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匯區(qū)教體局教研室 河南周口 466001)
?
基于初中層面的弦張定點成直角的問題探究
●李世臣
(川匯區(qū)教體局教研室 河南周口 466001)
在動態(tài)數(shù)學軟件GeoGebra環(huán)境下,文章以一道中考數(shù)學壓軸題為起點,基于初中層面的拋物線、雙曲線、平行直線、相交直線上的2個動點對某定點張直角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一組有價值的結論,深化了對問題的認識.
GeoGebra;包絡曲線;二次函數(shù);反比例函數(shù);軌跡
2014年湖北省武漢中考數(shù)學第26題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壓軸題,其根植于初中核心知識和基本技能,指向于高中優(yōu)生選拔和素養(yǎng)要求,是一道設計巧妙、簡潔明了、內(nèi)涵豐富的好題.文獻[1]對曲線上的定點張直角弦問題進行了研究,若定點不在曲線上會有什么幾何特征呢?筆者利用動態(tài)數(shù)學軟件(GeoGebra)就基于初中層面的定點張拋物線上兩點成直角問題、張雙曲線上兩點成直角問題、與兩條平行線上的點張直角問題、與兩條相交直線上的點張直角問題進行了拓展研究,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
1)直線AB總經(jīng)過一個定點C,請直接寫出點C的坐標;
3)若在拋物線上存在定點D使∠ADB=90°,求點D到直線AB的最大距離.
圖1 圖2
問題3)說明拋物線上定點對拋物線上的弦張直角,則弦所在直線過定點.那么,這個問題能否推廣到一般情況呢?
探究1平面內(nèi)的定點張拋物線上兩點成直角問題[2].
如圖2,已知定點P(u,v),二次函數(shù)y=ax2+bx+c(其中a≠0)的圖像與直線y=kx+d交于點A(x1,y1),B(x2,y2),∠APB=90°,PH⊥AB于點H(m,n).聯(lián)立方程組
消去y,得ax2+(b-k)x+c-d=0,
則
過點H作對稱軸的平行線,交拋物線于點G,設G(m,h),由點H在直線AB上,得
n=km+d.
由點G在拋物線上,得
h=am2+bm+c,
從而h-n=am2+(b-k)m+c-d=
a[m2-(x1+x2)m+x1x2]=
a(m-x1)(m-x2).
分別過點A,P,B,H作與坐標軸平行或垂直的直線,得垂足D,F,E,則
FH=v-n,EH=m-x2,DH=x1-m,
因為PH⊥AB,所以
△ADH∽△PFH∽△BEH.
又AP⊥PB,得
PH2=AH·HB,
即
FH2=EH·HD,
整理得
圖3 圖4
圖5 圖6
3)當時T<0,即點P與焦點S分布在拋物線準線的異側,點P對拋物線的弦張直角不存在.
探究2平面內(nèi)定點張雙曲線上兩點成直角問題[3].
圖7
如圖7,已知定點P(u,v),反比例函數(shù)xy=k(其中k≠0)的圖像與直線y=ax+b交于點A(x1,y1),B(x2,y2),∠APB=90°,PH⊥AB于點H(m,n).聯(lián)立方程組
消去y,得
ax2+bx-k=0,
則
由點H在直線AB上,得
n=am+b,
又由PH⊥AB,得
分別過點A,P,B,H作與坐標軸平行或垂直的直線,得垂足D,F,E,則
FH=v-n,EH=m-x2,DH=x1-m.
因為PH⊥AB,所以
△ADH∽△PFH∽△BEH,
又AP⊥PB,得
PH2=AH·HB,
即
FH2=EH·HD,
從而
(v-n)2= (m-x2)(x1-m)=
整理得
vm+un-uv-k=0.
圖8 圖9
探究3已知平面內(nèi)定點與兩條平行線上的點張直角問題.
已知m∥n,設直線m,n的間距為t,定點P到直線m,n的最近距離為s.點A,B分別在直線m,n上,∠APB為直角,PH⊥AB于點H.過點P作平行線m,n的垂線,得垂足為E,F,聯(lián)結EH,FH,延長PH到點C,使HC=PH.取EF的中點M,點P關于點M的對稱點為Q,作直線CQ交直線AB于點D.
1)當點P在直線m,n的異側時,如圖10,因為PE⊥AE,PH⊥AH,所以點A,E,P,H共圓,∠EHP=∠EAP.同理可得∠PHF=∠PBF,從而
∠EHF=∠EAP+∠PBF=∠APB=90°,
即點H在以EF為直徑的圓上.
由中垂線和中位線的性質知,
DP+DQ=DC+DQ=QC=2MH=t(定值),
從而點D的軌跡是以P,Q為焦點、以EF為長軸的橢圓,是直線AB的包絡曲線.
由于點P在點H軌跡圓的內(nèi)部,于是
s 2)若點P在直線m(n)上,則點B(A)與點F(E)重合,∠EHF=90°,點H的軌跡是以EF為直徑的圓(除點E,F).顯然,0 圖10 圖11 3)當點P在直線m,n的同側時,如圖11,因為PE⊥AE,PH⊥AH,所以點A,P,E,H共圓,∠EHB=∠EPA.同理可得∠BHF=∠BPF,從而 ∠EHF=∠EPA+∠FPB=∠APB=90°, 即點H的軌跡是以EF為直徑的圓. 由中垂線和中位線的性質知, |DQ-DP|=|DQ-DC|=QC=2MH=t(定值), 從而點D的軌跡是以P,Q為焦點、以EF為實軸的雙曲線,是直線AB的包絡曲線. 由于點P在點H軌跡圓的外部,因此 s 探究4已知平面內(nèi)定點與兩條相交直線上的點張直角問題. 1)定點在兩條垂直直線的直角區(qū)域. 如圖12,∠UOV=90°,PE⊥OU于點E,PF⊥OV于點F,PE=m,PF=n.點A,B分別在直線OU,OV上,∠APB=90°,PH⊥AB于點H,則點H在直線EF上,直線AB的包絡曲線是拋物線,且 事實上,因為PE⊥OU,PH⊥AB,所以點A,E,H,P共圓,∠AHE=∠APE.同理可得∠BHF=∠BPF.又因為∠APB=90°,∠EPF=90°,所以∠APE=∠BPF,從而∠AHE=∠BHF,即點H在直線EF上. 圖12 圖13 2)定點在兩條直線形成的銳角區(qū)域. 事實上,延長EP交直線OV于點J,延長FP交直線OU于點K,因為PE⊥OU,PF⊥OV,所以點E,F,J,K共圓,JK為該圓的直徑,取圓心為M.聯(lián)結EH,FH,因為PH⊥AB,所以點A,E,P,H共圓,∠EHP=∠EAP,同理可得∠PHF=∠PBF,從而 ∠EHF= ∠EAP+∠FBP=∠APB-∠AOB= 90°-θ=∠EKP, 即點H在定圓⊙M上. 延長PH到點C,使HC=PH,延長PM到Q,使MQ=PM.直線CQ,AB交于點D,聯(lián)結PD,由中垂線和中位線的性質知PD=CD,CQ=2MH,從而 DP+DQ=DC+DQ=QC=2MH, 于是點D的軌跡是以P,Q為焦點、長軸長為JK的橢圓,是直線AB的包絡曲線. 因為PM=MQ,KM=MJ,得四邊形PJQK為平行四邊形,所以JQ=PK,JQ∥FK,則JQ⊥OV.又因為∠KPE=∠JPF=∠EOF=θ,所以 PQ2= (PF-JQ)2+FJ2= 從而JK=2a,PQ=2c.由于點P在點H軌跡圓的內(nèi)部,于是a-c≤PH≤a+c. 3)定點在兩條直線形成的鈍角區(qū)域. 如圖14,∠UOV=θ(其中90°<θ<180°),PE⊥OU于點E,PF⊥OV于點F,PE=m,PF=n.點A,B分別在直線OU,OV上,∠APB=90°,PH⊥AB于點H,則點H在定圓上,直線AB的包絡曲線是雙曲線,且c-a≤PH≤c+a(其中a,c設置同上). 圖14 事實上,延長PE交直線OV于點J,延長PF交直線OU于點K,因為PE⊥OU,PF⊥OV,則點E,F,J,K共圓,JK為該圓的直徑,取圓心為M.聯(lián)結EH,FH,因為PE⊥OU,PH⊥AB,所以點A,E,P,H共圓,∠PEH=∠PAH,同理可得∠PFH=∠PBH.在凹四邊形PEHF中, ∠EHF= ∠PEH+∠PFH+∠EPF= ∠PAH+∠PBH+90°-∠EJF= 180°-∠EJF, 即點H在定圓⊙M上. 延長PH到點C,使HC=PH,延長PM到Q,使MQ=PM.直線CQ,AB交于點D,聯(lián)結PD,由中垂線和中位線的性質知PD=CD,CQ=2MH,從而DP+DQ=DC+DQ=QC=2MH, 于是點D的軌跡是以P,Q為焦點、實軸長等于JK的橢圓,是直線AB的包絡曲線. 易得四邊形PJQK是平行四邊形,于是JQ=PK,JQ∥FK,JQ⊥OV.因為∠KPE=∠JPF=∠EOF=180°-θ,所以 JK2=KF2+FJ2= PQ2= (PF+JQ)2+FJ2= 于是JK=2a,PQ=2c.由于點P在點H軌跡圓的外部,從而c-a≤PH≤c+a. 波利亞有過一個比喻:“好問題如同某種蘑菇,它們大都成堆地生長.找到一個以后,你應當在周圍找一找,很可能在附近就有好幾個.”這個比喻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數(shù)學問題之間存在著緊密聯(lián)系.本文從一道中考壓軸題出發(fā),借助數(shù)學技術,在問題解決之后,通過類比、遷移發(fā)現(xiàn)證明了定點張常規(guī)曲(直)線上的點成直角的幾何特征,深刻揭示了其內(nèi)在規(guī)律,如同找到了更多的蘑菇,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1] 李世臣.一道中考數(shù)學壓軸題的探究與推廣[J].數(shù)學教學,2016(1):25-29. [2] 李世臣,陸楷章.圓錐曲線對定點張直角弦問題再研究[J].數(shù)學通報,2016(3):60-64. [3] 朱寒杰.由一道雙曲線試題引起的探究與思考[J].中學教研(數(shù)學),2013(12):14-16. 一方面,高三學生已學過了高中數(shù)學的所有知識和基本技能,解題經(jīng)驗也比高一、高二的學生要豐富,對于問題的分析與思考能夠更深入;另一方面,在課堂時間的安排上,高三階段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問題的探索、解決、比較、綜合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中,而不必擔心教學進度的問題.因此,可以利用這兩方面的優(yōu)勢來設計我們的課堂教學,以實現(xiàn)繼續(xù)發(fā)展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筆者在第一輪復習中以小專題的形式上了一節(jié)“立體幾何軌跡問題”,下面以這節(jié)課的幾個片斷為例談幾點認識,以求教于同仁. 3.1 通過師生互答,引導學生審題 圖1 片斷1PPT放映題目,師生共同分析題意. 例1如圖1,斜線段AB與平面α所成的角為60°,B為斜足,平面α內(nèi)的動點P滿足∠PAB=30°,則點P的軌跡是 ( ) A.直線 B.拋物線 C.橢圓 D.雙曲線的一支 (2015年浙江省數(shù)學高考理科試題第7題) 師:已知條件有哪些?這些條件中哪些是變量,哪些是常量?需要我們做些什么? 生1:條件“AB與平面α所成的角為60°”是常量,P是動點,是變量,它要滿足∠PAB=30°,我們的任務是求點P的軌跡. 生2:條件中還有“點P在平面α內(nèi)”“∠PAB=30°”也是常量. 師:嗯,分析得不錯.這是一個以立體幾何為載體求軌跡的問題,根據(jù)條件你們能想象它們在空間的情形嗎?能否用身邊的物件來擺一個符合題意的示意模型? (教師讓一個學生在講臺上展示,他用兩支筆和一本書擺了個模型.) 師:非常好,剛才我們也說到這是動點P的軌跡問題,那么哪些條件是限制動點P的呢? 生3:點P需滿足既在平面α內(nèi)又要使∠PAB=30°. 師:你能想象點P是怎么運動的嗎? (生3沉默.) 生4(同時用兩支筆示意了轉動情形):如果只考慮∠PAB=30°,那么點P在以AB為軸、PA為母線的圓錐面上.另外,點P又要平面α內(nèi),因此點P應該在圓錐與平面的公共線上. 師:你們看呢? 生3:對啊,這樣就變成一個圓錐面與一個平面的交線了. 3.2 鼓勵交流討論,展現(xiàn)學生風采 片斷2畫圖法描述7種情形. 教師在讓學生回憶“一個平面截圓錐得到什么曲線”時,生5在黑板上畫出了圖2~4: 圖2 圖3 圖4 師:請解釋一下你畫的圖. 生5:我是畫出了圓錐的軸截面,就是這兩個三角形,這條直線表示從側面去看平面:當平面與一條母線平行時得到的是拋物線(圖2),當平面與圓錐的一側相交時得到橢圓(圖3),當平面與圓錐的兩側都相交時得到雙曲線(圖4). 師:大家能想象嗎?生5的這種畫圖法比畫立體幾何直觀圖要方便得多,他把立體幾何問題平面化了,并凸顯了關鍵元素. (此時,教師用Flash演示3D模式下的圓錐曲線,幫助空間想象能力較弱的學生想象). 師:剛才還有同學說到有可能得到圓與直線,哪位同學可以進行補充? 生6出乎意料地補充了圖5~8,然后指著對應的圖解釋到:當平面與圓錐底面平行時得到圓,當平面過圓錐頂點且不與底面相交時得到一個點,當平面過頂點且與底面相交時得到兩條相交直線,當平面經(jīng)過一條母線時得到一條直線. 圖5 圖6 圖7 圖8 聽完生6的發(fā)言,傳來一片贊嘆聲.此時有一個學生問到:你在解釋圖6時說平面與圓錐底面不相交,可看上去會相交啊. 生6(沉默了一會兒):因為我們這里說的圓錐并不是立體幾何中的圓錐體,應該是圓錐曲面,不研究它的底,也可認為沒有底.就像題目中要求的點P是在圓錐面上. 生7:既然沒底,那不是不能說與底相交或是不相交了? (生6想反駁但又想不出說什么.) 師:生6補充得非常完整,只是他用數(shù)學語言描述時出了點小問題,被細心的同學發(fā)現(xiàn)了,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討論一下,從什么角度可以更方便地描述這7種情況? 學生通過交流與討論,表達了自己的描述方法,這里列舉兩種認同度最高的描述方法: 方法1利用與圓錐的軸所成角的大小來描述. 如圖9,設圓錐母線與軸所成角的大小為θ,軸與平面所成的角為α.1)在平面不過圓錐頂點的情況下:①當0°<α<θ時,交線為雙曲線;②當α=θ時,交線為拋物線;③當θ<α<90°時,交線為橢圓;④當α=90°時,平面與圓錐曲面的交線為圓.2)在平面過圓錐頂點的情況下:①當0°≤α<θ時,交線為兩條直線;②當α=θ時,交線為一條直線;③當θ<α≤90°時,平面與圓錐曲面的交線為一個點. 圖9 圖10 方法2虛構底面,借助平面與底面的較小的二面角大小來描述. 如圖10,生6把自己的表達修改了一下,他認為可以虛構一個底面,用虛線表示,借助平面與底面的較小的二面角大小來描述上述7種情形. 3.3 反思解題過程,提高解題水平 片斷3教師引導學生解決例1,并嘗試設計新題. 師:哪位同學能用平面圖解釋一下例1? 生8(畫圖后回答):利用方法1.如圖11,母線與軸的夾角為30°,平面退化的直線與軸的夾角為60°,大于母線與軸的夾角,因此交線為橢圓. 圖11 師:完全正確.回憶一下自己的解題思路,你在思考過程中有沒有受阻?受阻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解決例1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通過分析,得到解決立體幾何軌跡問題的方法:先把滿足的條件分開考慮,想象滿足單個條件的軌跡,然后求這些軌跡的交線.由于該方法與軌跡方程中的交軌法類似,就稱為“交軌法”. 師:能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不同的題目,其答案為其他選項嗎? (有些學生改變AB與平面所成角的大小,有些學生改變∠PAB的大小,都實現(xiàn)了編題目標.) 3.4 分析對比解法,歸納猜想通法 片斷4通過兩道練習題,辨析提升. 練習1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P是側面BB1C1C內(nèi)一動點,若點P到直線BC與直線C1D1的距離相等,則動點P的軌跡所在的曲線是 ( ) A.直線 B.圓 C.雙曲線 D.拋物線 (2004年北京市數(shù)學高考理科試題第4題) 練習2已知平面ABCD⊥平面ADEF,AB⊥AD,CD⊥AD,且AB=1,AD=CD=2.四邊形ADEF是正方形,在正方形ADEF內(nèi)部有一點M,滿足MB,MC與平面ADEF所成的角相等,則點M的軌跡長度為 ( ) 教師先讓學生獨立解答5分鐘,再讓學生回答.接著,小組交流下面3個問題,讓各組代表說說解法并進行點評: 1)你覺得這兩道題能否用例1的解法解決?為什么? 2)這兩道題的解法有什么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3)通過這兩道題的解決,你獲得了什么經(jīng)驗? 課后思考:能否對這兩道練習題進行改編,設計出不同的題目,其答案為其他選項. (練習1和練習2的答案分別為D和C.這兩道題都是把條件轉化到同一平面中去解決:練習1轉化后可直接用拋物線定義輕松解決;練習2轉化后不容易找?guī)缀侮P系,因此可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用解析幾何的方法來解決.) 4.1 利用身邊事物,培養(yǎng)數(shù)學眼光 讓學生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看世界,是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標之一.在本課中,筆者讓學生用身邊的物件來示意例1中條件所要求的點、線、面位置關系,把筆、紙、桌面、書本等抽象成直線與平面就是對客觀事物的數(shù)學抽象,這在立體幾何教學中是非常容易實現(xiàn)的.例如學生所處的教室可抽象成長方體、棱柱等幾何體,教室內(nèi)還可抽象出很多點、線、面的位置關系,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能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則將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抽象素養(yǎng),并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看世界. 4.2 根據(jù)專題內(nèi)容,發(fā)展相應素養(yǎng) 每個專題會涉及各自的知識點、解題方法與思想方法,教師在備課中應根據(jù)各專題特點精選例題進行設計,以促進學生相應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本專題內(nèi)容在知識體系中處于立體幾何與解析幾何的交匯處,可以作為發(fā)展學生直觀想象的載體.由于在數(shù)學感知中,絕大多是視覺感知[2],因此對于立體幾何問題,要在頭腦里形成抽象的數(shù)學模型,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從具體模型入手. 筆者先讓學生用身邊的事物構造出符合條件的模型,然后讓學生用平面圖進行分析,這是立體幾何平面化思想的體現(xiàn),同時又讓學生經(jīng)歷了利用圖形描述、理解、探索、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直觀想象是發(fā)現(xiàn)和提出數(shù)學命題、理解數(shù)學命題、探索論證思路的重要輔助手段.在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若教師重視和加強學生在這方面的引導,則將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運用圖形和空間想象思考問題的習慣,有利于學生提升數(shù)形結合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借助圖形和空間進行分析、推理、論證的能力. 4.3 創(chuàng)造交流機會,發(fā)展數(shù)學表達 每個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水平的闡述,都會涉及思維與表達、交流與反思[1].學生要表達自己對某個問題的想法就需要對問題進行數(shù)學抽象、直觀想象、邏輯推理等處理,而在聽取他人的表達時又需要理解別人的表達并進行分析,這個過程可以較好地反映出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高三學生在數(shù)學表達上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實施起來更加容易.在學生相互合作、相互說服的過程中,氣氛會比面對教師要輕松得多,如此,學生可以更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展示他們亮點的同時暴露出他們在表達上的不足.此時,教師加以引導或修正,更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表達與理解能力,有利于發(fā)展他們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4.4 引導解題反思,提升思維品質 在高三階段,為了節(jié)省教學時間,提高學生的應試水平,教師常常會把一些有針對性的解法或是通法直接告訴學生,再讓學生加以練習運用.如此,學生只是去理解、記憶、應用教師歸納總結出的結論.根據(jù)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的6個層次“知道—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可知:“直接告訴答案”只是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前3個低階思維層次,浪費了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機會.因此,筆者嘗試用好這一機會,在每個例題后設置了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解題反思,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已獲知的解題方法,歸納猜想出適合立體幾何軌跡問題的一般性解題思路.長此以往,可以使學生的思維上升到“分析、綜合”甚至更高的“評價”層次,同時又能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發(fā)現(xiàn)的樂趣,從而更喜歡數(shù)學. 在高三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以小專題、微專題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與反思,并提供學生間合作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交流中逐步暴露自己在學習中的難點、疑點,然后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解決問題,如此,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識與基本技巧,體會其中蘊含的數(shù)學思想,久而久之,可使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尚志.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修訂背景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R].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網(wǎng),2016. [2] 吳增生.3B教育理念下的數(shù)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初探[J].數(shù)學教育學報,2011(1):17-22. 2017-03-16; 2017-04-18 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2016-JKGHB-1076) 李世臣(1964-),男,河南項城人,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數(shù)學教育. O123.1 :A :1003-6407(2017)07-34-052 問題分析
3 實施案例
4 幾點認識
5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