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觀念是教師行為的先導。我國教育改革要卓有成效,就必然要求教師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清晰認識教育觀念的內(nèi)涵與譜系,準確把握教育觀念對教育因子的影響,從而自覺促進自身教育觀念的更新,并充分發(fā)揮其引領作用。
關鍵詞:教育觀念 內(nèi)涵 譜系 引領作用
我國現(xiàn)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區(qū)。教育觀念是教師行為的先導,要“革面”必須先“洗心”。教育觀念是教育領域一個有待理解的難題。教育觀念的理解、更新,是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先導性和根本性課題。我國教育改革要卓有成效,就必然要求教師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清晰認識教育觀念的內(nèi)涵與譜系,準確把握教育觀念對教育因子的影響,從而自覺促進自身教育觀念的更新,并充分發(fā)揮其引領作用。
一、教育觀念的內(nèi)涵界說
任何一個課題的研究都存在一個研究原點與起點的問題。對教育觀念進行清晰、準確的內(nèi)涵界定,是所有教育觀念問題研究的原點與起點。
當我們談論教育觀念時,一般不是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出發(fā),而多是從哲學意義上出發(fā)的。雖然人們對教育觀念的內(nèi)涵界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其共識是:教育觀念屬于觀念意識或認識范疇,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但是,在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中,人們對“教育觀念”一詞的使用更是令人眼花繚亂,常常將它與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理念等概念混為一談。
教育觀念與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及教育理念等概念都同屬社會意識范疇,都是人們在一定的社會和時代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對教育問題的認識,既有密切聯(lián)系,又存在一定差別。有人依據(jù)其表現(xiàn)形式不同,將教育觀念分為教育指導思想、教育理論與個體教育觀念。
所謂教育指導思想,是從宏觀上對教育實踐具有方向性、指導性、政策性的教育思想,反映的是一個社會和國家興辦教育的根本性質(zhì)、方向、目的與任務。例如,在我國,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黨的教育方針”、教育要堅持“三個面向”。它們既是教育理論的研究和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又是人們樹立、更新教育觀念以及教育行為的指導方針。
所謂教育理論,是在教育實踐基礎上總結概括出來的理性認識,是一種較為系統(tǒng)的、以理論體系而呈現(xiàn)出來的教育思想。例如,鄧小平的教育理論、終身教育理論。它們對于形成和制訂教育指導思想,對于構建與更新教育觀念,都可以提供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理論依據(jù)。
所謂教育觀念,是教育者和其他人對教育的根本看法和認識,其表現(xiàn)形式就是各種個體的、具體的教育觀點。例如,我們一般所講的“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此類教育觀念正確與否,既直接影響教育指導思想的貫徹落實,又影響教育理論的研究與發(fā)展。
在西方,人們對“理念”的理解與使用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某一位哲學家都可以從不同的維度和層面上來使用和解讀“理念”這一概念,但先哲們對“理念”已給出了一些基本界說,即“理念”為一個哲學名詞,是指人們的觀念或思想,是理性領域中的一個概念,指向事物的涵義和本質(zhì)。
時代發(fā)展到今天,人們對“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并未能形成共識。人們一般認為,“理念”與“觀念”一詞相關聯(lián),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觀念即為“理念”。至于“教育理念”,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教育觀念與教育理念的問題上,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教育理念是一種高級的、深刻化了的教育觀念,包含于“教育觀念”這一概念之中。另一種觀點認為,教育理念是一個能反映教育思維活動共性的上位概念,包含教育觀念。我們認為,廣義的教育觀念就是不同的社會主體對教育現(xiàn)象和問題所形成的認識和看法。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都可以包含于“教育觀念”這一概念之中。
二、教育觀念的類型譜系
教育觀念是對教育現(xiàn)象和問題的基本認識和反映,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概念體系或概念群。如果企圖通過構建起一種科學、公認的教育觀念體系或概念群,將教育現(xiàn)象和問題的方方面面都包攬無遺地囊括其中,就一般人所具有的思辨張力來說是困難的。對于教育觀念,我們完全可以也應該依據(jù)不同的標準對其進行不同的分類,并深入而具體地分析每一類型譜系的教育觀念的層次結構,清晰把握其內(nèi)在的特殊規(guī)定性。我們認為:
從性質(zhì)來看,教育觀念可分為科學教育觀念與非科學教育觀念。前者是對教育問題的正確認識,對教育和教師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后者是對教育問題的歪曲反映,對教育和教師的發(fā)展會產(chǎn)生阻礙作用。毫無疑問,我們強調(diào)教師要更新的教育觀念,是屬于科學教育觀念,因為“新”并不是以時間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為依據(jù)的,而是以是否符合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fā)展前途為標準的。
從主體來看,教育觀念可分為個體教育觀念與群體(或社會)教育觀念。個體教育觀念反映的是某一個體(如教師個體)對教育現(xiàn)象和問題的認識,它往往是一種經(jīng)驗總結性的、自發(fā)的精神狀態(tài)。在同一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下,個體教育觀念往往會呈現(xiàn)出多樣性和差異性。群體(或社會)教育觀念反映的是某一社會總體對教育現(xiàn)象和問題的一般或共性的認識。任何社會都會有占主體地位的教育觀念。個體教育觀念與群體教育觀念既相區(qū)別,又有著密切聯(lián)系。外在的群體教育觀念只有內(nèi)化為個體教育觀念,才能真正發(fā)揮其作用。個體教育觀念不可能離開群體教育觀念而存在,既依附于又會折射出群體教育觀念,甚至會影響到群體教育觀念。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個體教育觀念的轉變與創(chuàng)新。個體教育觀念的轉變與創(chuàng)新,對我們每一位教師而言,其意義更為直接和重要。
從范圍來看,教育觀念可分為廣義教育觀念和狹義教育觀念。前者是指人們對所有教育現(xiàn)象和問題的認識,涉及到教育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后者是指人們對教育的一些基本或核心問題的認識而產(chǎn)生的教育觀念。廣義教育觀念雖然比較全面系統(tǒng),但它不如狹義教育觀念具體深刻。因此,在教育觀念體系中,狹義教育觀念處于核心地位。我們深刻理解狹義教育觀念,首要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清晰認識教育的基本或核心問題。教育的基本或核心問題主要包括:關于教育目的的問題,從而形成教育目的觀;關于教育本質(zhì)的問題,從而形成教育本質(zhì)觀;關于教育作用或功能的問題,從而形成教育價值觀;關于教育作用實現(xiàn)的問題,從而形成教育實踐觀;關于教育作用結果的問題,從而形成教育質(zhì)量觀。
從層次來看,教育觀念可分為宏觀教育觀念和微觀教育觀念。前者是指人們對宏觀教育現(xiàn)象和問題的理性認識,關涉教育的全局性問題;后者是指對教育領域的某一方面或環(huán)節(jié)的具體問題的認識,關涉教育的局部性問題。全局與局部是相對而言的,因此,宏觀教育觀念與微觀教育觀念的分類只是相對的,并且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在教育實踐中,宏觀教育觀念主要有教育產(chǎn)業(yè)觀、教育結構觀、教育體制觀、教育機制觀等;微觀教育觀念主要有德育觀、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人才觀、評價觀等。
從時態(tài)來看,教育觀念可分為傳統(tǒng)教育觀念和現(xiàn)代教育觀念。前者是指過去在一定歷史階段形成并流傳、具有一定影響作用的教育觀念;后者是指適應現(xiàn)代社會和時代發(fā)展需要而形成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的轉變與創(chuàng)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要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教育觀念到現(xiàn)代教育觀念的轉向。當然,對傳統(tǒng)教育觀念,我們決不能全盤否定。傳統(tǒng)教育觀念既蘊含有陳舊落后的糟粕,也有其思想精髓。我們要運用辯證的觀點對其進行分析、鑒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之成為現(xiàn)代教育觀念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教師教育觀念的影響與引領作用
作為一種認識范疇,教育觀念對教師的教育活動既具有重大影響和制約作用,又通過教師的教育行為這一中介影響和作用于學生。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既要引導教師根據(jù)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主動、適時更新教育觀念,更要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充分發(fā)揮教師教育觀念的引領作用。
1.關于教師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的關系
教師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之間所以會存在顯著相關和一致性,兩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前者是后者的內(nèi)在依據(jù),后者是前者的外部表現(xiàn)。對于教師而言,教育觀念只有內(nèi)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才可能作用于教育實踐,才可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教育行為只有以一定的教育理論為基礎,才不至于成為盲目的教育實踐。當然,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常常會不一致。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并不乏見這樣的現(xiàn)象:從教師個體而言,有的人教育觀念可謂十分新潮,但教育行為卻陳舊落后,出現(xiàn)了言行不一、知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從不同教師的比較來看,即便教育觀念相同的教師,其教育行為并不一定相同,甚至存在很大的差異。還有,社會教育觀念與個體教育觀念也會出現(xiàn)不一致的情況,“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xiàn)象時有所見。有關研究表明,影響教師教育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師的觀念、直覺等主觀因素,又有學生特征和教育情境等客觀因素。教師在決定其教育行為時,是受多種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影響的。
2.教師教育觀念對自身行為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類意識不僅具有能動的認識作用,而且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科學的意識具有能動的指導和引領作用。教師的教育觀念反作用于教育實踐,對教師的教育行為具有影響作用,科學或正確的教育觀念對教師的教育實踐具有引領作用。其具體表現(xiàn)是:
——科學教育觀念可以引領教師端正教育態(tài)度。這是因為科學教育觀念可以與教育工作者的需要、動機、情感、行為意向等融合在一起,可以內(nèi)化為教師的精神因素,形成教育的正能量,促進教師形成科學的教育信念。
——科學教育觀念可以引領教師的教育意圖。從根本上說,教育觀念是對教育現(xiàn)象和問題的理性認識,既要實現(xiàn)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更要從理性認識回到教育實踐,實現(xiàn)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在這“兩次飛躍”的過程中,都離不開教師的教育意識或教育意圖。當具有一般性、間接性、抽象性的教育觀念作用于特定的教育實踐活動時,必然是教師在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對教育活動進行構想與設計,形成具體的教育意圖與教育方案。這一轉化過程,就是抽象性、描述性教育觀念向具體性、意向性教育意圖的轉化。
——科學教育觀念引領教師的教育方式。教師的教育觀念影響他們的知覺、判斷,而這些又影響到教師的教育行為方式。如果一個教師認為“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育不是萬能的,教師不可能將每一個學生都教成好學生”,那么,這位教師很可能就會放棄對后進學生的幫助與教育。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師界定行為、組織知識和信息的過程中,教育觀念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科學教育觀念引領教師的教育效果。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效果之間是密切相關的。例如,反映教育效果的教學效能感包括一般教學效能感和個人教學效能感。教師教學效能感的發(fā)展趨勢是:隨著教師年齡的增長,教師的一般效能會隨之下降,而個人教學效能感則呈上升趨勢。然而,無論兩者怎樣變化,教師的科學教育觀念對教育效果的影響都是直接相關的。
3.教師教育觀念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與引領
教師教育觀念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是通過教師的教育行為來實現(xiàn)的,而且這種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間接過程?!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是這一過程的形象描述。例如,一位教師構建起了民主平等的教育觀念,就會時時處處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習者為中心,采用民主教育方式,促進學生自主、自由、全面、充分發(fā)展。當然,這只是一種假定其他影響因素不發(fā)生作用的理想模式。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既不能否定教師教育觀念的影響作用,又不能夸大其影響作用,否則,就會陷入形而上學的泥坑。我們所應當重視的是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fā)揮教師對學生發(fā)展的引領作用。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教師教育觀念必須更新。只有更新教育觀念,教育才有活力;只有更新教育觀念,教育才有意義。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不能坐而論道、紙上談兵,而必須是務實肯干,而且是一種艱苦的陣痛。努力吧!你一定會獲得一個全新的大腦,也一定會獲得充實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辛濤,申繼亮.論教師的教育觀念[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
[2] 鄔志輝.教師教育理念的現(xiàn)代化及其轉化中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
[作者:馬簫(1984-),女,陜西咸陽人,重慶商務職業(yè)學院教務處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孫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