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紹謙
【摘要】在高中有機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分階段、循序漸進地設計實驗探究的知識體系,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有機化學 新課程 實驗探究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161-02
一、基本思想
主要是從高中有機化學教材的內在聯(lián)系和學生認知能力的實際出發(fā),由教師精心設計好探索方案,引導學生通過做實驗或觀察實驗等途徑發(fā)現問題、探討新知、總結規(guī)律,在研究性氣氛中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這也是新課改的精神在高考中的具體表現,為高中的化學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實施步驟
1.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提出的問題一要有針對性,二要有啟發(fā)性。教師在引入新課時不失時機地提出一些啟發(fā)性問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學習內驅力的作用。對引入新課的提問要求是:語言精煉,不知不覺,引人入勝。
2.實驗引路,探討新知
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之下,學生按照制定的程序(教師將設計的實驗方案印發(fā)給學生并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做實驗或觀察實驗等,使其多種感官協(xié)調運行。如他們耳聞教師啟導、手做實驗或習題、目睹實驗現象或實物或圖表、口議概念或原理與現象的因果關系,使他們的思維處于一種由強刺激引起的最佳狀態(tài),從而在實驗探究中獲取真知。
實驗過程中教師適時提出一系列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定向思考,使實踐上升為理論。關于探究性問題的解決,有的可用實驗手段、有的可用學生己有的知識進行邏輯推理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當然,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抓住重點,要有梯度,具有可探究性。
3.歸納小結,整理新知
教師在學生初步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新知識歸納小結、整理分類,能加大學生貯存信息的容納量。小結的方法很多,如概括歸納、畫龍點睛、回答討論、再現主題等有利于學生掌握課堂教學中心內容,從而形成知識結構上的網絡體系。
4.簡單應用,鞏固新知
遺忘的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反饋信息的需要,我們選擇一些與新知有關的思考題、習題等,讓學生運用剛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他們“趁鐵熱打”,不僅新知在思想中印象更深,而且也可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
三、教學實例——《乙醛 醛類》(區(qū)公開課)
1.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設問:根據乙醛的分子結構特點,其醛基的還原性較強,可被哪些氧化劑氧化?
2.實驗引路,探討新知
學生回答后教師順勢提出如下三個實驗探究,遵從由簡單到復雜,思維難度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
①做好探究實驗,有效形成基本知識。
探究1:實驗室如何配制銀氨溶液和新制Cu(OH)2懸濁液?
限用藥品為:10%NaOH溶液、2%硫酸銅溶液、2%氨水、2%硝酸銀溶液。
配制銀氨溶液操作: ,配制Cu(OH)2懸濁液操作:
探究2:甲、乙兩瓶無色溶液,分別是乙醇或乙醛,如何用三種不同試劑一劑鑒別之?
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小組成員相互合作,進行實驗探究,記錄實驗現象,解釋實驗現象,得出相關實驗結論并填寫實驗學案,最后教師點評。
② 提出探究問題,激發(fā)學生思維。
探究3:乙醛與Br2水反應的反應類型的探究:
向溴水中加入足量的乙醛溶液,可以觀察到溴水褪色。對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有如下三種猜想:①溴水與乙醛發(fā)生了取代反應;②溴水與乙醛發(fā)生了加成反應;③溴水將乙醛氧化成乙酸。
(1)試寫出上述三種猜想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取代反應: ;②加成反應: ;③氧化反應: 。
為探究哪一種猜想正確,一研究性學習小組提出了如下兩種實驗方案:
方案一:檢驗褪色后溶液的酸堿性。
方案二:測定反應前溴水中Br2的物質的量和反應后Br-的物質的量。
(2)方案一是否可行?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若測得反應前溴水中Br2的物質的量為a mol,
①若測得反應后n(Br-)= mol,則說明溴水與乙醛發(fā)生了取代反應;
②若測得反應后n(Br-)= mol,則說明溴水與乙醛發(fā)生了加成反應;
③若測得反應后n(Br-)= mol,則說明溴水將乙醛氧化成了乙酸。
學生小組成員相互合作,進行以上思維探究,由小組代表進行演示及發(fā)言,得出相關結論并填寫實驗學案,最后教師點評。
3.歸納小結,整理新知
學生完成上敘探究后,教師順勢提出:
通過以上實驗探索和問題討論,你能認識有機物結構決定性質的思想嗎?
學生議論,教師補充、修正,歸納小結,整理新知:有機物官能團和性質的相互關系(略)
四、結語
在有機化學教學中應用實驗探究法使教師變教為導,成為學生進行知識再發(fā)現的啟迪人;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會學”,成為知識的探索者、發(fā)現者,以致其對學習化學的興趣倍增,能進行有機化學知識上的縱向思考和橫向比較,其動手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