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我市非法集資案件進入高發(fā)期,僅2016年我市就發(fā)生110余件非法集資案件。案發(fā)后,集資人急于追回投入的錢款往往會選擇到辦案機關信訪,甚至集體訪、纏訪、鬧訪,給我市的社會穩(wěn)定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在涉法涉訴信訪改革的大背景下,為妥善處置檢察環(huán)節(jié)的非法集資信訪問題,有必要對此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找尋有效的應對策略,積極化解此類信訪。
關鍵詞 非法集資 集體訪 處置
作者簡介:管瑋唯,天津市紅橋區(qū)人民檢察院技術科科員。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072
近年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進入高發(fā)期,因非法集資通常面向不特定多數(shù)人進行,故而因該類案件引起的集體訪、纏訪鬧訪等群體性事件集中爆發(fā),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綜合分析此類信訪來訪人(集資參與人)的訴求,其最終目的是希望通過向司法機關施壓討回集資款項,并不真正關心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此類信訪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司法機關的正常執(zhí)法辦案工作,有必要找尋有效的應對策略,將其有效化解。
一、非法集資案件信訪問題特點
非法集資案件中,集資參與人少則數(shù)十人,多則成千上萬人,正是他們地積極參與促成了非法集資案件的多發(fā)。案發(fā)后,他們懷揣挽回損失的想法,周旋于公、檢、法機關之間,力求通過向司法機關施壓加快辦案進度,盡快拿回錢款。通過研究比較,筆者發(fā)現(xiàn)此類信訪有如下特點:
(一)來訪人以5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為主
中老年人手中往往有一定的閑散資金,意圖獲得較高收益的理財回報但又缺乏相應的理財知識,容易成為非法集資犯罪的對象和目標。案發(fā)后,又因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急于挽回損失,易受他人蠱惑參與集體訪。
(二) 集體訪為主,人員少則五、六人,多則數(shù)十人甚至上百人
得益于現(xiàn)代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微信、QQ等即時通訊工具的普及,投資人為“維權”建立了多種類型的通信群互通信息,在給投資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召集人員的效率得到本質(zhì)提升,在有信訪的意圖后可以非常輕易地將投資人組織起來,集體訪頻率大幅提升。
(三)來訪的計劃性和目的性較強
集體訪都是有目的的活動,一般都有明確的煽動者、組織者及骨干成員,為了達到同一目的、解決同一問題而約定時間來訪。來訪人為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一般都有一個計劃準備過程,這個過程有時還比較周密和完善。
(四)問題集中,矛盾尖銳
非法集資案件信訪人的訴求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1.案件定性。來訪人認為自己屬于非法集資案件的被害人,在案件于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被認定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的情況下,根據(jù)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無自然人被害人,因擔心不屬于被害人無法得到賠償,故要求改變案件定性,以集資詐騙罪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
2.拿回錢款。來訪人多次明確表示:“如果能夠把我們的錢全追回來,別說少判幾年,就是把他(注:犯罪嫌疑人)放了我們也不管?!笨梢?,來訪人的核心訴求在于拿回投入的錢款。
(五) 滯留時間久,處理難度大
來訪人往往情緒較激動,態(tài)度強硬,無法與接待人員心平氣和地溝通,對立情緒嚴重。另外,除來訪群眾選出的5名反映情況的代表外,其余群眾在單位門口聚集,在得到“滿意”答復之前不肯離去,滯留時間長,嚴重影響單位的正常辦公秩序。
(六) 對行政主管機關多有不滿,認為涉嫌職務犯罪
來訪人在反映案情的同時,屢屢提及非法集資案件發(fā)生與工商、金融監(jiān)管等部門的不作為有直接關系,相關人員肯定存在受賄等行為,要求檢察機關對此立案偵查。
二、導致非法集資案件信訪增多的原因
此類信訪增多,與非法集資案件增多有直接關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金融體制不健全、金融監(jiān)管不到位的問題凸顯,旺盛的民間投融資需求給非法集資犯罪的生存提供了土壤。
(一)偷換概念,打政策的“擦邊球”
集資人利用普通群眾專業(yè)理財知識的匱乏,打著國家鼓勵、政策支持的旗號,惡意歪曲宣傳相關政策內(nèi)容,導致很多人不明就里地落入集資人的圈套。
(二)依靠政府部門進行合法包裝,掩蓋其非法行為
例如,國盛匯通非法集資案,集資人刻意宣傳其公司與公安機關有合作,公司經(jīng)營得到了和平區(qū)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有和平區(qū)相關領導出席公司的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給普通群眾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該公司有政府背景,不可能是騙人的等等,最終導致被騙。
(三)利用主流媒體進行宣傳,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可信度
例如,國盛匯通非法集資案,集資人選擇中央電視臺財經(jīng)頻道進行廣告宣傳,不僅擴大了公司的影響力,而且能輕而易舉地騙取投資人的信任。在以中老年人為主要對象的非法集資案件中,投資人對中央電視臺這樣的國家級媒體是絕對信任的,相應地 ,一旦案發(fā)投資人的情緒往往是最激動的。
(四) 盲目跟風,風險防范意識不足
很多非法集資案件中,投資人通常具有一定的血緣關系或地緣關系。集資人多以支付傭金為誘餌,利用投資人的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形成輻射效應。此類投資人在看到其他人的投資收益后往往產(chǎn)生羨慕之情,在沒有深入了解甚至根本不去了解投資風險的情況下,受逐利心理的驅(qū)使直接進行投資,為了追求高收益鋌而走險。
三、妥善處置非法集資犯罪集體訪的對策建議
(一)現(xiàn)場處置措施
1.人員到位,各司其職。在發(fā)現(xiàn)群眾聚集苗頭后,物業(yè)人員或法警隊員在第一時間告知控申部門,控申部門初步了解大概人數(shù)、涉及案件情況,及時向相關部門了解案件基本信息;維護好現(xiàn)場秩序,備好飲用水、急救藥品等必需品,做好接待準備。endprint
2.實事求是地做好接待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做好集體訪的接待工作,是妥善處置集體訪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面對集體訪,首先要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共情,走群眾路線,站在來訪群眾的角度考慮他們提出的種種問題,理解他們的處境,表達接待人員的熱情,以此拉近來訪群眾與檢察機關的距離。其次,實事求是地解答群眾代表的問題。對集體訪反映的問題,能當場解答的要充分、合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現(xiàn)場向群眾代表予以解釋說明,不能當場解答的或者需要由辦案人解答的案件詳細信息,聯(lián)系辦案人當面接待來訪群眾或進行電話答復。同時,接待過程也是一次普法的過程,所以接待過程中既要給予來訪群眾必要的法律服務,又要對來訪群眾進行針對性強的法律宣傳,這能在一定程度上糾正很多群眾對法律條文的片面、錯誤理解,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3.做好接待過程中的風險防控。因來訪群眾往往提出不合理的訴求,在釋法說理不能達到其心理預期的時候就會做出無理取鬧、毀壞公物、謾罵工作人員等行為,此時一定要堅決果斷地予以處置。首先由法警隊員維護好現(xiàn)場秩序,保證接待人員的人身安全,然后由接待人員對其進行批評教育,批評教育無效的情況下聯(lián)系公安機關對其進行嚴肅處理。
(二)建章立制,形成長效機制
1.建立防控預警機制,保證有序、有效處理集體訪。建立集體訪應急處置制度,內(nèi)容包括:指導思想、任務和原則、方法措施、組織領導、力量配備、各方責任條款等內(nèi)容。各部門各司其職,齊心協(xié)力做好集體訪的處置工作。
2.不斷完善檢察長接待和各部門聯(lián)合接訪制度。檢察長接待日制度是密切檢察機關與人民群眾聯(lián)系的紐帶,對涉及多人的案件由檢察長進行接待并釋法說理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來訪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取得更加良好的接待效果。由控申部門與辦案部門聯(lián)合接訪,能夠更加詳細地解答來訪群眾的各種問題,最大程度上滿足來訪群眾的知情權,能夠起到穩(wěn)定來訪群眾情緒、消除對立意識的積極作用。
3.建立“集體訪代表定期來訪”制度。如果檢察機關能夠建立“集體訪代表定期來訪”制度,由固定的投資人代表定期來院,由控申部門和辦案人聯(lián)合接待,告知案件進展、接受新的線索,滿足群眾的知情權,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或者消除此類集體訪,既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對檢察機關的認同感,又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減少集體訪對正常辦案秩序的沖擊。
(三)異地信息互聯(lián)互通,降低新的集體訪風險
非法集資案件很多表現(xiàn)出跨區(qū)域特征,集資人通過設立分公司、辦事處等方式在全國多個地區(qū)進行非法集資行為。一旦案發(fā),某一地方的公安機關針對涉案財物采取的查封、扣押、凍結(jié)等措施是否會影響其他地方對涉案財物的處置是當前不少非法集資案件面臨的急迫問題。因擔心投入的錢款無法追回,投資人會要求將在某一地被采取強制措施的財產(chǎn)提交雙方甚至多方的共同上級機關一同處置,因此,各地辦案機關應進行經(jīng)常性地信息互聯(lián)互通,對案件進展、財物處置等工作進行溝通協(xié)調(diào),降低新的集體訪風險。
(四) 齊抓共管,協(xié)力維護社會穩(wěn)定
非法集資案件投資人有亂訪的特征,人大、政府、政法委等部門都是他們的“目標”,主要目的是為向其施壓力促案件辦理。在涉法涉訴信訪改革的大背景下,各有關單位應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與協(xié)調(diào),對涉及案件本身的信息統(tǒng)一答復口徑,避免給來訪群眾留下推諉扯皮的印象,消解對立情緒,促進社會穩(wěn)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