:美國芝加哥的亞當斯(Jane Addams)和思達(Ellen Starr)、英國倫敦的巴奈特(Henrietta Barnett)和赫爾(Octavia Hill)、德國柏林的薩拉蒙(Alice Salomon)和波爾摩(Gertrud B?umer)、奧地利維也納的馮?阿爾特(Ilse von Arlt)。從19世紀下半葉起,早期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大眾貧困和各種生活困境,引起歐洲和美國婦女們的強烈憤慨,她們積極尋找各種途徑,通過踐行和實施各種具體救助措施,減少貧困、解決問題。同時,針對國家、城市、工會和教會對待社會問題的方式,她們也表示抗議。除此之外,她們對男性世界對婦女自身的歧視也提出抗議,如婦女既無發(fā)言權,也沒有上大學的權利。她們的抗議不是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將婦女們組織起來,爭取她們的權利、努力消除貧困。上述婦女代表們將當時的三大問題領域緊密結合在一起:社會問題、婦女問題與和平問題,婦女運動、和平運動、定居救助運動⑧德語原文是die Frauen-und Friedensbewegung sowie die Settlement-Bewegung。的同步發(fā)展,便是這種結合的生動寫照。與此同時,她們嘗試借助新的途徑、運用社會科學方法研究和反思大眾貧困。當時她們的共同目標是:為所有人創(chuàng)造面包與和平(Engelkeamp;Borrmannamp;Spatscheck,2008)。
在當代德語國家中,以下婦女代表們繼承了上述社會工作婦女代表的傳統(tǒng):德國柏林的曼侯特(Marianne Meinhold)、慕尼黑的黑格(Marianne Hege)、科隆的波克(Teresa Bock)、瑞士伯爾尼的布拉克(Ruth Brack)、瑞士蘇黎士和德國柏林的斯陶普-蓓爾娜斯科尼(Silvia Staub-Bernasconi)。她們以杰出的方式,積極活躍于社會工作實踐、社會工作科學反思和教育領域。作為現(xiàn)代社會工作中的婦女代表,她們共同的目標是:引領社會工作超越方法多樣主義和方法折中主義,用一種以科學理論為依據(jù)的全新自我意識武裝社會工作①德語原文是 Soziale Arbeit über Methodenpluralismus und Methodeneklektizismus hinauszuführen und mit einem neuen– wissenschaftlich und theoretisch fundierten–Selbstbewusstsein auszustatten。。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這些現(xiàn)代社會工作中的杰出婦女代表們致力于以下工作(Engelkeamp;Borrmannamp;Spatscheck,2008):
(1)反對70年代社會工作理論所宣揚的“為實現(xiàn)改變社會的目的而忽視個體”的觀點;
(2)反對傳統(tǒng)救助理論“忽視社會因素以及社會工作中權利議題”的普遍做法;
(3)反對非社會工作者“在遠離實踐的前提下,對社會工作進行科學反思”(如心理學者、政治學者、社會學者等)的傳統(tǒng)做法;
(4)反對男性“在社會工作實踐和教育中排斥女性擔任領導職位”的做法。
(5)反對“社會工作必須持續(xù)不斷、毫無尊嚴地為自我生存拼命辯護”的強制狀態(tài)。
Staub-Bernasconi的社會工作理論思想可以被理解為對上述狀況的一種思考和回應。
很多人認為,“社會工作的工具箱是空的,社會工作者必須從外部借用工具”,作為訓練有素的社會工作者,Staub-Bernasconi反對這種思想,懷疑這種看法。從這一認識出發(fā),她對社會工作的國際知識史—方法史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研究中她發(fā)現(xiàn),社會工作的工具箱遠比人們想象得要滿得多,國內(nèi)和國際的社會工作專業(yè)文獻內(nèi)容豐富、規(guī)模龐大,只是這些文獻大多被人們遺忘、需要重新被發(fā)現(xiàn)和挖掘出來。意識到這點后,她提出以下疑問:“究竟是什么,在妨礙我們將社會工作的職業(yè)知識發(fā)展重新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Staub-Bernasconi,1986:2)。Staub-Bernasconi想以此推動和喚起社會工作的自我反思進程,同時為社會工作的理論困境指出一條出路。
對Staub-Bernasconi來說,“當某種特定現(xiàn)實被認為具有社會性問題或文化性問題時,社會工作便是一種針對這一現(xiàn)實的社會連接性、反思性、行動性回應”(Staub-Bernasconi,1991:3)。對社會工作的這一理解,促使她形成了極為廣泛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興趣:社會問題、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科學和行動理論、社會工作與系統(tǒng)理論、社會工作方法史、權利與授權、跨文化工作、溝通與暴力、種族主義、社會工作與婦女和歐洲、社會工作與經(jīng)濟學—經(jīng)濟的社會兼容性、早期社會工作理論家、人權。她最核心的研究興趣在于:從社會公正和人權的角度,解析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以及社會工作的目標與職能。她認為,社會工作是一種“人權職業(yè)”(Engelkeamp;Borrmannamp;Spatscheck,2008)。
Staub-Bernasconi認為,如果不對社會工作的社會地點進行反思,如果不對各種不同的社會領域如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家庭、教育領域等進行反思,社會工作便無法生存??茖W的任務是對已有現(xiàn)實作出回應,并反思特有現(xiàn)實的形成條件和改變條件(Staub-Bernasconi,1986:24)。社會工作所面對的是一種錯綜復雜和充滿矛盾的現(xiàn)實,需要尋找一種適宜于其錯綜復雜性的知識基礎,任何單個的理論或方法都無法勝任這一挑戰(zhàn),因此她提倡一個將多種可能性相連接的“元理論”(“科學理論之上的理論”)(Engelkeamp;Borrmannamp;Spatscheck,2008:448)。
Staub-Bernasconi認為,人與其特性之間存在著系統(tǒng)連接性①德語原文是die systemische Verbundenheit von Mensch und Eigenschaft。,這使得人們可以借助科學認識去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②德語原文是das soziale Problem untersuchen und l?sen。。社會工作科學應被理解為一種應用科學③德語原文是angewandte Wissenschaft。、需付諸于行動層面。為此,她提出“轉(zhuǎn)換式三步驟”④德語原文是transformativer Dreischritt。行動模式,將知識與專業(yè)行動結合起來。按照這一模式,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yè)應對社會問題的行動科學”⑤德語原文是SozialeArbeit als Handlungswissenschaft zur professionellen Bearbeitung sozialer Probleme。,與以下五大知識體系有關(Lambers,2013):
(1)描述問題、界定問題:“關于研究對象的知識”回答“發(fā)生了什么?”這一問題⑥德語原文是Beschreibung des Problems:Gegenstandswissen:Was ist los?。從空間和時間角度描述某個問題,并回答以下相應問題:問題的特征、發(fā)生史、地理性和文化性變化幅度。
(2)解釋問題:“關于解釋問題的知識”回答“為什么會這樣?”這一問題⑦德語原文是Erkl?rung des Problems:Erkl?rungswissen:Warum ist das so?。解釋和澄清問題形成的原因、問題繼續(xù)存在或發(fā)生變化的條件。
(3)確立解決問題的目標:“關于價值觀/準則的知識”回答“該往哪個方向改變?”這一問題⑧德語原文是Zielsetzung für die L?sung:Werte/Kriterienswissen:Woraufhin soll ver?ndert werden?。判斷問題狀況、初步確定所希望達到的狀態(tài)、確立目標。
(4)確定戰(zhàn)略、計劃、技巧:“關于應對方式的知識”回答“該改變什么?如何改變?”這一問題⑨德語原文是Bestimmung von Strategien,Pl?nen und Techniken:Verfahrenswissen:Wie kann ver?ndert werden?。運用哪種方式和方法能使問題朝著所希望的方向轉(zhuǎn)變,而在每一個進展階段,方法和技巧的運用都與“如何診斷和解釋問題”密切相連。
(5)分析、評估、檢驗成效:“關于評估的知識”回答“產(chǎn)生了什么效果?”這一問題。系統(tǒng)性實證分析:一方面,通過特定的工作方式,相關的案主和局部體系實現(xiàn)了哪些目標;另一方面,它對周邊環(huán)境體系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
上述五大知識體系被Staub-Bernasconi稱為社會工作行動理論的構建元素,該行動理論在過去30多年里被蘇黎士應用科學大學社會工作專業(yè)的教師們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對Staub-Bernasconi來說,行動理論是其自身以及不斷領會、理解、詮釋、分析和改變其所處環(huán)境的一種產(chǎn)物,因此在討論和運用行動理論時,必須考慮行動理論形成的框架條件以及與其相應的目標(Engelkeamp;Borrmannamp;Spatscheck,2008:448-450)。
社會工作行動理論的五大構建元素將實踐行動步驟置于一種科學性思考框架之下。以下幾個行動步驟有序相連:關于研究對象的知識(發(fā)生了什么)、關于解釋問題的知識(為什么會這樣)、關于價值觀/準則的知識(該往哪個方向改變)、關于應對方式的知識(該如何改變)、關于功能的知識(產(chǎn)生了什么效果)。這一方式將兩類知識“法理學知識”(know why)與“實用技術性知識”(know how)合并于以下三大(轉(zhuǎn)換式)步驟(Pauls,2011:27):
—從認識研究對象(法理學論斷)到判斷社會問題(第一步:關于研究對象的知識、關于解釋問題的知識),再到:
—確立所要達到目標的實用技術性假設和行動理論性假設(第二步:關于價值觀/準則的知識),再到:
—確定專業(yè)行動規(guī)則、分析最終成效(第三步:關于應對方式的知識、關于功能的知識)(Lambers,2013)。
Staub-Bernasconi以及蘇黎士學派①德語原文是Züricher Schule。在對社會工作這一行動科學進行理論闡釋的過程中,尤其運用了所謂的“系統(tǒng)論”②德語原文是Systemismus。觀點和范式(Bungeamp;Mahner:2004,72)。系統(tǒng)論的科學理論基礎是阿根廷物理學家和科學理論家邦格(Mario Bunge)提出的“突現(xiàn)論唯物主義”③德語原文是emergentistischer Materialismus。,邦格以此將物質(zhì)一元論與物質(zhì)特征多樣化結合起來④德語原文是Bunges emergentistischer Materialismus verbindet somit einen Substanz-Monismus mit einem Pluralismus von Eigenschaften。。他在《科學唯物主義》中用“精確的、系統(tǒng)的、科學的、動力論的、系統(tǒng)論的、突現(xiàn)論、進化論的”七個特征描述他新的科學唯物主義本體論。Bunge將“系統(tǒng)論”理解為一種“界于原子論與整體論之間的中間途徑”(Bungeamp;Mahner,2004:72)。原子論認為每個事物各行其道⑤德語原文是Jedes Ding geht seinen eigenen Weg。、孤立地看待事物;整體論認為,每個事物與所有其他事物相互關聯(lián)⑥德語原文是Jedes Ding h?ngt mit allen anderen Dingen zusammen。。在整體論方面,蘇黎士學派的作者尤其是Staub-Bernasconi與盧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的社會系統(tǒng)理論⑦德語原文是Theorie sozialer Systeme。保持鮮明距離(Obrecht/Zwicky,2002)。他們批評道:盧曼沒有看到縱向的、由權利機制所導致的社會系統(tǒng)的分化⑧德語原文是Ausdifferenzierung gesellschaftlicher Systeme。,而將自生系統(tǒng)論⑨希臘語原文是autopoiese。觀點和建構主義立場極端化,由此陷入一定程度的相對主義(Staub-Bernasconi 2000,225-241)。與其相反,Staub-Bernasconi提倡一種需求理論取向的系統(tǒng)理論,其目的是構建具有系統(tǒng)理論思想的行動理論。
Staub-Bernasconi認為,當時歷史背景下的所有社會工作科學理論范式要么可以歸于原子論,要么可以歸于整體論。兩者均屬簡化論(或還原論)⑩德語原文是reduktionistisch。,因而無法進一步延伸。她將原子論視為“向下簡化”?德語原文是Abw?rtsreduktion。。在原子論觀點中,社會世界/生活由孤立、互不相干的元素或個體組成,它們/他們從自身角度出發(fā)將現(xiàn)有的個體性價值觀(自由、自我發(fā)揮、自主性)置于所有其他事物之上。人類似乎被看成超越環(huán)境的英雄。這種視角不可避免地導致:人們“將人視為無社會的人①德語原文是ein Menschen ohne Gesellschaft?!?。相反,整體論(盧曼的理論也屬于此類理論)是“向上簡化”②德語原文是Aufw?rtsreduktionismus。,因為在此論點中,社會世界被置于一個更高層的整體③德語原文是übergeordneter Ganze。之下,人們總是從“局部或個體能對維護整體做出多大貢獻、發(fā)揮多大作用”的角度觀察單個的局部或事物。這種視角不可避免地導致:人們“將社會視為無人的社會④德語原文是eine Gesellschaft ohne Menschen?!?。在此,人只是被視為一種媒介、一種犧牲品,而不是環(huán)境的締造者(Lambers,2013:176)。
Staub-Bernasconi站在與傳統(tǒng)科學范式相反的立場,嘗試重新定位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原子論中,“人被視為這樣一種生物:社會之所以需要它,只是為了使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⑤德語原文是den Menschen als ein Wesen zu betrachten,das Gesellschaft nur braucht,um sich selbst zu verwirklichen?!?。她反對這一觀點,因為它導致以下人文觀:社會只是為了單單服務于個體自我實現(xiàn)的目的(而存在),它最終導致“將人視為沒有社會的人”。而整體論的觀點正好相反:“社會之所以需要人,只是為了使社會能正常運轉(zhuǎn)”。對此她也提出批判,因為它導致以下人文觀:個體的人只是為了屈從于社會的利益(而存在),它最終導致“將社會視為沒有人的社會”。Staub-Bernasconi嘗試在一種系統(tǒng)性等值關系中觀察和理解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她選擇使用“社會中的人”⑥德語原文是Mensch in Gesellschaft。這一表述方式,并采用原子論和整體論之間的中間途徑“系統(tǒng)論”范式。原子論認為每個事物各行其道;整體論認為,每個事物與所有其他事物相互關聯(lián);而系統(tǒng)論認為,每個事物與若干其他事物相互關聯(lián)⑦德語原文是Jedes Ding h?ngt mit einigen anderen Dingen zusammen。,其出發(fā)點是“世界各個局部之間的部分連接性”,因為人們對每個事物的認識都是局部的,并且認識它的前提是,我們需要與其建立聯(lián)系(Bungeamp;Mahner,2004:72)。
由此,Staub-Bernasconi嘗試消除“個體—社會的二元論”⑧德語原文是den Dualismus–Individuum und Gesellschaft–überwinden。。她所關注的,既不是“人對立社會”也不是“社會對立人”⑨德語原文是Es geht ihr weder um die Frage:Mensch versus Gesellschaft,noch um die Frage:Gesellschaft versus Mensch。,她更大的興趣在于“社會中的人”。她認為,“社會中的人”,其“自由與捆綁”程度⑩德語原文是dessenAusma? an Freiheit und Eingebundenheitsein。在局部社會體系以內(nèi)是極其錯綜復雜的,但從科學和倫理角度講,它是可以測定的(Bungeamp;Mahner,2004:72)。她以“社會中的人”的系統(tǒng)性耦合?德語原文是 systemische Koppelung des Menschen in Gesellschaft。為出發(fā)點,與Bunge一起采用本體論規(guī)則?德語原文是ontologische Gesetzm??igkeiten。構建為此所需的結構框架。她認為,社會工作的功能不僅僅在于均衡物質(zhì)匱乏或教育性任務?德語原文是Ausgleich materieller Difizite oder p?dagogischeAufgabe。,而更應體現(xiàn)在應對社會問題的整體性上?德語原文是vielmehr um die Gesamtheit der Bearbeitung sozialer Probleme。。她從需求理論出發(fā)界定社會問題。她認為,如果從社會角度排除了人們滿足需求的可能,如果涉及社會性需求,那么社會工作的任務便在于,確保人們能滿足這種社會性需求。此種意義上的需求,體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世界里。與替爾施(Thiersch)不同的是,Staub-Bernasconi借助需求分類界定“生活世界”概念,這些需求分類適宜于每一個人:
——社會物質(zhì)性領域(身體、物品等)①德語原文是der soziomaterielle Bereich(K?rper,Güter etc.)。;
——反思性領域(感受、認識)②德語原文是der reflexive Bereich(Wahrnehmung,Erkenntnis)。;
——思想意識—符號性領域(思維模式、圖畫、符號)③德語原文是der ideell-symbolische Bereich(Denkmodell,Bilder,Symbole)。;
——積極—建設性領域(行動、構建)④德語原文是der aktiv-produktive Bereich(Handeln,Gestalten)。;
——社會關系領域(家庭、鄰居)⑤德語原文是der Bereich sozialer Beziehungen(Familie,Nachbarschaft)。;
——權利源泉領域(力量、資源、控制)⑥德語原文是der Bereich der Machtquellen(Kraft,Ressourcen,Kontrolle)。。
Staub-Bernasconi所遵循的,是一種基于本體論唯物主義理解或科學理解之上的現(xiàn)實科學觀點,而不是哲學性理想科學觀點(Bungeamp;Mahner,2004:17)。這一科學本體論的立場是:所有人或多或少有著同樣的需求,在需求均衡遭到破壞時,就會形成社會問題。Staub-Bernasconi將社會問題的成因分為幾個層面:資源占有問題、社會交換、權利問題、價值觀與準則問題⑦德語原文是Ausstattung,Austausch,Macht und Werten。。她將社會工作的研究對象定義為“狹義和廣義社會問題”,她認為,“當某種特定現(xiàn)實被認為具有社會性問題或文化性問題時,社會工作便是一種針對這一現(xiàn)實的社會連接性、反思性、行動性回應”(Staub-Bernasconi,1991:3;1995a:43)。
與溫特(Wendt)類似,Staub-Bernasconi也將其觀點視為生態(tài)性觀點,但是,她與整體論中的“生態(tài)位”⑧德語原文是Nische。概念保持批判性距離。和Wendt一樣,她拒絕接受“生態(tài)位是最小環(huán)境⑨德語原文是Nische als Minimalumwelt?!钡倪@一理解,因為它展示出一副開放社會的畫面,它傳遞出一種“自然而然、先天定好、可以自發(fā)形成各種良好秩序的社會秩序”⑩德 語 原文 是 natürliche Gesellschaftsordnung mit apriori in sich vorgegebener guter Ordnungsbildungsm?glichkeit。的觀念,對此Staub-Bernasconi持以鮮明的保留態(tài)度(Staub-Bernasconi,1995a:70)。她提出的目標不只是維持現(xiàn)狀(如Wendt),而是對世界作出積極改變?德語原文是 positive Ver?nderung der Welt。。
Staub-Bernasconi從本體論觀點?德語原文是ontologischerAnsatz。角度演化出一種常規(guī)職業(yè)模式?德語原文是ein normatives Professionsmodell。,這一模式又促使她對“建立普遍性社會公正和平等人權”進行思考。她認為,從這一自我理解出發(fā),社會工作的“雙重職能”(助人與監(jiān)督/案主與社會)可以被擴展為“三重職能”?德語原文是Tripelmandat。。這第三種職能必須由社會工作自己賦予自身。借助這一自我委托,社會工作應該用專業(yè)方式診斷和處理社會性權利議題(同上)。這一過程中,需要對兩種權利進行區(qū)分:一種是負面的、非人性、妨礙實現(xiàn)人權的權利,另一種是正面的、人性化、防止破壞人權的權利。這第三種職能使社會工作成為一種擁有跨國家目標的“人權職業(yè)”(Staub-Bernasconi 1995a:413-415;2007:200;419-422)。
Staub-Bernasconi社會工作理論的核心觀點體現(xiàn)于以下六個方面:(1)“人在社會中”的過程理論與系統(tǒng)理論①德語原文是Prozess-und Systemtheorie?Menschen-in-der-Gesellschaft“。;(2)社會問題作為研究對象②德語原文是Soziale Probleme als Gegenstandsbereich。;(3)資源占有問題、(社會)交換問題、權利問題與(社會)準則問題③德語原文是Ausstattungs-,Austausch-,Macht-und Kriterienprobleme。;(4)社會工作的價值觀與目標④德語原文是Werte und Ziele der SozialenArbeit。;(5)社會工作的專業(yè)行動⑤德語原文是Professionelles Handeln der SozialenArbeit。;(6)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yè)⑥德語原文是SozialeArbeit als Profession。。
1.“人在社會中”的過程理論與系統(tǒng)理論
Staub-Bernasconi將人類的勞動或工作理解為:人們有意識、有目的地與大自然及其資源(物理性、生物性和技術性系統(tǒng))打交道,有意識、有目標地與人及其組織形式(精神系統(tǒng)和社會系統(tǒng))打交道,有意識、有目的地與在此過程中所形成的思想體系(意義體系、圖畫和文化符號)打交道(Staub-Bernasconi,1986:4)。19世紀工業(yè)化作為一種與人類勞動打交道的新型方式,導致了個人、家庭與社會團體在經(jīng)濟、教育、精神和文化層面的貧困,并導致諸多社會問題。社會工作便是對這些社會問題的一種回應。尤其是針對那些問題程度較高、持續(xù)時間較長、出現(xiàn)頻率較繁的社會問題,社會工作作出相應回應。對Staub-Bernasconi來說,社會工作就是與有困境的人以及與此相連的社會組織形式、事情/資源以及思想意識打交道。
在對社會問題進行科學性反思和元理論性⑦元理論性反思是指基于理論之上的理論反思。反思時,Staub-Bernasconi選擇了“過程性-系統(tǒng)性范式”,而不是“原子論-物質(zhì)性范式”⑧德語原文是das prozessual-systemische Paradigma anstelle des atomistisch-substantialistischen Paradigmas。。按照這一范式,人類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實和文化現(xiàn)實都是由它們的過程性-系統(tǒng)性特征決定的,也就是說:
首先,所有事物都處于運動中,是可逝去的、可改變的,因此處在一種過程之中(時間元素)。
其次,所有事物都被交織于各種系統(tǒng)中,因此相互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和關聯(lián)(空間元素)(Staub-Bernasconi,1983b:36-181)。
Staub-Bernasconi的論點主要依據(jù)歐布萊希特(Werner Obrecht)的論文觀點以及邦格(Mario Bunge)的系統(tǒng)哲學和系統(tǒng)理論著作。如上所述,按照舊式原子論范式⑨德語原文是das atomistische Paradigma。,不存在整體,只存在互不相干的局部。而整體論范式⑩德語原文是das holistische Paradigma。與原子論模式的區(qū)別是:只存在整體,不存在局部。按照過程性-系統(tǒng)性范式,“整體”是這樣一個系統(tǒng):它由多個組成部分組合而成,各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關系和關聯(lián)(此為內(nèi)部結構)。與“其他事物”相比,這些組成部分之間相互聯(lián)結,以構成一個區(qū)分于外界(環(huán)境)的系統(tǒng)。
2.社會問題作為研究對象
對Staub-Bernasconi來說,從系統(tǒng)性元理論的角度看,已不需要對“社會工作①德語原文是Sozialarbeit。與社會教育學②德語原文是Sozialp?dagogik。的機構化分支發(fā)展”以及“兩者將需求理論和學習理論分開論述”做出理論闡釋。社會問題以及對社會問題的回應,是社會工作實踐和科學反思共同關注的對象(Staub-Bernasconi,1983b:11-13;1995a:104頁等)。社會工作自身是對社會問題的一種社會性回應③德語原文是SozialeArbeit selbst ist eine gesellschaftlicheAntwort auf soziale Probleme in der Gesellschaft。,其任務是:作為一種介入形式,解釋和分析蓄積起來的社會問題,尤其是資源占有問題問題、關系問題、準則問題的交互作用及其所帶來的影響(Staub-Bernasconi,1983b:224)。
社會工作的關注對象是邊緣化④德語原文是Marginalisierung。,尤其是以重疊方式出現(xiàn)的邊緣化,例如物質(zhì)生活的貧困和貧瘠、感情的貧瘠、思想意識的貧瘠、符號的貧瘠、語言的貧瘠、溝通的貧瘠、權利的貧瘠。多方位邊緣化是一個系統(tǒng)與其所處環(huán)境之間以某種較弱的關系連在一起,該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與其之外的其他系統(tǒng)之間也存在著關系和關聯(lián)(此為外部結構)。
那么可以做這樣一種最普遍的假設:所有存在著的事物,要么是一個系統(tǒng),要么是一個系統(tǒng)中的組成部分。所存在事物的大小和規(guī)模,是一種空間上和時間上所延伸出的、分化過程(進化/歷史)的結果。這一“過程”的進展,基于系統(tǒng)的自身能力之上,或者說基于“事物”的“自我結合”、“自我組織”能力之上。在形成新系統(tǒng)時(即分化過程中),這一“過程”也取決于舊特征的消失以及新特征的出現(xiàn)狀況和程度。系統(tǒng)有著各種類型,其形成、構建和維持遵循著一定規(guī)律(Staub-Bernasconi,1995a:127等;Obrecht,2001)。人從一出生就成為社會系統(tǒng)的一員,并在這個系統(tǒng)中逐漸學會或多或少地承擔起自己的功能。
Obrecht(1998)和Staub-Bernasconi認為,人是有生物、身體、社會和文化需求、“有自知能力的生物系統(tǒng)”。同時,在感知、感受、注意力、記憶、學習、思維、意念等方面發(fā)生相互影響,人是“有學習能力的有機體”。由此,在構建社會工作理論時,兩人結合運用了需求理論的傳統(tǒng)(Staub-Bernasconi,1995a:127;Obrecht,2001)。像所有生物系統(tǒng)一樣,人也喜歡處于某種特定的狀態(tài)之中,假如他沒有處于這種所愿狀態(tài),他會嘗試去彌補現(xiàn)有的偏差。感情沖動,即本能、情感、感覺、道德感知都體現(xiàn)著這些偏差,并激發(fā)著人們采取用滿足需求的行動。需求的滿足,既取決于用以滿足需求的物品和條件是否存在及其數(shù)量多少,也取決于個體是否具備有效利用機會和創(chuàng)造新機會的能力。可以這樣假設:所有人都擁有某些同樣的需求,例如新陳代謝的需求(空氣、水等)、身體完整的需求、性行為需求、情感需求、價值取向和生命意義需求、社會認可需求、公正需求等,但是,人們滿足需求的方式和優(yōu)先權卻大不相同,尤其是社會文化性需求以及社會政策性需求(Obrecht,1998;Staub-Bernasconi,1995a:129等)。
對Obrecht和Staub-Bernasconi來說,人的一生,面對的就是“滿足各種需求和實現(xiàn)各種愿望”的這一問題,人們必須學會:在社會系統(tǒng)的結構框架以內(nèi)、在與他人合作與沖突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完成這一任務的前提是:人們要了解、掌握、描述、分析和解釋其所處環(huán)境,并將所獲知識用于計劃和改變自身或改變環(huán)境的行動中。
3.資源占有問題、(社會)交換問題、權利問題與(社會)準則問題
Staub-Bernasconi認為,為了生存與生計、為了幸福與安康,人們不僅僅依賴于一個適宜于生存的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而且也依賴于一個適宜于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這一事實構成以下三個問題的基礎與出發(fā)點:一、個體滿足需求和愿望的問題(資源占有問題);二、人們相互之間合作、溝通、對等交換或非對等交換的問題(社會交換問題);三、社會系統(tǒng)中不公平的勞動分工與政權統(tǒng)治問題(權利問題)。在這三種問題的過程中又形成(社會)準則問題,即獲取與分配資源的規(guī)則、社會成員及其地位、價值觀、方法,以及制造公平或非公平分配模式并使之合法化的社會化公共準則。所有這些問題,對確定社會工作的研究對象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此,Staub-Bernasconi將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定位于以下四個層面(Lambers,2013:179):
——資源占有問題(比如物質(zhì)性救助、代言人式救助)②德語原文是Ausstattungsprobleme(z.B.Sachhilfe oderAnwalthilfe)。;
——社會交換問題(比如社會團結、仁愛、溝通、社會參與)③德語原文是Austauschprobleme(z.B.Solidarit?t,N?chstenliebe,Verst?ndigung,soziale Teilhabe)。;
——連接問題或權利問題(比如參與決定、壓迫)④德語原文是Verknüpfungs-bwz.Machtprobleme(z.B.Mitbestimmung,Unterdrückung)。;
——準則問題或價值觀問題(比如揭示非人性和不公平)⑤德語原文是Kriterien-bzw.Werteprobleme(z.B.Aufdeckung von Inhumanit?t und Ungerechtigkeit)。。
Staub-Bernasconi所倡導的行動模式可以概括于以下表格:多方位社會排斥機制①德語原文是mehrfache sozialeAusschlie?ungsmechanismen。所造成的結果,而這些社會排斥機制發(fā)生于各種過程與系統(tǒng)中,正因為如此,這些過程和系統(tǒng)以及所有參與其中者,共同構成社會工作科學的客體對象(Staub-Bernasconi,1983a:26)。
對Staub-Bernasconi來說,“問題”可以被視為這樣一種狀態(tài):一個目標明確、試圖滿足某種需求的個人對其狀態(tài)不滿,或者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沒有用于解決問題的合適資源。她認為,通常在以下情況下會形成社會問題:
(1)為了生存活命、為了滿足需求與愿望,我們需要他人,他人也需要我們(即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
(2)這些需求各異,并具有彈性(指會發(fā)生變化)。
(3)我們生活在社會系統(tǒng)中,在滿足這些不同需求時,我們必須面對各種不同的、現(xiàn)實的、以及人為制造的短缺狀態(tài)(即現(xiàn)實中存在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
(4)與此同時,個人的愿望可能是無止境的。因此,人們在滿足愿望的過程中可能會妨礙他人滿足需求(即無度的愿望,會損害他人利益。如利益的分配不均)。
(5)我們可能會幫助他人,也可能給他人帶來痛苦;我們可能會與他人合作,也可能會排斥他人、與他人爭斗(即當我們給他人帶來痛苦、排斥他人、與他人爭斗時,都可能會出現(xiàn)社會問題)。
(6)作為有學習能力、有意識的個體,我們能夠判斷問題,能夠區(qū)分真假、對錯。在一定限度內(nèi),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真假與對錯(即在個體認為允許的范圍以內(nèi),可以自由選擇真假與對錯,這樣,就可能會導致社會問題)。
(7)最后,為了滿足我們的需求和愿望,我們可能會實施某些限制性規(guī)則或價值觀,甚至可能建立起妨礙性或限制性權利結構(Engelke/Borrmann/Spatscheck,2008:453)。
表1 Staub-Bernasconi所倡導的行動模式
(1)資源占有問題/或社會配置問題①德語原文是Ausstattungsprobleme。
一個人的資源占有問題或社會配置問題是指:人們不同程度地享有著醫(yī)療、心理、社會、文化等資源,或不同程度地受益于社會發(fā)展成就。資源占有不足與資源占有過剩相對立。例如,在資源不足情況下,所占有的資源不足以確保吃穿住的基本需求,更無法確保精神性和社會性需求。在資源過剩的情況下,所占有資源遠遠超出個人基本所需、甚至是“奢侈”。資源占有的極端不足與極端過剩都應被視為社會性問題。Staub-Bernasconi將這一問題劃分為六個方面:
——身體性資源占有:這一方面包括健康狀況、性別、身高、體重、年齡、膚色等身體特征,此外,也包括作為認知與行動基礎的大腦結構功能。
——社會經(jīng)濟性與社會生態(tài)性資源占有:這一方面包括作為一個人社會地位基礎的教育、職業(yè)、收入、財產(chǎn),另外,也包括作為社會生態(tài)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消費水平、生活舒適度、社會保障水平、住房情況、居住環(huán)境。
——認識能力的資源占有:這一方面包括感知、感受過程、注意力、學習、思維過程、概念形成與聯(lián)結過程,以及對事物本質(zhì)的分析、制定目標與計劃、在大腦功能的基礎上形成自我意識。另外,這些層面之上的基本取向或經(jīng)歷模式也屬于這一方面。
——標志性資源占有:這一方面是指概念、觀念與觀念體系,它們以思維模式、圖畫、標志、理論等形式出現(xiàn)。標志性資源占有相當于日常生活中、世界上、自己定義的、對生活意義的需求,對價值取向的需求。
——行動能力的資源占有:這一方面是指有計劃、有目的的行動需求,對行動能力的需求。行動是一種從認知中產(chǎn)生運作并將其排序的過程。這種行動能力有別于常規(guī)性、角色性、以及認知-革新性行為。
——社會關系與社會成員的資源占有:這一方面是指與他人建立關系的需求,與他人的關系包括身體性、思想性和建設性關系。比如人們渴望社會接觸、渴望成為社會的一員(Staub-Bernasconi 1983b,119-181頁)。綜上而言,如果資源占有不均,就會出現(xiàn)社會問題。
(2)(社會)交換問題(橫向組織原則)②德語原文是Austauschprobleme(horizontale Organisationsprinzipien)。:
為了生存,所有人都依賴于與他人及其所處環(huán)境進行交換。一個人資源占有的狀況為其與他人的交換提供了潛力和基礎。物質(zhì)、知識、能力等方面的交換,有可能是對等的,也就是說,在交換關系的終點,兩個交換伙伴之間大致是平等的。但交換也有可能是不對等的,也就是說,在交換關系的終點,總有一方擁有得多,而另一方擁有得少。如果交換過程對一方不利,那么,在這種不對等/不公平的交換過程中,就會形成社會問題。綜上而言,如果(社會)交換不對等/不公平,就會出現(xiàn)社會問題。
(3)權利問題(縱向組織原則)①德語原文是Machtprobleme(vertikale Organisationsprinzipien)。:
人們獲取各種不同資源、進入各種社會分支系統(tǒng)的過程(如家庭、社區(qū)、教育/科學機構、經(jīng)濟、政治、文化領域),不僅僅取決于人們的需求與能力,而且也取決于權力源頭存在與否。權利源頭是人們渴望得到的資源,人們用它來樹立影響力、建立權利結構,或者反過來削弱他人的影響力和權利結構。這就導致社會的縱向分化②德語原文是vertikale Differenzierung der Gesellschaft。。也就是說,有些人擁有較多權利,有些人則較少;有些人可以實現(xiàn)目標、發(fā)號施令,而有些人則必須服從和執(zhí)行命令。重要的權利源頭比如是:精神上、身體上的優(yōu)勢、擁有土地、經(jīng)濟資本、教育資本、社會地位、社會關系、權利地位。分配權利的規(guī)則可能是限制性或阻礙性的。限制性權利分配規(guī)則是指,雖然原則上人們可以自由進入任何生活領域,但為了達到社會公正,總要進行局部限制。阻礙性權利分配規(guī)則是指,將個人與某些群體排斥在資源占有、社會交換、權利和價值觀體系之外。綜上所言,如果權利分配不公平,就會出現(xiàn)社會問題。
(4)社會化價值觀與(社會)準則問題③德語原文是gesellschaftete Werte und Kriterienprobleme。:
對Staub-Bernasconi來說,價值觀是指當人們對事物作出判斷時所表達的一種想法與觀念,它是特定文化的組成元素。(社會)準則是指社會化了的價值觀,它伴隨著或多或少建立起來的社會監(jiān)督機制,用以實施和監(jiān)督社會準則(例如對人權的最低監(jiān)督機制是保護私有財產(chǎn),對人權的最高監(jiān)督機制是刑法)。在一個社會中,某些特定問題領域的(社會)準則可能存在(有法可依),也可能缺失(無法可依)。已有的(社會)準則可能被公正地運用(有法必行),也可能被濫用或根本沒有被運用(有法不依)。當某些特定問題領域的(社會)準則缺失(無法可依),或者當已有(社會)準則被濫用或者沒有被運用時(有法不依或違法不糾),社會問題便會出現(xiàn)。例如盡管法律上有男女平等的規(guī)定,但與男士相比,婦女在職業(yè)領域和工資待遇上仍遭受歧視。綜上所言,如果社會化價值觀/(社會)準則缺失或被濫用,就會出現(xiàn)社會問題。
以上四類問題可能單一出現(xiàn),也可能交織在一起出現(xiàn)。而究竟涉及哪類問題,需要實證調(diào)查。Staub-Bernasconi在勾畫人類現(xiàn)實時,兼顧多種過程和多種條件:物質(zhì)性與精神性過程、感情-自發(fā)性與認知-理性過程、建設性過程以及持續(xù)不斷的交換關系。社會問題標志著人與人之間不應有的差異。社會問題是那些阻礙人們滿足需求的現(xiàn)實結構所造成的結果(Engelke/Borrmann/Spatscheck,2008)。
4.社會工作的價值觀與目標:
Staub-Bernasconi認為,社會工作所追求的價值觀與社會準則,可按照每種問題類型進行歸類說明:
(1)資源占有問題/或社會配置問題:身體的完好無損、健康、社會公正、法律平等、有意識性、真誠、自我一致性、真實性、正確性、合理性與目的性、工作能力、價值理性、功能性、效率與社會必要性、掌控自己生活狀況的自主性。
(2)(社會)交換問題(橫向組織原則):交互性、交換公正性、仁愛、無控制無監(jiān)督的交流、合作與參與。
(3)權利問題(縱向組織原則):權利分配的公正性與民主、約束性權利(作為平等規(guī)則)、執(zhí)行權力的合法化程序、無暴力。
(4)(社會)準則問題:人文主義/人的尊嚴、自由、參與權與社會公正。
在此Staub-Bernasconi引入了1948年《人權宣言》所隱含的價值觀(Borrmann,2006:194等),這些價值觀為國際社會工作教育協(xié)會(IASSW)①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和全球社會工作者聯(lián)合會(IFSW)②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將社會工作確立為“人權職業(yè)”的理念奠定了基礎。社會工作的目標將個體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連在一起,二者為:
首先,在擴展知識范疇與行動空間的同時,按照現(xiàn)有身體、社會-物質(zhì)和文化資源的多少,滿足個人需求、實現(xiàn)個人愿望。
其次,人與人之間、社會群體之間公平均衡權利和義務,確立限制權利的規(guī)則、公平分配權利:這些是社會安定、家庭安定和組織安定的前提條件(Staub-Bernasconi,1995a:135)。
5.社會工作的專業(yè)行動
依照過程性-系統(tǒng)性理論,Staub-Bernasconi從以問題為導向的實踐社會工作角度,創(chuàng)立了相應的專業(yè)行動模式③德語原文是professionelles Handlungsmodell。。這一行動模式與她創(chuàng)立的社會工作行動理論的五大知識維度相同(關于研究對象、解釋問題、價值觀、方法、評估的知識)。該行為模式的單個步驟如下:
(1)什么?——描述社會問題(數(shù)據(jù)/照片);
(2)為什么?用科學理論解釋社會問題(如相關學科的理論:醫(yī)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文化理論、法律等)。
(3)該朝哪個方向改變?——分析社會問題,為解決問題設立目標(與哲學/社會哲學、倫理學、神學相關)。
(4)誰?——確定主體以及解決問題時需考慮進來的人,確定任務內(nèi)容。
(5)用什么方法?—— 積極利用資源,確立工作方法。
(6)怎么做?—— 確定指導行動的計劃、所要采用的技術。
(7)是否達到目標?—— 分析總結、檢查成效(Staub-Bernasconi,1983c)。
社會工作的工作方法可根據(jù)社會問題的特征而定(Engelke/Borrmann/Spatscheck,2008),比如:
——資源占有問題/或社會配置問題:開發(fā)資源、代言人計劃、社會服務規(guī)劃與社會政策、改變意識、教育、改變模式、革新、行動培訓和創(chuàng)新培訓、改變社會關系網(wǎng)、介紹和促成社會接觸。
——(社會)交換問題(橫向組織原則):介紹和重新組織社會交換、促成特定交換伙伴之間的相互連接。
——權利問題(縱向組織原則):介紹和重新組織資源分配、改變獲取資源的規(guī)則、重新組織社會規(guī)則(發(fā)言權、參與權)、改變對強制權力的使用。
——(社會)準則問題:呼吁社會認可的機構化準則、參與創(chuàng)造和改變這些準則(如人權、憲法、法律)、揭示專斷、呼吁國家和公眾消除專斷。
6.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yè)
社會工作的職業(yè)特征是,社會工作者需要成為一個既專業(yè)又博學的人④德語原文是spezialisierter Generalist。。在元理論和“過程-系統(tǒng)理論”的指導下,社會工作者需要針對新老社會問題提出議題、評價新老知識體系及其行動能力、評定它們對解決某些特定問題具有哪些意義。社會工作者可以被視為“在困境中尋找解決社會問題方法的發(fā)明家”①德語原文是Sozialarbeiter k?nnen als?soziale Erfinder“von sozialen Probleml?sungen unter schwierigen gesellschaftlichen Bedingungen betrachtet werden。,他們應具備以下能力:
(1)在個體層面、人與人之間層面、社會層面和整體層面,辨別社會問題的能力②德語原文是F?higkeit zur Identifizierung sozialer Probleme。;
(2)將所要處理問題進行優(yōu)先排序的能力(比如按照問題程度、緊迫性、原因、資源、能力進行優(yōu)先排序);
(3)在工作過程中,將知識、社會想象力、動機、能力、即興發(fā)揮性(靈活性)、穩(wěn)定性相結合的能力;
(4)與非專業(yè)人士、志愿者、其他行業(yè)人員、政府官員合作的能力;
(5)從社會工作科學角度,對自己實踐工作進行反思的能力,以及確保自身身心健康的能力③總體來說,社會工作者需具備以下條件:感受力/自我認識能力、知識、實踐操作能力。只有第二個方面“科學知識”是可以在課堂和書本上學到的。另外兩種能力與每個人的家庭教育、生活經(jīng)歷、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等有關,不是通過傳授可以掌握的。。
Staub-Bernasconi認為,社會工作是“愛、權力與能力的組合”④die komplexe Verknüpfung von Liebe,Macht und Erkenntnis。,這種組合對從事社會服務者提出很高的要求。歷史發(fā)展中、理論和實踐領域中的社會工作楷模已向我們展示出,這些要求并非達不到(Staub-Bernasconi,1995a:137)。
Staub-Bernasconi于1983年發(fā)表的博士論文為其理論建設奠定了基礎:《社會問題–其現(xiàn)實性維度。社會問題理論概要作為對社會工作理論框架的貢獻》。1986年發(fā)表專著《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對待人、事和思想的特殊方式》,首次闡述其社會工作理論輪廓。1994年發(fā)表修改后的論文《社會問題–社會工作–社會實踐》,1995年發(fā)表專著《系統(tǒng)理論、社會問題和社會工作》,2007年發(fā)表專著《社會工作作為行動科學。系統(tǒng)理論性基礎與專業(yè)實踐–教材》和《實踐研究–關于當今社會工作研究現(xiàn)狀》,后者記錄了65個社會工作研究項目。在前言中,她從系統(tǒng)理論的角度,對社會工作的研究結果進行反思,并反思它們對社會工作理論構建、社會工作實踐和教育的意義。當今,Staub-Bernasconi的社會工作過程性-系統(tǒng)性理論享有國際盛譽并被廣泛運用。2006年在她70歲生日時,發(fā)表文集《愛、權力與能力–斯爾維亞·斯陶普-蓓爾娜斯科尼與緊張中的社會工作領域》(Schmocker,2006)。在該文集中,32位同行和學生對她的專業(yè)作品進行分析和闡述,她在社會工作教育和實踐中的科學工作得到了人們極高的認可。鑒于Staub-Bernasconi對社會工作領域的特殊貢獻,國際社會工作教育協(xié)會(IASSW)授予其2010年“卡特琳-肯達爾獎”⑤德語原文是Kathleen Kendall Preis。。今天,很多實務社會工作者將她的社會工作理論作為他們?nèi)粘9ぷ鞯目茖W指導和行動指導。許多社會工作機構和社會服務組織,在其理論基礎上制定工作材料和工作計劃(如消除社會問題的工作材料、制定行動計劃和救助計劃),包括開發(fā)電子數(shù)據(jù)處理程序(Engelkeamp;Borrmannamp;Spatscheck 2008:460)。
大多數(shù)現(xiàn)代社會教育學和社會工作科學的理論家是從多個科學理論角度出發(fā)構建其理論觀點,即合成理論或以元理論方式①德語原文是ihre Theoriebildung aus mehreren wissenschaftstheoretischen Bezügen synthetisieren oder metatheoretisch also nicht so eindeutig festgelgt sind。元理論是指在其他理論基礎上構建新的理論。構建理論,而Staub-Bernasconi主要基于一種理論:現(xiàn)代唯物主義②德語原文是moderner Materialismus。。該理論觀點拒絕原子論和整體論,這一立場使它明顯區(qū)分于所有其他科學理論參考框架。
Staub-Bernasconi在引入“三重職能”概念時反思道:“雙重職能”概念對構建社會工作理論、發(fā)展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yè)遠遠不夠③德語原文是unzureichend für die Entwicklung SozialerArbeit als wissenschaftliche Disziplin und Profession。。當然,她提出的“三重職能”概念及其理論立場,并非得到所有人的公認,關于社會工作職能的討論至今尚未結束。在社會工作理論闡釋中,即便是在討論已被公認的“雙重職能”概念時,人們依然沒有放棄社會工作只是“助人”“服務”④德語原文是Dienstleistung。的“單一職能”⑤德語原文是Einfachmandant。理解。因此,對于“三重職能”概念、社會工作作為人權職業(yè)的學科定位、將社會問題定為社會工作的研究對象,人們至今尚存爭議⑥在此筆者引用Staub-Bernasconi自己的一句話:“要允許夢想、烏托邦、行動理論在實踐中失敗,以便它們能讓位于新的夢想、另一種烏托邦、更合適的理論、以及對人類和社會更為公正的生活形式”(Silvia Staub-Bernasconi,1986:59)。。但是,與此相反的是,在國家和國際層面的社會工作職業(yè)、教育、實踐領域中,“強調(diào)人權和追求社會公正”已成為社會工作職業(yè)和學科的基本原則和基石框架,已被明確納入社會工作的行業(yè)倫理守則及其職業(yè)自我描述中(IFSW/IASSW)(Lambers,2013)。比如,在全球社會工作者聯(lián)合會(IFSW)的社會工作定義中,社會工作將其理解為一種人權職業(yè)。2000年IFSW將“社會工作”定義為:“社會工作職業(yè)促進社會變革、人際關系問題的解決、增權與解放,以提高人們的幸福感。運用人類行為和社會系統(tǒng)理論,社會工作介入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人權與社會公正原則是社會工作的基礎(IFSW 2000)。2014年全球社會工作者聯(lián)合會(IFSW)和全球社會工作教育協(xié)會(IASSW)最新通過的社會工作定義為:“社會工作是一種以實踐為本的職業(yè),也是一門學科,它促進社會變革與發(fā)展、社會凝聚力以及人們的增權與解放。社會公正、人權、集體責任感、尊重多樣性,是社會工作的核心原則?;谏鐣ぷ骼碚?、社會科學理論、人類知識與本土知識之上,社會工作致力于人與環(huán)境結構的契合、以應對生活挑戰(zhàn)和提高人的幸福感(IFSW/IASSW,2014)⑦除了保留2000年的核心內(nèi)容外,2014年的定義納入了以下對社會工作的新理解:社會工作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職業(yè);社會工作的理論依據(jù)除了(來自其他學科的)社會科學理論與人類知識,也包括本學科的理論;社會工作的功能、任務、原則和目標,必須兼顧“多樣性”和“差異性”。社會工作定義的變化,一方面體現(xiàn)了發(fā)達國家中社會工作科學/理論、實踐/服務、教育/教學三大領域和職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標志著:人們的關注視角從單一轉(zhuǎn)向多維,比如從發(fā)達國家轉(zhuǎn)向多種不同發(fā)展程度的地區(qū)和國家。。
從筆者的角度看,Staub-Bernasconi理論與其他社會工作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她更多是從社會層面分析社會問題的成因以及社會工作的功能,其理論不單聚焦于“個人”,而是將關注視線從“人”轉(zhuǎn)向“社會與人的關系”。尤其與社會工作實踐理論不同的是,它不僅只是闡釋社會工作者在微觀層面如何行動,而更多的是闡釋社會問題的結構性、制度性、社會性、環(huán)境性成因,更多是從結構層面和政策層面思考:如何通過改善環(huán)境和制定政策滿足人們的需求,從而避免社會問題的產(chǎn)生。這一視角對社會工作者分析和應對問題以及看待自身定位極其關鍵。例如,假如能夠解除或緩解很多家庭在醫(yī)療問題上的困惑、在教育問題上的困惑、在住房問題上的壓力、在就業(yè)競爭中的壓力,家庭的功能就能較好地維持或更好地發(fā)揮,反之,在多重環(huán)境因素的操控和擠壓之下,家庭的功能極有可能被嚴重削弱甚至是喪失殆盡,這種情況下,個體和家庭內(nèi)部極易出現(xiàn)各種問題,如家庭教育問題、家庭問題、心理問題等?!爸俗灾眱H僅是社會工作的功能之一,而且它只有在改善環(huán)境和社會政策的前提之下才可能真正實現(xiàn)。此處再次體現(xiàn)了社會工作“雙重職能”(助人與監(jiān)督/個體與環(huán)境)的重要意義,它促使我們必須兼顧個體與環(huán)境雙重視角,并積極從社會政策的角度思考應對社會問題的途徑。這是其最大貢獻。
局限方面,筆者從“國家—社會—人”三者之間互動關系的角度提出一點自己的思考(此處的“社會”非廣義社會概念)。如Staub-Bernasconi所說,所有事物都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以及與其他事物的相互影響之中,社會也是動態(tài)的,而且它是一種既由人決定、也由國家共同決定的系統(tǒng)。人能創(chuàng)造社會,社會也同樣影響著人,而社會以何種程度影響到人,是由國家來參與的,在“社會如何影響人”方面,國家起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國家—社會—人”三者之間互動關系中,國家也應與時俱進、作出調(diào)整。三者應相互補充、相互支撐。如果三者不能相互支撐或支撐不利,必然產(chǎn)生社會問題,或者不利于社會問題的解決。比如在中國,國家可以做以下調(diào)整:為了確保社會工作發(fā)揮應對社會問題的功能,單單是政府自上而下地資助已設定好的項目,這本身是不夠的,國家更應高度關注兩個層面:其一,最尖銳的社會問題是什么?精準定位社會工作的方向。其二,現(xiàn)有社會工作機構是否有專業(yè)能力應對這些問題?鑒定區(qū)分社會工作機構的專業(yè)能力?;谶@兩點,對于具備專業(yè)能力的社會工作機構,可以由項目性資助轉(zhuǎn)為機構性資助。這樣,社會工作的功能和效率才能大大提高,并有助于社會工作的職業(yè)化發(fā)展。否則,很多項目會淪為作秀,國家資金被極端浪費,社會工作也會朝著非健康方向發(fā)展。
如前所述,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提出“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并做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的戰(zhàn)略部署。2013年中央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①該意見將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成3個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將“民主、和諧”列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將“平等、公正、法治”列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
社會工作作為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學科和職業(yè),需要對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以及“建設宏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戰(zhàn)略部署作出理論闡釋和論證。比如中國社會工作能否從基礎理論的角度澄清和闡釋以下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哪些因素會妨礙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國最急需應對的社會問題有哪些?這些社會問題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從社會理論和行動理論的角度解釋這些問題?應對這些問題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有多大?在應對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社會工作承擔著怎樣的社會功能和任務?它與社會政策是什么關系?兩者如何相輔相成?中國特殊的國家模式和“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機制,對社會工作產(chǎn)生哪些影響?在現(xiàn)有社會體制下,社會工作實際可行的發(fā)展路徑、目標和定位是什么?有哪些宏觀框架條件在制約著社會工作的實施和操作?或者它們?yōu)樯鐣ぷ鲃?chuàng)造了哪些獨特的發(fā)展條件?社會工作的預期效果受制于哪些影響因素?中國轉(zhuǎn)型期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和社會化過程帶來哪些影響?中國的家庭化過程有何不同?中國文化、傳統(tǒng)觀念對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的互動過程有何影響?中國自上而下推行社會工作的方式對社會工作機構的運作有哪些影響?
中國能否從理論層面澄清這些問題,即建立和發(fā)展自己的社會工作基礎理論?這又直接影響社會工作教育和實踐兩大領域以及社會工作的職業(yè)化進程。顯然,截止目前,社會工作基礎理論至今在中國處于缺失的狀態(tài)。而這一缺失狀態(tài)為中國社會工作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社會工作缺乏清晰的功能定位”“對社會問題成因缺乏清晰闡釋”“社會工作的職能范疇模糊不清”,這些現(xiàn)狀不僅導致社會工作“只停留在方法層面應對問題癥狀”、“無視服務對象需求”,更存在著社會工作“為了謀求生存依附于體制、淪為行政工具、偏離社會工作本質(zhì)、逐漸走向異化”的風險。正因為中國社會工作三大領域的發(fā)展脈絡和框架條件不同于西方、中國有著獨特的中央集中管理型國家模式以及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才更急迫地需要從理論層面論證:中國社會工作的框架條件和功能定位,究竟與西方國家有何本質(zhì)不同?又有哪些共性?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確立中國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方向,而社會工作教育、社會工作實踐和社會工作職業(yè)的大廈,都必須立足于這個穩(wěn)固的基石之上才能健康發(fā)展。由此可見,構建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對中國大陸有著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戰(zhàn)略意義、已成為目前最為緊迫的一項任務。
本文只是拋磚引玉,筆者希望通過討論,推動中國社會工作擴展理論視野、提高實踐質(zhì)量、促進職業(yè)發(fā)展。筆者倡導一種整體性、系統(tǒng)性、結構性的現(xiàn)代社會工作視角,希望借助討論,一方面推動“個體與環(huán)境”視角的結合以及“微觀行動與宏觀框架”視角的結合①目前成都市錦江區(qū)華仁社會工作發(fā)展中心正在致力于這兩種視角的結合,并將這種理念和思想踐行于“兒童青少年與家庭專業(yè)工作”服務領域。;另一方面在社會工作“助人與監(jiān)督”雙重職能的定位下,推動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的結合:社會政策應為社會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基礎,而社會工作除了微觀行動,還需要完成推動社會政策發(fā)展和改革的使命。
[1]《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6年)
[2]《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2013年)
[3]張威,2017,《社會工作能否標準化和指標化—兼論社會工作的功能定位與科學屬性》,《社會工作》第1期。
[4]張威,2016,《社會工作理論》(自編教學講義,尚未發(fā)表)。
[5]張威,2016,《德語世界中“社會教育學”與“社會工作”概念的發(fā)展脈絡與相互關系——兼論社會工作的教育學取向》,《社會工作》第6期。
[6]張威,2012,《社會工作基礎理論探究——一個學科構建的新視角》,《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九緝。
[7]Borrmann,Stefan,2006.,Soziale Arbeit mit rechten Jugendcliquen.Grundlagen der Konzeptentwicklung.Wiesbaden.2.akt.und erw.Aufl.
[8]Bunge,Mario/Mahner,Martin,2004,über die Natur der Dinge.Materialismus und Wissenschaft.Stuttgart.
[9]Engelke,Ernst,1998,Theorien der SozialenArbeit.Eine Einführung.Lambertus-Verlag,F(xiàn)reiburg im Breisgau.
[10]Engelke,Ernst/Borrmann,Stefan/Spatscheck,Christian,2008,Theorien der Sozialen Arbeit.Eine Einführung.4.Auflage.Lambertus.
[11]Engelke,Ernst/Spatscheck,Christian/Borrmann,Stefan,2009,Die Wissenschaft Soziale Arbeit.Werdegang und Grundlagen.3.Auflage.Lambertus.
[12]Howe,David ,1987,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Theory.Wildwood House.
[13]Lambers,Helmut,2013.Theorien der SozialenArbeit.Ein Kompendium und Vergleich.
[14]Obrecht,Werner,1998.Umrisse einer biopsychologischen Theorie menschlicher Bedürfnisse.Geschichte,Probleme,Struktur,F(xiàn)unktion.Skript zur gleichnamigen Lehrveranstaltung im ISMOS der Wirtschaftsuniversit?t Wien.Wien.
[15]Obrecht,Werner,2001,Das Systemtheoretische Paradigma der Disziplin und der Profession der Sozialen Arbeit.Eine transdisziplin?re Antwort auf das Problem der Fragmentierung des professionellen Wissens und die unvollst?ndige Professionalisierung der Sozialen Arbeit.Züricher Beitr?ge zur Theorie und Praxis Sozialer Arbeit,Band 4/2001,F(xiàn)achhochschule Zürich.
[16]Oberecht,Werner/Zwicky,Heinrich,2002,Theorie als Selbstbest?tigung.Zur Kritik der Luhmann’schen Systemtheorie und ihrer Popularit?t in der SozialenArbeit.In:neue Praxis,Heft 5.Neuwied S.483-498.
[17]Pauls,Helmut,2011,Klinische Sozialarbeit.Grundlagen und Methoden psychosozialer Behandlung.2.überarbeiteteAuflage,Weinheim.
[18]Payne,Malcolm,1991,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19]Schilling,J/Zeller,S,2007 Soziale Arbeit.Geschichte– Theorie– Profession.Ernst Reinhardt Verlag München Basel.
[20]Schmocker,Bert(Hg.),2006.Liebe,Macht und Erkenntnis.Silvia Staub-Bernasconi und das Spannungsfeld SozialeArbeit.Freiburg i.Br.
[21]Staub-Bernasconi,Silvia,1983a.Theoriebezogene Fort-und Weiterbildung in der Sozialarbeit.In:Sozialarbeit 11(15),S.20-36.
[22]Staub-Bernasconi,Silvia,1983b,Soziale Probleme – Dimensionen ihrer Artikulation.Umrisse einer Theorie Sozialer Probleme als Beitr?ge zu einem theoretischen Bezugsrahmen SozialerArbeit.Diessenhofen.
[23]Staub-Bernasconi,Silvia,1983c.Ein ganzheitliches Methodenkonzept– Wunschtraum? Chance? Notwendigkeit? Problembezogene Arbeitsweisen in der Sozialen Arbeit.In:Staub-Bernasconi,Silvia u.a(Hg.):Theorie und Praxis der SozialenArbeit.Entwicklung und Zukunftsperspektiven.Bern,Stuttgart.S.277-316.
[24]Staub-Bernasconi,Silvia,1986.Soziale Arbeit als eine besondere Art des Umgangs mit Menschen,Dingen und Ideen.Zur Entwicklung einer handlungstheoretischen Wissensbasis SozialerArbeit.In:Sozialarbeit 10(18)S.2-71.
[25]Staub-Bernasconi,Silvia,1991,Das Selbstverst?ndnis Sozialer Arbeit in Europa:frei von Zukunft– voll von Sorgen? In:Sozialarbeit 2(23)S.2-32.Bern.
[26]Staub-Bernasconi,Silvia,1995a,Systemtheorie,soziale Probleme und Soziale Arbeit:lokal,national,international oder:vom Ende der Bescheidenheit.Bern,Stuttgart,Wien.
[27]Staub-Bernasconi,Silvia:Das sanfte Entschwinden einer Nobelpreistr?gerin Sozialer Theorie und Arbeit– Jane Addams‘Friedenstheorie und-praxis.In,1995b.Staub-Bernasconi,Silvia:Systemtheorie,soziale Probleme und SozialeArbeit:lokal,national,international oder:vom Ende der Bescheidenheit.Bern,Stuttgart,Wien.S.25-41.
[28]Staub-Bernasconi,Silvia,2000,Machtblindheit und Machtvollkommenheit Luhmannscher Theorie.In:Merten,Roland(Hrsg.):Systemtheorie SozialerArbeit.NeueAns?tze und ver?nderte Perspektiven.Opladen S.225-241.
[29]Silvia Staub-Bernasconi,2002.Soziale Arbeit und soziale Probleme.Eine disziplin-und professionsbezogene Bestimmung.In:Thole,Werner(Hrsg.):Grundriss Soziale Arbeit.Ein einfuehrendes Handbuch.Leske+Budrich,Opladen S.245-258.
[30]Staub-Bernasconi,Silvia,2007,SozialeArbeit als Handlungswissenschaft.Bern,Stuttgart,Wien.
C916
A
1672-4828(2017)05-0014-21
10.3969/j.issn.1672-4828.2017.05.002
張威,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德國開姆尼茨科技大學博士(成都 610065)。
編輯/方澈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