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 周雨農
[摘要]儒家誠信思想作為儒家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道德倫理內涵,對當代高校“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實施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但在此過程中,需要辯證地看待其與當代社會以及高校發(fā)展的適應性問題,做好儒家誠信思想在當代高?!傲⒌聵淙恕比蝿罩械膿P棄和轉化。
[關鍵詞]儒家誠信思想;高校;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7)02-0015-04
誠信是人道德品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誠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誠信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教育手段使人將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內化成自律和自覺的道德感知,使之成為真正的人。由此可見,誠信教育具有“立德樹人”的意義。傳統(tǒng)儒家誠信觀與當代高?!傲⒌聵淙恕崩砟钤谝欢ǔ潭壬舷嗥鹾希瑢Α傲⒌聵淙恕苯逃蝿盏膶嵤┯兄e極的指導作用。
一、儒家誠信思想對高?!傲⒌聵淙恕钡淖饔?/p>
高?!傲⒌聵淙恕钡恼嬲康慕^不局限于促使教師和學生對道德規(guī)范的遵從,而是希望通過非知識性理念的教育和引導,在高校范圍內形成道德的氛圍,使師生養(yǎng)成內省和慎獨的自律自覺,“言必行,行必果”,從而具有內化于心的良知。
(一)傳統(tǒng)儒家誠信思想為高?!傲⒌聵淙恕碧峁┝死碚撘罁?jù)
所謂“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保ā吨杏埂罚┱\實的人既明白至善的道德,又會身體力行地對其進行推動。孔子在面對學生“怎樣才算全人”的提問時說:“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論語》)??梢?,孔子認為那些即使在經(jīng)過長時間仍能記得并遵守當日所許的諾言的人,才能被稱之為“完全的人”。又如孔子所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論語》),說的則是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會喪失威嚴,學問也不可能達到精深的地步??鬃诱J為君子安身立命、為人處事都要以忠誠和守信兩種道德品質為主。“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古人對誠信的追求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也”(《中庸》),君子將道德內化于此,才是真的至誠??傊?,當代高?!傲⒌聵淙恕钡慕ㄔO與儒家誠信思想都要求個人順從自己的心意、表里如一、不自欺也不欺人;并且在個人獨處獨居的時候,依然能夠謹慎地、有道德地思考和行動。
(二)傳統(tǒng)儒家誠信思想為高?!傲⒌聵淙恕碧峁┝私逃齼热?/p>
對誠信觀念的培養(yǎng)實則為對道德認知的培養(yǎng),“而道德認知的培養(yǎng)是具有整體性的品格教育的內容之一”。在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誠”和“信”都隸屬于道德范疇,都有“誠實不欺”的所指,雖然二者在很長一段時期是分開闡述的,但是不可否認它們依然有著相近的意蘊??鬃诱J為教授學生要圍繞所謂“文、行、忠、信”(《論語》)四項內容進行。其中,“信”指的是“行之者一”(《中庸》),即言行上的統(tǒng)一、對待他人的忠誠以及與人交往時的誠信。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誠”與“信”是相似的,均是對內心至誠的追求。此外,盡管由于時代和社會背景的不同,傳統(tǒng)儒家道德體系與當代社會所推崇的道德體系無法等同,但誠信作為具有普遍價值意義的道德規(guī)范,仍然是當下社會高?!傲⒌聵淙恕钡闹匾糠?。誠信作為道德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借助社會交往中的各種人倫關系得以顯現(xiàn)。究其根本,人不是抽象的、獨立寡居的存在,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在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所建立起的各種關系都脫離不了“誠”與“信”相關的道德品行及行為規(guī)范的影響。
二、儒家誠信思想與高校“立德樹人”的適應性問題
對儒家誠信思想的借鑒有利于高?!傲⒌聵淙恕比蝿盏膶嵤?。但需要辯證地看待其在此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的適應性問題,做好儒家誠信思想在當代高?!傲⒌聵淙恕敝械膿P棄和轉化。
儒家文化經(jīng)歷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年之久,故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中國封建社會的色彩,在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以及家族宗法統(tǒng)治歷史背景下,儒家思想也必定帶有當時制度和文化的影響?!霸谛纬扇褰虃惱硪越档姆饨ㄉ鐣\信始終發(fā)揮著規(guī)范人們行為、維系社會秩序的重要功能”,在封建社會中,誠信更多地作為社會控制和維系封建禮法的工具性倫理存在,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在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的背景下,誠信關系需要屈從于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所涉及到的眾多主體也并不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梢哉f,傳統(tǒng)的儒家誠信教育是以封建社會為背景的一種道德教育,是一種“以規(guī)范歷史發(fā)展目標為目的的道德教育,其實質是以成就歷史而教化人”,這種教育致力于對統(tǒng)治階級和歷史任務負責,而非面向現(xiàn)實中活生生的人。此外,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是建立在封建制度上的“熟人社會”中,這對違背誠信后果也產生相應影響。當熟人社會中的個人違背了誠信,其經(jīng)受的代價是較大的。因為熟人社會的人際關系多集中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個人活動的范圍是一個較為狹小的社群空間,當有人做出了違背誠信的行為,他的這種行為會在人際空間中快速地擴散,從而使其受到巨大的負面影響。再次,在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君臣、父母、兄弟,夫妻在關系均處于朋友關系之上,代表朋友平等關系的“信”等級也就處于儒家中心思想、提倡封建等級尊卑的“禮”、“仁”之下。當“信”與其他代表主流儒家道德價值觀念相沖突的時候,由于其級別較低,它必須要屈從于“仁”、“禮”、“孝”、“義”等其他的道德規(guī)范;且當面對現(xiàn)實矛盾需要進行道德規(guī)范的取舍時,儒家思想多認為要首先確?!叭省?、“義”、“禮”、“智”道德規(guī)范的實施,甚至不惜以完全舍棄“信”為代價。也就是所謂在“大人物,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孟子》)。總之,在傳統(tǒng)儒家道德中,言行一致、誠實守信是最普通人應該具有的道德準則。但是它的地位并不像其他主流道德規(guī)范那么顯著,而是排在其他道德要求之后,且并不用以衡量君子所代表的上層社會成員。
如今無論是社會性質、經(jīng)濟發(fā)展甚至上層建筑都與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所依托的背景有著極大的差別。我國的社會性質也從封建社會轉變?yōu)樯鐣髁x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也不再存在統(tǒng)治和剝削,而是處于平等與自由的價值體系之上的和諧人際關系。加之包括師生關系在內的眾多人際關系是建立在自由民主基礎之上的人格平等,人際關系也早已不同于封建社會中的“熟人”范疇,更多地是傾向與基于陌生人范圍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當有人違背誠信規(guī)則的情況發(fā)生后,其對于違規(guī)后果的承擔相對變少,其所受到的負面影響也相對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儒家社會中的“朋友有信”的范圍和影響都大大減少,當代社會中人際關系中相互制約和監(jiān)督的成分也逐漸下降。相比古代傳統(tǒng)社會中存在于朋友之間“私德”,當代高校乃至社會中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由傳統(tǒng)儒家道德體系中的“身份倫理”轉變?yōu)椤捌跫s倫理”;有關“誠信”的觀念也從傳統(tǒng)文化中“熟人社會”的被動“道德”他律的約束轉變?yōu)橹鲃拥?、對道德自律的追求。儒家所強調的道德規(guī)范,是適應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規(guī)范;而現(xiàn)代社會中,“誠信的價值支撐已由狹隘、等級的特權形式轉變?yōu)槠毡樾缘钠降?、自由?!碑斚?,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誠信,更加傾向個人層面的道德修養(yǎng),傾向于道德主體內在的修為和自律性的要求。所以必須對其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現(xiàn)代轉化,使傳統(tǒng)誠信美德與當下現(xiàn)實接軌,方能建立一種從單純個人的品德的追求發(fā)展到向樹立主體責任意識的層次。
三、高?!傲⒌聵淙恕币谌肴寮艺\信思想
“立德樹人”是高校建設中重要且迫切的環(huán)節(jié)之一,也是高等教育根本目的所在。充分發(fā)揮儒家誠信思想在其中的作用,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培養(yǎng)師生的內外言行的統(tǒng)一以及倡導其堅守學術道德
我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誠信多指“誠實守信”;誠信是人得以修身立命之根本。內外言行的統(tǒng)一是衡量個人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標準,屬于個人層面的道德品質?!罢\”字的首要含義是“誠實”以及言行上的“真實”;是一種人作為道德倫理的主體的內在追尋;更多地表達的是一種對人內心至誠的追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言行與內心思想一致”始終是一種顯著的個人美德。當然,由于社會類型差異以及歷史背景等的不同,人們對于誠信的理解不盡相同,但是大體看來,對其內外言行一致的要求是被普遍承認的價值認同。高?!傲⒌聵淙恕笔滓蝿帐桥囵B(yǎng)師生形成言行一致、內外統(tǒng)一在道德修養(yǎng)。此外,對學術精神的堅守是學術活動得以正常運行的有力保障、是學術成果發(fā)展的基本和前提,是學術活動的生命。它主要體現(xiàn)為對學術規(guī)范的遵守,“署名規(guī)范、引文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誠信的要素。目前高校存在的學術道德失范現(xiàn)象主要為論文、專著的抄襲、研究過程中偽造數(shù)據(jù)、夸大事實等等。這些嚴重干擾了本應純粹的學術環(huán)境,導致了學術腐敗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給高校發(fā)展以及道德環(huán)境帶來不良影響。所以,加強高校學術道德建設刻不容緩,要加強對師生學術規(guī)范的教育,并以此幫助高校師生養(yǎng)成自覺遵守學術道德的認知與行為習慣。總之,引導師生形成學術道德自律是高?!傲⒌聵淙恕痹谥匾緩街弧?/p>
(二)建立人際關系的良好信任
相比傾向于個人道德素質層面的“誠”,“信”更加傾向于外在的人際關系的表達;它是一種內在至誠的外化顯現(xiàn);強調的是一種“外信于人”的狀態(tài)。在儒家文化中,朋友關系區(qū)別于其他關系,并作為唯一的除君主以及宗法關系以外的人際關系而存在。當下社會的人際關系,均可歸為儒家“與朋友交”的范疇?!芭c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是一切人際交往的關系中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的基點所在。“信”又包括兩個部分:“不輕諾”和“有諾必守”?!安惠p諾”指的是不輕易、隨便地許諾,這就需要在承諾前進行慎重的思考,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不許諾或少許諾。一旦許諾,實際上就有了契約關系,就必須履行協(xié)議、兌現(xiàn)諾言。當今高?!傲⒌聵淙恕比蝿罩校\信作為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原則,有助于高校人際之間形成信任的情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傊?,誠信是教師之間和諧相處及緊密合作、學生之間團結友愛以及互幫互助、師生之間坦誠相待以及相互信任的基礎。一旦失去了誠信,這三種關系都將不復存在。
(三)促進道德誠信氛圍的養(yǎng)成
良好的道德氛圍是潛在的教育推動力,也是個人道德品質提高的強大動力?!霸谠S多情況下,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努力改進個人做出道德決定時的道德氣氛”。內誠于心才能外信于行,誠信氛圍有助于師生誠信品格的形成?!暗乐缘隆蹦康木驮谟谧尳逃貧w其本來應有的面目,讓師生在誠信氛圍中形成主體性的道德自覺,進而養(yǎng)成誠信品格。當下高校“立德樹人”過程中,應當合理借鑒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德法并重”(《管子》)的理念,并將其體現(xiàn)在獎懲機制的建設中。當代高校“立德樹人”必須將誠實守信的內在價值要求與遵守相應規(guī)定的外在規(guī)范結合起來。近年來,高校誠信問題愈發(fā)嚴重:考試違紀、助學貸款還款拖欠、學術論文抄襲等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缺少完善的監(jiān)督和獎懲機制實則是對非誠信理念和行為的縱容。完善的高校師生誠信建設機制是高校誠信教育的堅定的保障。獎勵誠實守信者,以實際的制度法規(guī)保障其合理的利益,鼓勵其誠實守信的行為,進而帶動整體社會誠信氛圍,建立誠信文化;同時,嚴懲不遵守誠信規(guī)則的人,建立健全的高校內部征信系統(tǒng),加大違約成本,使不守誠信規(guī)則者付出的代價大于鋌而走險的收獲。
總之,建立儒家誠信思想與當代高?!傲⒌聵淙恕钡年P聯(lián)并不是單一地照搬傳統(tǒng)儒家各項倫理綱常,而是在將傳統(tǒng)儒家誠信思想與當代高校“立德樹人”進行整合的時候,充分顧及當代中國社會的性質、高校發(fā)展的形勢以及當代高校學生的道德形成規(guī)律,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必須對影響高校“立德樹人”的各個方面加以考慮,對儒家誠信思想為當下高校道德育人提供的借鑒作用予以充分的、積極地引導。