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倩
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及社交媒體的不斷發(fā)展,人人都是新聞發(fā)布者和傳播者,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又是社會矛盾尖銳的話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近年來,老人“碰瓷”事件時有發(fā)生,一定程度上消費了社會誠信資源,導致信任危機,社會上普遍對老人這一群體產(chǎn)生了“專業(yè)碰瓷”的刻板印象。本文以“老人碰瓷玩具車”事件為例,基于刻板印象的理論,試圖從刻板印象在反轉新聞中的體現(xiàn)和作用這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會公眾的深入思考。
關鍵詞:老人;刻板印象;反轉新聞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7-0029-02
近年來,隨著老人碰瓷、老人訛詐事件的頻頻出現(xiàn),社會上普遍對老人這一群體產(chǎn)生了刻板印象。加之媒體為了追求時效性和關注度不加核實的新聞報道,社會公眾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大,經(jīng)常在沒有進行深入思考的情況下就妄下判斷,社會公眾的慣性思維致使“老人碰瓷”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以至于類似“老人碰瓷玩具車”的反轉新聞不斷出現(xiàn),對事件中的老人造成嚴重困擾。
一、事件回顧
2016年3月23日,一段“老人碰瓷玩具車”的視頻在網(wǎng)絡上迅速流傳。17秒的視頻中顯示,一位老人坐在一輛紅色玩具車前聲稱自己被玩具車撞倒,而老人旁邊站著一位年輕女士和一位小女孩。此視頻一出,立即引發(fā)媒體輿論廣泛關注,雖然有少部分網(wǎng)友認為老人真的有被撞傷的可能,但大部分網(wǎng)友都對老人呈譴責、質疑、嘲諷,甚至是謾罵態(tài)度,更有網(wǎng)友稱其為“碰瓷新高度”。一時間,各種質疑聲音流傳于網(wǎng)絡,華西都市報、揚子晚報等多家媒體在微博上相繼轉載了該視頻,并配上“訛人也出新高度”“車比老人受傷重”等標題[1]。
在社會輿論一致認為老人碰瓷的情況下,事件卻發(fā)生了反轉。3月24日,《成都商報》發(fā)表刊文將事件真相還原。3月21日上午8點左右,在重慶巫山縣城廣東路中心市場,一位2歲的小女孩開的玩具車不小心刮倒了78歲的老人。于是就有了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的那段視頻。事故發(fā)生后,女孩父母第一時間將老人送到醫(yī)院檢查,確診老人橈骨骨折,并非網(wǎng)友所說的碰瓷。當女孩父母提出更多賠償時,卻被老人婉言拒絕。隨后南方網(wǎng)、鳳凰網(wǎng)、網(wǎng)易等媒體轉載了這篇報道,將此事件再度推向高潮。3月25日,在事件真相被揭露后,《京華時報》發(fā)表評論《反轉了的“老人碰瓷玩具車”還會反轉嗎》[2],梳理了此次反轉事件的前因后果。隨后新華網(wǎng)、鳳凰網(wǎng)等多家媒體轉載該評論,網(wǎng)友紛紛向老人道歉,將網(wǎng)絡討論進一步推向深入發(fā)展。
二、刻板印象在反轉新聞中的體現(xiàn)
老人被女孩的玩具車撞傷,女孩父母在第一時間送老人去醫(yī)院檢查,確診老人骨折后雙方協(xié)商如何治療老人。這本應該是一樁普通事件,但是最終卻演變成了“老人碰瓷玩具車”的反轉新聞,這不僅對老人的形象名譽和心靈造成傷害,也對小女孩一家人造成困擾。所謂反轉新聞,是指面對一條新聞,最開始輿論都把矛盾焦點指向其中一方,全面否定或者全面肯定,隨著劇情如過山車似的突然逆轉,輿論的方向也隨之變化。反轉新聞是新媒體時代下頻頻出現(xiàn)的一種新聞現(xiàn)象。自媒體時代下,信息發(fā)布者的匿名性和網(wǎng)民身份的模糊性、網(wǎng)絡信息的碎片化傳播、主流媒體為了追求時效性,未經(jīng)證實確認就發(fā)布信息、網(wǎng)民素質的良莠不齊和從眾心理等因素都是產(chǎn)生反轉新聞的重要原因,但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公眾的刻板印象??贪逵∠?,指的是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chǎn)生的比較固定的、概括而籠統(tǒng)的看法,這一理論是美國政論家、學者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出的[3]。李普曼認為,固定的成見,即刻板印象,在輿論傳播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引導著輿論的傳播偏向。
社會輿論通過刻板印象進行傳播,具體的體現(xiàn)是標簽化報道。所謂標簽化是指一種自發(fā)的認識歸類方式,也是大眾在已有認知基礎上加上媒體報道的影響形成 “刻板印象”的一個表現(xiàn)[3]。很多情況下,受眾的情緒容易被由刻板印象產(chǎn)生的標簽影響,一些輿論引導者,正是借助于標簽去操縱輿論??贪逵∠鬀Q定態(tài)度,公眾普遍同情弱者,甚至在不清楚事件發(fā)生經(jīng)過的情況下,條件反射地“一邊倒”站邊弱者,而給弱者的對立面強行貼上一個“惡人”的標簽。群體之間的這種標簽對抗使社會公眾主動或者被迫進入一種“選邊站隊”而非理性批判的思維模式,造成了無論是新聞反轉前還是反轉后,輿論方向往往都不是理性的討論而是一邊倒的指責或贊揚。
在這次事件中,公眾一看到矛盾的一方是倒地不起的老人,另一方是年幼無知的女孩,就憑借著慣性思維產(chǎn)生刻板印象給女孩貼上弱者的標簽,而處于女孩對立面的老人就自然而然被強行貼上“碰瓷”的標簽。再加上一些媒體為了提高關注度和點擊率過度迎合網(wǎng)友的情緒,以及媒體工作者自身存在的刻板印象,使他們在新聞標題的選擇上看似客觀,用疑問句式或借用網(wǎng)友之口調侃,其實都難以掩飾報道的主觀色彩。媒體在未經(jīng)核實真相的情況下,拋開中立客觀的立場,用“訛人也出新高度”“車比老人受傷重”等標題給老人貼標簽,帶動輿論偏向,使事件傳播力急速增強。當真相浮出水面,老人確診骨折而并非碰瓷,事件的真相與公眾的預期截然相反,輿論又倒向老人一方,最終產(chǎn)生反轉新聞。公眾與媒體將事件矛盾轉化為簡單的標簽之間的對抗,然而這樣的標簽化報道和傳播根本無法揭示復雜的事件真相,大量的事實就在這樣的標簽化中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
三、刻板印象在反轉新聞中的作用
在我國,對老人群體的刻板印象由來已久,老人碰瓷、老人訛詐事件的頻頻出現(xiàn),使得社會公眾普遍對老人群體產(chǎn)生信任危機,甚至出現(xiàn)了“老人變壞”或“壞人變老”的群體污名化現(xiàn)象。這種不信任是長期以來的社會大環(huán)境造成的,公眾的偏見和不滿情緒一直渴望找一個機會發(fā)泄出來,關于“跌倒老人扶不扶”等問題一直是社會公眾關心和討論的話題,類似“老人碰瓷玩具車”的新聞反轉事件也不在少數(shù)。
在這次事件中,刻板印象起到了三個層面的作用。首先,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他們對一個事件的認知往往來源于自己平時的習慣、經(jīng)驗、情感和偏見。當看到視頻中老人在玩具車旁倒地不起,“肇事”司機是一個兩三歲的小女孩,而撞倒老人的又是具有戲劇化效果的玩具車時,出于對玩具車不會撞傷人的習慣性認知和對小女孩的同情,以及對老人的偏見,公眾自然而然的“一邊倒站隊”小女孩。其次,在短短17秒的視頻中,沒有完整地交代整個事件的經(jīng)過,不知道老人究竟是被玩具車撞倒的還是自己摔倒的。這種不完整的視頻導入是一種碎片化傳播,展現(xiàn)的內容并不完整,如果只在視頻上找證據(jù),結果顯然是杯水車薪。然而,公眾按照慣性思維和此前老人碰瓷新聞造成的刻板印象,從而對這位老人產(chǎn)生碰瓷的刻板印象,這種刻板印象決定了他們對整個事件的態(tài)度。接著,一些媒體人自身媒介素養(yǎng)不高,媒體人是第一“把關人”,但他們自身就有刻板印象,他們的情緒受刻板印象的影響,不能以一個媒體人的客觀眼光來看待此次事件,加之為了追求新聞時效性和網(wǎng)絡熱度,在未經(jīng)證實的情況下主觀上給老人貼上“碰瓷”“訛人”等標簽。最終,社會公眾僅僅憑借自己的習慣性思維斷章取義,再加上對老人的刻板印象將此次事件定義為惡劣的“碰瓷”事件,甚至對這位78歲的老人進行嘲諷和謾罵。
刻板印象是人們對某些特定群體具有的心理特質觀念和預期判斷[4],是一種較為固定的看法,這些看法未必都是準確的,但是卻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如果某個特定社會群體能夠快速地與一組特征性屬性相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將刻板印象激活的概念,激活的刻板印象有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之分。積極作用在于它能夠幫助公眾在極短的時間內產(chǎn)生對特定群體或事物的看法,幫助公眾更快地做出分析和判斷;消極作用在于這種看法未必都是正確的,而且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
四、結 語
對于老人是否碰瓷不能隨意、片面下結論,雖然此前出現(xiàn)過老人碰瓷的現(xiàn)象,但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是壞老人,每年摔倒的老人有很多,但碰瓷的老人畢竟是少數(shù),不能以偏概全。這次事件的真相是老人確實受傷了,而且拒絕了女孩家庭提出的更多補償,事實證明了老人并沒有碰瓷、也不是壞老人。老人在后來接受采訪時一直在強調“自己沒有騙人,是真的受傷了”,到底是多大的輿論壓力才會讓一位78歲的老人在骨折的情況下發(fā)出如此歇斯底里的“吶喊”?是在面對路人隨意上傳的碎片化視頻時,公眾和媒體對于“老人摔倒碰瓷”的刻板印象,也正是這刻板印象引發(fā)了公眾輿論缺失理性客觀的批判。
值得反思的是,為何大多數(shù)人看到這段沒有真相的視頻,會自然而然地想到老人碰瓷?!袄先伺龃赏婢哕嚒钡姆崔D新聞再次印證了一個道理,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不是先看真相再下定義,而是先下定義再看真相。隨著現(xiàn)在自媒體的發(fā)展,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和傳播者,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可以胡亂發(fā)聲,甚至扭曲事實,有圖不一定有真相,有視頻也不一定有真相。在一次次的反轉新聞背后,消費的無疑是公眾的道德觀和媒體的公信力。媒體既是刻板印象的制造者,同時也是受害者。為避免類似的反轉新聞再次上演,一方面,社會公眾應當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yǎng),在未獲得真相前謹慎發(fā)聲,不要讓刻板印象影響自身的情緒和判斷力,不依靠自我臆斷妄加評論;另一方面,媒體人在沒有搞清楚事實真相之前,不要輕易將輿論引向敏感地帶,更不要讓自身的刻板印象影響新聞報道的客觀性。
參考文獻:
[1] 方韻涵.新媒體下假新聞的成因及對策研究——以“大媽碰瓷玩具車”事件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13).
[2] 廖燦亮,李冉.大媽“碰瓷”玩具車反轉 老人被撞又被標簽化[EB/OL].人民網(wǎng).http://www.3023.com/89/1911966251055412htm l.2016-03-28.
[3] 李慧琪.從“刻板印象”理論談新聞客觀性缺失[J].新聞采編,2014(5).
[4] 龐小佳,張大均,王鑫強,王金良.刻板印象干預策略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1(2).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