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衣西布衛(wèi)·庫爾班+古力加汗·艾爾肯+馬英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婦科于2009年4月~2010年3月收治的150例早期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將患者隨機分為五組,分別接受單純手術治療、單純放療治療、術前全量放療治療、術后放療治療、術后腔內(nèi)后裝治療,列為手術組、放療組、術前全量放療組、術后放療組、術后腔內(nèi)后裝組,每組含30例。觀察這五組患者在治療后的生存率、放療并發(fā)癥、癌變遠處轉移率、局部復發(fā)率的不同,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手術組與放療組與另外三組的在局部復發(fā)率之間的比較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腔內(nèi)后裝組與放療組在五年生存率上的比較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腔內(nèi)后裝組與術前全量放療組與術后放療組在放療并發(fā)癥上的比較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五組的癌變遠處轉移率之間的比較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針對早期子宮內(nèi)膜癌,綜合治療的效果最佳,主要采取手術療法,輔以放療,可以有效降低局部復發(fā)率,對于遠處癌變轉移無明顯影響,同時術前進行腔內(nèi)后裝治療的預后效果高于全量放療。
關鍵詞:早期子宮內(nèi)膜癌;放療;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3-0088-02
為研究早期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接受臨床治療的效果,分析不同療法的差異,本文選取150例病患,設為五組,進行對比試驗。將所有患者分為手術組、放療組、術前全量放療組、術后放療組、術后腔內(nèi)后裝組。不同組別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療手段,在療后觀察患者在治療后的生存率、放療并發(fā)癥、癌變遠處轉移率、局部復發(fā)率的不同,進行比較分析?,F(xiàn)將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并作出針對性報道,目的在于為臨床相關的工作提供參考,并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收治150例早期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依據(jù)診刮病理學檢驗/手術確診,同時入選的患者均為年齡超過18周歲的成年人,患者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為46.3歲;123例處于Ⅰ-Ⅱ期。病理類型分型中,腺棘癌與G1、G2腺癌屬于普通型,高危型包括漿液性乳頭型腺癌、鱗癌、未分化癌、腺鱗癌、透明細胞癌、G3腺癌[1]。將所有患者隨機等分為五個不同組別,采取不同的治療手段--單純手術治療、單純放療治療、術前全量放療治療、術后放療治療、術后腔內(nèi)后裝治療,列為手術組、放療組、術前全量放療組、術后放療組、術后腔內(nèi)后裝組,每組含30例。進行本次研究前,我們均對患者進行研究概況的說明,所有入選的患者均為知曉本次研究概況,且同意參加本次研究的患者。針對五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五組患者在年齡、分期、臨床癥狀等方面的資料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
1.2方法
手術組30例患者接受單純手術治療,手術前,均對于患者進行本次手術治療概況的說明,同時為患者進行心理輔導,指導患者如何進行配合手術;手術前均需要對患者進行,合適體位的指導,同時鋪巾消毒,并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麻醉工作,麻醉完成患者的睫毛反應消失后即可手術;術式分為盆腔淋巴結清掃+雙側附件切除+廣泛全子宮切除術,雙側附件切除+全子宮切除;放療組30例患者接受單純根治性放療,進行全盆外與腔內(nèi)后裝放療,前者的照射野的上下界分別為L5上緣與閉孔下緣,雙側界限在患者真骨盆外側1.5 cm處[2];術前全量放療組30例患者接受與放療組同樣的治療,另外在放療后的28~50 d接受盆腔淋巴結清掃+雙側附件切除+廣泛全子宮切除術;術后放療治療組的30例患者在術后接受放療;術后腔內(nèi)后裝治療組的30例患者在術前接受放療,在放療后的14~21 d接受盆腔淋巴結清掃+雙側附件切除+廣泛全子宮切除術或者雙側附件切除+全子宮切除。在療后觀察患者在治療后的生存率、放療并發(fā)癥、癌變遠處轉移率、局部復發(fā)率的不同,進行比較分析[3]。
1.3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軟件,在護理工作結束后統(tǒng)計患者滿意度與康復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比較差異P<0.05時,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手術組與放療組與另外三組的在局部復發(fā)率之間的比較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前腔內(nèi)后裝組與放療組在五年生存率上的比較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前腔內(nèi)后裝組與術前全量放療組與術后放療組在放療并發(fā)癥上的比較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五組的癌變遠處轉移率之間的比較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婦科臨床中,子宮內(nèi)膜癌屬于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在女性生殖器癌變中占有較大比例。一旦發(fā)生病變的情況,對于患者的健康將會產(chǎn)生較大程度的影響,同時多數(shù)患者的病情發(fā)生較為復雜,此時就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分析,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介入治療,以期幫助患者得到較好的恢復。
近些年來,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數(shù)目逐年增多,發(fā)病率出現(xiàn)上升的傾向,嚴重威脅著女性群體的生命健康[4]。目前對于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的治療方法較多,包括不同類型的手術等,在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中,占據(jù)最大比例的是早期患者。在癌變早期,治療人員一般依據(jù)患者的病情進展,靈活選取治療方法。為研究早期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接受臨床治療的效果,本文選取150例病患,進行對比試驗,隨機分為五個小組,分別采取單純手術治療、單純放療治療、術前全量放療治療、術后放療治療、術后腔內(nèi)后裝治療這幾種手段,觀察臨床效果,得出研究結論:針對早期子宮內(nèi)膜癌,綜合治療的效果最佳,主要采取手術療法,輔以放療,可以有效降低局部復發(fā)率,對于遠處癌變轉移無明顯影響,同時術前進行腔內(nèi)后裝治療的預后效果高于全量放療。
綜上所述,我們針對早期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針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分析,同時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以期幫助患者獲得較好的之療效效果,從而促進患者及時恢復,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王晨笛,徐華,王海英,等.腹腔鏡手術治療早期子宮內(nèi)膜癌的臨床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07):113-117.
[2]彭澎,黃惠芳,沈鏗,等.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早期子宮內(nèi)膜癌的臨床對比分析[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09(09):104-109.
[3]Nout RA,Putter H,Jürgenliemk-Schulz IM,et al.Quality of life after pelvic radiotherapy or vaginal brachytherapy for endometrial cancer:first results of the randomized PORTEC-2trial[J].J Clin Oncol,2009,27(21):354-361
[4]Johnson N,Cornes P.Survival and recurrent disease after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early endometrial cancer: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JOG,2007,114:1313-1320.
編輯/王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