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烈
嶺南園林動物景觀藝術的審美特征
楊宏烈
古代哲人“究天人之際”,倡導戒殺愛物之精神、培育“民胞物與”之情懷,產生了早期樸實的生態(tài)倫理意識。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董仲舒云:“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春秋繁露·仁義法》)。”英國科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十分贊頌中國人,認定自然動植物“不是意志和暴力征服的具有敵意和邪惡的東西,天人和諧才是人類生命存在的永恒追求”[1]。持生態(tài)倫理學的基本觀點,我們在道德上不僅要關愛人,而且要把這種人倫精神擴展到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其他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中去。按人類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敬畏生命、保護動植物,欣賞動植物,遵循自然規(guī)律合理開發(fā)利用。
自古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也是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審美對象。嶺南具有熱帶、亞熱帶、中亞熱帶3種氣候,境內地質構成多樣,地貌特殊,生物物種起源悠久,種類繁多。眾多河流、港灣和遼闊的海域,成為國際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據統(tǒng)計,僅廣東省野生動物便多達720種,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35種、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51種,分別占全國的23%和40%[2],這為創(chuàng)造嶺南園林動物景觀提供了先決條件??梢姾苡斜匾接憚游锞坝^藝術原理,總結實踐經驗,積極保護和發(fā)展園林動物景觀,促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培育全民族的生態(tài)倫理精神。
人類的生產活動首先是從牧業(yè)開始的,后進入農業(yè)時代。人類最初的圖騰就是動物。廣州“五羊含穗”的傳說可反映“牧—農”時代的轉型。園林起源于“囿”,而后有“圃”。《說文》:“囿,養(yǎng)禽獸也?!薄吨芏Y地官》中:“囿人,掌囿游之獸禁,牧百獸。[3]”嶺南地區(qū)“囿”的發(fā)展可能比北方中原要晚,但園林動物造景藝術在漢初就已出現在皇家園林之中。自古至今,在眾多的詩詞歌賦、書畫雕刻作品中關于動物景觀的描寫,常常緊扣主人翁的“物與”情懷和審美心理活動,生發(fā)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人類后期的動物審美活動,還表現在“舞龍”、“舞獅”、“舞鳳”、“舞麒麟”、“舞蚌舞蝦”等文娛活動之中。經過漫長的演化發(fā)展,動物景觀的審美價值有了全面的提升。
南越王宮苑是秦漢時期的皇家園林。從出土的宮苑遺址可以發(fā)現當時的南越國人熱衷于對水生龜鱉動物的欣賞(圖1)。150m長的水渠連接有彎月形的黿室、一個“斜口”、兩個“渠陂”,供宮苑蓄養(yǎng)的龜鱉活動。聯系到廣州花木盆景市場常常擺賣小龜小鱉,不難得知亞熱帶人自古喜玩水族小寵物,寓意健康長壽,樂于靜觀細賞。
1 南越國御花圖遺址The ruins of the imperial garden of Nanyue country
南粵野生飛禽白鷺景觀極富詩情畫意。明末嶺南學者屈大均曾有“白鷺天留一片霜”的絕句。那些掛在古典亭榭檐下的鸚鵡、游弋在荷塘水面的天鵝、近身與人共舞的階前白鶴,早已是中國古代庭院中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圖2),嶺南人對此更有生動的記述①。
2 人與動物關系和諧的庭院景觀(漢磚畫像)The courtyard landscape with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portrait of Han brick)
海南島有個著名的東山嶺自然風景區(qū),源于“東山三絕”之首的東山羊故名。東山嶺自然條件獨特,山上怪石嶙峋,且多“鷓鴣草”。羊日間跳躍巖石之間、登高采食,夜間棲息山上,故肉質鮮美無膻味;自唐就有人工飼養(yǎng),宋后為歷朝歷代皇宮貢品[4]。
嶺南固珍禽之藪也,而五色雀尤異。學名子弟雀,俗稱精致者為子弟;又以此雀從其長者如師,尊卑有序,如子弟之恂恂也。據載:明代常有數千百同巢共哺,每歲于博羅城隍廟樹上翔集,一春中不窠不雛,既去,他時不再來,很有規(guī)律[5]。這種人鳥通性的園林動物景觀現象與“愛鳥賞鳥”的地方習俗不無關系。
廣州行商園林海山仙館是嶺南近代早期富含西方文化藝術,保持傳統(tǒng)古典園林風格的最大水景園。其中動物景觀也特別豐富,在濃蔭綠水之間,構筑有白鹿洞,豢鹿(當時為野生動物)數頭。還養(yǎng)有孔雀、鸛鳥、鴛鴦等鳥類[6]。從海山仙館長卷圖畫中,我們還能觀賞到養(yǎng)殖飛禽動物的鳥籠,造型頗有風趣,成為園中一處醒目的建筑小品。美國動物學家、作家及博物學家莫士(Edward·S·Morse,1838—1925)曾以行商伍家花園為例,研究中國園林的動物景觀特色[7]。
清末嶺南四大名園均有著名的動物景觀。觀賞魚類和鳥類是人工飼養(yǎng)直接造景運用最多的園林動物。因種植植物和安置設備引誘動物構景則是一種間接手法。不論人工蓄養(yǎng)的動物,還是野生蟲鳥都常被園林中的花木招引入園,并隨著季節(jié)的更迭而產生不同的景致。相傳“可園孔雀,公為鳳、雌為凰,棲梧桐,引金鳳凰”。如廣州明清古典名園中的養(yǎng)鳥觀賞亭一景(圖3)。
3 廣州翠林花園賞鳥亭(圖片中部)Bird-watching pavilions of Cuilin garden in Guangzhou (in the middle of the picture)
20世紀20—30年代,華僑投資家鄉(xiāng)建設,同時也建造了供自己居住的園林化莊園。五邑開平立園的養(yǎng)魚池外罩一棟穹頂式的空透格架建筑小品,所有格架均為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小巧玲瓏的尺度和整體協(xié)調的造型比例,十分完美。在綠化茂密的背景襯托下,不愧一處令人愜懷的景點(圖4)。
4 立園金魚池The goldfish pond in Liyuan garden
與“金魚池”相毗鄰的還有一座特殊的鳥籠:屋面高3m、占地25m2,四面設門,具有大小五座袖珍穹頂塔樓的中西風格結合式建筑?!拔逋に痹⒁狻拔遄拥强啤?。通體都是由纖細鋼筋混凝土籠架組合而成的空透屋體,其手法顯然與觀魚亭相似。該鳥籠 “上下三段式,左右五開間”,橫披匾額裝飾細部都用“線條”勾畫,裙墻刻有佛山剪影紙圖案。室內水池一泓,孔雀、八哥、蠟嘴鳥等鳥類住上了高級漂亮的“別墅”[8](圖5),歡歌一片。
5 立園“鳥巢”The "bird's nest" in Liyuan garden
捕殺野生動物謀取暴利的行為是野蠻愚昧自私的丑惡行為,保護動物景觀則是生態(tài)倫理的文明進步。南粵大地,珠江鵝潭白鵝營救英雄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海南島開辟有寓意美好愛情的“鹿回頭”自然山體風景區(qū),從廣西到福建沿海廣布熱帶生猛海鮮及培育珍珠蚌貝等觀賞動物的養(yǎng)殖場。以觀賞動物景觀為主的一些新型風景園林如鱷魚島、鴕鳥區(qū)、野生動物園,長期深受游人喜愛,為許多城市平添了生氣活力與浪漫情調。
早期嶺南園林余蔭山房設有飼養(yǎng)南亞孔雀的“孔雀亭”一景,近期公園引進喜歡倒懸樹杈睡覺的禽類獸類小動物,都已成為小朋友的最愛。當今廣州白云山常有老外喜愛與市鳥畫眉游戲互動;嶺南“白鴿”已獲得超越國界、超越民族的“廣場鴿”專有雅稱。這些都表達了人類企望安寧和平的心愿??梢妿X南地區(qū)具備條件培養(yǎng)出更多有地方特色的園林動物景觀。
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的廣州同其他的城市一樣,自20世紀中葉已建有相當規(guī)模的動物園,20世紀末又建有民辦性質的“人在籠里”看動物的大型“長隆野生動物園”,至今均已取得可喜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本文所言園林中的動物景觀藝術,并非專業(yè)意義上的動物園,可泛指廣義上的中國園林。其實動物園也是一種園林,“園子”設計同樣應講究景觀尺度、比例、層次、構圖和意境,保證整體游賞空間序列的節(jié)律完美。作為造園的第五要素—動物,在此應注意發(fā)揮重要的動態(tài)景觀視覺焦點作用。
人也是一種動物。嶺南人自身的儀態(tài)也是園林中一道自然和人文風景,體現出國民的五大素質狀況:身體素質、智力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和角色素質。作為世界文化名城當然更要求市民特別注意自身(觀賞者、也是被觀賞者)的行為美、儀態(tài)美、素質美,體現社會的文明進步?!八刭|”作為一種功能性“活力”、“能力”及其狀態(tài)特征,是與人的特質和獲取特質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人的自身儀表形于外,素質表現藏于內。優(yōu)良的國民儀表折射出社會生活的整體進步和人文環(huán)境的真善美。
作為中國園林重要景觀要素的動物,在物質和精神的領域都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而深受大眾喜愛。了解動物景觀藝術對現代園林建設大有好處。園林花木馥郁繁茂、山水生機盎然,因而成為良禽棲息之所、瑞獸活動依托之處。不論是栽花植木,招蜂引蝶飛鳴其間,還是精心飼養(yǎng),訓練有素趣味表演,無不構成一道道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景。
人類對動物景觀的審美有一個從俗到雅、從物質到精神的不斷提升的過程。最初的“囿,養(yǎng)禽獸也”(《說文》),只為生存所需。其次“掌囿……牧百獸”(《周禮地官》),為的是狩獵活動。再次的“靈圃”,方始進入游樂階段。后來的“上林苑”為展覽收藏而畜 養(yǎng)動物,再后來為娛情享受,追求詩情畫意,陶冶情操之美。
動物的物理性之美包括色彩美、姿態(tài)美、音樂美。文明在于冠帶,嶺南多冠帶之鳥。古典園林中常養(yǎng)各種類似鶴的動物,其身姿、比例、色彩堪比美麗的白天鵝。有人贊賞: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分則嫌白,黛之一分則嫌黑??椭?,主人呼之舞蹈,無論是“單人舞”還是“雙人舞”,均令人快活不已。園林中的動物,不論無腿的、二腿的,還是多腿的,大自然都賦予它們值得欣賞的美:體形色彩、飲啄憨態(tài)、步履姿勢,時常令人愉悅、驚嘆捧腹??兹刚?,炎方之偉鳥也???,大也。鸞之大者曰孔鸞,鳳之大者曰孔鳳。故雀之大者曰孔雀也??兹干鷨棠旧希呷某?,隆背細頸,口丹黃輔,翹翹然若順風揚麾[9]。動物的馴化,更為營造園林動物景觀創(chuàng)造了先決性的條件。
《南山經》言:羅浮山有鳳凰峰、鳳浴潭。有異鳥五采而頭大,名大頭鳳,實若青鸞、碧雞、五色雀、山喜鵲、紅裙、白練之屬,飛則羽聲震山谷。南海鳥多赤,皆鳳之族。師曠《禽經》言:赤鳳謂之鶉,南方取象鶉火。五色雀羽儀四時鮮明。一雀二色或五色,其大絳者君也,朱藍相間若朝服者大臣也(鳥兒也有等級制)。澳門有西洋鸚母,大紅者內絨毛黃,大綠者內絨毛赤。每抖擻其羽,則赤者為黃,綠者為赤,表里俱變。有純白者,五色者,翅尾作翠縹者,黃里白腹者,皆來自海舶[5]。廣州自古海上門戶,海舶不僅帶來物質商品,也帶來海外的動植物景觀。
廣東五邑僑鄉(xiāng)新會有個“小鳥天堂”景區(qū),一個島、島上只有一棵樹,樹冠覆蓋全島,樹上生活著成千上萬只鶴鳥。白鶴白天外出,黑鶴在林中棲息;晚上黑鶴外出,白鶴林中睡覺。換班時間你來我往,煞是好看。樹、水、鳥、島了構成一幅人間天堂和諧生態(tài)圖。有些動物還是園林植物蟲害的天敵,如此構成一圈良性循環(huán)的生態(tài)平衡。
南粵桐花鳳,丹碧成文,羽毛珍異,其居不離桐花,飲不離露。桐花開則出,落則藏,蓋以桐花為胎,以露為命者也。詞云:“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謂此奇特禽鳥綠衣黃里,色甚姣麗。常倒懸架上,屈體如環(huán),東西相穿,轉旋不已,一名倒掛子?;葜菝坊ù宥嘤兄?,倒掛梅花枝上,人至不去以為常[5]。這種有趣的動物棲居模式完全可以引入園林設計之中,給人相生相依之美。
動物造景是園林造景的重要手段及不可缺少的生態(tài)要素。所謂“枝頭好鳥,林下文禽,皆足以鼓吹名園,針砭俗耳”,平添生機勃勃、陡增意趣盎然,極大地豐富了園林的文化內涵。金學智先生提示:花間葉底蝶舞蜂忙,不類似“紅杏枝頭春意鬧”的意境嗎?這類生趣景觀是園林昆蟲禽鳥小動物帶給我們的,嚦嚦圓潤的鶯歌燕語、明月清風夜半蟬鳴、稻花香里一片蛙聲,動物的樂音之美令人心醉。
《莊子》云:“雛發(fā)南海,飛于北海。”嶺南人的感受又何尚不是如此。楊孚《異物志》云:“羅浮有紅翠,每更則鳴,響徹山谷。日出時,碧雞先鳴,紅翠以次相應?!睎|莞可園有一個欣賞魚躍之聲的景點,讓靜態(tài)的可湖出現動態(tài)的景觀。魚動、水動、蓮動、魚鷹動、小船之動,可構成多種樂音聯動之美,從而體驗嶺南魚米之鄉(xiāng)內在之美。這種“方言園林景觀”是用動物景觀表達出來的,讓人“心隨魚鳥閑”。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保骸ね跫度肴粢罚┘仁且坏谰坝^,又是一條哲理。動物景觀的鬧趣可以轉換成一種人的審美情趣。枝頭樹梢,蟬噪鳥鳴,正好從反面讓人們“直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王勃《春莊》)。這種現象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稱“反常合道為趣”,西方心理學稱此為“同時反襯現象”[10]。古代常將鵠鴻、白鷺、白鶴等歸為“白鳥潔白肥澤”(《詩經》)的天鵝類。清代翁方綱詠南漢藥州詩:“靜景渾一碧,白鷺忽點破?!憋w鳥點破靜止水面的“一聲”景觀都被詩人敏感地“抓拍”到了,說明人們是十分注重這一有聲景觀?!笆瘷谠囃砩?,月下已蛙鳴?!蓖砩茗Q又是“靜中有聲”之美景[11]。南粵翠鳥常出現在園林之中,白樂天詩:“紅翠數聲瑤室靜”,也是一種審美反襯之美。
園林動、植物屬有機生命體“活”的要素。山石、水體屬無機物類。林木蔥郁、花果飄香,鶯歌魚躍、鹿鳴猿啼,則給山水園林無限生機。山活了、水活了,人們的精神情緒跟著就活躍了。觀賞靜物有觀賞靜物的妙趣,觀賞“活物”更有觀賞“活物”的美感。正如嬰幼兒對“動物”敏感興奮一樣,因為“活物”讓人印象深刻、精神振奮,能感受更多的信息量。園林有了動物的徜徉,才更具備返璞歸真的意境。圖6為19世紀廣州十三行行商園林的外銷畫,生動細致地刻畫了私家園林的一番盛景,水禽動物景觀成為畫面的視覺趣味中心。
動物景觀還有測定視覺空間感的特征。園林空間多為自然景觀空間。自然景觀空間中因某些動物活動,往往給予人類某種距離美感。潛龍藏深潭,米蝦戲淺水。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唐代王維的《鳥鳴澗》詩:“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使我們體驗到有一種夜靜春闌幽深曠遠的空間感。仲夏之夜,促織低吟,我們可用兒時的心態(tài)感受到這樣一個微觀景物神秘而有趣的庭院空間。
嶺南北江三峽,寺觀隱現峽中山林,至今乃著名風景區(qū)。鷓鴣,其飛必向日,其志懷南,故謂之南客。飛行規(guī)律還跟月份氣象有關,早暮有霜露則不飛。一雄常挾數雌,各占一嶺,相呼相應以為娛:“行不得也哥哥?!惫旁娫疲骸吧晋p鴣,爾本故鄉(xiāng)鳥。不辭巢,不別群,何苦聲聲啼到曉。[12]”擬人手法的應用反映了民間羈旅之人的內心世界。
6 行商園林水禽動物景觀Waterfowl animal landscape in the garden of hang merchants
人們常謂白鶴,“仙禽”也?!俺鲩g靖節(jié)性,孤高伯夷心”;“岳湛有仙姿,鈞韶無俗音”。許多描寫刻畫白鶴的詩篇,都把對象人格化了,實際歌頌的是人類某種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行為姿態(tài)。將動物優(yōu)良特性用以賞閱、御使而達到修身養(yǎng)性、比德勵志的目的,至為審美的高級階段。“梅妻鶴子”真乃天人合一的意境。清代避暑山莊至今還有鹿群,乾隆題詩:“鳥似有清依客語,鹿知天害向人親”,傳播了一種人鳥親情的審美思想。
嶺南有相思豆,還有相思鳥。鷦鷯,所謂桃蟲也。性絕精巧,以茅葦羽毳為房,或一或二,若雞卵大,以麻發(fā)懸系樹枝,雖大風雨不斷,亦名巧婦鳥,又曰相思仔。仔者,小也。身紅黑相間如紅豆,相思也?!稐盍υ~》云:“山禽最小是相思,隱花枝,釵頭偷立已多時,未曾知。郎處不須紅豆子,殷勤寄,雙雙取得系紅絲,到天涯?!泵麄魉暮5谋纫眸B,實為廣府地區(qū)的鶼鶼,背青腹赤,一翼一目,相比而飛。《代閨人寄遠曲》云:“鶼鶼一赤一青衣,比翼多年在翠微。南海有禽皆不北,如何夫婿不歸飛。[5]”
中國園林的興旺,必有動物世界的興旺。反之亦然,動物的興旺也使園林更具自然美,更有蓬勃生氣與倫理情懷。營造園林動物景觀,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須傳承弘揚歷史技藝,提高科技水平,建立“愛人(生物)”、“敬畏蒼生”的生態(tài)倫理政策和法規(guī)體系。
動物的生存方式無非兩種:野生與家養(yǎng)。從欣賞動物美的角度看,野生動物當以野生環(huán)境為好,即使家畜也不宜置于囚籠式的環(huán)境。按動物棲居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而言,可分為山居動物、水居動物、巢居動物、穴居動物、寄居動物、室居動物、崖居動物、草居動物等。因此,保護或營造好上述園林動物生存棲居的環(huán)境條件,這些動物就不會絕滅、逃離、減少或非正常性的異變。他們可能會世世代代成為人類的好鄰居,成為園林藝術中一種有生命力的活態(tài)美學要素,連同他們的棲居環(huán)境,都會構成靚麗有趣的景觀,為學生提供動物學實習基地。
廣州瀕臨南海,自古多犀、象、玳瑁、珠璣等物產[13],培養(yǎng)水生動物景觀可成為嶺南的優(yōu)勢。玳瑁、仙蟹、蚌、蛤、白蜆、蠔、蝦,莫多于粵水,種類甚繁。如丹蝦產惠州西湖。其色青,煮熟丹紅,絕鮮美。諺云“湖上漁家,白飯丹蝦”。白飯者,水晶魚也,長不盈寸,大不過分,其色白潔。發(fā)揮當地水生物的土特產聲譽,可構成園林特色功能景區(qū)?!爸痪壣碓诖松街?,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情況也會貽誤人們對動物的審美發(fā)現。如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下冊卷二十的《禽語》中提到“粵產翠羽,而人不珍,婦女不以為首飾。故語曰:‘南海之羽,出疆始珍’”,可謂“墻內開花墻外香”。
園林植物的栽培應同時考慮動物景觀的效果。長隆野生動物園以熱帶雨林風格來造景,火烈鳥島四周濃密的綠化種植把中央淺淺的水灘圍合成一片靜謐的空間。水中小島上一棵高大的榕樹為火烈鳥提供了夏日的陰涼棲息地,也成為了該區(qū)的主景?;鹆银B島西南向是一座塑石山, 塑石上點綴著腎蕨、春羽、鶴望蘭、綠蘿等各種形態(tài)不一的植物,宛若天開。
選用造景動物(一般多為本土動物),需保護并提供相應的環(huán)境。與動物造景配套的建筑設置本身就是園林建筑景觀要素。如“海山仙館”的鳴禽棚一景,很方便供游人觀賞(圖7)。多年來,動物造景的配置設計還不十分到位。因此現在的園林(且不談人山人海的公園),即便是仿古典園林中,動物景觀的成就不甚突出,也不夠經典。我們應該多些如蘇州藝圃的乳魚亭、滄浪亭的觀魚處、天平山莊的魚樂國、留園濠濮亭等觀賞水生動物景觀的園林小品;多些留園鶴所,藝圃鶴砦、拙政園卅六鴛鴦館、退思園“鬧紅一舸”、藝圃的“浴鷗”池、網師園的射鴨廊,陸龜蒙墓園斗鴨池等園林建筑來組建動物景觀。
7 “海山仙館”鳥棚組景The group scene graph of birds shed in "Haishan xianguan" garden
為動物景觀配置恰當的植物,既有技術性,也有藝術性?!傲魑炗星橐鄳傥?,柳邊盡日啼春風”(宋·陸游《對酒》),“日暮笛聲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宋·吳維信《蘇堤》)講的是黃鶯與柳浪的關系。所謂“花多招蜂蝶,樹多惹流鶯”,一定是蘇堤的植物配置有方,才獲得“鶯囀喬木”、“柳浪聞鶯”、“梧桐引鳳”的景觀空間藝術效果[14]。番禺珍禽園天鵝池,周邊設有草亭,周圍是各色植被。池中央是鸚鵡島, 一些枯木做成的支架,使它們在棲息的同時能更好地享受陽光浴。營造好植物群落景觀,才能集聚文禽益鳥。螢火蟲的夜飛,“日暗夜明,群飛天半,猶若小星?!比琰S埔古村將自然河涌、水塘全鑲上漢白玉欄桿,全部鋪砌不透水的硬質底板和護坡,沒有叢生水草、一片荷尖,哪里還會有“輕羅小扇捕流螢”的景趣。
動物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它們可飛、可游、可走、可跑、可歌、可鳴、可跳、可爬、可舞、可游水、可采蜜、可哺蟲、可噴水、可發(fā)光、可長時間吊掛樹上睡覺(樹懶)……如果人們有機會跟動物發(fā)生互動游戲,這一幅幅盎然生機圖畫中就有了“你我他”的靚影和情趣。最早的園囿第一使用功能就是狩獵活動,且余習延續(xù)至清代。人們利用雄性動物好斗天性,開展“斗雞、斗蟋蟀、斗鵪鶉”等活動,有限制地開展動物斗賽游戲,但要注意政策界限文明操作,合乎生物倫理精神,有益于身心健康,娛悅于人,也要娛悅于動物,反對血腥行為。
廣州長隆賓館錦鯉池水清澈見底,白色的鵝卵石將各色錦鯉映襯得更加色彩斑斕。一座小石橋橫過水面,魚兒在這里穿游,客人隨石橋進入觀賞層內, 透過特色木欄桿可見錦鯉池的主水域,在黃蠟石堆疊的假山點綴下顯得猶為雅致。
宋代花蕊夫人《宮詞》寫道:“釣線沉波漾彩舟,魚爭芳餌上龍鉤;內人急捧金盆接,撥刺紅鱗躍為休?!碑斈陮m苑中垂釣的樂趣,寫的何等繪聲繪形。垂釣活動是一種文化,漁者也是其中的一個景觀元素?!爸匕阳~竿坐釣磯,閑看溪鳥驚波飛。漁歌漫憶吳江水,絕勝鱸魚秋后肥”(清·乾隆詩)。垂釣的石磯乃親水設施,源自大自然,起釣魚臺作用。如造園缺此要素,“晚場漁歌傍石磯”之意境就無從而生了。“喂飼”則為另一種“造景賞景”方式。昆明翠湖公園一年一度的“鷗鳥節(jié)”便充分展示了人鷗文明友好互動的情景。
地域季相特色不僅可從氣溫、濕度、天象等方面得到體驗,也可從動植物景觀中獲得共通共時之美。動植物都是有季節(jié)性感受或季節(jié)性生長特征的。植物靜態(tài)季相之美和動物動態(tài)季相之美均可在園林中得到生動、完美的表現,使“地理位置或某個區(qū)域……也可以成為品牌”[15]。
廣州瀝滘古村華佗廟有首四季詩:“春映桃花隔岸紅,夏日荷葉漫天中;秋香丹桂飄鄉(xiāng)里,冬雪寒梅伴老松。[16]”相對植物的季相景觀代表,動物也有相應的角色。鷓鴣、鷗鴿、鴨子、花燕②、黃鶯、蜜蜂、蝴蝶等春的使者,它們分別用戲水、啼吟、呢喃、鳴叫、飛舞等行為方式來點綴春天的到來。青蛙、蜻蜓、蟬與螢火蟲是夏天的玩者,它們通過蛙鼓成片、水面歇落、朗吟高噪、螢光拂度等行為方式點綴夏天的晝夜。蟋蟀、金鐘兒、雁群多為秋的信使,它們以不同聲調、斷續(xù)的鳴聲預告秋天的風、色、露、寒等氣候特征的來臨?!稄V東新語》收集了許多動物與天象關系的歷史記載:如白鷺,其性通風雨,有風雨則鳴而上山,否則鳴而下海,尋常多在榕樹。
為動物景觀吟詠推敲傳神點晴的景觀命名,實乃提升景物人文思想意境的手法。類似植物中的“歲寒三友”、“富貴牡丹”等吉祥說辭一樣,“良禽瑞獸”也常成為人民群眾各種美德的象征。淳樸動物的精神屬性美,表現了人類生物倫理的情懷和對真善美的理想追求。仙禽白鶴表情操的高潔自信,天馬表寓志千里的寄托,啄木鳥、蜜蜂常為勤勞不歇的代表?!苞Q壽、鹿祿、燕子”意為吉祥如意的追求、戀故報恩的贊美;“鴛鴦”象征愛情的專一;鷓鴣、大雁表示對離情鄉(xiāng)愁的抒發(fā)。這些寓意內涵常在園林裝飾、建筑匾額、碑刻牌坊中加以表現,也可創(chuàng)造條件使之真實再現。
保護道教羅浮山特有的大蝴蝶和大蝴蝶洞,構成了特色大自然景點;無論傳播自然科學知識還是賦予某種精神象征意義,都能吸引游人。明清時“廣州人士向有大胡蝶會”就是明證。嶺南“天蠶”生物資源頗具神秘之感,禪宗六祖故里正結合“禪茶”開辟新興天蠶風景區(qū)。寺觀園林中“放生池”一景,常伴有積德放生行善活動。這對修身養(yǎng)性、保護生態(tài)、挽救瀕臨絕種生物具有積極意義[17]。但應注意:人與動物的關系是科學美學、生態(tài)文明的關系,有計劃的平衡發(fā)展關系,不應該是宗教式的愚昧迷信關系。把動物當“神”奉養(yǎng),任意繁殖,鬧到“蟲災”、“蝗災”,烏鴉漫天、牛糞滿街(如印度),導致農作毀滅、瘟疫流行則為生物界的悲劇了。
園林之中某種禽鳥因其特殊的嗅覺功能,可監(jiān)視空氣質量是否達標、預報天象氣候的變化、預測地震災害的發(fā)生。早年廣州珠江啤酒廠就飼養(yǎng)了數只孔雀,以隨時監(jiān)督廠內某些實驗室和車間的環(huán)境質量,嚴格保證生產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受任何污染[18]。與此同時,這些動物的存在,也給“廣州工業(yè)一日游”增添了一處富有環(huán)保意識的景觀。此外,發(fā)揮動物的輔助功能也是一種積極的景觀展示方式。訓練動物做工、表演、與人類交朋友,培育某些特異功能,讓人體驗某種環(huán)境氛圍,更是一種人性化的景觀宣傳教育活動。
正如嶺南一些地方荔枝樹的退化與消失,說明地理氣候變遷一樣,動物的退化、異化或滅亡亦反映環(huán)境惡化。許多南粵城市的“市鳥”不能普遍健康繁衍,海濱紅樹林中金絲猴難于覓食生存,嶺南燕都懷集“巖燕紛飛”一景難得保護……,均需發(fā)展動物園林景觀克服其生態(tài)危機。
動物雕塑是取材動物形態(tài)特征的一種造景藝術,中國園林建筑中動物造型的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嵌瓷(潮州)等構件大量存在,有時并賦予強烈的政治色彩。動物雕塑的設計除了考慮選址、取材、立意、背景等因素外,還有恐嚇園圃天敵的作用,如林中布置某種“蒼鷹”模型,用以驅趕破壞植株、偷吃果實的麻雀。這種“稻草人”雕塑作為一種園林動物審美的虛擬手法,頗具功能意義。
廣州省南部恩平市的“銅鑄動物”公園,院內125只“猛獸”不住鐵籠、不吃草,全放養(yǎng)于大自然,實乃紫銅鑄造的動物雕塑也。蛇斗蠓、蜥爬樹,“狼狽為奸”、河馬霸(水)道等顯示了人民群眾喜愛動物,欣賞動物的情懷。
相比植物造景,動物造景難于掌控,維護費用高,評價標準也非園林一個專業(yè)所制訂,因此往往為設計者回避。事實證明從古到今,園林中有沒有動物景觀,給人的感受是大不一樣的。沒有動物的景觀是不完美的。動物景觀對植物山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相互依戀性、互補性也是不容置疑的。須批判那種園林硬質非生態(tài)化、極端平面化的設計手法,造成水體、土壤、草叢、樹陰、空中各種動物生存空間的消失。堅持生態(tài)倫理學精神,制定相應的地域性動物造景指導規(guī)范。人們可謹記古代“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辭》),“天地以生物為心”(理學《河南程氏外書》卷三)的警言,當今業(yè)界的“人與動物平等論”、“人物雙向交流論”都是世間的真理[19]。以滿足景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服務、生物生產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礎功能為目的,以區(qū)域景觀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優(yōu)化為己任的造園活動,不僅是園林工作者的人生境界、藝術手法和審美觀念,還應該是全人類的高尚德行。
注釋:
①(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下·卷二十·禽語)中對南粵鶴、雀游戲有如下描寫。南方之鶴皆灰色,白者則小,去頂二寸許毛始丹,亦能鳴舞。有水鶴,亦以其頂丹可貴,故曰丹歌。有詩:“丹歌時引舞?!被浫藝L畜其二,朝則飛向人家取食,暮則歸宿榕樹。賓至,使童子呼之,翩然俱下,徘徊軒翥,顧影自矜。芳時媚景,歌管雜陳,輒喜而舒張秀毛,盼睞以舞。性好采色,喜與美人相狎。美人鼓掌或彈指,則應節(jié)起舞。兒童衣錦綺與戲,或拍其尾,則與兒童對舞。兒童不舞,輒趁而啄之。敝衣垢面者尤啄之,惡其不類己也。性解人語,能周旋賓客。以之珥門戶焉,代童子焉,所以增長其聰明也。另粵人謂其舞曰開屏,凡賓至而孔雀開屏,是為敬客。故唐詩云:“屏開金孔雀?!?/p>
②雷州西湖,每夜有紫燕數萬巢荷花中,州人呼曰花燕。謠曰:“燕燕燕,飛入荷花尋不見。荷花落盡燕無依,歸去猶銜花一片。明年花發(fā)莫東西,還向荷花深處棲。人間不似荷花好,莫使空梁有燕泥?!?/p>
③圖1來自廣州歷史博物館,圖2 摘自劉敦楨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筑史》,圖3由深圳劉志剛先生提供,圖4~5為作者自攝,圖6為清代廣州十三行外銷畫,圖7為清代夏鑾《海山仙館圖》長卷局部。
[1]曹瑞娟.宋代哲學生態(tài)觀與宋詩中的生態(tài)倫理精神[J].學術論壇,2010(6):136.
Cao Ruijuan. The ecology view of philosophy in Song dynasty and ecological ethics spirit in Song poetry[J]. Academic Forum, 2010 (6): 136.
[2]劉幸,陳穗華.廣州13種野生動物首次發(fā)現調查結果昨公布[EB/OL].(2008-10-08).http://news.QQ.com.
Liu Xing, Chen Sui-hua.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 of 13 kinds of wild animal firstly found in Guangzhou published yesterday[EB/OL].(2008-10-08).http://news.QQ.com.
[3]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26.
Zhou Weiquan.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garden in China[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1999: 26.
[4]嶺南文化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嶺南文化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91.
The compiling committee of Lingnan cultural encyclopedia, Lingnan cultural encyclopedia[M]. Beijing: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2006: 91.
[5](清)屈大均.廣東新語[M]. 上海:中華書局,1997. (Qing dynasty) Qv Dajun. Guangdong new language[M]. Shanghai: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7.
[6]亨特.廣州“番鬼”錄[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88.
Hunter. Guangzhou "ghost" record[M].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 s publishing house, 1993: 88.
[7]彭長欽. 清末廣州十三行行商伍氏浩官造園史錄[J].中國園林,2010(5):34.
Peng Chang-qin, the garden making history of Wu hong merchants of Guangzhou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5):134.
[8] 楊宏烈.中國華僑園林的奇葩[J].中國園林,2000(6):24.
Yang Honglie. The miracle of China's overseas botanical garde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0(6): 24.
[9]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313-314.
Jin Xuezhi. The aesthetics of China's botanical garden[M]. Nanjing: Jiangsu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0: 313-314.
[10]楊宏烈.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發(fā)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333.
Yang Hongli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historical culture[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7: 333.
[11]陳以沛.羊城藥州要覽[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105.
Chen Yipei. The key of medicine state in Guangzhou[M]. Beijing: China drama press, 2004: 105.
[12]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314.
Jin Xuezhi. The aesthetics of China's botanical garden[M]. Nanjing: Jiangsu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0: 314.
[13]冼慶彬.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發(fā)祥地[M].香港:中國學術評論出版社,2007:5.
Xian Qingbin. Guangzhou as the birthplace of maritime silk road[M]. Hong kong: Chinese academic comment press, 2007: 5.
[14] 章采烈. 中國園林藝術通論[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70-282.
Zhang Cailie. The general theory of Chinese garden art[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2004: 270-282.
[15] 凱文·萊恩·凱勒.戰(zhàn)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Kevin Ryan Keller.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09.
[16]《衛(wèi)氏族譜》卷十·宗祠 [M].廣州:瀝滘肇昌堂藏,(10):25.
Wei clan spectroscopy(Ancestral hall) [M]. Guangzhou: Zhao Chang Tang of Lijiao, (10): 25.
[17]金荷仙.寺廟園林意境的表現手法[J]. 中國園林,1998(6):29.
Jin Hexian. The expression technique of temple botanical garde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98 (6): 29.
[18]楊宏烈.關于工業(yè)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的規(guī)劃—從“廣州工業(yè)名企一日游”談起[J].工業(yè)建筑,2006(1):67.
Yang Honglie. The strategic planning about the industry tourism development—the one-day tour of famous enterprise in Guangzhou[J]. Industry Construction, 2006 (1): 67.
[19] 金學智.白萍紅蓼,鷗盟同結磯邊[J].人文園林,2016,2(9):21-27.
Jin Xuezhi. Gulls on Waterside Rocks with White & Red Duckweed Flowing Under[J].Journal of humanities landscape, 2016, 2(9): 21-27.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imal Landscape Art in Lingnan Gardens
YANG Hong-lie
嶺南園林動物景觀藝術的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具有多樣的審美功能,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然而多年來這一造景藝術日益衰落,理論上與實踐中都有被遺忘的危險。對此,必須堅持生態(tài)倫理學和生態(tài)哲學的理念,采取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園林化手法,保護生物群落體系的完整、穩(wěn)定和美麗,營造豐富多彩的地域性動物景觀,實現人與動物的共生共榮與和諧發(fā)展,方為正道。
風景園林;動物景觀;嶺南園林;歷史淵源;審美價值;營造方略
The art of animal landscape in Lingnan gardens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multiple aesthetic functions and wide public acceptance. However, after the continuous declining for many years, the unique piece of art is on the fringe of being forgotten. We hope that with cross-discipline research and cooperation, upholding ecological ethics and promoting rules in animal landscape, we will be able to create an effective mechanism in protec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nimal landscap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imal landscape; Lingnan botanical gardens; historic origi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building strategy
國家社會科學青年項目(編號12CJY090);廣州市屬高??蒲杏媱濏椖浚ň幪?012B142):廣州市旅游經濟與旅游生態(tài)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部分成果
Fund Items: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youth project(NO. 12CJY090): the research on social change of cultural destination by institution; Guangzhou city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NO. 2012B142): the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ourism economy and touris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楊宏烈/1946生/男/湖北人/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廣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城市規(guī)劃與環(huán)境藝術設計(廣州 510006)
YANG Hong-lie, who was born in 1946 in Hubei province, is a professor in th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vice director in the institute for 13-hang research center in Guangzhou, andgraduate tutor.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environment art(Guangzhou 510006).
TU986
A
1673-1530(2017)07-0117-08
10.14085/j.fjyl.2017.07.0117.08
2016-09-24
修回日期:2017-03-16
(編輯/劉昱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