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平?李婷婷?劉曉明
〔摘要〕本研究是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心理學院2015社會情感學習項目的子課題,主要進行有關品格優(yōu)勢培養(yǎng)的研究。本文為項目合作者的教學實踐成果,主要闡述了一線教師參與實踐研究的過程、操作方法、實踐觀察結果及反思。文章的主體部分為教學隨筆,為致力于參與教育實踐研究的一線教師提供參考。通過實踐觀察,發(fā)現(xiàn)品格優(yōu)勢的訓練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找回自信。但若想使訓練效果更持久,還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心理養(yǎng)成環(huán)境。
〔關鍵詞〕優(yōu)勢潛能;自信;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18-0027-04
一、緣起
在多年的求學生涯和教學工作中,我發(fā)現(xiàn)由于現(xiàn)代教學往往以升學為目的,一些不滿足升學條件的學生往往直接放棄學業(yè),部分處于滿足升學條件邊緣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倍感壓力[1]。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信心在學習過程中一點點喪失。自信心一旦喪失,人的生活品質就會受到影響,嚴重時還會產(chǎn)生一系列心理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心理學上“20世紀的困惑”[2]。但是,丟失了的自信該如何找回呢?這樣的問題一直縈繞著我,并驅使我開始接觸積極心理學。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了解到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正準備開展的SEL項目。這些項目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因為它和現(xiàn)在的很多社會問題(如積極情緒、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學生自我效能感等)息息相關,在現(xiàn)代的學校教學中也有很廣闊的研究前景[3]。終于,我在2015年10月得到了一個共同研究的機會。那是一個有關學生品格優(yōu)勢培養(yǎng)的項目,我欣喜于這樣的相遇,讓我能夠在教學中做些什么來幫助學生們獲得更好的未來。
二、我們的現(xiàn)實狀況
之所以說幫助學生們獲得更好的未來,是因為我們的學生是一批特殊的學生——80%以上是由于普及高中而入學的。中考滿分800,學生入學平均成績300分左右。除了成績不理想,還普遍存在課堂紀律差(如玩手機、睡覺、說話、走動等)、遲到、早退、曠課等現(xiàn)象,嚴重的還會有頂撞老師、在宿舍喝酒、抽煙、攜帶違禁物品(催淚彈)、打群架等情況[2]。
但除此之外,學生的才藝非同一般:他們自己創(chuàng)辦書法社、跆拳道社、街舞協(xié)會、吉他社等,還有直接在校園做買賣的……頭腦靈活到你無法將他們與“學困生”幾個字聯(lián)系到一起。他們樂于跟人溝通,但對于學校或班級的集體活動缺乏熱情,一身才藝卻不敢、不想展示,認為自己在集體場合無法勝任,自我效能感很低。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群很難取得成功,生命的幸福感也不高[3]。
三、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
我們的學校位于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這里是廣為人知的革命老區(qū),這里的傳統(tǒng)民俗非常完善,無論城鄉(xiāng),孩子從小接受書法教育的不在少數(shù),一些家族技藝更不在話下,所以孩子們幾乎從小就多才多藝[4]。
但目前對學校評價的標準以升學率為主[5],所以,學校的教學氛圍變得更注重成績,家長也會對成績不好的孩子有看法。教師和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求全責備,認為他們應做得更好,所以會放大孩子的缺點,縮小或忽視他們的優(yōu)點。如果一個孩子在小學或初中出現(xiàn)“成績問題”,那么,一路走來就會受到很多的冷遇,甚至是打擊。到高中后,遇到學習問題就會缺乏自信,產(chǎn)生怯意。這種心理會慢慢輻射,磨滅掉原有的才華對自己的影響,以至于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勢,從而在更大范圍內失去自信心產(chǎn)生自卑心理[6]。這除了導致他們消極應對學習,不熱衷于集體活動外,還伴隨一些習慣性的行為問題(遲到成習慣、被訓成習慣等)。
四、解決方法
二戰(zhàn)以來,對各種心理疾病的研究和治療成為心理學界研究的主流。但大量的研究并沒有使人變得更加幸福,相反,患各種心理疾病的人數(shù)大大增加,并且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7-8]。這不禁讓人想到千百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郊外的草地上問他的弟子的一個問題:“如何才能除掉這些地上的雜草?”他的弟子們有說燒掉的,有說埋掉的,有說鏟平的……一年后弟子們發(fā)現(xiàn)“要想除掉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地里種上莊稼?!蹦眠@個故事來類比的話,改掉不良行為的方法就是用良好的行為去替代,去除消極心理的方法就是培養(yǎng)積極心理,讓學生的積極品質得以發(fā)展。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8]研究總結出了人類的6大美德和24項優(yōu)勢(如表1),被稱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核心價值模型。該模型成為我們本次實踐研究的主要依據(jù),馬丁·塞里格曼所著的《真實的幸?!窞楸敬螌嵺`研究的主要參考[9]。
五、品格優(yōu)勢訓練的實踐研究
我們本次研究樣本選取的實驗組是我所帶的班級,對照組是一個平行班級,兩個班級入學平均成績一致。我們在兩個班級同時進行同樣的問卷測試,不同的是實驗組進行優(yōu)勢潛能培訓課程,而對照組不進行類似的培訓。優(yōu)勢潛能培訓課程在每周一下午的班會課按主題班會的形式舉行,連續(xù)進行八周。
實驗組學生剛進高一時最大特點就是非常自我——對教師的提議充耳不聞,無論是學習還是集體活動。例如:有很多唱歌非常不錯的孩子,卻不愿意參加學校的合唱隊;有舞蹈表演才能的不愿意在班會上表演節(jié)目;班級的板報、集體飲用水取送基本都要拖兩星期以上才能完成;經(jīng)常被科任老師投訴等。
2015年10月,接到研究項目,經(jīng)過學習,我們于2016年2月29日開展了第一次主題班會——優(yōu)勢品格知多少。
我以“別人家的孩子”作為引入,馬上就引起了班級學生的共鳴。當我問“為什么父母總要在自己面前說別人家的孩子”時,一個學生說希望自己比別人家的孩子好。然后我們就哪些方面好、哪些方面不足進行了歸納。這樣,學生初步知道了“什么是優(yōu)勢品格”后,我們提出下一周的主題——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品格(問卷),發(fā)現(xiàn)同學的優(yōu)勢品格。讓學生用一周的時間去觀察,去體會。
2016年3月7日,我們進行了第一次問卷測試,這次測試是在干擾課開始之前。從時間角度講,學生只是在前一周簡單地認識了優(yōu)勢品格,還沒來得及細細體會,但是這次的問卷已然讓他們興奮。除去很少接觸這種集體形式的問卷調查外,問卷中的問題是感受性的,有行為表述性的,還有自我認知的,這讓他們更立體地了解到優(yōu)勢品格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稍有遺憾的是,問卷中題目數(shù)量過大,我們班的部分學生無法全神貫注地答題到最后。這和他們以往的學習習慣密切相關。值得欣喜的是,有些細心的科任教師在那個周末已經(jīng)開始感受到學生的變化了。也就是說,學生們的認知已開始影響他們的行為。
2016年3月14日,這一周要進行的主題是“環(huán)保時裝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公正和領導力”等優(yōu)秀品質。這期正好趕上高一年級的教學開放周活動,學校要求步調一致,我又不想把干擾課程落下。所以就把學校的“學雷鋒”活動月和這次的干擾課結合在一起。
班會開始前四天,我把任務布置給班委會的學生,同時給他們提供了一些參考材料。但是直到14號上午,他們還在說不知道怎么弄,準備的材料也沒有完整的體系。不得以,我用整個上午的時間來整理活動方案,中午留下一部分同學進行排練。下午第三節(jié)班會課開始,學校領導及老師入座后,整個課室就交給了學生們。他們的表演稍顯生澀,一些羞澀的孩子說話聲音幾乎是聽不到的。但作為觀眾的學生們格外安靜,看得很認真,對精彩處報以掌聲。到環(huán)保時裝秀環(huán)節(jié),令人意外的事情發(fā)生了——每個小組的活動都很積極,作品展示開始時沒人愿意走出來,一段時間后,一些沒有被要求展示的孩子也主動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我認為是因其他教師在,他們怕冷場而丟人),每組一份簡單的報紙被做成草裙、哈利波特的掃把、火炬、船、手套、帽子……不一而足。孩子們的想象力、動手能力和集體榮譽感是在平時的教學中難以見到的。
第一次干擾課程結束,雖然沒有完全按照預設的課程進行,但是學生依然感受到了合作、自尊等品格,班委會的領導力和公正的品格得以展示,和我們的主題要求一致。這周的班級常規(guī)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2016年3月21日,這周的主題是“我欣賞的Ta”,通過大家欣賞的公眾人物感受“善良、正直、愛”。所以,在周末的時候,我安排各組組長對他們喜愛的公眾人物進行統(tǒng)計,采取把人物頭像做成卡片的形式。班會課的時候,由同學抽取人物,投影后講述該人物的故事。他們選擇的人物有政治領袖、歌手、演員、作家、軍人、影視人物和卡通人物。因為是自己喜愛的公眾人物,大家的興趣很高,課堂上無論是交流還是聆聽,氛圍都非常好。以前那種羞澀的狀態(tài)慢慢消失,大家也很容易接受他們受人愛戴的原因——善良、正直、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也了解到不同職業(yè)人物的特點和信念的力量。
在這周的時間里,我利用早讀的時間跟大家交流一些關于本次班會的內容,表現(xiàn)出任何優(yōu)勢品格的孩子都會受到表揚。有更多的科任教師開始表揚班級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我也欣喜于這個結果。
2016年3月28日,這周的活動是通過觀賞影片《追風箏的孩子》體會感恩和寬恕。在影片之后,我們一起在教室后面制作了“善行樹”。樹上的每片葉子都是學生親手貼上的,上面寫滿了他們要感恩和要原諒的人。這次活動中,孩子們不再扭捏,一些個子高的學生還會主動幫助個子稍矮的同學貼樹葉。后來,我發(fā)現(xiàn)還有人慢慢往樹上補充葉子,我明白,我們的教育沒有止于一節(jié)班會課。
由于階段考和清明假期,我們的干擾課程中斷了兩周,但這兩周里,我們依然通過微信等形式持續(xù)跟蹤。2016年4月18日,我們進行第四次干擾課程——(角色扮演)荒島求生,訓練幽默、希望、熱情、創(chuàng)造力和社交智慧等品格??赡苁呛⒆觽兤綍r學習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審題問題,這次部分學生把“自己扮演覺得需要被救的角色”當成“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把“勸說別人讓自己離開”當成“讓別人離開的理由”……雖然角色扮演稍顯混亂,但是孩子們的善良、愛、思辨性、自信展示得很充分。從另一個角度說,他們愿意帶給別人希望,熱愛生命,愿意創(chuàng)造生活……這讓我看到一群“不一樣”的孩子,我認為這次的干預課是成功的。
2016年4月25日,第五次干預課——連點成線,用一筆四條線連接平面中九點圖中所有的點,訓練學生的洞察力和好奇心。在課堂上講完要求后,我觀察到,幾乎所有學生都認真地思考嘗試過。一些實在想不出來的學生,也會好奇地跟同學討論、研究。這種狀態(tài)是我們的課堂上希望見到,而又難得一見的。
2016年5月9日,第六次干預培訓——《阿甘正傳》,訓練勇敢、信念、對美和卓越的欣賞。雖然我覺得有一些優(yōu)勢品格在之前的干預課中有所涉及,但像影片這樣系統(tǒng)完整地闡述的不多。所以在五一假期期間,孩子們被要求觀看這部影片,在課堂上交流心得。這次的干預課,由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最后在我的引導下演變成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克服困難的經(jīng)歷和當時的心理狀況”分享會。這讓我對他們有了更深的了解。
2016年5月16日,第七次干預培訓——時間都去哪兒了,訓練自我管理、堅韌和判斷力。這次主題班會前,我給學生準備了兩個餅狀圖,一個用于查看當前的時間分配狀況,另一個用于重新規(guī)劃。在孩子們操作的過程中,我大概看了一遍——多數(shù)同學一周內60%~70%的時間是用于睡覺、玩,剩下的時間稍有差別,但用于讀書的不多(這個班級的學生幾乎沒有作業(yè),有作業(yè)時,也是全班兩三個版本)。重新規(guī)劃后,有些孩子是看著你在場,不情愿地把讀書時間增加一點點。我們的要求是新規(guī)劃好的時間要堅持下去,但在后來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70%以上的同學堅持了三天,這種結果無疑是讓人感到遺憾的。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學生慢慢開朗起來,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親師性”。他們看到老師,十米左右都會很開心地打招呼,下課時也會圍著老師交流——這是以前不常見的,我認為是學生們在受教育過程中真的成長了。
2016年5月23日,我們進行了最后一次干預課——給五年后的自己寫一封信。信的內容我沒有看(我不知道在研究的需要下能不能看,只是覺得應尊重他們的隱私),并且也事先聲明過不是寫給老師的作文,是寫給未來的自己,現(xiàn)在想對未來的自己說的話。后來想想,發(fā)信紙的時候直接再發(fā)一個信封可能效果更好,那樣學生可能會更用心一些。在課堂上能看出來,孩子們是在認真思考的。有的人還給自己畫了一幅畫……希望他們五年后,都能實現(xiàn)自己今天的期冀。
2016年5月30日,我們進行了集體交流:談談自己身上發(fā)生的變化,周圍人對自己評價的改變等。學生們說的比較多的是同學的變化,多數(shù)都是有進步的,至少是對自己有了一定程度的肯定評價。接著我們進行了第二次問卷測試,以檢驗培訓效果。第三次問卷測試在6月20日,以測評培訓的持續(xù)性效果。
六、反思討論
通過觀察總結發(fā)現(xiàn):學生們開朗了很多,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行為上也更有禮貌,更樂于助人,這些品格在培訓期間特別明顯。培訓結束后,有4~5名學生稍有反彈,出現(xiàn)遲到的現(xiàn)象(因大雨等不可抗力遲到的情況已排除)、上課睡覺現(xiàn)象。激烈的課堂沖突沒有再發(fā)生過,出現(xiàn)誤會的時候,孩子們也懂得課下找我訴說,讓我?guī)兔鉀Q……這讓我感受到優(yōu)勢品格的力量,同時也讓我感受到:孩子們變了,環(huán)境沒變,這個變化的持久性讓人擔憂。
作為項目的實踐教師,我在進行實踐過程中遇到過一些困擾。如:對概念深、廣度的把握;培訓課程的開展形式,也就是主題班會如何設計;每次的培訓效果如何評價;各個培訓之間的時間間隔為一周,這一周時間內是進行下次培訓內容的準備,還是進行本期培訓內容的強化?培訓課程與學校進度要求沖突等。
在完成實踐教學之后,我發(fā)現(xiàn)概念的把握除了依靠向專家請教外,更依賴于大量文獻資料的研究,內化了之后才更容易把握和表達。培訓課程的教學設計依然要因地制宜,更貼近學生情感的教學內容和形式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每次培訓進行時,都可以觀察學生們的參與程度、表情和表達,結束后可以通過與學生、科任教師交流等來了解培訓課程對孩子們的影響。而各個培訓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根據(jù)培訓的內容進行安排,比如需要理解的概念就提前告知,需要踐行的內容就利用早讀或午唱時間進行強化等。
教與學是一個交互的過程,學生經(jīng)過培訓,心理和行為得到了改變。教師和家長都能感受到,也都欣慰于這種改變。那么是否也能有類似的培訓,改變一下孩子們所處的人文環(huán)境呢?無論教師、家長還是社區(qū)主體,都會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學生。所以想要取得持久的效果,從時間軸上改變一代代青少年在成長中“丟失自信”的狀況,要進行多方面的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心理養(yǎng)成環(huán)境。人只有擁有了自信,才會真正感到幸福,才會擁有更好的將來[10]。
參考文獻
[1]鐘萍.普通初中學生學業(yè)壓力和學習困難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D].大連: 遼寧師范大學. 2013.
[2]饒叢權,曹蓉.積極心理學評述[J].安康學院學報,2010, 22(2): 22-25.
[3]石義堂,李守紅.“社會情感學習”的內涵、發(fā)展及其對基礎教育變革的意義[J].當代教育與文化, 2013(6): 46-50.
[4]海陸豐.海豐精神文化與海豐人[EB].http://www.doc88.com/p-402540272866.html, 2016. 7. 3.
[5]區(qū)教育局.中小學教學質量監(jiān)測與考評方案[EB].http://www.5ykj.com/Article/cygwssfa/110410.html, 2016. 7. 3.
[6]張利.沒有不上進的學生:名師最有效的激勵智慧[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
[7]任俊,葉浩生.積極: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核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4):106-111.
[8]蓋笑松.青少年積極品質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培養(yǎng)途徑[J].人民教育, 2013(02): 9-12.
[9]馬丁·塞里格曼著,洪蘭譯.真實的幸福[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 2010.
[10]譚德云.“親師”能力很重要[N].鎮(zhèn)江日報. 2016. 5. 27.
(作者單位: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實驗中學,汕尾,516400)
編輯/劉 芳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