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聰聰++高屾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34)
摘 要: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解決社會公正問題尤為重要,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形成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源之一,馬克思主義社會公正思想在推動社會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5 — 0012 — 03
公正,意為公平正義,沒有偏私,是倫理學的一個基本范疇。公與平者,即國之基址也,回顧歷史的長河,社會之所以發(fā)生動蕩、變革,大部分是因為人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從而引發(fā)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最終引起了社會變革。因此,公平正義是古今中外仁人義士所追求的目標之一。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是在古希臘、近代啟蒙思想、德國古典哲學以及空想社會主義等流派中的社會公正思想影響下,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中諸多不公正現(xiàn)象而形成的思想。馬克思的公正觀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具有引領作用。
一、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的本質內涵
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的內容十分豐富和深刻,這一思想是在對前人公正觀的批判和繼承中建立起來的,是在對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的探索中發(fā)展起來的。
1.馬克思社會公正是所有人的公正
社會公正問題產生以來,首要回答的就是“對誰公正”這一疑問。在奴隸社會,公正只是對于奴隸主而言的,進入到封建社會,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這一社會制度并沒有改變,農民階級還是社會的最底層,受到地主階級的壓榨,所以封建社會的公正是屬于地主階級的;到了商品經濟充分發(fā)展的資本主義社會,雖然有霍布斯、洛克、盧梭等學者發(fā)起對正義問題的探討,也提出了“天賦人權”“人人平等”的口號,但實際上這里的平等在本質上只是針對資產階級而言。因此,“在人類發(fā)展的以前一切階段上,生產還很不發(fā)達,以致歷史的發(fā)展只能在這種對立形式中進行,歷史的進步整個說來只是極少數(shù)特權者的事,廣大群眾則注定要終生從事勞動,為自己生產微薄的必要生活資料,同時還要為特權者生產日益豐富的資料。”〔1〕在馬克思看來,自從社會出現(xiàn)了階級對立后,社會公正的享有主體只是少數(shù)人的公正,即剝削階級的公正,所有人的社會公正就沒有真正實現(xiàn)過,這與馬克思追求的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相悖。因此,徹底消滅私有制,才能解決私有制導致的階級對立和階級剝削,實現(xiàn)所有人的公正。
2.馬克思社會公正標示著平等權利和平等義務的統(tǒng)一。
“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2〕社會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的合理分配應該是公正社會的應有之義。然而,在階級社會,權利與義務的主體相互分離,享受權利的主體并不是履行義務的主體,這也是階級社會不公正的基本特征。在生產方面,人用自己的勞動生產出生活必須品并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但在現(xiàn)實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絕大多數(shù)人都只擁有自己的勞動力而并未占有生產資料,所以形成“大多數(shù)人總是注定要從事艱苦的勞動而很少能得到享受”〔3〕的局面。例如,在奴隸社會中,奴隸為奴隸主創(chuàng)造了一切社會財富,而奴隸主可以剝奪奴隸的一切勞動成果甚至人身自由;在封建社會,地主依靠農民階級的辛勤勞動,坐享其成;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無情的壓榨無產階級,竊取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最后無產階級只換取到微薄的收入。正如恩格斯所說,在階級社會,“它幾乎把一切權利賦予一個階級,另方面卻幾乎把一切義務推給另一個階級。”〔4〕這樣看來,每個人享有的權利和付出的義務是不對等的,當一個人享有權利的同時,也需要承擔責任和使命,這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公正。因此,馬克思社會公正要求平等權利和平等義務相統(tǒng)一。
3.馬克思社會公正以徹底消滅階級為實現(xiàn)途徑。
不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著兩個最基本的階級,即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階級是社會生產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伴隨著剩余產品、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xiàn),人類分裂為利益沖突的不同社會集團,從而產生了階級。正是因為階級的存在,才使得社會從占有生產資料到參與分配中普遍存在不公正的現(xiàn)象。因此,要實現(xiàn)所有人的公正,就要徹底消滅階級剝削和壓迫。在人類思想發(fā)展史上,馬克思真正第一次科學指明了實現(xiàn)社會公正的唯一途徑,即通過無產階級革命的方式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最終實現(xiàn)人的解放。
二、公平正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地位
如何處理好社會公正,不僅是西方學者探討的話題,自古以來也是我國仁人義士的不懈追求。古人在《禮運大同篇》中就曾寫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人人不爭、不貪、不自利的大同世界,這也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永恒追求,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道路中具有重要地位。
堅持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這是黨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的。我們黨追求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實證明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在為實現(xiàn)公平正義而奮斗: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在新中國成立后,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把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體現(xiàn)了黨追求公平正義的堅定信念;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人,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強調在制度安排上體現(xiàn)動力機制與公平機制的統(tǒng)一,并確定了“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社會分配原則,指明了黨堅持公平正義的前進方向。;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順分配關系,在初次分配上注重效率,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職能,防止收入差距過大,彰顯了黨堅持公平正義的執(zhí)政理念。
社會公正是一個社會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核心價值觀的取向。當前中國仍存在著貧富懸殊、失業(yè)率上漲等問題,促進社會公正是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內容。鄧小平曾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企業(yè)、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qū)、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fā)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薄?〕在這里,鄧小平所鼓勵的先富幫助后富最終實現(xiàn)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正是黨中央在決策層面上既抓住了發(fā)展生產力這一主要矛盾,同時又統(tǒng)籌兼顧,將社會公正思想落實到生產生活中具體環(huán)節(jié)的重要表現(xiàn)。
三、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論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深層的精神內核,也是現(xiàn)階段全國人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的最大公約數(shù)表述,體現(xiàn)了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以及對公民基本道德的規(guī)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引,其中就包括了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
1.推動社會和諧。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也是人們對學有所教、病有所醫(yī)、勞有所得、老有所養(yǎng)這一美好社會的愿想,可以說和諧社會是人類社會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
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和諧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這也是實現(xiàn)社會公正的一部分??萍几锩⒐I(yè)文明雖然帶來了巨大生產力,為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基礎并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資本主義性質的工業(yè)文明也暴露出了種種弊端,造成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不和諧,沖擊了社會公正,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每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同時前進一步。隨著文明而產生的社會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機構,都轉變?yōu)樗鼈冊瓉淼哪康牡姆疵??!薄?〕
馬克思始終站在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上,為社會和諧指明了正確方向。在馬克思視野中,和諧的本質就是社會生產力。因此,促進社會公正,實現(xiàn)社會和諧,歸根結底就是要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變革社會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在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的引領下,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所造成的各種對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批判資本主義物質至上的觀念,不斷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xié)調發(fā)展,努力縮小貧富差距,實現(xiàn)所有人的公正。
2.倡導自由平等。自由是在合理法律的規(guī)定范圍中,社會成員能夠免于他人的限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謂平等,就是指社會成員應當有相同的基本權利,他們的生存和發(fā)展應得到無差別的對待。自由和平等是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概念,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解放的學說,其最終目的和歸宿就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視閾中的自由是在批判傳統(tǒng)自由觀尤其是針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種種弊端提出的一種為全人類服務的科學的自由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xiàn),使人們在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歷程中又進一步,然而現(xiàn)實中的自由平等只是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對于工人階級而言這些都是虛幻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自由只是資本家剝削、壓榨工人,利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發(fā)財?shù)淖杂?,而工人只有被奴隸、被壓迫,出賣勞動力的自由,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只是針對少部分人而言。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理論,具體表現(xiàn)為四個方面:從生產結果看,勞動者的勞動和他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活動相異化、勞動者與他的類本質相異化以及人與人關系相異化。以上四方面的異化,馬克思從生產結果、生產過程、人的類本質以及人際關系四方面闡述了人在私有制制度下,工人受到不平等待遇,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勞動成為了工人的一種不自愿的強制活動,使人喪失了對自由的追求,異化使人的勞動成為了謀生的手段,人的發(fā)展成為了片面的發(fā)展。因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自由和平等不是馬克思所推崇的自由與平等,馬克思的推崇的自由平等是實現(xiàn)人自身的解放,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與馬克思所倡導的自由平等一脈相承。改革開放以前的30多年里,黨和國家通過計劃經濟體制、徹底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以往階級之間不平等現(xiàn)象,解放了中國社會當中的大多數(shù)成員——農民,同時隨著《憲法》、《婚姻法》、《選舉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頒布,占人口二分之一的女性獲得了解放,女性的地位明顯上升,實現(xiàn)了人們初步的自由與平等,有利于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中所提出的“平等權利與平等義務的統(tǒng)一”。改革開放后,自由與平等取得巨大進步,尤其是人們在思想上的自由更是賣出了關鍵一步。以前“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曾經嚴重桎梏著中國人民的思想,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開啟了解放思想的征程,思想解放使人民群眾在思想自由方面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自由與平等是對美好社會的描述,也是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理念。
3.實現(xiàn)公正法治。法治是治理國家的一種方式,是實現(xiàn)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的保證,時至今日,法治已經成為社會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將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
馬克思明確指出法是統(tǒng)治階級利益與意志的體現(xiàn),同時強調法律的至高無上:“所有通過革命取得政權的政黨或階級,就其本性說,都要求由革命創(chuàng)造的心得法制基礎得到絕對承認,并被奉為神圣的東西?!薄?〕馬克思認識到,只有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廢除資本主義法律制度才可能實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為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將其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八大將法治寫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著眼于依法治國與社會公正的統(tǒng)一,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
實現(xiàn)公平正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任務,馬克思主義社會公正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方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有引領作用,對推動我國社會和諧、自由平等以及公正法制的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參 考 文 獻〕
〔1〕〔2〕〔3〕〔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6,44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2.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38.〔責任編輯:譚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