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國 王聰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構、存在問題等進行分析。在新農村建設這一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時刻,農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們對體育、對健康的熱切追求。特別要提出的是,在這期間,雖然西北農村地區(qū)的體育公共服務的部分內容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更要正視不足。
[關鍵詞]:西北地區(qū);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分類號】G812.7
前言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全面開展和以十八大后的“中國夢”建設為契機,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成為發(fā)展農村體育活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最為關鍵的一點。也促使著政府逐漸向服務性政府轉變。西北地區(qū)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構更應該得到我們的關注與支持。
1 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背景
1.1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背景
黨的十七大指出:要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擴大農村公共服務,增加和改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和水平,從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必然途徑。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qū)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的要求,建立和健全農村公共財政管理機制,“讓公共財政的陽光照耀到農村”[1]。2008年10月19 日,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決定》 再次提出要加快推進城鄉(xiāng)公共服務一體化制度的建設,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公共服務的差距。2009 年國務院出臺的“1號文件”中又一次把農村公共服務作為新一年的工作重點,把加快發(fā)展農村公共事業(yè),提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水平,推進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農村工作目標。2006年3月5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一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重要內容。 2007年5月19日,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關于下發(fā)《“十一五”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規(guī)劃》的形勢和任務中指出:而推行全民健身計劃,要使全民健身體系覆蓋我國廣大農村。
從這一個個的政府文件中不難看出,國家對建設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決心和信心。
2 西北地區(qū)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特征
2.1全覆蓋、低標準
在建設西北地區(qū)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時候,我們更要堅守這一方針,因為西北地區(qū)的農村,生活水平更加低,體育活動的配套設施不齊全,人們的觀念相對比較落后等等,都需要我們特別關注。這就要求我們走“全覆蓋、低標準”的路線,近可能讓更多的人享受上體育活動帶來的樂趣。
2.2體育公共服務體系要結合民小傳統(tǒng)體育活動
在西北農村地區(qū),這里大多是少數民族的生活聚居區(qū),像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等等,都有著自己的習俗和習慣,也有自己民族傳統(tǒng)的體育活動項目,在建設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時候,就要因地因時制宜,更要因人制宜,充分的尊重他們的愛好和習慣,這樣才能使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穩(wěn)步推進。
3關于西北地區(qū)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常見問題
3.1關于西北地區(qū)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投融資機制
在公共服務由政府免費提供的傳統(tǒng)體育服務體系的模式下,由服務提供主體——政府。所創(chuàng)建的服務體系是單一的,暨政府型的單一體育服務模式[2]。由單一體育服務模式的體育經費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支持,在我國農村體育服務的主要經費來源于財政的農業(yè)稅收入。2004 年我國農村試點取消農業(yè)稅以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明顯減少,體育經費受到了直接影響,特別是農村體育經費銳減,出現了經費緊張的局面[3]。在體育改革不斷深化和市場化影響下,許多農村體育經費來源渠道呈現多元化發(fā)展趨勢。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嚴重短缺,資金籌措困難的問題,當務之急是盡快拓寬籌資渠道,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明確中央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財政職能,加大針對農村體育服務的轉移支付制度。二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對部分準體育公共服務,在明確產權的前提下,大力引進私人或社會資本,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政府予以一定的投資者政策支持作為投資回報,來促進體育服務多元化投資發(fā)展[4]。
3.2 關于西北地區(qū)農村體育公共服務評價體系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立已經收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長期以來都沒有一個比較全面有效的對于全國及全國的各個省市的群眾體育發(fā)展狀況的評估標準,更沒有專門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發(fā)展狀況的評估標準。這就決定了評價體系的制定過程不是將各類相關指標進行隨意羅列的簡單過程[5]。評價過程具有嚴格的、科學的系統(tǒng)層次。其中應該具有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等多層次的指標。評價指標涉及的范圍要全面,應包含農村體育服務的方方面面,體現評價多樣化和全面性的特點。一級指標含有工作績效指標、科技保障指標、組織管理指標、政策法規(guī)指標、社會支持指標和評估監(jiān)督指標等 6 個方面,而二級指標是一級指標的細化和延伸,是一級指標的子指標。
3.3基礎薄弱,內容缺乏
西北地區(qū)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供需矛盾,便利不易,一方面是已有的資源少,本身的底子就差,二是人們日益增長的對體育公共服務的要求不能滿足。從宏觀上來看這一體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由組織管理系統(tǒng)、物質保障系統(tǒng)、體育活動組織系統(tǒng)、體育信息供給系統(tǒng)、健身指導系統(tǒng)、體質監(jiān)測系統(tǒng)、評估激勵系統(tǒng)等構成。
4 結論與建議
我國長期以來的二元結構體制的發(fā)展模式仍制約著新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構和發(fā)展,要突破這一瓶頸,必須大力發(fā)展農村公共體育事業(yè),努力完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江明融.公共服務均等化論略[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3).
[2]屈群蘋.對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問題的思考[J].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7,(3).
[3]寧亮生,溫志宏.對我國農村健身活動影響因素的探討[J].湖北體育科技,2005(3).
[4]肖林鵬.論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基本問題[J].體育文化導刊,2008,(1).
[5]徐煥新.全民性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的指標體系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