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錣 范成法
摘 要:“無為”是教學之道,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無為”教師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找到一個“什么該講該做或什么留著不講完甚或不講”的制衡點,現代教育技術下的“無為”教師不是在濫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而是踐行現代教育理念,為何教?以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著眼點”,如何教?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著力點”,為誰教?最終都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落腳點”。
關鍵詞:無為;慎用;互動;有效;主動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及廣泛應用,課堂教學的手段越來越有科技含量,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因此,教師課前準備的工作量越來越大,教師希望通過課堂教學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課堂的容量,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或把抽象的教學問題給形象化等等,當名教師真的越來越不容易??墒牵班┼┎恍荨钡拇笥凶鳛榈慕處熥寣W生不情愿,過多的視頻或圖片展示,不適宜的教育技術手段,使課堂上的學生無所作為,學生的資源沒有得到發(fā)揮,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發(fā)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必須懂得什么該講,什么留著不講完……[1]” ,“無為”教師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找到一個“什么該講該做或什么留著不講完甚或不講”的制衡點,“無為”是一種高度內斂的教學智慧,是巧為,“無為無不為”,更不是濫為。
1 “無為”是師道,教學要用心悟
“無為”是中國道家文化思想,“無為”是指經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順應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為做作,因而“無” 不等于沒有,只是無形無象、不可感知而已,“無” 是 “似無而實有”,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無為”的教學之道,是教師心中有學生、有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因此,課堂教學中需要我們去觀察、感悟、總結,需要我們去常常想、常常做,認真想、認真做,用心感悟我們的教學,有利于學生能力和品格發(fā)展,教師要為學生的大有作為而“無為”。
2 “無為”非濫為,慎用教育技術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直觀性、靈活性、實時性等獨特的優(yōu)勢,但只要是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就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就是課堂的主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對課堂教學只是重要的積極的輔助作用,而在實際課堂中存在被夸大濫用的、使用不夠適宜、甚或教學效果適得其反的“濫為”問題,是現代教育技術下的“滿堂灌”,是教師的“大有作為”使得學生不情愿的被接受的無所作為。
2.1 教師之不作為
有的教師是“用”上現代教育技術,甚至是較高的技術,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是課件的“播放者”或“解說員”, 只是點擊鼠標,不理會學生,缺乏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互動,是課堂教學的“鼠標事件”,學生學無所獲,是教師的不作為。
2.2 教師之亂作為
現代教育技術下的教學活動是一項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而有的教師為了技術而濫作為。有的引用了該用或不該用的圖片、動畫、聲音等大量的信息;有的拋棄了黑板和粉筆,而將板書給“現代化”了;有的加入了艷麗的圖片、吸引學生眼球的動畫、無關主題的聲音,使學生在認知上產生“變化盲視”現象。
2.3 教師不適之為
在各種教學競賽或公開課教學中,各種新型教育教學軟件系統(tǒng)應用了,各種先進的教學硬件如IPad應用上了,與教學有關的內容都納入教學課件中,來彰顯教學的“豐滿”,期待學生全盤接受的教學效果,然而學生記憶、想象、思考、理解的時間與空間少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少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思維能力發(fā)展和思維創(chuàng)新受到限制。
3 “無為”是巧為,踐行教育理念
現代教育技術中所指的技術包括有形(物化形態(tài))技術和無形(觀念形態(tài))技術兩大類,無形的技術包括在教育教學問題過程中所運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蘊涵的教學思想、理論等[2]。在課堂教學中更關鍵是教學思想、方法和技巧,在課堂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中關鍵是:以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著眼點”,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著力點”,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落腳點”。有形的技術(現代的或傳統(tǒng)的)僅是一種重要教學輔助手段。
3.1 為何教,巧設多邊互動模式
現代教育理念就是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21世紀的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核心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才能融入社會,進行自我發(fā)展同時推動社會發(fā)展呢。我們的教師應該轉變教育思想,擺脫考試指揮棒的約束,擺脫為學生得“高分”,而采用“短平快”的教學方式,我們的教學要回歸學生本位,為了學生而教,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而教,巧妙地構建出這一教學的思路。
如《法拉第電磁感應現象》教學中,要明確這一節(jié)課為何教?不僅是電磁感應的現象、條件和規(guī)律的知識目標,更在于感悟“如此簡單的現象花費十年時間”?它的價值更在于猜想假設、實驗探究的科學方法;電磁互變、世界多樣統(tǒng)一的科學觀念;鍥而不舍、十年磨一劍的科學精神??梢允恰柏S滿”的課件,顯現知識目標,期望學生全盤接受,也可以是教師的演示講解,學生觀察現象,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還可以是設計成學生的實驗探究等教學方式。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設計成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生實驗探究的多種互動形式效果最好。
當然,要真正挖掘出每一節(jié)“為何教”的價值所在,就要求教師學會廣義備課,即教師的備課就放到廣闊的學科知識背景、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就需要老師的自我裝備、自我成長和持續(xù)發(fā)展,就要努力用一生的備課去構建好每45分鐘的教學模式。
3.2 如何教,巧化知識有效問題
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師在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深人鉆研教材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特點、學科的思想等實施的教學方案,是成功實施教學思想而繪制藍圖的過程。教學設計就是問題設計,就是物理知識轉化為一連串的有效問題,問題巧妙設置,能夠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并能促使他們運用已有知識,通過質疑、分析或推理,去主動建構新知識的問題,而“現象+問號”是無效的問題。
如《萬有引力定律》教學中,如何形成萬有引力的概念呢?就從“牛頓撞上蘋果”說起,蘋果為什么會落地呢(問題的針對性)?蘋果樹長到月球那么高,它還會落地嗎(問題的層次性,思維逐次深入)?月球就像大蘋果,它為什么不落回地面(問題的挑戰(zhàn)性,激活思維)?從高處將物體拋出,如果速度足夠大,將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問題的開放性,思維活動開放)?蘋果所受的重力與月球所受的引力是同一種性質的力嗎(問題的迫切性)?其它天體之間也有這樣的相互作用力嗎(構建萬有引力的概念)?
又《運動的合成》教學中,問題1:你能跑得比火車還快嗎(激活思維:人的真實運動是火車的運動與人相對火車運動的合運動)?問題2:下雨天行走怎樣撐傘才能避免淋濕(挑戰(zhàn):雨點相對人的分運動)?
將物理知識轉化為問題要彰顯“眼中有物,心中有理” 的物理學科特色和魅力,“物”就是事實證據,“理”就是理性思維,物理就是以實驗為基礎,講求事實證據,崇尚理性思維的學科。這也是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積極性的問題設置。
3.3 為誰教,巧設主動學習情景
美國教育家哈曼也說過:“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的教學,正如同捶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且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積極的思維活動正是建立在深厚的學習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了課堂問題的討論。
其一、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或場景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能引起聯(lián)想、想象,激發(fā)學生認知的興趣,利用學生積極思維活動,引導學生建立新的知識體系或方法。如,《受力分析》教學中,利用行駛中的汽車的受力,是生活中大家熟悉的情景,也可以用視頻再展現行駛中的汽車,老師也可以與學生一起“犯錯誤”,羅列:汽車對地面的壓力、空氣阻力、空氣浮力、駕駛員對座椅的壓力、大氣壓力等,老師可以“無為”,通過學生的思維活動,形成是研究對象受力分析,不管施力,是物體受到的所有外力,不管內力的思維影像,逐步形成受力分析的思維習慣。課堂教學越貼近生活,課堂教學效率越好。
其二、實驗能呈現奇特的、新穎的、多變的、驚險的、趣妙的現象,配合教師得當的語言表達,甚或配合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營造主動進行實驗探究的課堂氛圍。如《力的平衡》教學中,僅用三根火柴棍和一條細繩將幾瓶礦泉水支撐在桌面,如圖1。生活經驗使學生處于新奇、亢奮狀態(tài)。
其三、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頭腦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已經具備形形色色的原有認知結構。在學習新知識時,他們總是試圖以這種原有的認知結構來同化對新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利用學生的“認知沖突”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原有概念與現實情境中現象產生矛盾或對立。教師給予適當啟發(fā)和引導,喚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形成新的物理概念和方法。如《全電路歐姆定律》教學中,設置實驗情景:先用二節(jié)的干電池給一小燈泡供電,小燈泡正常發(fā)光,小燈泡兩端電壓約3.0V,再用三節(jié)干電池(舊,未告知)給同一小燈泡供電,小燈泡顯得更暗,結果與學生在初中學習的“電源兩端的電壓不變”的認知產生了較大的沖突,三節(jié)干電池的電壓是4.5V,而實測小燈泡兩
端電壓為2.1V,“電壓去哪里了?”這樣的情景設置,利用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建立起了“電源內阻”的概念及解決電源內阻相關問題的思維方法。
教師是一種專業(yè)技術性很強的職業(yè),課堂教學是一門與心理學、教育學等很多學科有關聯(lián)的藝術,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日益普及,在日益關注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現代教育理念下,當好一名“無為”教師真的很不容易。
參考文獻:
[1]雷玲.教師要學蘇霍姆林斯基[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何克抗.教育技術水平考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