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娟
剛拿到“部編版”的七上課本,瀏覽了一下各單元的安排,就發(fā)現(xiàn)課本的安排有了極大的變化:講讀課文不僅有預習提示,而且課后還有“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而自讀課文只有“閱讀提示”與“讀讀寫寫”,第一篇自讀課文多了旁批的留白及閱讀提示語,而第二篇自讀文連旁批都沒有。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講讀,《再塑生命的人》與《竊讀記》同為自讀,卻呈現(xiàn)出階梯狀的閱讀鑒賞要求——講讀與自讀之間多了明確的界限,而不是像原來的課文只有“精讀”“略讀”這樣籠統(tǒng)的規(guī)范,使得自讀課文時常被上成了講讀課。
《荷葉·母親》作為第二單元“至愛親情”的自讀課文,我該如何去把握?
翻開《教參》,對于第二單元的單元目標是:“繼續(xù)學習朗讀,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注意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而對于本課教學要求,《教參》寫道:“……作為自讀課文,不宜分析過多,挖掘過深,而應該以學生的朗讀、感受為主,只要學生能夠感受到兩篇作品意境和語言的優(yōu)美就可以了……”于是我推翻了自己所有的過于重視講讀的老一套設計,在“朗讀”“體驗”“感知”“表達”中好好探索。據(jù)此,我首先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diào),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引導學生品味清新典雅的語言,掌握象征的手法。
在整堂課中,通過“小組互助讀”“范讀”“齊讀”“個別讀”“品讀”……各種類型的“讀”,將“讀”貫穿于整堂課的始終,同時也引導學生對本文進行較準確的閱讀與把握。在對文章進行充分的閱讀感知的基礎上,結(jié)合《秋天的懷念》“朗讀課文,找出一些蘊含著豐富情感的語句,細加體會”,《散步》“朗讀課文,力求讀出文章的情味”兩篇文章對于朗讀的不同要求及技巧,在《荷葉·母親》的教學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學生自己挑選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并談談自己為什么喜歡,為什么這樣處理。在引導中我通過三個方面:“1.引導學生抓住作者在文中心情的變化,注意語氣輕重高低的處理。2.引導學生注意文中文字的細節(jié),結(jié)合情境聯(lián)想,讀出深情。3.引導學生注意陳述句與抒情句的差別。”在教學實施的具體過程中,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自己讀、品、說來形成他們的感悟,在品讀中不著痕跡地滲透“閱讀方法及技巧”,引導學生進行鞏固掌握,同時結(jié)合旁批與閱讀提示,達到學生由“自主朗讀”到“體驗”“感知”的過渡。
葉圣陶老先生倡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部編本《教師培訓資料(部編義務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也明確了這一意圖:“強調(diào)由課內(nèi)向課外的延伸由教師引導到由學生自主閱讀的轉(zhuǎn)變……”“強調(diào)由課內(nèi)向課外的延伸,改變現(xiàn)在普遍讀書太少的狀況”。在《荷葉·母親》教學設計上,我設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來引導學生“體驗”“感知”并學會“表達”:
(結(jié)合閱讀提示“善于擷取細小的物象,捕捉剎那間的靈感,抒發(fā)豐富的情感”的評價,引導學生感受體會。)
設計一:拓展閱讀:
例:母親呀!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p>
師總結(jié)歸納:細小的物象:鳥、巢、風雨
通過象征手法:贊頌母愛的偉大 表達一定的生活哲理
幻燈片顯示:象征 借物抒情
設計二:嘗試創(chuàng)作:運用比喻聯(lián)想抒寫情感。(情感表達)
在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融入了母親濃濃的愛;清晨廚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門前的一句句關愛的叮嚀;臨睡前掖緊掩緊的被角……
要求:請抓住生活的細節(jié),運用比喻,展開聯(lián)想、想象寫一段話,也可創(chuàng)作小詩,來表達你對母愛的發(fā)現(xiàn),感受,體驗……
生展示成果,師生共同評價。
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不僅提高學生對“散文詩”這一文體的意識,而且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通過生活的點滴,讓學生對“愛”這一主題有進一步深刻體會,并根據(jù)體會,聯(lián)想到生活中自己對于“親情、愛”的發(fā)現(xiàn)與感悟,實現(xiàn)了教材以“人文主題”組織單元的目的,發(fā)揮了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同時,在作業(yè)布置的環(huán)節(jié)對于閱讀我又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布置作業(yè)
推薦閱讀:冰心《紙船》;泰戈爾《飛鳥與魚》《生如夏花》
用泰戈爾及冰心師徒二人的優(yōu)秀散文詩及詩歌作品,一方面繼續(xù)強化學生對“散文詩”這一文體特征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美文欣賞拓展學生的閱讀量以及閱讀視野,進一步引導并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上完課,我自己也吃驚了許久,因為學生的反應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期,這個班級的孩子并不是很擅長朗讀,但是在課上卻用他們的讀深深地感動了我,他們把自己的感悟體驗在朗讀中很好地表達了出來,“讓學生讀得比較充分”,我想應該是這堂課的一個亮點吧。
除了讓學生充分地讀和教師示范朗讀外,我覺得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在最后的寫上。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展示大部分的學生習作,但是在巡走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孩子寫得非常好,許多孩子從“藤和瓜”“大海和魚”“海和小船”等物象上,運用“比喻”“借物抒情”的手法寄托了自己對母親深刻地感恩與愛,特別是最后一個林超婧同學,在她朗讀自己的創(chuàng)作的作品時,我甚至感受到了她略微的哽咽。在對文本進行感知和體驗后,適當?shù)靥峁r間與空間,讓孩子進行知識內(nèi)化和情感表達,我覺得是很不錯的。
當然這堂課還是有些許的遺憾,例如各環(huán)節(jié)時間的安排可以更合理些,在“朗讀”與“感知”的銜接上還可更圓融些……這堂課讓我深刻體會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重要意義,讓我看到了學生的巨大潛力,我也將繼續(xù)努力,做好引導,努力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綻放語言與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