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穩(wěn)步發(fā)展和網絡的快速普及,虛擬財產這一概念越來越多的進入人們的視線。由于我國這方面立法還不完善,法律實務中對于虛擬財產侵權案件處理的結果往往爭議頗多。本文通過界定虛擬財產的性質,結合相關案例研究虛擬財產在民法和刑法領域內出現(xiàn)的較具爭議性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大膽的建議。以期對我國虛擬財產立法的完善起到一定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虛擬財產 性質界定 法律適用 精神損害
作者簡介:周士林,安徽科技學院人文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331
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順利通過,其中第127條規(guī)定:“法律對數(shù)據(jù)、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近些年,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網絡迅速普及到千家萬戶,這在給我們生活工作休閑帶來利好局面的同時,也給我們移轉于網絡之中的財產安全帶來了新的風險。于是,“虛擬財產”一詞便應運而生了。國家對虛擬財產有意識的完善,不僅說明這一概念逐漸被人民大眾所接受,也說明在法律實務中遇到這一問題確有正視其存在的必要。由于虛擬財產侵權的實施者一般都具有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普通民眾難以防范,只會知道損害結果。一旦發(fā)生侵權不僅會給受害者造成財產方面的損失,更大程度上也存在精神方面的打擊。這可以類比為甲被人無緣無故的修理了一頓,卻不知道打他的那個人是誰。當事人心中的憤懣和對未知的施暴者可能時刻惦記著自己的恐懼心理是會真正影響到其個人生活及與人相處的態(tài)度的。筆者認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應是法律最基本的要求,更高層次意義上的法律應該是在維護公平正義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充分的照顧到當事人的情感,給予當事人的人格利益以足夠的尊重,這樣就可以使法律更貼近民眾。這方面某些西方國家對于人格利益的重視就很讓人尊敬。同樣的,如果我們也堅持這個理念,不難想象我國社會的法制理念將會有一個質的提升?,F(xiàn)今,大多數(shù)人對于加快虛擬財產的立法的需求比較強烈,正是公眾發(fā)現(xiàn)自己虛擬財產受到侵害卻得不到充分的保護后,維權意識覺醒的體現(xiàn)。然而,要想真正解決虛擬財產侵權問題就必須對虛擬財產的范圍有清晰明確的界定,準確把握虛擬財產侵權的法律適用。
一、虛擬財產的界定
虛擬財產以網絡空間為載體,具有相應的價值,與民眾現(xiàn)實的財產利益、生活利益具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所以,虛擬財產雖然有“虛擬”二字,其財產性的特質卻是毋庸置疑的。我們不應該僅僅因為其帶有“虛擬”二字就全盤否認其財產價值,也不應該因為虛擬財產是新造出的詞匯,在嚴謹?shù)睦碚摲治鱿略~義可能經不起推敲,就忽略當今社會對虛擬財產保護的需求,進而質疑我們是否真的需要虛擬財產這一概念。這些理論得出的結果雖然開辟了新的思路但無益于解決虛擬財產侵權案件頻發(fā),法院處理時卻確權困難的情況。筆者認為正確的態(tài)度是:社會生活中既然出現(xiàn)了虛擬財產的概念,這一概念又為群眾所接受,在法律基本原則上無根本沖突的情況下,我們就應該規(guī)范這一概念,讓其更好的為公眾服務,及時解決民眾的現(xiàn)實需求?!睹穹倓t》有關虛擬財產的修訂就恰好印證這一觀點。誠如鄭玉波老師所說:“時至今日科學發(fā)達 ,物之范圍擴張,如自然之力亦應列入物之范疇因而吾之對‘有體二字之理解,固不必斤斤計較于‘有形也”。
(一)虛擬財產的范圍
通說認為虛擬財產的范圍有:1.公民的網絡賬號。包括QQ郵箱帳號,淘寶帳號,亞馬遜網帳號等通過公民個人填寫的信息注冊產生的帳號;2.虛擬網絡里的物品。包括各種游戲里的點券、游戲幣、裝備等;3.網絡上的虛擬貨幣。如Q幣、淘寶幣、京東點券、比特幣等。通過總結對比分析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虛擬財產的范圍劃分大多都存在一些重疊的部分。第一,就網絡賬號來說,近些年體現(xiàn)一個大的趨勢,就是很多網絡帳號開始要求實名認證。與此同時,同一個網絡賬號可以在多種場合使用也變的常態(tài)化。淘寶、支付寶、螞蟻花唄等網絡平臺可以互通使用印證了這點。從這一趨勢我們不難看出今后我們真正使用的網絡賬號將逐漸減少到固定的、使用頻率較高的幾個帳號上,這也就意味著我們使用私人帳號來處理公事的頻率將大大增加。譬如用QQ號來傳送政府的機密文件。希拉里就曾因使用私人郵箱處理公務而備受指責。由此看來,網絡賬號應該更注重區(qū)分私人網絡帳號和工作網絡帳號。第二,針對虛擬網絡里的物品和虛擬貨幣來范圍的劃分來說,筆者認為虛擬網絡里的物品包括虛擬貨幣。兩者可以合一,需要區(qū)分的是該虛擬物品到底是私人所有還是他人所有。真實的案例中就發(fā)生過某公司員工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低價倒賣公司發(fā)放到其賬戶上的沒有銷售完的虛擬貨幣的情況。此種情況下,對于那些本屬于公司的虛擬貨幣,即使已經發(fā)放到該員工賬戶上,由該員工實際控制也應認定為公司所有的物品。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通說得出的虛擬財產的范圍雖然十分詳盡,但也不可避免的過于復雜,而且其中可能還有部分范圍產生重合,這樣不利于案件性質的確定。因此筆者認為虛擬財產劃分可以根據(jù)其最終服務的對象分為三類。第一,私人的虛擬財產。這里包括個人生活使用的帳號,消遣娛樂而購買的虛擬物品,出于盈利目的而進行的投資,如購買的比特幣等類似理財產品;第二,企業(yè)法人或具有相同地位的第三人的虛擬財產。這里的對象多是一些網絡服務平臺,他們可以自己制造虛擬財產并以此盈利,譬如,游戲公司推送的點券、游戲裝備、皮膚等等;第三,國家政府機關的虛擬財產。隨著網絡化的發(fā)展,政府辦公愈加離不開網絡,相應的利用政府的資源購買網絡產品的情況也逐漸增多起來,這些資源由于是利用政府資源采購,目的又是服務于政府辦公所以應該視為政府的虛擬財產。最常見的應該是政府購買的相關正版軟件了。當然,政府的虛擬財產可能遠不止這些,其余的類型仍有待有識之士認真論證發(fā)現(xiàn)。就筆者來看,國家相關政要人員,其寄存于網絡上的機密信息以及面向公眾的公眾號也可劃入國家虛擬財產范疇。由于其身份的特殊,當網絡黑客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相關信息并以其身份發(fā)表不利言論,是否構成對其虛擬財產的侵犯,如果構成是否侵犯國家的虛擬財產?這些問題很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二)虛擬財產的特性
1.合法性。無論是哪種虛擬財產首要滿足的條件就是合法。(1)虛擬財產本質的合法。這要求虛擬財產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譬如,網絡平臺上的淫穢色情內容其本質不合法違反法律相關規(guī)定,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即使存在于網絡空間中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也不被承認定為虛擬財產。(2)虛擬財產取得的合法。這要求虛擬財產是合法取得的,也就是當事人要支付相應的對價以獲得該虛擬財產的所有權。
2.可兌性。虛擬財產具有自己的價值。有價值的物品都會有兌換的市場,不論其合法與否。所以關于虛擬財產兌換性問題始終是國家重點規(guī)范的領域。依托于網絡平臺的虛擬財產,其兌換的渠道千變萬化,如果不加以規(guī)范不但會給國家的稅收帶來巨大的損失,稍有不慎還可能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嚴重影響國家經濟的正常運行。前不久,國家叫停比特幣交易多少存在這方面的原因。當然,有的人可能已經發(fā)現(xiàn)有些虛擬財產的兌換是單向的。例如,玩家向游戲公司用人民幣購買虛擬物品后,如無特殊情況一般不能再要求游戲公司把虛擬物品兌換成人民幣。但是該玩家可以將該裝備轉讓給其他感興趣的玩家。所以,只要虛擬財產具有他人欣賞的價值,即使有些兌換是單向的,也不會影響該虛擬財產在其他市場上實現(xiàn)其可兌性。
3.價值相對性。如眾所知,虛擬財產里的一百萬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百萬價值是絕對不同的。虛擬財產的價值對不同的主體而言也是不同的,如虛擬財產對于游戲公司來說只是一個數(shù)據(jù)而已,但是對于普通的玩家則需要用真實的貨幣去兌換。這種相對性直接導致虛擬財產侵權案件一旦發(fā)生,對于侵權損害賠償數(shù)額的確認就存在很大的爭議。有的理論認為賠償應該以網絡游戲運營商發(fā)布的價格為準;有的理論認為可以直接讓網絡游戲運營商給予玩家對應的補償;還有的理論認為應該以玩家付出的時間情感為準,筆者認為如果不能給予玩家充分的補償,那么以玩家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為準更能照顧其感情,也更能體現(xiàn)法律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二、虛擬財產的法律適用
(一)民法上虛擬財產侵權案遇到的問題及建議
最新通過的《民法總則》確定虛擬財產受到法律保護。但是,從相關規(guī)定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國家雖然肯定了虛擬財產的交換價值,但是對于虛擬財產的相關立法仍然空缺了很大一部分。這顯示國家對于虛擬財產的立法仍持謹慎態(tài)度。所以在我國一段時期內有關虛擬財產的法律實務中仍會遇到一些爭議性問題。
1.關于虛擬財產的繼承問題。理論上,虛擬財產侵權在民法上可以定性為財產性侵權。有些學者認為現(xiàn)今虛擬財產的侵權問題可以通過我國已經較為完善的《侵權責任法》來解決。但是,由于虛擬財產的特殊性,我們同樣應該正視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一些虛擬財產問題是無法通過現(xiàn)有的法律制度妥善解決的。例如,淘寶網店的繼承問題,由于商家規(guī)定淘寶網店不可轉讓,當事人苦心經營幾年的淘寶店歸于消滅。這不禁讓人質疑,這一條款是否合理,當事人定立合同時,網絡平臺是否明確告知當事人此項格式條款,若沒有告知,針對此條款在法律上應作出不利于格式條款訂立者的規(guī)定。但是,因為當時我國法律上對于虛擬財產是否屬于財產界定不明,依照當時法律判決的結果在今天看來并不能令人滿意。
2.關于虛擬財產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我國精神損害賠償有著嚴格的界定。曾經有人在虛擬財產侵權案件中提出過精神損害賠償?shù)恼埱?,但是最終沒有得到法院支持。理性看待我國精神損害賠償?shù)南嚓P規(guī)定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對精神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太過僵化,這直接導致在我國各種類型的案件中可以得到精神損害的只有那么幾類情況,而且賠償數(shù)額過低。這與社會發(fā)展潮流相悖,在民眾法制意識不斷增強的今天我們應該給予民眾精神層面以更加充分的尊重。例如,網絡黑客盜取對于當事人有及其特殊意義的家庭成員(該家庭成員已不在世)的私人帳號,發(fā)表侮辱言論,這無疑會給當事人精神造成很大的打擊。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下,為照顧當事人的人格利益,應當在消除影響后仍應給予當事人相應的補償。筆者期望這種想法上的大膽嘗試會對我國精神賠償相關立法有好的促進作用。
(二)刑法上虛擬財產侵權案件遇到的問題與建議
虛擬財產侵權涉及到犯罪問題,最具爭議的焦點是定罪量刑的問題。定不同的罪,會使犯罪嫌疑人所受的處罰有很大的差別。具體案例中,甲利用網絡手段盜取某公司虛擬游戲幣,然后在網上銷售非法獲利。這種行為,有的法院定位盜竊罪,有的則定為計算機類型的犯罪。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下,犯罪嫌疑人利用技術手段修改數(shù)據(jù)并不是最終目的,其最終目的是利用技術手段盜取他人財產(虛擬財產也是財產,前文已論述),以達到非法獲利的目的。所以,處以盜竊罪更為合理。由此可見,一旦虛擬財產侵權觸犯了刑法,對其準確的定性就顯得尤其重要。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審慎再審慎,以確保犯罪嫌疑人得到公正的對待。
三、結語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今后會被很大一批人使用網絡。虛擬財產侵權案件可能會更多的進入人們的視野,虛擬財產的法律實務中也會有更多的聞所未聞的問題等待我們去發(fā)現(xiàn),但是有問題就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衷心希望我國虛擬財產相關法律制度有個質的飛躍,從而造福于普通民眾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鄭玉波.民法總則.臺北三民書局.1959.
[2]游路遙.虛擬財產繼承立法構想.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6.
[3]侯國云.論網絡虛擬財產刑事保護的不正當性.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8(3).
[4]師安寧.《民法總則》在財產保護制度方面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中國不動產雜志.2017.
[5]張明楷.非法獲取虛擬財產的行為性質.法學.2015(3).
[6]申晨.虛擬財產規(guī)則的路徑重構.對外貿易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