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蘭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7.25.104
[摘要] 目的 對小兒腹瀉的病因和臨床有效的治療方法進行分析和探究。方法 便利選取在該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小兒腹瀉患者作為臨床觀察對象,對其病因進行了調(diào)查和分析;根據(jù)患兒具體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平均的分為A、B、C 3組,A組接受口服藥物治療,B組接受的是的輸液治療,C組接受的是口服藥+輸液結(jié)合的治療方法,對3組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結(jié)果 整體來看小兒腹瀉主要由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兩大類構(gòu)成,其中非感染因素居多(占67.5%),在非感染性原因中食物性腹瀉最多占到了總數(shù)的39.1%,而感染性因素(32.5%)中最多的致病因為輪狀病毒感染占到了總數(shù)的25.0%;在治療效果方面,A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0.0%,B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2.5%,C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5.0%,3組之間治療的有效率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口服配合輸液治療的C組其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其他兩組,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小兒腹瀉最主要的致病原因包括非感染因素中的食物性腹瀉和感染性因素中的輪狀病毒感染等,臨床上采用口服+輸液治療的方式能收到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 小兒腹瀉;病因;治療方法;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9(a)-0104-03
Analysis of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Infantile Diarrhea
HUANG Cui-la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545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causes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antile diarrhea. Methods 120 cases of infantile diarrhea treated in thi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rearch objects, and the causes of the illnes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ways of specific treatment, the 120 objects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group A, B, C, group A for oral drug treatment, group B for infusion therapy, group C for oral drug combined with infusion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ree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In general, diarrhea in children was mainly composed of two factors: infection factors and non-infectious factors, of which non-infectious factors accounted for 67.5%, among the non-infectious causes, the food diarrhea accounted for the most up to 39.1% of the total, and among the infectious factors(32.5%), the most pathogenic was rotavirus infection, accounting for 25.0% of the total; in the treatment effect,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group A was 90.0%, group B of 92.5%, group C of 95.0%,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three groups (P>0.05). However,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main causes of pediatric diarrhea include food diarrhea in non-infectious factors and rotavirus infection in infectious factors, and the oral and infusion treatment for clinical use can obtain better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 Infantile diarrhea; Etiology; Treatment methods; Comparison; Analysisendprint
小兒腹瀉又可以稱之為小兒消化不良屬于兒科的常見的常見疾病,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一般以夏秋季節(jié)居多。近年來,環(huán)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的頻發(fā),該病的發(fā)病率有逐步上升的趨勢[1]。該研究結(jié)合作者的工作經(jīng)驗,主要就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小兒腹瀉患者對小兒腹瀉原因及臨床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便利選取該院收治的120例小兒腹瀉患者作為臨床觀察對象,所有患兒均經(jīng)進一步的診斷其癥狀符合小兒腹瀉的相關確診標準。其具體類型為:急性重型腹瀉24例,急性輕型腹瀉46例,腹瀉合并輕度脫水者27例,腹瀉合并中度脫水者13例,腹瀉合并重度脫水6例,腹瀉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2例,腹瀉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者1例,腹瀉合并驚厥者1例。將這120例患兒分為A、B、C 3組,每組40例患兒,其中A組為口服藥物治療,該組中男22例,女18例;病程為1~14 d,平均為(3.5±2.1)歲;患兒的年齡分布在30 d~8歲之間,平均為(5.0±1.8)歲。患兒每日排便次數(shù)為4~12次之間,平均為(7.5±2.1)次;B組接受的是的輸液治療,該組中男21例,女19例;病程為1~13 d,平均為(3.0±0.6)歲;患兒的年齡分布在30 d~7歲之間,平均為(4.5±0.6)歲?;純好咳张疟愦螖?shù)為4~13次之間,平均為(8.5±0.9)次;C組接受的是口服藥+輸液結(jié)合的治療方法,該組中男23例,女17例;病程為1~15 d,平均為(4.0±1.5)歲;患兒的年齡分布在30 d~9歲之間,平均為(4.5±2.5)歲?;純好咳张疟愦螖?shù)為4~11次之間,平均為(6.9±1.5)次。經(jīng)過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后證實,3組患兒的一般資料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A組患者采取的是藥物口服治療,藥物為思密達、必奇等,需要令患兒在兩餐間保持空腹并用水調(diào)配后服用。在口服藥物治療中,對于便血的患兒還可以加服一些抗生素類的藥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嚴格的按照相關要求并合理搭配飲食[2]。B組患者采用的是靜脈輸液治療,對于伴有嚴重脫水的患兒實施液鹽補充以達到平衡患者體內(nèi)電解質(zhì)的作用,對于扎針需要注意找準靜脈,溫柔、規(guī)范的操作;C組患兒采用的是復合療法,即藥物口服和靜脈輸液相結(jié)合的方法,口服的藥物主要也是思密達、必奇等,有嘔吐、腹脹的患兒可以適當?shù)目诜岫∵人幬镞M行止吐[3],而靜脈輸液采用的是的生理鹽水以平衡電解質(zhì),對于伴有發(fā)熱的患兒則加用頭孢抗生素類的藥物。所有口服藥物均以3次/d的劑量服用,具體每次的藥量則西藥根據(jù)患兒的實際情況而定。
1.3 臨床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在該次研究中主要觀察的臨床指標主要為治療的有效率以及致病的相關因素。具體的治療效果分為治愈、顯效、無效3個等級[4]。治愈的標準為:大便次數(shù)、性狀,大便檢查及食欲均恢復正常;無嘔吐、腹痛等現(xiàn)象。顯效的標準為:大便次數(shù)和性狀明顯的減少接近正常,食欲基本好轉(zhuǎn),一嘔吐、腹痛情況也趨于消失。無效:臨床癥狀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大便性狀及次數(shù)并未顯著減少。該研究中,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1.4 統(tǒng)計方法
該次研究中,選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n(%)]檢驗方法采用的是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腹瀉原因
經(jīng)過統(tǒng)計,患兒腹瀉原因以非感染性為主(67.5%),在非感染性因素中食物引起的腹瀉居多(39.1%);而感染因素占到了總數(shù)的32.5%,在感染性因素中輪狀病毒感染原因造成的居多(占到了總數(shù)的25.0%)。具體情況可見表1。
2.2 治療的效果
經(jīng)過治療,A組的治療有效率達到了92.0%,B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4.0%,C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6.0%,3組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從治愈率上看,C組則明顯優(yōu)于其他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注:3組有效率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治愈率顯著高于A、B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小兒腹瀉屬于兒科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疾病,主要的癥狀包括大便次數(shù)頻繁及性狀呈呈稀水狀,同時有些患者還會伴有嘔吐、發(fā)燒、腹痛等癥狀。小兒腹瀉的病因比較復雜,但是該次研究及相關研究均證實了導致小兒腹瀉病發(fā)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①非感染性質(zhì)的食物性腹瀉,一般由喂養(yǎng)不當造成。很多時候這類情況導致的腹瀉都是因為過早的喂哺及過量的喂哺脂肪類、淀粉類食物所造成的。也有的是因為突然斷奶或者是突然改變了小兒食物的品種等引發(fā)小兒腹瀉的病發(fā)。此外有報道證實[5]在非感染性因素導致的腹瀉中氣候及空氣變化的原因占到了60%,這主要是因為氣候及空氣的變化也很有可能造成小兒腸道的蠕動增加,而使得胃酸及消化酶分泌量減少,這樣也很有可能會導致腹瀉。②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具體引發(fā)小兒腸道感染的病原主要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主要為輪狀病毒)等。研究證實[8],在感染性因素中,輪狀病毒造成的小兒腹瀉占到了75%以上,這與該次研究的結(jié)果是基本一致的(該次研究中,39例感染造成的患兒中有30例患兒為輪狀病毒感染)。因為小兒消化系統(tǒng)并沒有發(fā)育成熟,在出現(xiàn)病原感染后很難進行較為有效的調(diào)節(jié)。在這種情況下,腸胃一般就很難對食物進行有效的吸收,很容易導致腹瀉情況的出現(xiàn)。在臨床上,小兒腹瀉的治療中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為口服藥物與靜脈輸液聯(lián)合治療的方法[6],在該次研究中接受口服藥物與靜脈輸液聯(lián)合治療的C組患兒其治愈率達到了75.0%,要顯著的高于單純采用口服藥物的A組與單純采用靜脈輸液治療的B組(P<0.05)。但是也可以看出,單純采用口服藥物治療其本身的治療有效率還是有一定保證的(92%),而口服思密達等藥物不但能夠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而且其醫(yī)療價格較低、實用性方面更具優(yōu)勢。當然對于小兒腹瀉的提早預防更為重要,作為家長要是時刻保持嬰幼兒的衛(wèi)生及飲食安全,注意防寒、防凍[7-8]。
綜上所述,小兒腹瀉其最為主要的致病原因包括了非感染因素中的食物因素和感染性因素中的輪狀病毒感染,因此針對小兒食物衛(wèi)生及輪狀病毒的防治是有效預防小兒腹瀉病發(fā)的有效途徑。而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小兒腹瀉更好的治療效果,臨床上經(jīng)常采用的口服+輸液治療的方式是更為值得推廣的。
[參考文獻]
[1] 張靜. 小兒腹瀉的臨床病因分析及其治療原則[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4(17):41-42.
[2] 竇愛燕,董艷清. 小兒腹瀉的病因探討和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8):132-133.
[3] 孟瑞鋒. 125例小兒腹瀉原因分析及臨床治療方法[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4(3):78-79.
[4] 李敏. 小兒腹瀉的臨床治療方法及療效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28):381.
[5] 劉宏平.小兒腹瀉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633.
[6] 寇果. 思密達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分析[J]. 北方藥學,2017 (4):41.
[7] 李月萍. 探討小兒腹瀉的致病因素及其臨床治療意義[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7(3):149-150.
[8] 董威. 探討小兒腹瀉的致病因素及其臨床治療意義[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72):93.
(收稿日期:2017-0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