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敏
摘要:解讀新課程標準,我們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應當像一首詩一樣充滿激情與美麗,語文學科是最富感性、審美性的學科,我們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凸顯這一美麗的語文世界,要向?qū)W生闡釋美,讓學生充分的領略美,感受美,享受美,沉浸在美的氛圍之中;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豐富美。這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
關鍵詞:課堂 美麗 閱讀 對話 思維
語文是所有學科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其獨特的美。而語文的美既有形式的,更是內(nèi)在的,是活生生的。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凸顯這一美麗的語文世界,要向?qū)W生闡釋美,讓學生充分的領略美,感受美,享受美,沉浸在美的氛圍之中;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豐富美。美的魅力是無限的,語文老師有責任使語文變得美麗,使學生全身心地愛它;不能把美麗變得單調(diào)、呆板甚至丑陋。有誰會拒絕美呢?有誰會厭倦美呢?有誰不愿去鑒賞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呢?[1]
一、課堂,因豐富多彩的朗讀而美麗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新教材中的很多課文融語言美、情境美、思想美于一身,是進行朗讀訓練、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好教材。同時,讀是思的憑借;讀是悟的前提;讀是說的儲備;讀是寫的基礎。所以,筆者認為,在課文的教學中,要凸顯語文學科的特點,讓“讀”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堂上書聲瑯瑯,用形式多樣的讀引領學生自由愉快地暢游文本,用“讀”為學生營造一個綠意蔥蘢的心靈花園。
在教學中,應由教師的指令性轉(zhuǎn)為學生的選擇性,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進行多種形式感情朗讀,如比賽讀、分角色讀、邊演邊讀、師生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等,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學生主體了,積極性也就高了。如教學《春雨的色彩》一課,我就進行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戴上頭飾,變成小燕子、麻雀、小黃鶯,各自朗讀它們爭論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語句,此時,學生把自己當成了課文里的一員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讀得入情入境。[2]
總之,朗讀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的更換調(diào)味品,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練習,盡可能的留多些時間讓學生來練讀,調(diào)動班上每一個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不強加給學生任何情感,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更快地促進孩子朗讀能力的提高。[3]
二、課堂,因走進心靈深處的對話而美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要自覺地為師生、生生、文本之間的互動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對話,將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深入到文章的精髓。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教師利用小學生模仿能力強、表演欲望高的特點,鼓勵他們扮演文中人物,移情入境,再現(xiàn)話別場面。學生興趣盎然,在舉手投足中,與文中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本內(nèi)涵。
課堂上,教師隨機挑出兩個自告奮勇的學生分別演國王和雄日,其余學生分為兩組,一組為手捧花盆的孩子,另一組為評委。學生興致高漲,為了能表演得更精彩,大家都積極思考,揣摩課文語句,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當眾示范,演完后,讓學生評。生1:我覺得國王手捧鮮花的孩子時,表情是不高興的樣子,在演的時候表情應該凝重,眉頭緊皺,像這個樣子。(接著做了個示范)生2:我覺得鄭明演得雄日比較好,表情從開始的興高采烈,到后來的十分難受,演得很生動。生3:鄭明演種花那一段時,埋種、澆水、施肥、挖土、換盆,演得特別像勤勞的雄日……
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的興致濃厚,表演精彩,使得語言、情感和智慧在閱讀對話中交融共生,使語文教學直抵學生的心靈,讓生感到“書是甜的”,“語文是甜的”!
三、課堂,因文化積淀而美麗
語文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學習過程中受到的精神滋養(yǎng)。語文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引領學生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獲取這種智慧,積淀這種文化,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詩文對照”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古今之美在學生的心靈中撞擊,迸發(fā)出絢麗燦爛的火花!《黃鶴樓送別》可作如下設計:
師:春天是一幅繽紛的畫,春天是一支動聽的歌,春天是一首美麗的詩,你能用一些詞語、詩句來描繪一下你眼中的春景嗎?
生:春暖花開、草長鶯飛、春意盎然、碧玉妝成一樹高、萬紫千紅總是春……
師:課文中是用哪些詞句來描繪的?
生: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師:再看看李白的詩,(出示前兩句)你覺得詩中哪個詞形象地概括了這美麗的春景?
(將“煙花三月”四字變色。)
師:形象的現(xiàn)代語言為我們展現(xiàn)了美麗的畫面,而詩人精妙凝練的用詞又何嘗不是體現(xiàn)了古代語言的另一種美麗呢?“一切景語皆情語”,讓我們走進祖國的語言文字,美美地讀讀它們,讓古今之美在心中扎根。
四、課堂,因開放多維的教學而美麗
老師打開一個窗口,就能給孩子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一篇教材,如果能帶動一定相似的文本,形成一個“主題”的教學,就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更深的烙印。例如,竇桂梅老師在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一詩的教學中就進行了這樣的設計:她由《村居》聯(lián)系到了辛棄疾的其他詩詞,把兩首詩放在一起,通過感知、交流、探討,師生一起感受了解,認識詩人、評價詩人,分析造成其詩詞變化的原因,從而認識了詩人所生活的社會現(xiàn)實,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為語文課堂教學實現(xiàn)審美功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開拓了一個新境界。
總結(jié):新課程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探索舞臺,“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睂τ趯W生是如此,對于我們教師更是如此。讓我們做一個熊熊燃燒的火把吧,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必將讓課堂收獲更多的美麗,讓學生收獲更多的精彩,也必將讓我們自己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呂在遠.利用“閱讀期待” 提高閱讀質(zhì)量[J].教學月刊,2007,(4):25—28
[2]謝國亙.努力開創(chuàng)生動高效的語文教學新局面[J].教學月刊,2007,(1):56—57
[3]賈修軍.把課堂還給學生[J].小學語文教師,2007,(3)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