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祥平
揚劇小戲的舞臺美學追求
■呂祥平
揚劇小戲是相對于大戲的一種舞臺表演形式,差別主要在于時長,大戲一般90-120分鐘,小戲多為15-30分鐘。在今天的 “快餐文化”時代,小戲因其“微視角、微故事、微生活、微典型”的特點,更容易適應年輕人的審美追求,也更符合“短、平、快”的生活節(jié)奏。如果把大戲比喻成長篇小說或中篇小說,小戲則相當于微型小說。
著名小品演員潘長江有句名言:“濃縮的都是精華”,非常符合小戲的文學內(nèi)涵和舞臺呈現(xiàn),因為時間短,要想抓住觀眾,就必須入戲更快捷、沖突更集中、人物更典型、故事更有沖擊力。筆者作為揚州市江都區(qū)揚劇發(fā)展中心的主要演員兼導演,曾參與《競選》《紅杏出墻》《畫像》《調(diào)解記》《新瞎子算命》《坐三輪》《關鍵一票》等二十多部揚劇小戲的演出,先后獲得江蘇省第四屆揚劇節(jié)優(yōu)秀表演獎、省司法調(diào)演一等獎,第二屆“曹禺杯”小戲小品二等獎?,F(xiàn)根據(jù)本人經(jīng)歷,談談?chuàng)P劇小戲的舞臺美學追求。
因為工作的關系,筆者與許多編劇都有交往,他們普遍反映:小戲劇本最難寫,難就難在短短的頭二十分鐘內(nèi)必須把故事說清楚,在符合“思想性、藝術性、貼近性、觀賞性”要求的基礎上,力求做到“故事的結(jié)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人物的性格棱角分明,反差強烈;蘊含的道理不言而喻,耐人尋味”。
小戲《競選》講述了花木專業(yè)村花木種植大戶丁香競選村長的故事。她與傳統(tǒng)觀念比較濃厚的父親老村長丁淮海發(fā)生了富有戲劇性的沖突,最后,老村長把自己的一票也投給了丁香。該劇謳歌了農(nóng)村基層治理中村民當家做主的時代潮流,在各地演出深受歡迎。《畫像》說的是養(yǎng)魚專業(yè)戶大老王苦于上級領導吃拿卡要太多,憤而對不正之風“作畫”,恰好被微服私訪的縣委書記看見,最后以權謀私的典型人物馬主任狼狽不堪。上述兩個小戲都很有 “懸念”,一開場就引人入勝,屬于“開口小、挖掘深”的代表之作。
文學是一切藝術的母體,劇本更是“一劇之本”。事實上,但凡小戲的上乘之作,都是編劇“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結(jié)晶,既依賴于生活的積累,也得益于靈感的火花。
揚劇小戲的舞臺呈現(xiàn)是個十分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導演堪稱統(tǒng)攬全局的“總工程師”。大戲的角色往往有十多個,而小戲只有兩三個,因此要求導演必須運用一切藝術手段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來塑造人物性格。從某種程度講,小戲但凡登臺的都是主角,不像大戲中主配角那么分明。導演事先必須吃透角色的文學性格,然后千方百計讓他們在舞臺上 “活起來”,圍繞一至兩個中心事件,分別發(fā)揮各自的作用。
本人曾導演過十多個小戲,試舉例來說明?!蛾P鍵一票》講述的是農(nóng)村選舉的事,已經(jīng)失去人心的村主任張某,擔心選不上,采用小恩小惠籠絡人心。根據(jù)劇本內(nèi)容,我借鑒小品《懶漢相親》,為馬某設計了一個“曬頭像”的場景,將自己的臉蛋嵌進選舉照片框,最后,村民在他臉上用墨汁打了黑叉,觀眾忍俊不禁。該導演手法成為小戲的精華所在,將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的馬某形象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許多觀眾對我講,“相框就是全劇的 ‘眼’,導演的舞臺呈現(xiàn)稱得上妙筆生花”?!都t包》鞭撻了病人給醫(yī)生送紅包的不正之風,劇中,一個農(nóng)村小姑娘,為母親做手術給醫(yī)生送紅包,鈔票全是一分一角積攢起來的,我把編劇想要表現(xiàn)的東西放大了:舞臺上,小姑娘掏出小手絹包,在與醫(yī)生的推托過程中,最低面值的紙幣和硬幣在聚光燈下飄飄忽忽地散落在舞臺上。整個劇場“此時無聲勝有聲”,雖然沒有一句臺詞,但每個人的心靈都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優(yōu)秀的導演首先應該從完善劇本著手,在尊重編劇的前提下,大膽提出自己的構思,編劇和導演配合默契,舞臺呈現(xiàn)才能得心應手。
揚劇小戲多為現(xiàn)代題材,舞臺呈現(xiàn)與古裝戲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對演員來說,強調(diào)的是生活化,擯棄的是程式化,在這方面,小戲與小品稱得上“異曲同工”。
我在《競選》中飾演老村長丁淮海,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我梳理出幾十年來對農(nóng)村基層干部的觀察積累,并與編劇反復探討上世紀八十年代農(nóng)村基層干部的典型做派,都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心里有了底氣,角色就有了亮點。丁淮海一上臺就唱到“東風吹,紅旗揚,家家戶戶種田忙,村里事情我做主,選舉只是走過場……”那種自信滿滿、指手畫腳的神態(tài),觀眾都說“像極了”。我在小戲《坐三輪》中飾演一位歸國老華僑,在等三輪車的過程中與一位小青年發(fā)生爭執(zhí),最后用“禮讓三分”的大度贏得了青年人的敬重。為了表現(xiàn)老華僑的翩翩風度,我頭發(fā)梳得晶光锃亮,戴著金絲眼鏡,手持文明棍,身穿背帶褲,說話持粵語腔,整個表演自然樸實,沒有絲毫程式化的痕跡,果然贏得了“曹禺杯”小戲小品大賽評委們的高度評價。
作為揚劇小戲的演員,尤其是演現(xiàn)代戲,關鍵是“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吃透生活、把握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在舞臺上再現(xiàn)生活。音樂既要姓“揚”,又不唯“揚”
揚劇小戲與大戲的觀眾群不同,前者主要為都市族和青年人,后者主要為農(nóng)村上了年紀的老戲迷。而這一點,恰恰為揚劇音樂的改革提供了理想的空間。許多老戲迷頑固地堅持老腔老調(diào),稍有變革就無法接受。都市族和青年人則要求有“揚劇味”就行了,如果向現(xiàn)代音樂靠攏就更加歡迎。
揚劇音樂藝術家馮成杰在揚劇小戲的音樂設計上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對《競選》中丁香的唱腔,他融入了輕音樂成分,甚至加入了歡快的搖滾元素,聽起來十分悅耳,許多小年輕甚至當流行音樂來唱?!都t包》中,小手絹包落地的一刻,他增加了一段鋼琴音樂,帶來了催人淚下的意境,這在揚劇音樂中是史無前例的,由此產(chǎn)生了民樂難以營造的感染力。
馮成杰認為,揚劇音樂必須改革,老腔老調(diào)有較大的局限性,關鍵是悅耳的程度不夠。筆者十分贊同他的觀點。
小戲雖小,舞美的作用不可小覷。富有創(chuàng)意的舞美設計常常能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如《競選》的舞美,舞臺上花團錦簇,除了本身好看,還點明了花木之鄉(xiāng)的特點,丁香在花叢中翩翩走來,將年輕人的活力烘托得恰到好處。再如《畫像》,背景是碧波蕩漾的魚塘,舞臺上有幾個高低不等的釣臺,雖然十分簡潔,但對時間、地點,觀眾一目了然。而釣臺又是演員活動的平臺,坐在上面作畫與坐在地面作畫,舞臺效果大有區(qū)別。還有《心聲》,背景為黑屏幕,臺上放著一張小方桌和兩張小座椅,舞臺一側(cè)的小柜上放著母親的遺像。迷途知返的孩子傾吐心聲時,黑屏幕從中間徐徐拉開,透射出暖人心扉的陽光。
揚劇小戲也是獨幕戲,沒有換景之說,因此,舞美設計必須簡潔明了。除了表明時間地點,還應該發(fā)揮舞臺裝飾的作用,營造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